"

評劇起源於河北唐山一帶,興盛於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及黑、吉、遼東三省,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曲劇種。在20世紀初,流行於河北唐山一帶的民間藝術“蓮花落”吸收了皮影戲、京劇、河北柳子、大鼓書二人轉等姐妹藝術的音樂和表演,逐漸發展為一個新興的戲曲劇種,這就是評劇的雛形。由於最初這一劇種主要在唐山一帶流動演出,便被稱為“唐山落子”,也被稱為“蹦蹦戲”、“平腔梆子戲”。

"

評劇起源於河北唐山一帶,興盛於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及黑、吉、遼東三省,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曲劇種。在20世紀初,流行於河北唐山一帶的民間藝術“蓮花落”吸收了皮影戲、京劇、河北柳子、大鼓書二人轉等姐妹藝術的音樂和表演,逐漸發展為一個新興的戲曲劇種,這就是評劇的雛形。由於最初這一劇種主要在唐山一帶流動演出,便被稱為“唐山落子”,也被稱為“蹦蹦戲”、“平腔梆子戲”。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包公三勘蝴蝶夢》劇照

1909年,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及第一代演員月明珠、金開芳、葡萄紅等人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劇社“慶春班”(即後來聞名評劇舞臺的“警世戲社”),陸續上演了由成兆才編寫的《馬寡婦開店》、《佔花魁》、《花為媒》、《桃花僱》、《杜十娘》、《楊三姐告狀》等劇目。20世紀20年代初,“唐山落子”隨著下關東的大批百姓流傳到了以奉天(即今天的瀋陽)為中心的東北各地,並出現了以花蓮舫、李金順等為首的第一代女演員。“唐山落子”在奉天等地受到了當地語言風俗與民間藝術的影響,漸漸形成了粗礦豪放、激越昂揚的演唱風格,被觀眾稱為“奉天落子”。

"

評劇起源於河北唐山一帶,興盛於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及黑、吉、遼東三省,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曲劇種。在20世紀初,流行於河北唐山一帶的民間藝術“蓮花落”吸收了皮影戲、京劇、河北柳子、大鼓書二人轉等姐妹藝術的音樂和表演,逐漸發展為一個新興的戲曲劇種,這就是評劇的雛形。由於最初這一劇種主要在唐山一帶流動演出,便被稱為“唐山落子”,也被稱為“蹦蹦戲”、“平腔梆子戲”。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包公三勘蝴蝶夢》劇照

1909年,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及第一代演員月明珠、金開芳、葡萄紅等人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劇社“慶春班”(即後來聞名評劇舞臺的“警世戲社”),陸續上演了由成兆才編寫的《馬寡婦開店》、《佔花魁》、《花為媒》、《桃花僱》、《杜十娘》、《楊三姐告狀》等劇目。20世紀20年代初,“唐山落子”隨著下關東的大批百姓流傳到了以奉天(即今天的瀋陽)為中心的東北各地,並出現了以花蓮舫、李金順等為首的第一代女演員。“唐山落子”在奉天等地受到了當地語言風俗與民間藝術的影響,漸漸形成了粗礦豪放、激越昂揚的演唱風格,被觀眾稱為“奉天落子”。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慶豐茶園“警世戲社”老戲報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大批藝人入關,流入平、津地區,並接受了話劇、電影等新興藝術的長處,大量編演新戲,劇種的藝術生命力更加旺盛,李金順、劉翠霞、愛蓮君、白玉霜、芙蓉花、花小仙、喜彩春、喜彩蓮等著名女演員在舞臺上爭芳鬥豔,甚至開宗立派。之後,她們還遠赴上海、南京等地,把這一新興劇種的影響擴展到南方。1935年7月,年僅28歲的白玉霜帶班勇闖上海灘,與鈺靈芝、愛蓮君三班聯合演出了《德孝雙全》、《周子琴》、《雙蝴蝶》、《蘇小小》等劇目,白玉霜以特色鮮明的“白派”藝術轟動十里洋場。

"

評劇起源於河北唐山一帶,興盛於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及黑、吉、遼東三省,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曲劇種。在20世紀初,流行於河北唐山一帶的民間藝術“蓮花落”吸收了皮影戲、京劇、河北柳子、大鼓書二人轉等姐妹藝術的音樂和表演,逐漸發展為一個新興的戲曲劇種,這就是評劇的雛形。由於最初這一劇種主要在唐山一帶流動演出,便被稱為“唐山落子”,也被稱為“蹦蹦戲”、“平腔梆子戲”。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包公三勘蝴蝶夢》劇照

1909年,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及第一代演員月明珠、金開芳、葡萄紅等人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劇社“慶春班”(即後來聞名評劇舞臺的“警世戲社”),陸續上演了由成兆才編寫的《馬寡婦開店》、《佔花魁》、《花為媒》、《桃花僱》、《杜十娘》、《楊三姐告狀》等劇目。20世紀20年代初,“唐山落子”隨著下關東的大批百姓流傳到了以奉天(即今天的瀋陽)為中心的東北各地,並出現了以花蓮舫、李金順等為首的第一代女演員。“唐山落子”在奉天等地受到了當地語言風俗與民間藝術的影響,漸漸形成了粗礦豪放、激越昂揚的演唱風格,被觀眾稱為“奉天落子”。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慶豐茶園“警世戲社”老戲報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大批藝人入關,流入平、津地區,並接受了話劇、電影等新興藝術的長處,大量編演新戲,劇種的藝術生命力更加旺盛,李金順、劉翠霞、愛蓮君、白玉霜、芙蓉花、花小仙、喜彩春、喜彩蓮等著名女演員在舞臺上爭芳鬥豔,甚至開宗立派。之後,她們還遠赴上海、南京等地,把這一新興劇種的影響擴展到南方。1935年7月,年僅28歲的白玉霜帶班勇闖上海灘,與鈺靈芝、愛蓮君三班聯合演出了《德孝雙全》、《周子琴》、《雙蝴蝶》、《蘇小小》等劇目,白玉霜以特色鮮明的“白派”藝術轟動十里洋場。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新鳳霞與白玉霜

此時,白玉霜還將劇種改名為“評劇”。自此,評劇這一劇種在祖國戲曲百花園中進一步蓬勃發展。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與著名京劇演員趙如泉在天蟾舞臺演出京、評“兩下鍋”(兩個劇種同演一臺戲)的《武松與潘金蓮》,白玉霜扮演的潘金蓮扮相清秀,表演真摯,唱腔感人,她還將評劇的唸白由之前的唐山白(唐山方言)改為京白(北京方言)。之後,白玉霜又陸續在上海演出了《玉堂春》、《閻婆惜》、《杜十娘》等劇目。白玉霜以其獨具特色的演唱藝術令上海觀眾折服,也得到了滬上文藝界的重視,著名戲劇家田漢、洪深、歐陽予倩等紛紛在報刊上撰寫文章,讚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

"

評劇起源於河北唐山一帶,興盛於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及黑、吉、遼東三省,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曲劇種。在20世紀初,流行於河北唐山一帶的民間藝術“蓮花落”吸收了皮影戲、京劇、河北柳子、大鼓書二人轉等姐妹藝術的音樂和表演,逐漸發展為一個新興的戲曲劇種,這就是評劇的雛形。由於最初這一劇種主要在唐山一帶流動演出,便被稱為“唐山落子”,也被稱為“蹦蹦戲”、“平腔梆子戲”。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包公三勘蝴蝶夢》劇照

1909年,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及第一代演員月明珠、金開芳、葡萄紅等人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劇社“慶春班”(即後來聞名評劇舞臺的“警世戲社”),陸續上演了由成兆才編寫的《馬寡婦開店》、《佔花魁》、《花為媒》、《桃花僱》、《杜十娘》、《楊三姐告狀》等劇目。20世紀20年代初,“唐山落子”隨著下關東的大批百姓流傳到了以奉天(即今天的瀋陽)為中心的東北各地,並出現了以花蓮舫、李金順等為首的第一代女演員。“唐山落子”在奉天等地受到了當地語言風俗與民間藝術的影響,漸漸形成了粗礦豪放、激越昂揚的演唱風格,被觀眾稱為“奉天落子”。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慶豐茶園“警世戲社”老戲報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大批藝人入關,流入平、津地區,並接受了話劇、電影等新興藝術的長處,大量編演新戲,劇種的藝術生命力更加旺盛,李金順、劉翠霞、愛蓮君、白玉霜、芙蓉花、花小仙、喜彩春、喜彩蓮等著名女演員在舞臺上爭芳鬥豔,甚至開宗立派。之後,她們還遠赴上海、南京等地,把這一新興劇種的影響擴展到南方。1935年7月,年僅28歲的白玉霜帶班勇闖上海灘,與鈺靈芝、愛蓮君三班聯合演出了《德孝雙全》、《周子琴》、《雙蝴蝶》、《蘇小小》等劇目,白玉霜以特色鮮明的“白派”藝術轟動十里洋場。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新鳳霞與白玉霜

此時,白玉霜還將劇種改名為“評劇”。自此,評劇這一劇種在祖國戲曲百花園中進一步蓬勃發展。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與著名京劇演員趙如泉在天蟾舞臺演出京、評“兩下鍋”(兩個劇種同演一臺戲)的《武松與潘金蓮》,白玉霜扮演的潘金蓮扮相清秀,表演真摯,唱腔感人,她還將評劇的唸白由之前的唐山白(唐山方言)改為京白(北京方言)。之後,白玉霜又陸續在上海演出了《玉堂春》、《閻婆惜》、《杜十娘》等劇目。白玉霜以其獨具特色的演唱藝術令上海觀眾折服,也得到了滬上文藝界的重視,著名戲劇家田漢、洪深、歐陽予倩等紛紛在報刊上撰寫文章,讚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杜十娘》劇照

1936年,在洪深的大力支持下,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由白玉霜主演的影片《海棠紅》。此後,白玉霜等人又赴蘇州、無錫、南京等地演出,紅遍南方,評劇也成為流行於南北各地的大劇種。在這一歷史時期,評劇音樂逐步完善,已經形成固定的板式變化結構體系,分為搭調、反調、三錘、尖板、安板、倒板、垛板、流水板等板式,伴奏樂器以板胡為主,文武場打擊樂器與京劇基本相同。

"

評劇起源於河北唐山一帶,興盛於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及黑、吉、遼東三省,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曲劇種。在20世紀初,流行於河北唐山一帶的民間藝術“蓮花落”吸收了皮影戲、京劇、河北柳子、大鼓書二人轉等姐妹藝術的音樂和表演,逐漸發展為一個新興的戲曲劇種,這就是評劇的雛形。由於最初這一劇種主要在唐山一帶流動演出,便被稱為“唐山落子”,也被稱為“蹦蹦戲”、“平腔梆子戲”。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包公三勘蝴蝶夢》劇照

1909年,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及第一代演員月明珠、金開芳、葡萄紅等人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劇社“慶春班”(即後來聞名評劇舞臺的“警世戲社”),陸續上演了由成兆才編寫的《馬寡婦開店》、《佔花魁》、《花為媒》、《桃花僱》、《杜十娘》、《楊三姐告狀》等劇目。20世紀20年代初,“唐山落子”隨著下關東的大批百姓流傳到了以奉天(即今天的瀋陽)為中心的東北各地,並出現了以花蓮舫、李金順等為首的第一代女演員。“唐山落子”在奉天等地受到了當地語言風俗與民間藝術的影響,漸漸形成了粗礦豪放、激越昂揚的演唱風格,被觀眾稱為“奉天落子”。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慶豐茶園“警世戲社”老戲報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大批藝人入關,流入平、津地區,並接受了話劇、電影等新興藝術的長處,大量編演新戲,劇種的藝術生命力更加旺盛,李金順、劉翠霞、愛蓮君、白玉霜、芙蓉花、花小仙、喜彩春、喜彩蓮等著名女演員在舞臺上爭芳鬥豔,甚至開宗立派。之後,她們還遠赴上海、南京等地,把這一新興劇種的影響擴展到南方。1935年7月,年僅28歲的白玉霜帶班勇闖上海灘,與鈺靈芝、愛蓮君三班聯合演出了《德孝雙全》、《周子琴》、《雙蝴蝶》、《蘇小小》等劇目,白玉霜以特色鮮明的“白派”藝術轟動十里洋場。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新鳳霞與白玉霜

此時,白玉霜還將劇種改名為“評劇”。自此,評劇這一劇種在祖國戲曲百花園中進一步蓬勃發展。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與著名京劇演員趙如泉在天蟾舞臺演出京、評“兩下鍋”(兩個劇種同演一臺戲)的《武松與潘金蓮》,白玉霜扮演的潘金蓮扮相清秀,表演真摯,唱腔感人,她還將評劇的唸白由之前的唐山白(唐山方言)改為京白(北京方言)。之後,白玉霜又陸續在上海演出了《玉堂春》、《閻婆惜》、《杜十娘》等劇目。白玉霜以其獨具特色的演唱藝術令上海觀眾折服,也得到了滬上文藝界的重視,著名戲劇家田漢、洪深、歐陽予倩等紛紛在報刊上撰寫文章,讚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杜十娘》劇照

1936年,在洪深的大力支持下,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由白玉霜主演的影片《海棠紅》。此後,白玉霜等人又赴蘇州、無錫、南京等地演出,紅遍南方,評劇也成為流行於南北各地的大劇種。在這一歷史時期,評劇音樂逐步完善,已經形成固定的板式變化結構體系,分為搭調、反調、三錘、尖板、安板、倒板、垛板、流水板等板式,伴奏樂器以板胡為主,文武場打擊樂器與京劇基本相同。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海棠紅》劇照

新中國成立後,評劇舞臺不斷進行藝術革新,經過整理加工的《小姑賢》、《包公三勘蝴蝶夢》、《秦香蓮》、《花為媒》等劇目大放光彩,更在表現現代生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排演了《劉巧兒》、《小女婿》、《金沙江畔》、《李雙雙》、《奪印》、《向陽商店》等眾多的現代戲。此時的女演員進一步展露風采,白玉霜之後的筱白玉霜將“白派”藝術帶到了一個新時期,同時期的新鳳霞也形成了清新俏麗的“新派”藝術,鮮靈芝、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等人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

評劇起源於河北唐山一帶,興盛於京、津、冀等華北地區及黑、吉、遼東三省,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曲劇種。在20世紀初,流行於河北唐山一帶的民間藝術“蓮花落”吸收了皮影戲、京劇、河北柳子、大鼓書二人轉等姐妹藝術的音樂和表演,逐漸發展為一個新興的戲曲劇種,這就是評劇的雛形。由於最初這一劇種主要在唐山一帶流動演出,便被稱為“唐山落子”,也被稱為“蹦蹦戲”、“平腔梆子戲”。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包公三勘蝴蝶夢》劇照

1909年,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及第一代演員月明珠、金開芳、葡萄紅等人成立了第一個專業劇社“慶春班”(即後來聞名評劇舞臺的“警世戲社”),陸續上演了由成兆才編寫的《馬寡婦開店》、《佔花魁》、《花為媒》、《桃花僱》、《杜十娘》、《楊三姐告狀》等劇目。20世紀20年代初,“唐山落子”隨著下關東的大批百姓流傳到了以奉天(即今天的瀋陽)為中心的東北各地,並出現了以花蓮舫、李金順等為首的第一代女演員。“唐山落子”在奉天等地受到了當地語言風俗與民間藝術的影響,漸漸形成了粗礦豪放、激越昂揚的演唱風格,被觀眾稱為“奉天落子”。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慶豐茶園“警世戲社”老戲報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大批藝人入關,流入平、津地區,並接受了話劇、電影等新興藝術的長處,大量編演新戲,劇種的藝術生命力更加旺盛,李金順、劉翠霞、愛蓮君、白玉霜、芙蓉花、花小仙、喜彩春、喜彩蓮等著名女演員在舞臺上爭芳鬥豔,甚至開宗立派。之後,她們還遠赴上海、南京等地,把這一新興劇種的影響擴展到南方。1935年7月,年僅28歲的白玉霜帶班勇闖上海灘,與鈺靈芝、愛蓮君三班聯合演出了《德孝雙全》、《周子琴》、《雙蝴蝶》、《蘇小小》等劇目,白玉霜以特色鮮明的“白派”藝術轟動十里洋場。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新鳳霞與白玉霜

此時,白玉霜還將劇種改名為“評劇”。自此,評劇這一劇種在祖國戲曲百花園中進一步蓬勃發展。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與著名京劇演員趙如泉在天蟾舞臺演出京、評“兩下鍋”(兩個劇種同演一臺戲)的《武松與潘金蓮》,白玉霜扮演的潘金蓮扮相清秀,表演真摯,唱腔感人,她還將評劇的唸白由之前的唐山白(唐山方言)改為京白(北京方言)。之後,白玉霜又陸續在上海演出了《玉堂春》、《閻婆惜》、《杜十娘》等劇目。白玉霜以其獨具特色的演唱藝術令上海觀眾折服,也得到了滬上文藝界的重視,著名戲劇家田漢、洪深、歐陽予倩等紛紛在報刊上撰寫文章,讚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杜十娘》劇照

1936年,在洪深的大力支持下,明星影片公司拍攝了由白玉霜主演的影片《海棠紅》。此後,白玉霜等人又赴蘇州、無錫、南京等地演出,紅遍南方,評劇也成為流行於南北各地的大劇種。在這一歷史時期,評劇音樂逐步完善,已經形成固定的板式變化結構體系,分為搭調、反調、三錘、尖板、安板、倒板、垛板、流水板等板式,伴奏樂器以板胡為主,文武場打擊樂器與京劇基本相同。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海棠紅》劇照

新中國成立後,評劇舞臺不斷進行藝術革新,經過整理加工的《小姑賢》、《包公三勘蝴蝶夢》、《秦香蓮》、《花為媒》等劇目大放光彩,更在表現現代生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排演了《劉巧兒》、《小女婿》、《金沙江畔》、《李雙雙》、《奪印》、《向陽商店》等眾多的現代戲。此時的女演員進一步展露風采,白玉霜之後的筱白玉霜將“白派”藝術帶到了一個新時期,同時期的新鳳霞也形成了清新俏麗的“新派”藝術,鮮靈芝、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等人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評劇至今已有百年曆史,是流行全國的地方戲種

評劇《花為媒》劇照

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來,評劇的男聲唱腔藝術大大提升,馬泰、魏榮元、張德福、席寶昆、趙連喜、陳少舫等人開創了老生、花臉、小生、丑角等不同行當的新唱腔,大大擴展了評劇的表現力,評劇也因此進人到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新時期以來,評劇藝術重新煥發藝術活力,《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等代表劇目先後被拍攝為影視劇,又排演了根據傳統劇目整理改編的《馬寡婦開店》、《無雙傳》、《李三娘》、《趙錦棠》等劇目,而《紅白喜事》、《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馬本倉當官記》、《家有九鳳》、《鮮兒》、《我那呼蘭河》等改編自話劇、小說、影視劇的現代戲,也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