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舞臺上的《雷雨》'

"

評劇舞臺上的《雷雨》

劉萬江

"

評劇舞臺上的《雷雨》

劉萬江

評劇舞臺上的《雷雨》

筱俊亭《雷雨》扮演四鳳

上世紀三十年代,隨著第二代女主演的崛起,評劇以銳不可擋之勢飛躍發展,各大小劇院常年日夜兩場演出,戲碼需天天變換,久之,劇目匱乏,為招徠觀眾,許多班社紛紛移植文明戲、話劇和電影。

1933年,年僅23歲的才子曹禺,創作出話劇本《雷雨》,廣受好評,迅速傳播開來,不僅各話劇團體爭相上演,也似一縷清新的春風,吹入評劇舞臺。該劇不僅主題內涵深刻、戲劇衝突複雜尖銳,能夠從情節上吸引觀眾,更為主要的,是各個人物性格生動鮮明:四鳳單純活潑,繁漪沉悶憂鬱,這兩個人物堪稱“戲膽”,為難分主次的一號人物,適合演員發揮自身的特長深入塑造;魯媽(梅侍萍)為老旦、周萍為小生、周樸園為老生、魯貴為三花臉,行當齊全,以上特徵,都為該劇本移植為評劇打下良好基礎。

當時,文明戲處於沒落之勢,一批文明戲演員紛紛轉到評劇班社。文明戲演員大多有文化,對《雷雨》劇本的移植、傳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據評劇老藝人們回憶,第一個編寫評劇《雷雨》劇本的,是關鳳奎。他是山東人,演過文明戲,也能唱評劇,思想活躍,文筆好,還擅長導演工作。當時,關鳳奎正在名伶朱寶霞班社,第一個演出此劇的班社,就成了朱寶霞班社,第一個演四鳳的演員也便是朱寶霞。朱寶霞扮相好、嗓音高亢宏亮、擅做戲,演四鳳很成功,尤以 “審女”和“尋死”兩個場次最為精彩。“審女”一場,魯媽要把四鳳帶走,不讓她再見周家的人,四鳳對母親哭訴與周萍的感情,劇情強烈,有大段唱。朱寶霞定調高,底氣足,演唱上繼承劉(翠霞)和李(金順)兩派精華,屬典型的“大口落子”,她把這段演唱得蕩氣迴腸,哀婉淒涼。“尋死”一場,當四鳳得知她與戀人周萍為同胞兄妹時唱到:“只嚇得小四鳳走了真魂,我只說與周萍恩愛有份,又誰知親兄妹暗自定了婚,做出此事滅絕人倫,我只得到後院去把死尋,我的天啊……”,朱寶霞發揮嘴皮子功夫好的特長,以“垛板兒”演唱,“去把死尋”以“十三咳”“大悲調”一氣呵成,“我的天啊”伴之以“跺腳”“錯步”的身段,表現出四鳳的悲痛欲絕。每演至此,必定滿堂彩聲!當時,配演魯媽的,是評劇早期男旦碧月珠,他功底深厚,作戲細膩,塑造出的魯媽,真有早年在大宅門生活、見過世面的氣質,有限的幾句唱,也演唱得感情真摯、韻味十足,成為各班社模仿的樣板。

朱寶霞班社演出《雷雨》後,各大小班社爭相競演,一時形成評劇《雷雨》熱,該劇甚至成為評劇舞臺上類似《珍珠衫》、《桃花庵》、《楊三娘告狀》一樣“戲保人”的劇目,誰演誰紅。各主演根據自身的條件、個人的喜好,演出不同的角色,當時赫赫有名的韓少雲、新鳳霞、鮮靈花、筱靈霞、李寶珠、陳桂秋、趙豔蓉(趙麗蓉的三姐)、筱摩登、張桂霞等名角均演過四鳳,喜彩苓、花月仙、花迎春、王素秋、筱佩珠、虹麗霞均演過繁漪,郭硯芳、曹金順扮演過魯媽,筱俊亭、筱豔生、筱美英則既演過繁漪又演過四鳳;生行名角李福安、劉小樓、單少峰都演過周萍。五十年代初,尚未參加國營劇團的小花玉蘭,亦曾在天津私營的新育文化劇團演出過此劇,扮演四鳳,紅極一時。

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評劇團、石家莊評劇團、地質部文工團、瀋陽評劇院的前身“東北唐山評劇院”,均一直演出評劇《雷雨》。1959年,瀋陽評劇院亦曾排演《雷雨》,由韓少雲演四鳳、花淑蘭演繁漪、筱俊亭演魯媽,極為遺憾的是,因諸多因素,此劇未能公演,觀眾沒有看到這出享譽全國的“韓花筱”群英薈萃的好戲。

文化大革命後,評劇界重整旗鼓。1979年,瀋陽評劇院演出了由筱俊亭大弟子新少敏、韓少雲大弟子胡桂秋主演的《雷雨》,筱俊亭、韓少雲親自參與唱腔設計並指導弟子演出,此劇大獲成功,演到動情處,時常出現臺下哭聲一片的感人場面。同年,文化部勇進評劇團亦排演此劇,引起轟動,1983年曾在我市華北戲院演出。

進入新世紀後,2006年,我市評劇名家崔連潤攜手京津遼三地名家谷文月、劉萍、王有才、徐培成、李惟銓、韓學門等,精心打造了“強強聯合,名家薈萃”版《雷雨》,亦獲得殊榮。此後,崔連潤還將此劇傳授她的愛徒、著名青年演員王秀麗,公演後也廣受好評。

評劇《雷雨》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直演到現在,久演不衰,已成為評劇舞臺生命力最強的現代劇目之一,在評劇劇目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席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