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片兒川,杭州不能錯過的還有拌川

文 | 魏水華

除了片兒川,杭州不能錯過的還有拌川

有一年夏天,我出公差,夜宿在上海虹橋。半夜裡忽然覺得肚餓難忍,出門覓得小麵館一間,看到面單裡有“肉絲拌川”幾個字,大喜過望:“老闆,肉絲拌川加一,再來個煎雞蛋。”

可端上來時,卻不怎麼對勁:麵條是用冷水浸過的,面碼子里加了肉絲、圓椒絲和豆芽絲,清水薄油的樣子。老闆很熱情,跟我介紹說:“嚐嚐味道如何,現在天氣熱,很多客人喜歡吃我們家的拌川。”

我問老闆:“您是哪兒人啊?”老闆答:“山東的。”我說:“所以您賣的不是拌川,是涼麵。”

倒不是說那碗麵條味道不好,作為消夏良品,涼麵、炒麵、炸醬麵之類的麵食,確實都是不論階級、不論年齡,都值得享受的美味,但那些都不是“拌川”。作為地域特徵強烈的食物,“拌川”似乎從發明那天起,就打上了深深的杭州烙印。

除了片兒川,杭州不能錯過的還有拌川

杭州大概是唯一把水煮的潮面稱作“川”的地方,一說是南宋貴族們難忘河南豫菜湯“汆”的手法,以諧音來命名;也有說這是江南書生們“以字定形”的慣例,用“川”字表達麵條筋斗、根根分明的樣子。

撇開典史考據,“片兒川”、“拌川”諸味,也確實是杭州最有生命力、流傳最廣的小吃之一。夏衍先生是杭州人,當年他最愛跑到慶春門外的一家麵館裡,大啖肉絲拌川,據說那家店位置,就在《舌尖》取景地菊英麵館附近;

梁實秋的父親是北京人,母親是杭州人,所以他筆下的老北京炸醬麵,頗多杭州拌川的影子:“醬不能多,多則碼子太鹹,加在面裡不能吃個痛快;烹飪過程中不能慢炸,最好旺火快炒,這樣才能讓碼子清爽不糊;麵條要抻的,不能用切面,現煮現吃,才夠味道。”

除了片兒川,杭州不能錯過的還有拌川

真正杭州拌川的做法是頗多講究的,和湯麵片兒川中選取的肉片、筍片相反,地道拌川的配菜都應該切絲,其中尤以肉絲韭黃最為正宗;炒制過程中油要多、火要大,老抽、黃酒、鹽、胡椒、勾芡,一個都不能少,這樣成菜油潤噴香、柔滑微黏,容易掛在幹撈的麵條上,說白了其實和番茄肉醬意麵的“掛汁”效果是一個道理。

除了片兒川,杭州不能錯過的還有拌川

麵條則要滾水下鍋,幾十秒便可撈出,確保不糊不爛。再把炒好的碼子趁燙倒進面裡,最好能聽到“嗤嗤”的沸油聲,那才夠香。最後快速拌勻,就能享用了。所以正宗的杭州麵館裡,做拌川都是兩個灶頭一齊開火的,一鍋煮麵、一鍋炒菜,慢了一樣,味道就差了一分。師傅們彷彿有三頭六臂的本事,能把兩個灶頭伺候的恰到好處,這也是我非常佩服的手段。

除了片兒川,杭州不能錯過的還有拌川

拌川不像炒麵那樣幹,卻因遭受過熱油的錘鍊,比一般冷麵、拌麵多了幾分煙火的香味。所以它最好的搭配,無疑是開水沖泡的一碗蝦皮紫菜榨菜丁湯:清油解膩、微鹹鮮美。這種搭配的奇妙,不遜於重慶小面配骨頭白湯。

杭州最有名的麵館莫過於奎元館,但很少有人知道,奎元館最早是由徽商創業、甬商做大。所以那裡的寧式鱔絲面、雪菜黃魚面都很地道,但片兒川和拌川這類杭州本土的街頭面點倒做得一般。曾經看到一個美食公眾號這麼描述奎元館的拌川:“加了蘑菇、豬肝、春筍,配料豐富,但不油膩。”我笑了:不油膩那還能叫拌川麼?

除了片兒川,杭州不能錯過的還有拌川

老底子杭州人吃拌川,最喜歡的是羊壩頭得意樓面館的味道,上世紀九十年代,舊城改造準備拆除得意樓時,我親眼目睹了上千市民拿著盤碗盒罐,排隊買面的盛況。其後就幾十年不見地道的拌川,好在最近聽說有關部門籌劃恢復得意樓,不知真假,值得期待。

除了片兒川,杭州不能錯過的還有拌川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相關閱讀一碗片兒川,重返杭州的舊時光

讀萬卷書,吃萬里路

歡迎添加作者個人微信

Guess you like

猜 你 喜 歡

吃杭州面,喝桂花烏龍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有好多好吃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