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

受賢招賢與偃武

——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許貫中 李修運


"

受賢招賢與偃武

——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許貫中 李修運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風景秀麗的銀杏湖水庫景區如今遊人如織,沂河畔授賢古村古街也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個地方原是明清邳州的三大鄉之一——受(授)賢鄉,早在元朝時就在此設立過巡檢司,有古渡口。東南部為招賢鄉,西面是偃武鄉,此三鄉南北狹長近百里。每個鄉的地界皆接壤下邳城。再西南是修文鄉,現在的土山南、八集南及占城、石橋以西一帶,明初劃睢寧,成為州中一塊飛地。最南面舊黃河畔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東西狹長九十里,它便是邳州衛的軍屯地河南營。受賢招賢、偃武修文,反映了明清兩代統治者渴望賢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迫切心情,也昭示了統治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休養生息,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的美好祈望。


"

受賢招賢與偃武

——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許貫中 李修運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風景秀麗的銀杏湖水庫景區如今遊人如織,沂河畔授賢古村古街也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個地方原是明清邳州的三大鄉之一——受(授)賢鄉,早在元朝時就在此設立過巡檢司,有古渡口。東南部為招賢鄉,西面是偃武鄉,此三鄉南北狹長近百里。每個鄉的地界皆接壤下邳城。再西南是修文鄉,現在的土山南、八集南及占城、石橋以西一帶,明初劃睢寧,成為州中一塊飛地。最南面舊黃河畔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東西狹長九十里,它便是邳州衛的軍屯地河南營。受賢招賢、偃武修文,反映了明清兩代統治者渴望賢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迫切心情,也昭示了統治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休養生息,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的美好祈望。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還要說說古邳州的建制和隸屬。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邳州屬南京中書省的一個直隸州,此時邳州與徐州一個級別,都屬於不設府的直隸州。洪武四年,邳州改屬中都鳳陽府。洪武十五年,邳州又改屬直隸京師淮安府,兼轄宿遷、睢寧兩縣,駐下邳,邳州知州官職為從五品,輔官有同知、判官等,所轄縣縣官為正七品,邳州屬淮安府屬州,州府所在地按規定不設縣,所以不存在下轄的所謂邳縣之說。明朝軍事上設有都指揮司,在地方設立衛所,有軍屯地。清代雍正年間,徐州升府,邳州成為隸屬徐州府的簡州,沒有屬縣了。河南營衛地,也成了邳州直管的屬地。

邳州西部南北多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北海拔相差15米。同時,西南邊界地勢也較高。由西向東過本州南境的泗水,是淮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它北面的沂水(河)、武水和泇水順勢一路向南,在州城下邳岠山西南匯合後,共入泗水。古代下邳為國為都也是因為諸水交匯的特殊地理位置吧。交匯後的泗水一路浩浩蕩蕩流向東南,晝夜不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唐朝“詩魔”級大腕詩人白居易這樣寫道。北宋末年也即1194年,黃河在河南決口奪泗水入淮河,從此改變了邳州乃至整個蘇北的歷史。金元到明代中期四百多年間,泥沙淤積使泗水迅速變成了懸河。淤積也使北水南流逐漸受阻。為了確保漕運暢通,明萬曆年間,李化龍實施了“避黃開泇”工程,中運河通行,南流的邳北諸水被截後匯入中運河,先經直河口入黃河,後改道又經駱馬湖入黃河。其間,水系及流域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水莫大於河,浸莫大於沂”,再加上運河,邳地河網密佈,縱橫交錯。但朝廷對此地水系的戰略定位,以及人力物力所限,邳州根本無法逃脫“洪水走廊”的局面,水利反成了水害,洪水的恣肆任性,使得邳州地形、湖泊、津渡、道路及人口聚居地均隨之發生改變,也使許多地名消逝。明清邳州水利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明清邳州史。

我們披閱了三種時間跨度較大的邳州州志,來查證當時鄉(鎮)社存在和因水變動的狀況。一個是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間楊輔、陳柏主修的《邳州志》,一個是距今兩百五十年的乾隆年間鄔承顯、吳從信主修的《邳州志》,一個是不到百年民國竇洪年先生編纂的《邳志補》。由於《邳志補》記載詳盡,本文采用史料多以竇版為主。那時的鄉比現在要大得多。鄉名取採的原則也是秉承儒家正統、遵循政治正確,宣誓本州自此重視賢能,偃武修文!明清兩朝,三鄉區劃基本沒有變化。所轄社的地盤也不小(後來的人民公社大概源於此社吧),社下的圩、寨、村就是基本的村落了。

受 賢 鄉


"

受賢招賢與偃武

——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許貫中 李修運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風景秀麗的銀杏湖水庫景區如今遊人如織,沂河畔授賢古村古街也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個地方原是明清邳州的三大鄉之一——受(授)賢鄉,早在元朝時就在此設立過巡檢司,有古渡口。東南部為招賢鄉,西面是偃武鄉,此三鄉南北狹長近百里。每個鄉的地界皆接壤下邳城。再西南是修文鄉,現在的土山南、八集南及占城、石橋以西一帶,明初劃睢寧,成為州中一塊飛地。最南面舊黃河畔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東西狹長九十里,它便是邳州衛的軍屯地河南營。受賢招賢、偃武修文,反映了明清兩代統治者渴望賢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迫切心情,也昭示了統治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休養生息,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的美好祈望。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還要說說古邳州的建制和隸屬。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邳州屬南京中書省的一個直隸州,此時邳州與徐州一個級別,都屬於不設府的直隸州。洪武四年,邳州改屬中都鳳陽府。洪武十五年,邳州又改屬直隸京師淮安府,兼轄宿遷、睢寧兩縣,駐下邳,邳州知州官職為從五品,輔官有同知、判官等,所轄縣縣官為正七品,邳州屬淮安府屬州,州府所在地按規定不設縣,所以不存在下轄的所謂邳縣之說。明朝軍事上設有都指揮司,在地方設立衛所,有軍屯地。清代雍正年間,徐州升府,邳州成為隸屬徐州府的簡州,沒有屬縣了。河南營衛地,也成了邳州直管的屬地。

邳州西部南北多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北海拔相差15米。同時,西南邊界地勢也較高。由西向東過本州南境的泗水,是淮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它北面的沂水(河)、武水和泇水順勢一路向南,在州城下邳岠山西南匯合後,共入泗水。古代下邳為國為都也是因為諸水交匯的特殊地理位置吧。交匯後的泗水一路浩浩蕩蕩流向東南,晝夜不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唐朝“詩魔”級大腕詩人白居易這樣寫道。北宋末年也即1194年,黃河在河南決口奪泗水入淮河,從此改變了邳州乃至整個蘇北的歷史。金元到明代中期四百多年間,泥沙淤積使泗水迅速變成了懸河。淤積也使北水南流逐漸受阻。為了確保漕運暢通,明萬曆年間,李化龍實施了“避黃開泇”工程,中運河通行,南流的邳北諸水被截後匯入中運河,先經直河口入黃河,後改道又經駱馬湖入黃河。其間,水系及流域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水莫大於河,浸莫大於沂”,再加上運河,邳地河網密佈,縱橫交錯。但朝廷對此地水系的戰略定位,以及人力物力所限,邳州根本無法逃脫“洪水走廊”的局面,水利反成了水害,洪水的恣肆任性,使得邳州地形、湖泊、津渡、道路及人口聚居地均隨之發生改變,也使許多地名消逝。明清邳州水利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明清邳州史。

我們披閱了三種時間跨度較大的邳州州志,來查證當時鄉(鎮)社存在和因水變動的狀況。一個是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間楊輔、陳柏主修的《邳州志》,一個是距今兩百五十年的乾隆年間鄔承顯、吳從信主修的《邳州志》,一個是不到百年民國竇洪年先生編纂的《邳志補》。由於《邳志補》記載詳盡,本文采用史料多以竇版為主。那時的鄉比現在要大得多。鄉名取採的原則也是秉承儒家正統、遵循政治正確,宣誓本州自此重視賢能,偃武修文!明清兩朝,三鄉區劃基本沒有變化。所轄社的地盤也不小(後來的人民公社大概源於此社吧),社下的圩、寨、村就是基本的村落了。

受 賢 鄉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受(授)賢鄉,轄14社40圩。位於本州中部的南北狹長區域。西抵艾山,東濱沂河,北以蘭山(今蘭陵縣)為界,南至岠山。東西三十里,南北八十里。有岠山社,徐塘社,砲車社,沙溝社,鮑家莊社,這些名稱今天依然容易辯認;餘行社(轄官湖、省城),寶車社(轄莊樓、貓兒窩),郭家莊社,杜家莊社(轄大沂圩、新盛營、堰許家、袁家灣、丁家樓),荊邑社(港上、齊村及曹樓,北界郯城),這些社,略加註釋還有蹤跡;至於範畦社、高冢社、善訓社、陶合社等諸社名稱今天就深感生疏了。有些社雖好辯認,但其區域與現在已有了很大不同。據記載,岠山社山上建有岠山寨,還包括南宋圩。東西四里,南北十里,西至土山社十里,大約在唐宋山(今唐山)以南至岠山這片區域。沙溝社,當年的領域絕不僅止於現在邳州市行政中心沙溝湖這個小區域,它過二郎廟後,南抵唐宋山,南北狹長四十里,佔據了金元時期的整個古沂河流域,是運河開鑿之前沂河流經之地;由於沂河所流之處,沉積淤沙頗多,每到冬春枯水期,儼然一條長長的流沙河。沂河向東改道後,逐步淤積成沙溝,社名大抵依此而得。宋代之前的沂河,除《水經注》外,志書記載多語焉不詳。筆者研究,沂河多在唐宋山以北東西來回擺動,西不過沙埠莊;向南在岠山北分大小沂水,經岠山東的一股稱小沂水,經岠山西的一股稱大沂水,再向南共入泗水。明朝中期運河開鑿後,沂河始入運河,南面的老沂河受到後期的黃河回灌,逐漸淤平,古沂河今天已無蹤跡可尋了。考證確認,今天的邳州城就是建在老沂河故道之上。沙溝社下轄河成圩(運河邊有河成閘)、三汊河(老房亭河入運河處,有渡口)、楊家、興隆店、薛家(南距唐宋山五里)等,還設壩頭渡口。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隸屬山東的邳縣從洪福山南遷,與隸屬江蘇的邳睢縣從土山遷入合併了,縣城駐地在大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處的三叉河大榆樹,建立了江蘇省邳縣人民政府,駐運河鎮。徐塘社在餘行社西,有寨墩(竇家圩)、戴家。現徐塘電廠北的官湖河入運徐塘閘,為當年“引沂濟運”來水處——“徐塘口”。此處向東,為清朝前期的老運河。搜索google地圖,還能依稀看到一些古運河的影子。沿途的村莊更保留了些許古運河的信息,從西往東南,依次有吳閘、壩頭、河灣(在此與古沂河合流)、老堰頭、劍秋、廟山、隅頭、萬莊。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停留,駐蹕壩頭邊的老運河。砲車社即現在的炮車鎮,因三國時曹操在此造石砲得名。現在炮車的龍池村那時隸屬招賢鄉,東西夾在新舊沂河之間,西面的舊沂河現在已是省級生態古慄園,過去是沂河邊有名的集市。餘行,目前是陳樓鎮前於家及省城村的地界,為元末平章王建造的省城故址,現基址無存。官湖,以湖泊得名,康熙時成了官方南北進京大道(孔道),溝通浙蘇魯冀諸省,一躍成了州中巨鎮。晚清時,有晉冀齊魯徽歙各地商賈糜集於此,抗戰時期成了日偽的縣政權駐地。在沙溝社東的為寶車社(目前王傑中學北還有兩個不起眼的小莊,謂之前寶車、後寶車,還有大宿莊,此地曾是明朝的遞鋪),包括莊家樓和大莊家以及貓兒窩,南有龍化渡口;貓窩這個地方曾是泇運河和中運河的重要節點。其上游的彭河、房亭河在三叉河匯入,加上下游馬莊沂河淤沙頂託,貓窩於是成了漕運和防汛的治理難點。此地設過驛站和巡檢司;清朝時在此修過滾水壩、竹絡壩,清末建鄉,民國至解放初設區公所,今天的貓窩,早湮沒在運河煙波浩淼茫茫清流中。郭莊社,在寶車社東南,轄鎮衛集。再來看處於東北的杜家莊社,一個社卻分在沂河東西兩岸(大沂圩),不知當時如何方便管理的。邳州最東北要數荊邑社(大抵在港上鎮北荊邑和南荊邑)了,自古百姓有種銀杏樹的傳統,大概是因為沙質土地較適宜種植的緣故。緊鄰的郯城新村鎮有棵兩千年銀杏神樹,需六人合圍,現矗立於古沂河東岸邊,邳州千年的古樹數百株多分佈於此地。美好的生態,使晚清當地秀才留下“風動白果雨,雁鳴金沙灘”著名詩句。最難辨認的陶合社在荊邑社南,與在岠山東的善訓社一樣皆無圩寨,當時為何設立這兩個社?不得其解,也可能是所管小莊多且散亂的緣故。高塚社在本州最北部,即現在的鄒莊鎮周邊,有憂路山(北界蘭山)、古宅、鄒埠、沙埠、石家樓和馬灘(此二村界郯城)等十二個圩寨。憂路山因其險峻,行者憂愁,故名;後改呦鹿山,取“呦呦鹿鳴”之意。由於近幾十年來一直掠奪性開山取石,生態徹底破壞,原來的美好意境只剩下想象了。範畦社(王塘、北馮場、於家、姚莊、溝上),在今鐵富鎮東南部,於家東沂河邊設梅家渡口,其北面還建有駱家渡口。南面溝上沂河邊有明清著名的盧口“引沂濟運”工程,明清水利專家們曾在“三分入運,七分入湖”這個三七定製上反覆交鋒。盧口現叫石壩窩,建國後封堵,留下“幾”字形的水利遺址。莫小瞧這個地方,明清幾任河務大臣,包括康熙朝“第一廉官”張鵬翮等都曾多次親臨視察。今天石壩古道的老銀杏樹,應能見證著當年高官(總河)蒞臨視察河防的情景。再向南五里處就是授賢集,明朝時,沂河在鮑莊社向東南轉了個彎,經袁灣北張老廟轉入華沂向南入隅頭湖。經筆者考證,“張老廟”為紀念張鵬翮而建,可惜文革時拆除。當時的社,其轄區面積約相當於現在的幾個村,比現在的鄉鎮要小。

沂河發源於沂蒙山區,是泗水下游的最大支流。歷史上,沂河在南宋之前的若干朝代都是流向下邳城的。同時武水泇水也同沂水(河)在下邳合聚,“泗水湯湯,沂水滔滔”。《水經注》載,沂水“又屈南過郯城縣西”,“又東過良城縣西,又南過下邳”,這裡的良城縣是邳州北部古沂河邊一個存在了近千年的古縣,位置應在現在的陳樓鎮東北也就是杜家莊社區域。古沂河經授賢鮑莊南下,入丁樓花園,過院許村西,經現在的陳樓果園,再過炮車古慄園,經二郎廟,奔岠山入泗水。泗水淤堵後,沂河被迫從鮑莊東往東南借道,衝開杜家莊社,經袁灣、華沂入隅頭湖。千百年來,沂水從州部東北齊村進入直隸江南省後,一線串珠,鑲嵌著從北到南的授賢和招賢二鄉諸多圩寨。中運河通行後,運河南岸到岠山的沂河水道逐步淤積湮沒了。康熙朝開挖東西向的房亭河、彭河成了運河南岸最大的支流,從西南向東北流入運河。

招 賢 鄉


"

受賢招賢與偃武

——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許貫中 李修運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風景秀麗的銀杏湖水庫景區如今遊人如織,沂河畔授賢古村古街也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個地方原是明清邳州的三大鄉之一——受(授)賢鄉,早在元朝時就在此設立過巡檢司,有古渡口。東南部為招賢鄉,西面是偃武鄉,此三鄉南北狹長近百里。每個鄉的地界皆接壤下邳城。再西南是修文鄉,現在的土山南、八集南及占城、石橋以西一帶,明初劃睢寧,成為州中一塊飛地。最南面舊黃河畔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東西狹長九十里,它便是邳州衛的軍屯地河南營。受賢招賢、偃武修文,反映了明清兩代統治者渴望賢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迫切心情,也昭示了統治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休養生息,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的美好祈望。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還要說說古邳州的建制和隸屬。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邳州屬南京中書省的一個直隸州,此時邳州與徐州一個級別,都屬於不設府的直隸州。洪武四年,邳州改屬中都鳳陽府。洪武十五年,邳州又改屬直隸京師淮安府,兼轄宿遷、睢寧兩縣,駐下邳,邳州知州官職為從五品,輔官有同知、判官等,所轄縣縣官為正七品,邳州屬淮安府屬州,州府所在地按規定不設縣,所以不存在下轄的所謂邳縣之說。明朝軍事上設有都指揮司,在地方設立衛所,有軍屯地。清代雍正年間,徐州升府,邳州成為隸屬徐州府的簡州,沒有屬縣了。河南營衛地,也成了邳州直管的屬地。

邳州西部南北多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北海拔相差15米。同時,西南邊界地勢也較高。由西向東過本州南境的泗水,是淮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它北面的沂水(河)、武水和泇水順勢一路向南,在州城下邳岠山西南匯合後,共入泗水。古代下邳為國為都也是因為諸水交匯的特殊地理位置吧。交匯後的泗水一路浩浩蕩蕩流向東南,晝夜不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唐朝“詩魔”級大腕詩人白居易這樣寫道。北宋末年也即1194年,黃河在河南決口奪泗水入淮河,從此改變了邳州乃至整個蘇北的歷史。金元到明代中期四百多年間,泥沙淤積使泗水迅速變成了懸河。淤積也使北水南流逐漸受阻。為了確保漕運暢通,明萬曆年間,李化龍實施了“避黃開泇”工程,中運河通行,南流的邳北諸水被截後匯入中運河,先經直河口入黃河,後改道又經駱馬湖入黃河。其間,水系及流域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水莫大於河,浸莫大於沂”,再加上運河,邳地河網密佈,縱橫交錯。但朝廷對此地水系的戰略定位,以及人力物力所限,邳州根本無法逃脫“洪水走廊”的局面,水利反成了水害,洪水的恣肆任性,使得邳州地形、湖泊、津渡、道路及人口聚居地均隨之發生改變,也使許多地名消逝。明清邳州水利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明清邳州史。

我們披閱了三種時間跨度較大的邳州州志,來查證當時鄉(鎮)社存在和因水變動的狀況。一個是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間楊輔、陳柏主修的《邳州志》,一個是距今兩百五十年的乾隆年間鄔承顯、吳從信主修的《邳州志》,一個是不到百年民國竇洪年先生編纂的《邳志補》。由於《邳志補》記載詳盡,本文采用史料多以竇版為主。那時的鄉比現在要大得多。鄉名取採的原則也是秉承儒家正統、遵循政治正確,宣誓本州自此重視賢能,偃武修文!明清兩朝,三鄉區劃基本沒有變化。所轄社的地盤也不小(後來的人民公社大概源於此社吧),社下的圩、寨、村就是基本的村落了。

受 賢 鄉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受(授)賢鄉,轄14社40圩。位於本州中部的南北狹長區域。西抵艾山,東濱沂河,北以蘭山(今蘭陵縣)為界,南至岠山。東西三十里,南北八十里。有岠山社,徐塘社,砲車社,沙溝社,鮑家莊社,這些名稱今天依然容易辯認;餘行社(轄官湖、省城),寶車社(轄莊樓、貓兒窩),郭家莊社,杜家莊社(轄大沂圩、新盛營、堰許家、袁家灣、丁家樓),荊邑社(港上、齊村及曹樓,北界郯城),這些社,略加註釋還有蹤跡;至於範畦社、高冢社、善訓社、陶合社等諸社名稱今天就深感生疏了。有些社雖好辯認,但其區域與現在已有了很大不同。據記載,岠山社山上建有岠山寨,還包括南宋圩。東西四里,南北十里,西至土山社十里,大約在唐宋山(今唐山)以南至岠山這片區域。沙溝社,當年的領域絕不僅止於現在邳州市行政中心沙溝湖這個小區域,它過二郎廟後,南抵唐宋山,南北狹長四十里,佔據了金元時期的整個古沂河流域,是運河開鑿之前沂河流經之地;由於沂河所流之處,沉積淤沙頗多,每到冬春枯水期,儼然一條長長的流沙河。沂河向東改道後,逐步淤積成沙溝,社名大抵依此而得。宋代之前的沂河,除《水經注》外,志書記載多語焉不詳。筆者研究,沂河多在唐宋山以北東西來回擺動,西不過沙埠莊;向南在岠山北分大小沂水,經岠山東的一股稱小沂水,經岠山西的一股稱大沂水,再向南共入泗水。明朝中期運河開鑿後,沂河始入運河,南面的老沂河受到後期的黃河回灌,逐漸淤平,古沂河今天已無蹤跡可尋了。考證確認,今天的邳州城就是建在老沂河故道之上。沙溝社下轄河成圩(運河邊有河成閘)、三汊河(老房亭河入運河處,有渡口)、楊家、興隆店、薛家(南距唐宋山五里)等,還設壩頭渡口。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隸屬山東的邳縣從洪福山南遷,與隸屬江蘇的邳睢縣從土山遷入合併了,縣城駐地在大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處的三叉河大榆樹,建立了江蘇省邳縣人民政府,駐運河鎮。徐塘社在餘行社西,有寨墩(竇家圩)、戴家。現徐塘電廠北的官湖河入運徐塘閘,為當年“引沂濟運”來水處——“徐塘口”。此處向東,為清朝前期的老運河。搜索google地圖,還能依稀看到一些古運河的影子。沿途的村莊更保留了些許古運河的信息,從西往東南,依次有吳閘、壩頭、河灣(在此與古沂河合流)、老堰頭、劍秋、廟山、隅頭、萬莊。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停留,駐蹕壩頭邊的老運河。砲車社即現在的炮車鎮,因三國時曹操在此造石砲得名。現在炮車的龍池村那時隸屬招賢鄉,東西夾在新舊沂河之間,西面的舊沂河現在已是省級生態古慄園,過去是沂河邊有名的集市。餘行,目前是陳樓鎮前於家及省城村的地界,為元末平章王建造的省城故址,現基址無存。官湖,以湖泊得名,康熙時成了官方南北進京大道(孔道),溝通浙蘇魯冀諸省,一躍成了州中巨鎮。晚清時,有晉冀齊魯徽歙各地商賈糜集於此,抗戰時期成了日偽的縣政權駐地。在沙溝社東的為寶車社(目前王傑中學北還有兩個不起眼的小莊,謂之前寶車、後寶車,還有大宿莊,此地曾是明朝的遞鋪),包括莊家樓和大莊家以及貓兒窩,南有龍化渡口;貓窩這個地方曾是泇運河和中運河的重要節點。其上游的彭河、房亭河在三叉河匯入,加上下游馬莊沂河淤沙頂託,貓窩於是成了漕運和防汛的治理難點。此地設過驛站和巡檢司;清朝時在此修過滾水壩、竹絡壩,清末建鄉,民國至解放初設區公所,今天的貓窩,早湮沒在運河煙波浩淼茫茫清流中。郭莊社,在寶車社東南,轄鎮衛集。再來看處於東北的杜家莊社,一個社卻分在沂河東西兩岸(大沂圩),不知當時如何方便管理的。邳州最東北要數荊邑社(大抵在港上鎮北荊邑和南荊邑)了,自古百姓有種銀杏樹的傳統,大概是因為沙質土地較適宜種植的緣故。緊鄰的郯城新村鎮有棵兩千年銀杏神樹,需六人合圍,現矗立於古沂河東岸邊,邳州千年的古樹數百株多分佈於此地。美好的生態,使晚清當地秀才留下“風動白果雨,雁鳴金沙灘”著名詩句。最難辨認的陶合社在荊邑社南,與在岠山東的善訓社一樣皆無圩寨,當時為何設立這兩個社?不得其解,也可能是所管小莊多且散亂的緣故。高塚社在本州最北部,即現在的鄒莊鎮周邊,有憂路山(北界蘭山)、古宅、鄒埠、沙埠、石家樓和馬灘(此二村界郯城)等十二個圩寨。憂路山因其險峻,行者憂愁,故名;後改呦鹿山,取“呦呦鹿鳴”之意。由於近幾十年來一直掠奪性開山取石,生態徹底破壞,原來的美好意境只剩下想象了。範畦社(王塘、北馮場、於家、姚莊、溝上),在今鐵富鎮東南部,於家東沂河邊設梅家渡口,其北面還建有駱家渡口。南面溝上沂河邊有明清著名的盧口“引沂濟運”工程,明清水利專家們曾在“三分入運,七分入湖”這個三七定製上反覆交鋒。盧口現叫石壩窩,建國後封堵,留下“幾”字形的水利遺址。莫小瞧這個地方,明清幾任河務大臣,包括康熙朝“第一廉官”張鵬翮等都曾多次親臨視察。今天石壩古道的老銀杏樹,應能見證著當年高官(總河)蒞臨視察河防的情景。再向南五里處就是授賢集,明朝時,沂河在鮑莊社向東南轉了個彎,經袁灣北張老廟轉入華沂向南入隅頭湖。經筆者考證,“張老廟”為紀念張鵬翮而建,可惜文革時拆除。當時的社,其轄區面積約相當於現在的幾個村,比現在的鄉鎮要小。

沂河發源於沂蒙山區,是泗水下游的最大支流。歷史上,沂河在南宋之前的若干朝代都是流向下邳城的。同時武水泇水也同沂水(河)在下邳合聚,“泗水湯湯,沂水滔滔”。《水經注》載,沂水“又屈南過郯城縣西”,“又東過良城縣西,又南過下邳”,這裡的良城縣是邳州北部古沂河邊一個存在了近千年的古縣,位置應在現在的陳樓鎮東北也就是杜家莊社區域。古沂河經授賢鮑莊南下,入丁樓花園,過院許村西,經現在的陳樓果園,再過炮車古慄園,經二郎廟,奔岠山入泗水。泗水淤堵後,沂河被迫從鮑莊東往東南借道,衝開杜家莊社,經袁灣、華沂入隅頭湖。千百年來,沂水從州部東北齊村進入直隸江南省後,一線串珠,鑲嵌著從北到南的授賢和招賢二鄉諸多圩寨。中運河通行後,運河南岸到岠山的沂河水道逐步淤積湮沒了。康熙朝開挖東西向的房亭河、彭河成了運河南岸最大的支流,從西南向東北流入運河。

招 賢 鄉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招賢鄉,轄14社27圩。東界宿遷(明清宿遷北部,今分屬郯城縣及新沂市),西逾妙峰山,西南抵州城,東南接睢寧。東西三十里,南北八十里。目前八路鎮有個招賢村,還有一絲老鄉名的影子,但招賢鄉所轄的社圩的名稱,由於區劃及河湖變遷,今天不那麼容易辨認了。從東北數來,趙家莊社(合溝、小河)、小沂社(郇樓、竇家)。白馬河在此入沂河。清初,沭河曾越過馬陵山向西亂闖白馬河入沂河(沭河原是入海的),郯城民諺有:“沂沭不相見,見面成一片”,經康熙總河王新命築長堤,修禹王臺,多年努力,拘住了不羈的沭水。沂河(山河)西有龍池社(北宋家、草橋、楊家),地域跨山河兩岸,那時龍池又叫絞水集,是當時有名的鎮。目前草橋是新沂西部重要門戶,高架橋上的高鐵線正在這兒偏離老隴海鐵路向東南過新舊沂河、311國道,以便入新沂南樞紐站。南面山河以東還有三岔社(紀集、陳口),桑柘社(馬寨,民國時邳州“莊馬竇戴”四大家的馬家)。 劉義墩社(窯灣和小街),窯灣為邳宿交界,晚明時窯灣成運河要衝,商賈雲集,繁盛奢華,晚清設的大清郵政,窯灣郵局比邳州城郵政都要高出一個等級,民國時還有“小上海”之稱,可見其地位之高。小河、大沂、郇樓、合溝、草橋、紀集、馬寨和窯灣現在都屬新沂市地界了。再南有青墩社(陳集、張集),位置應該在現窯灣南偏西新河鎮南。現窯灣西,還有南馬莊社(胡家、王家),西北有陸家畦社(土樓、妙峰山),妙峰山後改為廟山。晚清時由於沂水瀦留,成為泡在隅頭湖中的小島。妙峰山不高但靈異,相傳元代皇家在此山建有規模宏大的壽聖寺。運河南還有沙子道口社(鄧莊),大概沂河和運河交匯時,黃沙淤積堰塞,遠觀為一景,故依此命名。西面就是龍化渡口。十里店社(張家寨),現八路鎮南,離州城十里。大村社(馬船幫、黃漢營),位於老州城東 ,現屬睢寧古邳、張集。有泗水渡,城南象山有渡口,州城西北一里有沂水渡,武水在州城西南六裡乾溝口入泗,西六裡有武河渡,現在的陸井果園南,都已湮滅。馬船幫舊黃河邊有鎮水鐵牛,重1400斤,1943年我淮北兵工廠將其鑄造成抗日兵器。城安社(新工寨、直河鎮),又叫十一堡工,就河堤築建村舍,應在今天的宿遷黃墩到皁河鎮王營村,為護理黃河的河工而建。這個地方在州城岠山東南50裡,直河鎮為泇運河與黃河交匯處,有直河渡;明初在此設置了直河驛站,可以想見漕運時代此處的熱鬧與繁華,目前從邳州新河鎮經黃墩鎮到皁河鎮還保留著古泇河的遺蹟—--閻河。

招賢鄉惟竹林一社,孤懸西南,北抵房亭河,南界銅睢;位於本州東部及南部刀把型。竹林社(呂樓、曹樓、竹林湖、蠟條圩、過滿山、八義集),過滿山有元朝所建興國寺。過滿山來歷有著美麗傳說。元志載“樑王城王之女南遊官湖看荷花,舟中生一男,遂晉於此山,匝月方還,故名”。這裡的官湖指下邳城東的一個湖泊。

後期的沂河先在受賢鄉,後又在招賢鄉入運河,其入運口,先後有過老河頭、北馬莊、萬莊和隅頭,現在的沂河是解放後新開挖的,沂河(山河)、貓窩東運河及南面的黃河故道(乾隆年間黃河北歸山東),三水鑲嵌著招賢鄉。

偃 武 鄉


"

受賢招賢與偃武

——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許貫中 李修運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風景秀麗的銀杏湖水庫景區如今遊人如織,沂河畔授賢古村古街也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個地方原是明清邳州的三大鄉之一——受(授)賢鄉,早在元朝時就在此設立過巡檢司,有古渡口。東南部為招賢鄉,西面是偃武鄉,此三鄉南北狹長近百里。每個鄉的地界皆接壤下邳城。再西南是修文鄉,現在的土山南、八集南及占城、石橋以西一帶,明初劃睢寧,成為州中一塊飛地。最南面舊黃河畔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東西狹長九十里,它便是邳州衛的軍屯地河南營。受賢招賢、偃武修文,反映了明清兩代統治者渴望賢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迫切心情,也昭示了統治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休養生息,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的美好祈望。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還要說說古邳州的建制和隸屬。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邳州屬南京中書省的一個直隸州,此時邳州與徐州一個級別,都屬於不設府的直隸州。洪武四年,邳州改屬中都鳳陽府。洪武十五年,邳州又改屬直隸京師淮安府,兼轄宿遷、睢寧兩縣,駐下邳,邳州知州官職為從五品,輔官有同知、判官等,所轄縣縣官為正七品,邳州屬淮安府屬州,州府所在地按規定不設縣,所以不存在下轄的所謂邳縣之說。明朝軍事上設有都指揮司,在地方設立衛所,有軍屯地。清代雍正年間,徐州升府,邳州成為隸屬徐州府的簡州,沒有屬縣了。河南營衛地,也成了邳州直管的屬地。

邳州西部南北多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北海拔相差15米。同時,西南邊界地勢也較高。由西向東過本州南境的泗水,是淮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它北面的沂水(河)、武水和泇水順勢一路向南,在州城下邳岠山西南匯合後,共入泗水。古代下邳為國為都也是因為諸水交匯的特殊地理位置吧。交匯後的泗水一路浩浩蕩蕩流向東南,晝夜不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唐朝“詩魔”級大腕詩人白居易這樣寫道。北宋末年也即1194年,黃河在河南決口奪泗水入淮河,從此改變了邳州乃至整個蘇北的歷史。金元到明代中期四百多年間,泥沙淤積使泗水迅速變成了懸河。淤積也使北水南流逐漸受阻。為了確保漕運暢通,明萬曆年間,李化龍實施了“避黃開泇”工程,中運河通行,南流的邳北諸水被截後匯入中運河,先經直河口入黃河,後改道又經駱馬湖入黃河。其間,水系及流域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水莫大於河,浸莫大於沂”,再加上運河,邳地河網密佈,縱橫交錯。但朝廷對此地水系的戰略定位,以及人力物力所限,邳州根本無法逃脫“洪水走廊”的局面,水利反成了水害,洪水的恣肆任性,使得邳州地形、湖泊、津渡、道路及人口聚居地均隨之發生改變,也使許多地名消逝。明清邳州水利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明清邳州史。

我們披閱了三種時間跨度較大的邳州州志,來查證當時鄉(鎮)社存在和因水變動的狀況。一個是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間楊輔、陳柏主修的《邳州志》,一個是距今兩百五十年的乾隆年間鄔承顯、吳從信主修的《邳州志》,一個是不到百年民國竇洪年先生編纂的《邳志補》。由於《邳志補》記載詳盡,本文采用史料多以竇版為主。那時的鄉比現在要大得多。鄉名取採的原則也是秉承儒家正統、遵循政治正確,宣誓本州自此重視賢能,偃武修文!明清兩朝,三鄉區劃基本沒有變化。所轄社的地盤也不小(後來的人民公社大概源於此社吧),社下的圩、寨、村就是基本的村落了。

受 賢 鄉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受(授)賢鄉,轄14社40圩。位於本州中部的南北狹長區域。西抵艾山,東濱沂河,北以蘭山(今蘭陵縣)為界,南至岠山。東西三十里,南北八十里。有岠山社,徐塘社,砲車社,沙溝社,鮑家莊社,這些名稱今天依然容易辯認;餘行社(轄官湖、省城),寶車社(轄莊樓、貓兒窩),郭家莊社,杜家莊社(轄大沂圩、新盛營、堰許家、袁家灣、丁家樓),荊邑社(港上、齊村及曹樓,北界郯城),這些社,略加註釋還有蹤跡;至於範畦社、高冢社、善訓社、陶合社等諸社名稱今天就深感生疏了。有些社雖好辯認,但其區域與現在已有了很大不同。據記載,岠山社山上建有岠山寨,還包括南宋圩。東西四里,南北十里,西至土山社十里,大約在唐宋山(今唐山)以南至岠山這片區域。沙溝社,當年的領域絕不僅止於現在邳州市行政中心沙溝湖這個小區域,它過二郎廟後,南抵唐宋山,南北狹長四十里,佔據了金元時期的整個古沂河流域,是運河開鑿之前沂河流經之地;由於沂河所流之處,沉積淤沙頗多,每到冬春枯水期,儼然一條長長的流沙河。沂河向東改道後,逐步淤積成沙溝,社名大抵依此而得。宋代之前的沂河,除《水經注》外,志書記載多語焉不詳。筆者研究,沂河多在唐宋山以北東西來回擺動,西不過沙埠莊;向南在岠山北分大小沂水,經岠山東的一股稱小沂水,經岠山西的一股稱大沂水,再向南共入泗水。明朝中期運河開鑿後,沂河始入運河,南面的老沂河受到後期的黃河回灌,逐漸淤平,古沂河今天已無蹤跡可尋了。考證確認,今天的邳州城就是建在老沂河故道之上。沙溝社下轄河成圩(運河邊有河成閘)、三汊河(老房亭河入運河處,有渡口)、楊家、興隆店、薛家(南距唐宋山五里)等,還設壩頭渡口。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隸屬山東的邳縣從洪福山南遷,與隸屬江蘇的邳睢縣從土山遷入合併了,縣城駐地在大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處的三叉河大榆樹,建立了江蘇省邳縣人民政府,駐運河鎮。徐塘社在餘行社西,有寨墩(竇家圩)、戴家。現徐塘電廠北的官湖河入運徐塘閘,為當年“引沂濟運”來水處——“徐塘口”。此處向東,為清朝前期的老運河。搜索google地圖,還能依稀看到一些古運河的影子。沿途的村莊更保留了些許古運河的信息,從西往東南,依次有吳閘、壩頭、河灣(在此與古沂河合流)、老堰頭、劍秋、廟山、隅頭、萬莊。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停留,駐蹕壩頭邊的老運河。砲車社即現在的炮車鎮,因三國時曹操在此造石砲得名。現在炮車的龍池村那時隸屬招賢鄉,東西夾在新舊沂河之間,西面的舊沂河現在已是省級生態古慄園,過去是沂河邊有名的集市。餘行,目前是陳樓鎮前於家及省城村的地界,為元末平章王建造的省城故址,現基址無存。官湖,以湖泊得名,康熙時成了官方南北進京大道(孔道),溝通浙蘇魯冀諸省,一躍成了州中巨鎮。晚清時,有晉冀齊魯徽歙各地商賈糜集於此,抗戰時期成了日偽的縣政權駐地。在沙溝社東的為寶車社(目前王傑中學北還有兩個不起眼的小莊,謂之前寶車、後寶車,還有大宿莊,此地曾是明朝的遞鋪),包括莊家樓和大莊家以及貓兒窩,南有龍化渡口;貓窩這個地方曾是泇運河和中運河的重要節點。其上游的彭河、房亭河在三叉河匯入,加上下游馬莊沂河淤沙頂託,貓窩於是成了漕運和防汛的治理難點。此地設過驛站和巡檢司;清朝時在此修過滾水壩、竹絡壩,清末建鄉,民國至解放初設區公所,今天的貓窩,早湮沒在運河煙波浩淼茫茫清流中。郭莊社,在寶車社東南,轄鎮衛集。再來看處於東北的杜家莊社,一個社卻分在沂河東西兩岸(大沂圩),不知當時如何方便管理的。邳州最東北要數荊邑社(大抵在港上鎮北荊邑和南荊邑)了,自古百姓有種銀杏樹的傳統,大概是因為沙質土地較適宜種植的緣故。緊鄰的郯城新村鎮有棵兩千年銀杏神樹,需六人合圍,現矗立於古沂河東岸邊,邳州千年的古樹數百株多分佈於此地。美好的生態,使晚清當地秀才留下“風動白果雨,雁鳴金沙灘”著名詩句。最難辨認的陶合社在荊邑社南,與在岠山東的善訓社一樣皆無圩寨,當時為何設立這兩個社?不得其解,也可能是所管小莊多且散亂的緣故。高塚社在本州最北部,即現在的鄒莊鎮周邊,有憂路山(北界蘭山)、古宅、鄒埠、沙埠、石家樓和馬灘(此二村界郯城)等十二個圩寨。憂路山因其險峻,行者憂愁,故名;後改呦鹿山,取“呦呦鹿鳴”之意。由於近幾十年來一直掠奪性開山取石,生態徹底破壞,原來的美好意境只剩下想象了。範畦社(王塘、北馮場、於家、姚莊、溝上),在今鐵富鎮東南部,於家東沂河邊設梅家渡口,其北面還建有駱家渡口。南面溝上沂河邊有明清著名的盧口“引沂濟運”工程,明清水利專家們曾在“三分入運,七分入湖”這個三七定製上反覆交鋒。盧口現叫石壩窩,建國後封堵,留下“幾”字形的水利遺址。莫小瞧這個地方,明清幾任河務大臣,包括康熙朝“第一廉官”張鵬翮等都曾多次親臨視察。今天石壩古道的老銀杏樹,應能見證著當年高官(總河)蒞臨視察河防的情景。再向南五里處就是授賢集,明朝時,沂河在鮑莊社向東南轉了個彎,經袁灣北張老廟轉入華沂向南入隅頭湖。經筆者考證,“張老廟”為紀念張鵬翮而建,可惜文革時拆除。當時的社,其轄區面積約相當於現在的幾個村,比現在的鄉鎮要小。

沂河發源於沂蒙山區,是泗水下游的最大支流。歷史上,沂河在南宋之前的若干朝代都是流向下邳城的。同時武水泇水也同沂水(河)在下邳合聚,“泗水湯湯,沂水滔滔”。《水經注》載,沂水“又屈南過郯城縣西”,“又東過良城縣西,又南過下邳”,這裡的良城縣是邳州北部古沂河邊一個存在了近千年的古縣,位置應在現在的陳樓鎮東北也就是杜家莊社區域。古沂河經授賢鮑莊南下,入丁樓花園,過院許村西,經現在的陳樓果園,再過炮車古慄園,經二郎廟,奔岠山入泗水。泗水淤堵後,沂河被迫從鮑莊東往東南借道,衝開杜家莊社,經袁灣、華沂入隅頭湖。千百年來,沂水從州部東北齊村進入直隸江南省後,一線串珠,鑲嵌著從北到南的授賢和招賢二鄉諸多圩寨。中運河通行後,運河南岸到岠山的沂河水道逐步淤積湮沒了。康熙朝開挖東西向的房亭河、彭河成了運河南岸最大的支流,從西南向東北流入運河。

招 賢 鄉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招賢鄉,轄14社27圩。東界宿遷(明清宿遷北部,今分屬郯城縣及新沂市),西逾妙峰山,西南抵州城,東南接睢寧。東西三十里,南北八十里。目前八路鎮有個招賢村,還有一絲老鄉名的影子,但招賢鄉所轄的社圩的名稱,由於區劃及河湖變遷,今天不那麼容易辨認了。從東北數來,趙家莊社(合溝、小河)、小沂社(郇樓、竇家)。白馬河在此入沂河。清初,沭河曾越過馬陵山向西亂闖白馬河入沂河(沭河原是入海的),郯城民諺有:“沂沭不相見,見面成一片”,經康熙總河王新命築長堤,修禹王臺,多年努力,拘住了不羈的沭水。沂河(山河)西有龍池社(北宋家、草橋、楊家),地域跨山河兩岸,那時龍池又叫絞水集,是當時有名的鎮。目前草橋是新沂西部重要門戶,高架橋上的高鐵線正在這兒偏離老隴海鐵路向東南過新舊沂河、311國道,以便入新沂南樞紐站。南面山河以東還有三岔社(紀集、陳口),桑柘社(馬寨,民國時邳州“莊馬竇戴”四大家的馬家)。 劉義墩社(窯灣和小街),窯灣為邳宿交界,晚明時窯灣成運河要衝,商賈雲集,繁盛奢華,晚清設的大清郵政,窯灣郵局比邳州城郵政都要高出一個等級,民國時還有“小上海”之稱,可見其地位之高。小河、大沂、郇樓、合溝、草橋、紀集、馬寨和窯灣現在都屬新沂市地界了。再南有青墩社(陳集、張集),位置應該在現窯灣南偏西新河鎮南。現窯灣西,還有南馬莊社(胡家、王家),西北有陸家畦社(土樓、妙峰山),妙峰山後改為廟山。晚清時由於沂水瀦留,成為泡在隅頭湖中的小島。妙峰山不高但靈異,相傳元代皇家在此山建有規模宏大的壽聖寺。運河南還有沙子道口社(鄧莊),大概沂河和運河交匯時,黃沙淤積堰塞,遠觀為一景,故依此命名。西面就是龍化渡口。十里店社(張家寨),現八路鎮南,離州城十里。大村社(馬船幫、黃漢營),位於老州城東 ,現屬睢寧古邳、張集。有泗水渡,城南象山有渡口,州城西北一里有沂水渡,武水在州城西南六裡乾溝口入泗,西六裡有武河渡,現在的陸井果園南,都已湮滅。馬船幫舊黃河邊有鎮水鐵牛,重1400斤,1943年我淮北兵工廠將其鑄造成抗日兵器。城安社(新工寨、直河鎮),又叫十一堡工,就河堤築建村舍,應在今天的宿遷黃墩到皁河鎮王營村,為護理黃河的河工而建。這個地方在州城岠山東南50裡,直河鎮為泇運河與黃河交匯處,有直河渡;明初在此設置了直河驛站,可以想見漕運時代此處的熱鬧與繁華,目前從邳州新河鎮經黃墩鎮到皁河鎮還保留著古泇河的遺蹟—--閻河。

招賢鄉惟竹林一社,孤懸西南,北抵房亭河,南界銅睢;位於本州東部及南部刀把型。竹林社(呂樓、曹樓、竹林湖、蠟條圩、過滿山、八義集),過滿山有元朝所建興國寺。過滿山來歷有著美麗傳說。元志載“樑王城王之女南遊官湖看荷花,舟中生一男,遂晉於此山,匝月方還,故名”。這裡的官湖指下邳城東的一個湖泊。

後期的沂河先在受賢鄉,後又在招賢鄉入運河,其入運口,先後有過老河頭、北馬莊、萬莊和隅頭,現在的沂河是解放後新開挖的,沂河(山河)、貓窩東運河及南面的黃河故道(乾隆年間黃河北歸山東),三水鑲嵌著招賢鄉。

偃 武 鄉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偃武鄉位於本州西部,南北狹長,轄14社38圩。東以艾山、洪福山為界,臨授賢鄉,北界蘭山(蘭陵),西北界嶧縣(今臺兒莊),西南與銅山接壤,南面與睢寧的修文鄉相連,東西五十里,南北一百一十里。此鄉多山多河流。南面有土山社,這個三國的古戰場赫赫有名,明清時所建關帝廟屬全國四大關帝廟之一。淮海戰役碾莊戰鬥時,粟裕的前敵指揮部就設在土山火神廟,因過於靠前指揮,被中央軍委批評。黃墩社(魏家、宿羊山、劉家樓、王家莊、黃墩),此黃墩社不是現在宿遷的黃墩鎮。宿羊山香火繚繞,虔誠者接踵摩肩,山上有元朝所建清涼寺,還有瑞香寺。齊家莊社(衡集、碾莊),齊家莊有渡口,明朝設州河泊所。碾莊因為鐵路而興,淮海戰役碾莊圩擊斃黃百韜聞名全國,有國家主席劉少奇題寫的烈士紀念碑。更廳社(過河索、灘上),有過河鐵索,漸成村名。泇口社(戴莊圩、胡山窩),有後來的泇口渡。中運河開泇後,“鐵打的泇口,銅鑄的窯灣”才見風流。那時的泇口,有新安巡檢司及把總駐守,建有糧倉,寺廟林立,船帆點點,商旅雲集。

東風吹暖柳絲柔,

十里青山繞泇溝。

馬上逢人相借問,

計程兩驛至徐州。

奔赴徐州的明代詩人,騎馬遊泇運河有感而作。開泇時以樑王城為那時最險工段,現在站在310國道山頭大橋仍能感受到那時鑿山之艱難。後來也證明了此地戰略位置險要,1938年春夏之交,為掩護六十萬國軍撤退,蔣介石親自乘火車經臺趙鐵路到車伕山現場督戰,六十軍的年青滇軍將士二十多天的抗日阻擊戰,兩萬人血灑禹王山...每年秋天滿山烏桕樹紅葉美似彩霞。艾山社(連防山、找埠),原分上艾、中艾、下艾,艾山因山多艾草得名。艾山為邳北之巔,魏時山東南一里建艾山縣,北周廢。黃石社(岔河、李圩),因黃石公相約張良得名,也稱谷城山,山上建有黃石廟。目前自稱谷城山全國有多處,此處令人生疑,可信度不高,下邳黃石公遇張良授兵書圯橋處倒無人爭鋒。四戶社(四戶、大道口、碙子堌);石蘭社(依宿北良璧),石埠社(石埠、竹園、官溝),有邳州銀杏樹王,白馬寺馳名。茸山社(茸山、堂梨埠、車伕山、古村、張家瓦房、石壩)。茸山,唐代曾在此山上建藏梅寺,現屬賈汪區汴塘鎮。遵教社(李集、耿老集),這個取名和鄉名一樣帶有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耿集現屬銅山區。李集曾經設鄉,紅十四軍長李超時的家鄉,現屬八集鎮才莊村。請莊社(黃林莊、東村莊);黃林莊處於泇河邳嶧交界,這個位置西側就是現在的臺兒莊古城了。畦(qi)上社(邢家樓),這個名字現在看生冷晦澀,概取地勢謂之。

邳州西部的武原水、泇水、營河等太多大小河流流經招賢鄉,同樣在開通運河後改變了水系,開始一路東南向窯灣。為了確保漕運,晚清河道上也出現了多道控水的河閘。運河上樑王城有河清閘,泇口有河定閘,徐塘口有河成閘,馬莊有匯澤閘。運河就成了那個時代的“高速鐵路”。

明代《淮安府志》描述邳州風俗,不吝溢美之詞:“俗尚忠純,向善立本,貴谷帛,賤珍奇,重廉恥,崇信義...鄉村裡落有先代之遺風”;“風氣勁悍,從昔多英烈剽勇之士”。前句說的是三鄉總體,後一句感覺應是對偃武鄉和南面州府下邳城的中肯評價。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稱邳州:“北控齊魯,南蔽江淮,水陸交通,實為衝要。下邳城從遠古走來,是楚漢逐鹿之所,三國爭霸戰場,也是孫權、劉宋劉裕的起兵基地,宋金交兵的前沿,金朝時成“東魯之屏藩,南陲之要害”。取“偃武”其名,立意端正,一是北部原屬彭城武原縣,其地天生崇尚武力,剽勇勁悍,這裡曾是古徐州時敗走的徐偃王會盟爭霸用武的原野,古人早知善戰方可止戰的道理,第二是偃旗息鼓,停止武力,搞和平建設。但從遠古到近代,這個地區都沒消停過。此處又出了南朝劉宋大將軍“從挑糞成公侯”到彥之,到氏一門在劉宋朝封爵封侯,六代不衰。石羊埠,《魏書》孝明帝末年徐州刺史韋朏,在此大破樑將田塵禧,殺敵無數。此地後來還成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重要戰場。倚宿村也是寨村的典型代表,曾遭日寇血洗屠殺。該村村民奮起自衛,抗日圖存。後來成了知名的將軍村,建國後師級幹部以上多達六位,在蘇北少見。

招賢受賢更名不副實了,明清江南省是全國有名的狀元省,淮安府明清共出了進士369人,其中僅山陽一縣259人,而邳州僅4人。即便算上徐州府後來統計相加,邳州明清武進士11人,文科進士屈指可數8人:袁清、楊輔、索承學、楊銓;鄭僑生、季運隆、陳作新、陳略。招賢在哪裡?

武力難偃,賢才未至,難道皆因水患?

水災抑或人禍


"

受賢招賢與偃武

——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許貫中 李修運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風景秀麗的銀杏湖水庫景區如今遊人如織,沂河畔授賢古村古街也漸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個地方原是明清邳州的三大鄉之一——受(授)賢鄉,早在元朝時就在此設立過巡檢司,有古渡口。東南部為招賢鄉,西面是偃武鄉,此三鄉南北狹長近百里。每個鄉的地界皆接壤下邳城。再西南是修文鄉,現在的土山南、八集南及占城、石橋以西一帶,明初劃睢寧,成為州中一塊飛地。最南面舊黃河畔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東西狹長九十里,它便是邳州衛的軍屯地河南營。受賢招賢、偃武修文,反映了明清兩代統治者渴望賢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迫切心情,也昭示了統治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休養生息,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的美好祈望。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還要說說古邳州的建制和隸屬。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邳州屬南京中書省的一個直隸州,此時邳州與徐州一個級別,都屬於不設府的直隸州。洪武四年,邳州改屬中都鳳陽府。洪武十五年,邳州又改屬直隸京師淮安府,兼轄宿遷、睢寧兩縣,駐下邳,邳州知州官職為從五品,輔官有同知、判官等,所轄縣縣官為正七品,邳州屬淮安府屬州,州府所在地按規定不設縣,所以不存在下轄的所謂邳縣之說。明朝軍事上設有都指揮司,在地方設立衛所,有軍屯地。清代雍正年間,徐州升府,邳州成為隸屬徐州府的簡州,沒有屬縣了。河南營衛地,也成了邳州直管的屬地。

邳州西部南北多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北海拔相差15米。同時,西南邊界地勢也較高。由西向東過本州南境的泗水,是淮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它北面的沂水(河)、武水和泇水順勢一路向南,在州城下邳岠山西南匯合後,共入泗水。古代下邳為國為都也是因為諸水交匯的特殊地理位置吧。交匯後的泗水一路浩浩蕩蕩流向東南,晝夜不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唐朝“詩魔”級大腕詩人白居易這樣寫道。北宋末年也即1194年,黃河在河南決口奪泗水入淮河,從此改變了邳州乃至整個蘇北的歷史。金元到明代中期四百多年間,泥沙淤積使泗水迅速變成了懸河。淤積也使北水南流逐漸受阻。為了確保漕運暢通,明萬曆年間,李化龍實施了“避黃開泇”工程,中運河通行,南流的邳北諸水被截後匯入中運河,先經直河口入黃河,後改道又經駱馬湖入黃河。其間,水系及流域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水莫大於河,浸莫大於沂”,再加上運河,邳地河網密佈,縱橫交錯。但朝廷對此地水系的戰略定位,以及人力物力所限,邳州根本無法逃脫“洪水走廊”的局面,水利反成了水害,洪水的恣肆任性,使得邳州地形、湖泊、津渡、道路及人口聚居地均隨之發生改變,也使許多地名消逝。明清邳州水利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明清邳州史。

我們披閱了三種時間跨度較大的邳州州志,來查證當時鄉(鎮)社存在和因水變動的狀況。一個是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間楊輔、陳柏主修的《邳州志》,一個是距今兩百五十年的乾隆年間鄔承顯、吳從信主修的《邳州志》,一個是不到百年民國竇洪年先生編纂的《邳志補》。由於《邳志補》記載詳盡,本文采用史料多以竇版為主。那時的鄉比現在要大得多。鄉名取採的原則也是秉承儒家正統、遵循政治正確,宣誓本州自此重視賢能,偃武修文!明清兩朝,三鄉區劃基本沒有變化。所轄社的地盤也不小(後來的人民公社大概源於此社吧),社下的圩、寨、村就是基本的村落了。

受 賢 鄉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受(授)賢鄉,轄14社40圩。位於本州中部的南北狹長區域。西抵艾山,東濱沂河,北以蘭山(今蘭陵縣)為界,南至岠山。東西三十里,南北八十里。有岠山社,徐塘社,砲車社,沙溝社,鮑家莊社,這些名稱今天依然容易辯認;餘行社(轄官湖、省城),寶車社(轄莊樓、貓兒窩),郭家莊社,杜家莊社(轄大沂圩、新盛營、堰許家、袁家灣、丁家樓),荊邑社(港上、齊村及曹樓,北界郯城),這些社,略加註釋還有蹤跡;至於範畦社、高冢社、善訓社、陶合社等諸社名稱今天就深感生疏了。有些社雖好辯認,但其區域與現在已有了很大不同。據記載,岠山社山上建有岠山寨,還包括南宋圩。東西四里,南北十里,西至土山社十里,大約在唐宋山(今唐山)以南至岠山這片區域。沙溝社,當年的領域絕不僅止於現在邳州市行政中心沙溝湖這個小區域,它過二郎廟後,南抵唐宋山,南北狹長四十里,佔據了金元時期的整個古沂河流域,是運河開鑿之前沂河流經之地;由於沂河所流之處,沉積淤沙頗多,每到冬春枯水期,儼然一條長長的流沙河。沂河向東改道後,逐步淤積成沙溝,社名大抵依此而得。宋代之前的沂河,除《水經注》外,志書記載多語焉不詳。筆者研究,沂河多在唐宋山以北東西來回擺動,西不過沙埠莊;向南在岠山北分大小沂水,經岠山東的一股稱小沂水,經岠山西的一股稱大沂水,再向南共入泗水。明朝中期運河開鑿後,沂河始入運河,南面的老沂河受到後期的黃河回灌,逐漸淤平,古沂河今天已無蹤跡可尋了。考證確認,今天的邳州城就是建在老沂河故道之上。沙溝社下轄河成圩(運河邊有河成閘)、三汊河(老房亭河入運河處,有渡口)、楊家、興隆店、薛家(南距唐宋山五里)等,還設壩頭渡口。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隸屬山東的邳縣從洪福山南遷,與隸屬江蘇的邳睢縣從土山遷入合併了,縣城駐地在大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處的三叉河大榆樹,建立了江蘇省邳縣人民政府,駐運河鎮。徐塘社在餘行社西,有寨墩(竇家圩)、戴家。現徐塘電廠北的官湖河入運徐塘閘,為當年“引沂濟運”來水處——“徐塘口”。此處向東,為清朝前期的老運河。搜索google地圖,還能依稀看到一些古運河的影子。沿途的村莊更保留了些許古運河的信息,從西往東南,依次有吳閘、壩頭、河灣(在此與古沂河合流)、老堰頭、劍秋、廟山、隅頭、萬莊。乾隆皇帝南巡時曾停留,駐蹕壩頭邊的老運河。砲車社即現在的炮車鎮,因三國時曹操在此造石砲得名。現在炮車的龍池村那時隸屬招賢鄉,東西夾在新舊沂河之間,西面的舊沂河現在已是省級生態古慄園,過去是沂河邊有名的集市。餘行,目前是陳樓鎮前於家及省城村的地界,為元末平章王建造的省城故址,現基址無存。官湖,以湖泊得名,康熙時成了官方南北進京大道(孔道),溝通浙蘇魯冀諸省,一躍成了州中巨鎮。晚清時,有晉冀齊魯徽歙各地商賈糜集於此,抗戰時期成了日偽的縣政權駐地。在沙溝社東的為寶車社(目前王傑中學北還有兩個不起眼的小莊,謂之前寶車、後寶車,還有大宿莊,此地曾是明朝的遞鋪),包括莊家樓和大莊家以及貓兒窩,南有龍化渡口;貓窩這個地方曾是泇運河和中運河的重要節點。其上游的彭河、房亭河在三叉河匯入,加上下游馬莊沂河淤沙頂託,貓窩於是成了漕運和防汛的治理難點。此地設過驛站和巡檢司;清朝時在此修過滾水壩、竹絡壩,清末建鄉,民國至解放初設區公所,今天的貓窩,早湮沒在運河煙波浩淼茫茫清流中。郭莊社,在寶車社東南,轄鎮衛集。再來看處於東北的杜家莊社,一個社卻分在沂河東西兩岸(大沂圩),不知當時如何方便管理的。邳州最東北要數荊邑社(大抵在港上鎮北荊邑和南荊邑)了,自古百姓有種銀杏樹的傳統,大概是因為沙質土地較適宜種植的緣故。緊鄰的郯城新村鎮有棵兩千年銀杏神樹,需六人合圍,現矗立於古沂河東岸邊,邳州千年的古樹數百株多分佈於此地。美好的生態,使晚清當地秀才留下“風動白果雨,雁鳴金沙灘”著名詩句。最難辨認的陶合社在荊邑社南,與在岠山東的善訓社一樣皆無圩寨,當時為何設立這兩個社?不得其解,也可能是所管小莊多且散亂的緣故。高塚社在本州最北部,即現在的鄒莊鎮周邊,有憂路山(北界蘭山)、古宅、鄒埠、沙埠、石家樓和馬灘(此二村界郯城)等十二個圩寨。憂路山因其險峻,行者憂愁,故名;後改呦鹿山,取“呦呦鹿鳴”之意。由於近幾十年來一直掠奪性開山取石,生態徹底破壞,原來的美好意境只剩下想象了。範畦社(王塘、北馮場、於家、姚莊、溝上),在今鐵富鎮東南部,於家東沂河邊設梅家渡口,其北面還建有駱家渡口。南面溝上沂河邊有明清著名的盧口“引沂濟運”工程,明清水利專家們曾在“三分入運,七分入湖”這個三七定製上反覆交鋒。盧口現叫石壩窩,建國後封堵,留下“幾”字形的水利遺址。莫小瞧這個地方,明清幾任河務大臣,包括康熙朝“第一廉官”張鵬翮等都曾多次親臨視察。今天石壩古道的老銀杏樹,應能見證著當年高官(總河)蒞臨視察河防的情景。再向南五里處就是授賢集,明朝時,沂河在鮑莊社向東南轉了個彎,經袁灣北張老廟轉入華沂向南入隅頭湖。經筆者考證,“張老廟”為紀念張鵬翮而建,可惜文革時拆除。當時的社,其轄區面積約相當於現在的幾個村,比現在的鄉鎮要小。

沂河發源於沂蒙山區,是泗水下游的最大支流。歷史上,沂河在南宋之前的若干朝代都是流向下邳城的。同時武水泇水也同沂水(河)在下邳合聚,“泗水湯湯,沂水滔滔”。《水經注》載,沂水“又屈南過郯城縣西”,“又東過良城縣西,又南過下邳”,這裡的良城縣是邳州北部古沂河邊一個存在了近千年的古縣,位置應在現在的陳樓鎮東北也就是杜家莊社區域。古沂河經授賢鮑莊南下,入丁樓花園,過院許村西,經現在的陳樓果園,再過炮車古慄園,經二郎廟,奔岠山入泗水。泗水淤堵後,沂河被迫從鮑莊東往東南借道,衝開杜家莊社,經袁灣、華沂入隅頭湖。千百年來,沂水從州部東北齊村進入直隸江南省後,一線串珠,鑲嵌著從北到南的授賢和招賢二鄉諸多圩寨。中運河通行後,運河南岸到岠山的沂河水道逐步淤積湮沒了。康熙朝開挖東西向的房亭河、彭河成了運河南岸最大的支流,從西南向東北流入運河。

招 賢 鄉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招賢鄉,轄14社27圩。東界宿遷(明清宿遷北部,今分屬郯城縣及新沂市),西逾妙峰山,西南抵州城,東南接睢寧。東西三十里,南北八十里。目前八路鎮有個招賢村,還有一絲老鄉名的影子,但招賢鄉所轄的社圩的名稱,由於區劃及河湖變遷,今天不那麼容易辨認了。從東北數來,趙家莊社(合溝、小河)、小沂社(郇樓、竇家)。白馬河在此入沂河。清初,沭河曾越過馬陵山向西亂闖白馬河入沂河(沭河原是入海的),郯城民諺有:“沂沭不相見,見面成一片”,經康熙總河王新命築長堤,修禹王臺,多年努力,拘住了不羈的沭水。沂河(山河)西有龍池社(北宋家、草橋、楊家),地域跨山河兩岸,那時龍池又叫絞水集,是當時有名的鎮。目前草橋是新沂西部重要門戶,高架橋上的高鐵線正在這兒偏離老隴海鐵路向東南過新舊沂河、311國道,以便入新沂南樞紐站。南面山河以東還有三岔社(紀集、陳口),桑柘社(馬寨,民國時邳州“莊馬竇戴”四大家的馬家)。 劉義墩社(窯灣和小街),窯灣為邳宿交界,晚明時窯灣成運河要衝,商賈雲集,繁盛奢華,晚清設的大清郵政,窯灣郵局比邳州城郵政都要高出一個等級,民國時還有“小上海”之稱,可見其地位之高。小河、大沂、郇樓、合溝、草橋、紀集、馬寨和窯灣現在都屬新沂市地界了。再南有青墩社(陳集、張集),位置應該在現窯灣南偏西新河鎮南。現窯灣西,還有南馬莊社(胡家、王家),西北有陸家畦社(土樓、妙峰山),妙峰山後改為廟山。晚清時由於沂水瀦留,成為泡在隅頭湖中的小島。妙峰山不高但靈異,相傳元代皇家在此山建有規模宏大的壽聖寺。運河南還有沙子道口社(鄧莊),大概沂河和運河交匯時,黃沙淤積堰塞,遠觀為一景,故依此命名。西面就是龍化渡口。十里店社(張家寨),現八路鎮南,離州城十里。大村社(馬船幫、黃漢營),位於老州城東 ,現屬睢寧古邳、張集。有泗水渡,城南象山有渡口,州城西北一里有沂水渡,武水在州城西南六裡乾溝口入泗,西六裡有武河渡,現在的陸井果園南,都已湮滅。馬船幫舊黃河邊有鎮水鐵牛,重1400斤,1943年我淮北兵工廠將其鑄造成抗日兵器。城安社(新工寨、直河鎮),又叫十一堡工,就河堤築建村舍,應在今天的宿遷黃墩到皁河鎮王營村,為護理黃河的河工而建。這個地方在州城岠山東南50裡,直河鎮為泇運河與黃河交匯處,有直河渡;明初在此設置了直河驛站,可以想見漕運時代此處的熱鬧與繁華,目前從邳州新河鎮經黃墩鎮到皁河鎮還保留著古泇河的遺蹟—--閻河。

招賢鄉惟竹林一社,孤懸西南,北抵房亭河,南界銅睢;位於本州東部及南部刀把型。竹林社(呂樓、曹樓、竹林湖、蠟條圩、過滿山、八義集),過滿山有元朝所建興國寺。過滿山來歷有著美麗傳說。元志載“樑王城王之女南遊官湖看荷花,舟中生一男,遂晉於此山,匝月方還,故名”。這裡的官湖指下邳城東的一個湖泊。

後期的沂河先在受賢鄉,後又在招賢鄉入運河,其入運口,先後有過老河頭、北馬莊、萬莊和隅頭,現在的沂河是解放後新開挖的,沂河(山河)、貓窩東運河及南面的黃河故道(乾隆年間黃河北歸山東),三水鑲嵌著招賢鄉。

偃 武 鄉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偃武鄉位於本州西部,南北狹長,轄14社38圩。東以艾山、洪福山為界,臨授賢鄉,北界蘭山(蘭陵),西北界嶧縣(今臺兒莊),西南與銅山接壤,南面與睢寧的修文鄉相連,東西五十里,南北一百一十里。此鄉多山多河流。南面有土山社,這個三國的古戰場赫赫有名,明清時所建關帝廟屬全國四大關帝廟之一。淮海戰役碾莊戰鬥時,粟裕的前敵指揮部就設在土山火神廟,因過於靠前指揮,被中央軍委批評。黃墩社(魏家、宿羊山、劉家樓、王家莊、黃墩),此黃墩社不是現在宿遷的黃墩鎮。宿羊山香火繚繞,虔誠者接踵摩肩,山上有元朝所建清涼寺,還有瑞香寺。齊家莊社(衡集、碾莊),齊家莊有渡口,明朝設州河泊所。碾莊因為鐵路而興,淮海戰役碾莊圩擊斃黃百韜聞名全國,有國家主席劉少奇題寫的烈士紀念碑。更廳社(過河索、灘上),有過河鐵索,漸成村名。泇口社(戴莊圩、胡山窩),有後來的泇口渡。中運河開泇後,“鐵打的泇口,銅鑄的窯灣”才見風流。那時的泇口,有新安巡檢司及把總駐守,建有糧倉,寺廟林立,船帆點點,商旅雲集。

東風吹暖柳絲柔,

十里青山繞泇溝。

馬上逢人相借問,

計程兩驛至徐州。

奔赴徐州的明代詩人,騎馬遊泇運河有感而作。開泇時以樑王城為那時最險工段,現在站在310國道山頭大橋仍能感受到那時鑿山之艱難。後來也證明了此地戰略位置險要,1938年春夏之交,為掩護六十萬國軍撤退,蔣介石親自乘火車經臺趙鐵路到車伕山現場督戰,六十軍的年青滇軍將士二十多天的抗日阻擊戰,兩萬人血灑禹王山...每年秋天滿山烏桕樹紅葉美似彩霞。艾山社(連防山、找埠),原分上艾、中艾、下艾,艾山因山多艾草得名。艾山為邳北之巔,魏時山東南一里建艾山縣,北周廢。黃石社(岔河、李圩),因黃石公相約張良得名,也稱谷城山,山上建有黃石廟。目前自稱谷城山全國有多處,此處令人生疑,可信度不高,下邳黃石公遇張良授兵書圯橋處倒無人爭鋒。四戶社(四戶、大道口、碙子堌);石蘭社(依宿北良璧),石埠社(石埠、竹園、官溝),有邳州銀杏樹王,白馬寺馳名。茸山社(茸山、堂梨埠、車伕山、古村、張家瓦房、石壩)。茸山,唐代曾在此山上建藏梅寺,現屬賈汪區汴塘鎮。遵教社(李集、耿老集),這個取名和鄉名一樣帶有帶有濃厚的教化意味,耿集現屬銅山區。李集曾經設鄉,紅十四軍長李超時的家鄉,現屬八集鎮才莊村。請莊社(黃林莊、東村莊);黃林莊處於泇河邳嶧交界,這個位置西側就是現在的臺兒莊古城了。畦(qi)上社(邢家樓),這個名字現在看生冷晦澀,概取地勢謂之。

邳州西部的武原水、泇水、營河等太多大小河流流經招賢鄉,同樣在開通運河後改變了水系,開始一路東南向窯灣。為了確保漕運,晚清河道上也出現了多道控水的河閘。運河上樑王城有河清閘,泇口有河定閘,徐塘口有河成閘,馬莊有匯澤閘。運河就成了那個時代的“高速鐵路”。

明代《淮安府志》描述邳州風俗,不吝溢美之詞:“俗尚忠純,向善立本,貴谷帛,賤珍奇,重廉恥,崇信義...鄉村裡落有先代之遺風”;“風氣勁悍,從昔多英烈剽勇之士”。前句說的是三鄉總體,後一句感覺應是對偃武鄉和南面州府下邳城的中肯評價。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稱邳州:“北控齊魯,南蔽江淮,水陸交通,實為衝要。下邳城從遠古走來,是楚漢逐鹿之所,三國爭霸戰場,也是孫權、劉宋劉裕的起兵基地,宋金交兵的前沿,金朝時成“東魯之屏藩,南陲之要害”。取“偃武”其名,立意端正,一是北部原屬彭城武原縣,其地天生崇尚武力,剽勇勁悍,這裡曾是古徐州時敗走的徐偃王會盟爭霸用武的原野,古人早知善戰方可止戰的道理,第二是偃旗息鼓,停止武力,搞和平建設。但從遠古到近代,這個地區都沒消停過。此處又出了南朝劉宋大將軍“從挑糞成公侯”到彥之,到氏一門在劉宋朝封爵封侯,六代不衰。石羊埠,《魏書》孝明帝末年徐州刺史韋朏,在此大破樑將田塵禧,殺敵無數。此地後來還成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重要戰場。倚宿村也是寨村的典型代表,曾遭日寇血洗屠殺。該村村民奮起自衛,抗日圖存。後來成了知名的將軍村,建國後師級幹部以上多達六位,在蘇北少見。

招賢受賢更名不副實了,明清江南省是全國有名的狀元省,淮安府明清共出了進士369人,其中僅山陽一縣259人,而邳州僅4人。即便算上徐州府後來統計相加,邳州明清武進士11人,文科進士屈指可數8人:袁清、楊輔、索承學、楊銓;鄭僑生、季運隆、陳作新、陳略。招賢在哪裡?

武力難偃,賢才未至,難道皆因水患?

水災抑或人禍


邳州史話:受賢招賢與偃武——明清時期邳州三大鄉漫話


金元到明初,特別經過元末戰爭,無政府管理,邳地洪水肆虐,哀鴻遍野。多處土地長期泡在水中,經年不下,武水入泗處由於泥沙淤阻,出現大的湖泊,存在幾百年的如蛤湖、鰻湖二湖,在岠山西北,從三合村以下,經武河口(在今碾莊),幾裡寬,五十里長,曲折瀦留,直到康熙年間開挖房亭河後才慢慢消逝。官湖也是曾經的大湖,屬武河瀦留。到晚清,邳州仍有十幾處湖泊。趙村湖(泇河入邳界不遠),吳家湖(邳西陲),汴家湖(艾山北),倚宿湖連著坡裡湖(北受雲臺寺山之水),連淵湖(官湖西),沙溝湖,墩裡湖(砲車南),白灘湖(泇口西),隅頭湖,彭家湖(三汊河西),黃墩湖(州東南),舊城湖(下邳),薛湖(黃墩湖北),從元末明初老百姓為了生存,就多尋高墩居住,出現了近百個帶墩的村名,如蠻墩,楊二墩,蝗蟲墩,黑墩,烏墩、鴨墩、狼墩等奇怪名稱,想來不知所云。也有趙墩,寨墩,九女墩,生墩,歡墩、平墩等現在仍然在用。

官府到鄉村裡圖,或百姓趕集,要通過橋樑、渡口,走便道、官道或水路。明初,黃河漕運基本能正常運行。邳州的直河、下邳、新安(也作辛安)三個驛站都沿黃河設立。淮安府過徐州入京,需經由下邳的三個驛站,如到沂州(今臨沂),可通過直河鎮到受賢鎮水路通行。隨著黃河淤廢和運河的開啟,漕運逐漸轉移至運河,明嘉靖四十五年直河驛改巡檢司,新安驛也改巡檢司,又新設巡檢司駐泇口(《寰宇志》)。萬曆十四年,置趙村驛(《清統志》),又名夾溝驛,駐貓兒窩運河口。清代總河靳輔開鑿皁河後,直河廢棄。明末清初,泇運河沿岸集鎮興起,水路可從窯灣過張村、泇口奔臺兒莊。受賢也可以坐船經城河到新邳城或過徐塘口到泇口(附乾隆邳州州境圖,此圖僅作參考)。

明朝時邳州除了下邳外,最有名的四大集鎮有授賢鎮、泇口鎮、餘行鎮、直河鎮。兩個是元朝遺存,兩個是因為中運河的開通。多與水有緣。集市有澗下溝、宋家莊,合溝、壩頭、張村、北馬莊、隅頭、良璧、岡上、瓦子埠、郭家莊、齊家莊、省上、官湖、龍池、四戶、星星店、九女墩等,多數也與河流津渡要道相關。明初邳州人口五六萬,到清末,人口增至十倍。邳州除了新邳城外,還興盛著八大鎮——官湖、炮車、龍池、窯灣、灘上、泇口、土山、古邳,更有四十個集市。隨著海運、鐵路、公路的興起,依水及運河而興的下邳、泇口、灘上、窯灣、龍池已逐步式微。今天讀來,澗下溝、宋家莊,壩頭、張村、北馬莊、隅頭、岡上、瓦子埠、郭家莊、齊家莊、省上、星星店、九女墩等,這些當年熱鬧一方的集市也都沒了吧,名字明顯生冷,星星店這個有浪漫意味的古街也不知在哪裡了。

曾幾何時,蘇南還是蠻荒之地時,蘇北早已人丁旺盛,富庶繁華,風調雨順,這裡至今還遺存這江蘇省最古老的文明遺址多處。夏代奚仲封國的下邳城也有著兩千年古代文明史,北宋時大書法家米芾“知淮陽軍”時,岠山下邳仍是“沂武交流泗水通”的戰略要地,黃河奪泗奪淮入海,是蘇北連年水災的肇始,從此災難也降臨了明清的邳州。運河裡的涑水放水,一切是為了保證漕運,向京城運送皇糧是第一要務。所以,邳州“引沂濟運”始終牽動著明清幾位河務大臣的心。幾位總河都曾親臨盧口考察水情,具體指導。實施盧口改道,引水出徐塘口。說到底就是為了確保運河的漕運。在操作上,沂河水幾分入駱馬湖,幾分入徐塘口上,眾說紛紜,各有意見和定製。但最終都沒有改變沂河洪水危害邳州的局面。相反,每到夏季,從邳蒼地區海拔60米的江風口,以行洪面幾十裡寬的洪水滾坡而下;盧口分流,使沂河下游缺少衝刷而致淤塞,洪水不往南行入湖,而往西水流太大,至官湖及新邳城南漫灌四溢,“亂武奪運”;再加上西北南四湖洪水下注;南有舊黃河淤塞。邳州一片澤國,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決了江風口,水從蘭山走,淹了四大哨,捎帶舊邳州”。沂河黃河成了災害之河,邳州成了“洪水走廊”。黃河運河成了邳州的痛。邳州的窮和水患,都是黃河與漕運惹的禍!

晚清至民國,黃河雖然北歸入渤海,但黃泛遺留使千里沃野變成了鹽鹼地,一年兩熟成了只收冬春一季,遇到桃花汛,就有可能絕收。 “或伏秋霪雨,諸河並漲,互灌交輸而闔境幾無干土”。邳州南北各地到處是湖泊。好多村莊的名稱也帶“湖”字。現在的邳州睢寧人,還都把下地幹活稱“下湖”。

明清到民國五百年間淮河流域水災佔到中華歷史五千年總數的八成。顧炎武一針見血地指出:“今所治在運河,是不免以徐淮為壑”(犧牲徐淮地區,毫不吝惜,是誰的“功勞”?自不待言)。偶爾翻到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一句話,意思是說中國沒有歷史,僅有皇權。用來總結邳州多災的成因來說,很精闢!

遍查之前的歷代地方府州方誌,大同小異,永遠都是為官僚政治服務。多封建廟堂、官僚升遷及兵事記載,描述英雄烈女、文官武舉成鴻篇鉅製;至於鄉野圖裡,凡夫俗子,在視民如草芥的官儒筆下,就基本沒有涉獵。多數志書對鄉村裡圖,只是乾巴巴的“轄十四社”交待完事。君為貴,民為輕!邳州竇洪年先生雖做過晚清襄陽知府,但先生晚年思想能與時俱進,有著濃郁的家國情懷,散財聚義,以個人之力,成立高效團隊,編修邳州志書,歷時三年,雖謙稱志補,他們正誤補漏,敢於指出前志缺憾,此書卷帙浩繁,體系完備,其中不乏多有創見的精彩論說,對鄉社地域做了準確描述,也對眾說紛紜的“下邳”區域進行了嚴謹的學術界定:“濱運以南,旋繞葛嶧(岠山),南兼睢境”,大致為今邳州市南部地區而兼有睢寧縣北部地區的廣大區域,釐清了歷史迷霧。同時對於黃河“奪泗開泇”後水域變遷及帶來的黃患水災,也都做了很多詳盡和客觀的描述。

《邳志補》堪稱我國地方誌的集大成之作。今天讀來,讚歎之餘仍有感慨。也許《邳志補》採編時,對於陶合、善訓、畦上等社名,地方百姓早已不用了,是個傳說而已,就像日偽維持會時的鄉名,極左時期的地方改名一樣。民國竇氏志補出版以來接近百年,經歷了日寇鐵蹄、國共內戰及政權更迭,”文革”斷檔,,再加上邳州官方學者,對於邳州明清特別地名研究都付之闕如,距今只有37年的1982年《邳州地名錄》,雖有一定的貢獻,但由於歷史的侷限,也存在望文生義,敷衍塞責之嫌,沒有深入挖掘地名的來龍去脈及歷史意蘊。昔人已矣,白雲千載!現在,從故紙堆再翻出這些東西,的確已是隔世之物,只好望而卻步了。

現在受賢古村的興盛,是引沂潤城的結果。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是根本原因,地方打造水利風景和“銀杏特色鄉村”都是動因。當年元朝巨鎮,民國時已是“塵沙莽莽,市井蕭條”,“其昔興而今廢,昔蕃庶而今陋者尤比比也”,朱雀橋不在,王謝燕安好?曾經肆虐的洪水被擁有現代手段的今天縛住了龍頭,但歷史有時真的被淤沙流水湮沒了!最近看到受賢村介紹其“因黃石公在此的授張良兵書謂之受賢”,“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感慨處與浴於沂處”,皆是穿鑿附會。歷史果真還是個可以巧打扮的小姑娘,想來不禁啞然失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