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部《三國志》,被裴松之噴得最慘的就是這位絕世謀臣了

三國時期,英雄無數。一部《三國志》,以紀傳體的形式,記載了許多英雄的事蹟。

陳壽作《三國志》,惜墨如金,篇幅非常短。為了記載更詳實的歷史,南朝人裴松之為《三國志》做了注。這個注不僅包含了他在其他史料裡收集的歷史記載,也加入了一部分自己的觀點。如果沒有裴松之的注,我們現在看的《三國志》將會少一半內容。

在整部《三國志》裡,裴松之的注可以說非常公正。對於人物的評價,裴松之一般也是以客觀的角度來評說。唯一對於一個人,裴松之用了非常激烈的言辭進行了評說,甚至可以說罵得狗血噴頭。而被罵的這個人,我們還都熟悉,那就是謀臣賈詡。

那麼,裴松之為何如此凶狠地噴賈詡呢?

縱觀整部《三國志》,被裴松之噴得最慘的就是這位絕世謀臣了

其實,對三國曆史比較熟悉的朋友都知道,賈詡一生中確實有一個汙點,而且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汙點,那就是帶李傕、郭汜入長安。

在公元192年,漢末奸臣董卓被殺。殺死董卓的主謀,一個是王允,另一個就是呂布。

由於董卓的西涼軍作惡多端,十分可惡,在董卓死後,王允並不肯饒恕西涼軍,誓要一網打盡。在當時就有人勸王允網開一面,彼此都有退路。可是王允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絕不肯饒恕任何一個人。

西涼軍大懼,狼奔逃竄。董卓女婿牛輔的部將李傕、郭汜同樣驚慌失措,潛裝出逃,想跑回西涼老窩。

就在此時,賈詡站了出來,對他們說:“你們現在逃回西涼,萬一運氣不好,一個亭長(類似於現在的村書記)號召農夫都能把你們活捉。為何不打起為董卓報仇的旗號,募集散兵,殺回長安呢?就算失敗了,到時候再逃也不遲啊!”

縱觀整部《三國志》,被裴松之噴得最慘的就是這位絕世謀臣了

李傕、郭汜恍然大悟,果然殺回長安。他們不僅殺到了長安,還逼死了王允,劫持了漢獻帝。從此,長安百姓又過上了水深火熱的生活。李傕、郭汜上欺天子,下壓群臣,西涼軍在長安燒殺擄掠,老百姓苦不堪言。

他們之所以能夠殺回長安,老百姓之所以重新過上水深火熱的生活,皆是出自於賈詡的一句話。因此,賈詡的這一次獻計可以說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汙點。

因此,裴松之在做注時怒罵:“古人云:‘仁人之言,必為萬民帶來福祉’。那麼,不仁之人的話,自然與此相反。仁人的功業難以建立,但禍亂卻容易形成。當時罪魁禍首董卓已經死掉,萬象更新。然而天下重歸生靈塗炭,國家遭受苦難,不正是賈詡的一句話嗎!賈詡的罪過,豈止可以用‘大’來形容!自古導致禍亂的,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這樣的評價,幾乎可以說是低得不能更低了。

裴松之甚至還在《賈詡傳》最後又評論說,陳壽把賈詡和荀彧、荀攸合為一傳,簡直是對二荀的侮辱。

那麼,裴松之究竟為何如此鄙夷賈詡呢?

首先,賈詡這一句話所帶來的後果,的確是非常非常可怕。縱觀中國歷史,也很難找到同樣有殺傷力的一句話。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裴松之言辭激烈,但並不偏頗。

縱觀整部《三國志》,被裴松之噴得最慘的就是這位絕世謀臣了

同時,裴松之生活在南朝宋,當時的華夏大地正經歷著五胡亂華的洗禮,人民同樣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裴松之就是一個親身見證者。

而恰好,李傕和郭汜所帶領的西涼兵,也是地處漢人和羌人的邊界,也被看做是外族。因此,賈詡導致的這次禍亂,讓裴松之產生了深深的振動,才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一句話,讓賈詡成為了三國乃至整個中華歷史上最矛盾的謀臣,也是最讓人捉摸不透的謀臣。對於他給李傕、郭汜這次獻計的原因,史學家們也頗有爭議(小編有機會將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沒有人知道賈詡在這次獻計中有什麼獲利,也沒有人知道賈詡一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這樣的謎團,讓賈詡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在過了一千八百年後,依舊讓人捉摸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