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其中的美食、長安108坊、歷史典故等又一次颳起了“西安熱”,又恰逢暑期大朋友可以帶著小朋友近距離的感受一下長安十二時辰。

感受長安十二時辰的美,一定不能虧欠了自己的肚子,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歷史上的美食:

首當其衝的就是羊肉泡饃,作為陝西名吃總代表”。它的製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蔥末、粉絲(或粉條)、糖蒜等,古稱"羊羹",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其中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吃羊肉泡最大的樂趣就是掰饃,而且一定要小。(其實本地人並不怎麼去回民街吃,如果您想去回民街玩可以去老米家泡饃店,一定去要老店)

1.傳統做法

羊肉泡的傳統做法有四種:單走、幹拔、口湯、水圍城。

所謂“單走”,饃與湯分端上桌,把饃(餅)掰到湯中吃,食後單喝一碗鮮湯,曰“各是各味”。“幹拔”有人稱“幹泡”的,煮好碗中不見湯,能戳住筷子。另一種叫“口湯”,泡饃吃完以後,就剩一口湯。“水圍城”顧名思義,寬湯,像大水圍城。您掰完饃,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夥計便會明白,這是“幹拔”。吃“口湯”和“水圍城”不用拿筷子表示,因為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原則是湯寬饃塊大,反之則小,有經驗的廚師看到你掰饃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湯了。 泡饃的掰法講究。泡饃是特製的,稱飥飥饃,一個二兩。據說是九份死麵,一份發麵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麵,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發麵,就泡不成了。有的假行家會說掰出的饃要像蜜蜂頭,越小越好,其實不然,如上所述,饃大小是和煮法統一的,幹拔、口湯、水圍城,饃的大小依次如黃豆、花生、蠶豆即可。 饃掰好後,請夥計呈給掌勺大廚,加羊肉湯大火快煮,加牛羊肉、粉絲、蔥花、蒜苗、香菜,高級一點的(西安都稱之為“優質的”)還有木耳、黃花菜和香乾等即可端上來吃了。這樣一大碗自己親手掰好的泡饃,翠綠的蔥花、蒜苗、香菜、紅褐色的牛羊肉、黃色的金針菜、映襯著潔白晶瑩的粉絲、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使人食指大動。吃時左手拿勺,右手執筷,泡饃上桌後,把辣子醬鋪在上面,切忌攪動,泡饃不成其為泡饃,羊肉湯變成麵糊糊才是最可怕的。糖蒜用否,個人自願。餐後搭配直提纖飲用一小碗原汁烹製而成的高湯,以為清口。

2.傳說趙匡胤發明

相傳,羊肉泡饃是從古代的“牛羊羹”演化而來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羊肉泡饃與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之間的故事。

據說,五代末年,趙匡胤還未得志時,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古時西安)街頭流浪的他,因飢餓難耐,不得已低下男兒頭向一家燒餅鋪討吃。店主看他可憐,就把幾天前剩下的兩個燒餅給了他。可放了幾天的燒餅又乾又硬,根本咬不動。這時,他聞到了一股肉香,原來不遠處正有一家肉鋪在煮羊肉。趙匡胤便向店家討了一碗羊肉湯,把乾硬的燒餅掰成小塊泡進湯裡。沒想到,這碗燒餅吸入了肉湯的香氣,肉湯泡軟了燒餅,一碗“湯泡饃”吃得趙匡胤渾身發熱,飢寒全無,精神大振。

幾年後,趙匡胤得了勢,掌握了兵權,“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長,嘴裡沒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裡暖透全身的“湯泡饃”,立即傳旨御廚速速做來。但御廚做了幾次,趙匡胤都覺得不是當年的那個味兒。一次,趙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長安,不知不覺又來到當年流浪的那條街,又聞到了那久違的肉香。這一下,趙匡胤食慾頓起,下了御輦直奔肉鋪,讓店主馬上做一碗“羊肉泡饃”。店家見皇上駕到,又是驚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燒餅鋪已關了門,店家只得讓妻子烙了幾個餅,怕皇帝嫌是死麵餅,便把餅子掰得碎碎的,澆上羊肉湯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湯內放入了菠菜、粉絲,撒入蔥花,最後又淋上幾滴黃燦燦的花椒油。當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饃端到面前時,趙匡胤嚐了一下,立刻找到了當年的感覺,於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衛士驚異的注視下大快朵頤。吃完後,趙匡胤全身舒暢,當即賞賜了店家。

一夜之間,皇帝來吃羊肉泡饃的事就在長安城裡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慕名來嘗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鋪改成羊肉泡饃館,吃的人多了,饃也掰不及了,於是誰吃誰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許多情趣。

#長安十二時辰#美食


胡麻餅又稱胡餅、芝麻燒餅,陝西地區民間小吃之一。以麵粉為主烙制而成,因上撒有芝麻,故而得名。是用特製粉、植物油、芝麻、天然中草為主料製成的一種清素食品。早在東漢時期就有,到唐代發展成為大眾化的方便食品。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寄胡麻餅與楊萬州》:“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表達了對胡麻餅的讚譽。唐代長安的胡麻餅是很馳名的,尤以輔興坊製作的最佳。

製作方法:取麵粉350克,加入植物油、精鹽、花椒粉製成酥面。另150克麵粉加水和成皮面,揪成小劑子10個,逐個擀開成片,包入酥面(小包酥),然後折擀兩次,用手揉成圓形餅坯(有一種大包酥法:即將整個皮面擀成片,放入酥面,折擀好,再揪成小劑揉成餅坯)。在每個餅坯上刷一層蛋清,沾一層芝麻仁,入三扇鏊(或烤箱)中烘烤至兩面呈金黃色即成。

#長安十二時辰#美食


吃了這些油膩的美味,可以用嚐嚐甜酒解解膩(因是我家鄉的小吃,所以特別推薦,如果您想嚐嚐可以去永興坊的陝北樓)。

稠酒是陝西陝北特色的農家自釀酒,呈米糊狀,渾濁黃稠,如黃河萬里濁水。也叫它“甜酒”、“渾酒”,又因為製作過程有一個蒸為糕的階段,也叫做“糕酒”。各家各戶,只在過年時做。做得好的,甜;做得不好,酸。各家各戶的稠酒味道不同,因為酸甜程度各不相同。既有原料的不同,也有工藝的差異。最好的稠酒是酸甜適度的。

稠酒,始於商周時期,至今已三千多年。我國最早的醫學文獻《內經》裡,曾多次提到“醪醴”,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漿者叫“撇醅”。《詩經·周頌》裡有“為酒為醴”的詩句。《漢書·楚元王傳》也有元王為穆生設醴的記載,北魏高陽郡太守賈思勰《齊民要術》中稱為“白醪”。盛唐時期,古長安(今西安市)長樂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釀造技藝有了進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飲。宋陸游曾說:“唐人愛飲甜酒”。《清異錄》所載“李太白好飲玉浮樑”,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唐代詩人也多有吟詠,如韓愈的“一尊春酒甘如飴”,杜甫的“不放春醪如蜜甜”和他的《飲中八仙歌》裡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貴妃醉酒”的酒,就是沒有加漿的“撇醅”稠酒。

#長安十二時辰#美食


最後就是“三秦套餐”之一的涼皮,起源於陝西關中地區的漢族傳統美食,是擀麵皮、麵皮、米皮、釀皮的統稱。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因原料、製作方法、地域不同,有熱米(面)皮、擀麵皮、烙麵皮、釀皮等。口味有麻辣,酸甜,香辣等各種口味。 涼皮歷史悠久,據說源於秦始皇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滿大街都是賣麵皮的,沒有特別推薦的。只是建議如果去動物園玩可以去附近的秦鎮吃米皮,如果去漢中可以吃熱米皮。)

1.製作方法:(1) 500克麵粉,3克左右的鹽,和成麵糰,蓋上溼布餳30分鐘左右;(2)將上述所得麵糰放在一大容器裡,加適量水,開始洗面筋,在水中不停的揉捏麵糰,待容器裡的清水混稠時,將其用濾網濾到另外的容器裡;(3)洗五六遍左右,直到水不再渾濁,剩下那一下塊黃黃的東西就麵筋啦,在麵筋里加點發酵粉抓勻,上蒸屜,足氣蒸20分鐘,晾涼後切片(也可以不蒸,用油炸下,然後炒著吃,味道也不錯);(4)然後就是所得麵糊,讓其靜置分層,一般至少要沉澱3小時,麵糊沉澱的時間越長,做出的涼皮兒越筋道;(5)沉澱完成後,把上面的清水倒掉,用勺子把下面的沉澱攪勻,就可以蒸了;(6)鍋上火入水,待水沸,往模型(有專門蒸涼皮的模子)裡刷少許油,舀一勺麵糊倒入,麵糊的多少由個人掌握,喜歡厚一點兒的涼皮兒就多舀一點兒,反之則少一些,把模型裡的麵糊蕩勻,讓模型底部均勻的蓋上面糊。然後把模型放入開水鍋中,蓋上鍋蓋。燒開後轉小火,將盛有面糊的盤子放進去,小火蒸3分鐘即可;(7)在水池中蓄一池涼水,把模型放在裡邊漂著。也可以把模子倒置,用冷水直接衝其底部,這樣效果要好些, 等涼皮兒完全涼透,表面刷一些油,就可以慢慢剝下了,按自己喜好切成條就好了。

2.調料:大蒜水,辣椒油,糖少許,醋,香麻油(可根據個人口味),黃瓜(綠豆芽燙過水也可以)。

3.傳說秦始皇時,一年大旱絕收,無米上貢。當時刑罰嚴苛,鄉民皆恐,求教於一鄉紳。隔日,鄉紳計出,制涼皮上貢!將陳年大米浸泡過夜,石磨成漿,沉澱,撇去上清,上籠蒸制,再加各種調料,即成秦鎮涼皮。秦始皇嘗過,綿軟爽滑,酸辣可口,大悅之下,遂免當年賦稅,並指定秦鎮涼皮此後為皇家貢品。秦鎮大米涼皮製作工藝十分講究,從選米、碾粉到和漿、鍋蒸都獨具特色,因而製出的皮子具有筋、薄、細、滑等特點,再加上秦鎮涼皮辣椒油製作極其考究,調料選用上等辣椒、優質菜籽油以及多種調味料,將辣椒、花椒、茴香等香料碾細加入油中,上火加熱反覆熬製而成,其色澤紅亮,辣香誘人,因而調出來的涼皮紅豔如火,清香撲鼻,酸辣爽口,再佐以豆芽、芹菜黃綠相間,堪稱絕配!為關中百年來久負盛名之美食,吃上一口便終身難忘!

#長安十二時辰#美食

除了三餐,水果也必不可少。在古長安除了大家熟悉的可以吸的火晶柿子,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櫻桃;梨;葡萄;栗子;棗;核桃;枇杷等。如果您在等一段時間就可以吃到“戶太八號”葡萄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