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不知不覺間,他記住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在頭腦裡輕鬆地把整個過程演練一遍。

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裡也有類似的橋段,沈騰扮演的賽車手,把賽道上的每一處拐角,都背了下來,在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也能分毫不差地在賽道上飛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非常枯燥的積累過程。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在《幸福課》中說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門學科或技藝,做出成績,你必須擁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例如寫作,天才如作家木心都說,想要成為一名專業作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筆耕不輟的寫作鍛鍊。

普通的寫作者,更是如此。

我自己是一個說書稿寫作者,剛開始學寫說書稿的時候,不熟悉寫作方法,每次都要參照範文,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文章。

後來通過反覆練習,把各種寫作技巧、模板內化到自己的頭腦裡,才慢慢地縮短了寫作時間,文章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初稿就能一次通過。

寫文案,演講,銷售……每一樣技藝的精進,都需要這樣的長期打磨和修煉。

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在技能的沙地上投入一粒沙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堆成一座豐滿的沙丘。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不知不覺間,他記住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在頭腦裡輕鬆地把整個過程演練一遍。

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裡也有類似的橋段,沈騰扮演的賽車手,把賽道上的每一處拐角,都背了下來,在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也能分毫不差地在賽道上飛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非常枯燥的積累過程。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在《幸福課》中說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門學科或技藝,做出成績,你必須擁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例如寫作,天才如作家木心都說,想要成為一名專業作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筆耕不輟的寫作鍛鍊。

普通的寫作者,更是如此。

我自己是一個說書稿寫作者,剛開始學寫說書稿的時候,不熟悉寫作方法,每次都要參照範文,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文章。

後來通過反覆練習,把各種寫作技巧、模板內化到自己的頭腦裡,才慢慢地縮短了寫作時間,文章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初稿就能一次通過。

寫文案,演講,銷售……每一樣技藝的精進,都需要這樣的長期打磨和修煉。

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在技能的沙地上投入一粒沙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堆成一座豐滿的沙丘。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不知不覺間,他記住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在頭腦裡輕鬆地把整個過程演練一遍。

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裡也有類似的橋段,沈騰扮演的賽車手,把賽道上的每一處拐角,都背了下來,在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也能分毫不差地在賽道上飛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非常枯燥的積累過程。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在《幸福課》中說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門學科或技藝,做出成績,你必須擁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例如寫作,天才如作家木心都說,想要成為一名專業作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筆耕不輟的寫作鍛鍊。

普通的寫作者,更是如此。

我自己是一個說書稿寫作者,剛開始學寫說書稿的時候,不熟悉寫作方法,每次都要參照範文,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文章。

後來通過反覆練習,把各種寫作技巧、模板內化到自己的頭腦裡,才慢慢地縮短了寫作時間,文章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初稿就能一次通過。

寫文案,演講,銷售……每一樣技藝的精進,都需要這樣的長期打磨和修煉。

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在技能的沙地上投入一粒沙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堆成一座豐滿的沙丘。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一次演講分享中,有人問了亞歷克斯一個問題:你的儲蓄有多少?

亞利克斯笑著說,他的收入還不錯,相當於一名中等收入水平的牙醫。

但亞利克斯一直住在一輛空間狹小的房車裡,只攜帶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持素食的習慣,這一堅持就是七年。

他還自曝朋友不多,很少在社交活動上耗費時間。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想保持遊牧民族一般的生活,開著房車,便捷地出入國家森林公園,那是他的攀巖勝地。

對於很多人來說,深居簡出、簡樸至極的生活,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可亞歷克斯樂在其中。

他想極簡化自己的生活,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攀巖活動中。

心理學家米哈里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了“精神熵”的概念:資訊對於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

也就是說,太多的外界信息,太多的精神刺激,會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以至於無法把充足的能量,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微信之父”張小龍,除了高爾夫球、音樂和煙癮這三樣“悶騷”的樂趣之外,再沒有其他嗜好,沉默得像一個謎,多年如一日地打磨著同一件社交產品。

科幻大牛劉慈欣,住在一個小縣城裡,一寫就是半輩子,成名以後也很少接受採訪,幾乎從不提及自己的個人情況。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乾脆直接放言說:

“我不屬於任何俱樂部或團體,我不釣魚,不烹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簽名售書,不簽署宣言,不上教堂,不酗酒,不做心理治療,不參加示威遊行。”

我們絕大部分普通人,並不需要過亞歷克斯式的極簡生活。

但大部分人的問題,不在於生活過於簡樸,而在於過度喧囂。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不知不覺間,他記住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在頭腦裡輕鬆地把整個過程演練一遍。

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裡也有類似的橋段,沈騰扮演的賽車手,把賽道上的每一處拐角,都背了下來,在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也能分毫不差地在賽道上飛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非常枯燥的積累過程。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在《幸福課》中說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門學科或技藝,做出成績,你必須擁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例如寫作,天才如作家木心都說,想要成為一名專業作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筆耕不輟的寫作鍛鍊。

普通的寫作者,更是如此。

我自己是一個說書稿寫作者,剛開始學寫說書稿的時候,不熟悉寫作方法,每次都要參照範文,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文章。

後來通過反覆練習,把各種寫作技巧、模板內化到自己的頭腦裡,才慢慢地縮短了寫作時間,文章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初稿就能一次通過。

寫文案,演講,銷售……每一樣技藝的精進,都需要這樣的長期打磨和修煉。

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在技能的沙地上投入一粒沙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堆成一座豐滿的沙丘。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一次演講分享中,有人問了亞歷克斯一個問題:你的儲蓄有多少?

亞利克斯笑著說,他的收入還不錯,相當於一名中等收入水平的牙醫。

但亞利克斯一直住在一輛空間狹小的房車裡,只攜帶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持素食的習慣,這一堅持就是七年。

他還自曝朋友不多,很少在社交活動上耗費時間。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想保持遊牧民族一般的生活,開著房車,便捷地出入國家森林公園,那是他的攀巖勝地。

對於很多人來說,深居簡出、簡樸至極的生活,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可亞歷克斯樂在其中。

他想極簡化自己的生活,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攀巖活動中。

心理學家米哈里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了“精神熵”的概念:資訊對於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

也就是說,太多的外界信息,太多的精神刺激,會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以至於無法把充足的能量,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微信之父”張小龍,除了高爾夫球、音樂和煙癮這三樣“悶騷”的樂趣之外,再沒有其他嗜好,沉默得像一個謎,多年如一日地打磨著同一件社交產品。

科幻大牛劉慈欣,住在一個小縣城裡,一寫就是半輩子,成名以後也很少接受採訪,幾乎從不提及自己的個人情況。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乾脆直接放言說:

“我不屬於任何俱樂部或團體,我不釣魚,不烹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簽名售書,不簽署宣言,不上教堂,不酗酒,不做心理治療,不參加示威遊行。”

我們絕大部分普通人,並不需要過亞歷克斯式的極簡生活。

但大部分人的問題,不在於生活過於簡樸,而在於過度喧囂。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上午回到公司,打開電腦準備開展一天的工作,卻被彈出的騰訊新聞吸引,一看就是半個小時。

晚上吃完飯,準備拿起書本學習充電,卻心念一轉,鬼使神差地打開愛奇藝,看幾集綜藝解饞。

想要駕馭“精神熵”,在事業或愛好上做出成績,我們就應該嘗試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序。

有一個培養習慣的小技巧,叫“執行意圖”,句式是“一……就……”。

比如你想減少無關資訊的閱讀或低質量的閒聊,就可以這樣設定:一到晚上九點,就退出微信。

長期自律,簡化自己的生活,能讓我們的內心安靜下來,如老僧入定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不知不覺間,他記住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在頭腦裡輕鬆地把整個過程演練一遍。

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裡也有類似的橋段,沈騰扮演的賽車手,把賽道上的每一處拐角,都背了下來,在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也能分毫不差地在賽道上飛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非常枯燥的積累過程。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在《幸福課》中說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門學科或技藝,做出成績,你必須擁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例如寫作,天才如作家木心都說,想要成為一名專業作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筆耕不輟的寫作鍛鍊。

普通的寫作者,更是如此。

我自己是一個說書稿寫作者,剛開始學寫說書稿的時候,不熟悉寫作方法,每次都要參照範文,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文章。

後來通過反覆練習,把各種寫作技巧、模板內化到自己的頭腦裡,才慢慢地縮短了寫作時間,文章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初稿就能一次通過。

寫文案,演講,銷售……每一樣技藝的精進,都需要這樣的長期打磨和修煉。

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在技能的沙地上投入一粒沙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堆成一座豐滿的沙丘。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一次演講分享中,有人問了亞歷克斯一個問題:你的儲蓄有多少?

亞利克斯笑著說,他的收入還不錯,相當於一名中等收入水平的牙醫。

但亞利克斯一直住在一輛空間狹小的房車裡,只攜帶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持素食的習慣,這一堅持就是七年。

他還自曝朋友不多,很少在社交活動上耗費時間。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想保持遊牧民族一般的生活,開著房車,便捷地出入國家森林公園,那是他的攀巖勝地。

對於很多人來說,深居簡出、簡樸至極的生活,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可亞歷克斯樂在其中。

他想極簡化自己的生活,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攀巖活動中。

心理學家米哈里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了“精神熵”的概念:資訊對於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

也就是說,太多的外界信息,太多的精神刺激,會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以至於無法把充足的能量,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微信之父”張小龍,除了高爾夫球、音樂和煙癮這三樣“悶騷”的樂趣之外,再沒有其他嗜好,沉默得像一個謎,多年如一日地打磨著同一件社交產品。

科幻大牛劉慈欣,住在一個小縣城裡,一寫就是半輩子,成名以後也很少接受採訪,幾乎從不提及自己的個人情況。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乾脆直接放言說:

“我不屬於任何俱樂部或團體,我不釣魚,不烹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簽名售書,不簽署宣言,不上教堂,不酗酒,不做心理治療,不參加示威遊行。”

我們絕大部分普通人,並不需要過亞歷克斯式的極簡生活。

但大部分人的問題,不在於生活過於簡樸,而在於過度喧囂。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上午回到公司,打開電腦準備開展一天的工作,卻被彈出的騰訊新聞吸引,一看就是半個小時。

晚上吃完飯,準備拿起書本學習充電,卻心念一轉,鬼使神差地打開愛奇藝,看幾集綜藝解饞。

想要駕馭“精神熵”,在事業或愛好上做出成績,我們就應該嘗試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序。

有一個培養習慣的小技巧,叫“執行意圖”,句式是“一……就……”。

比如你想減少無關資訊的閱讀或低質量的閒聊,就可以這樣設定:一到晚上九點,就退出微信。

長期自律,簡化自己的生活,能讓我們的內心安靜下來,如老僧入定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不知不覺間,他記住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在頭腦裡輕鬆地把整個過程演練一遍。

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裡也有類似的橋段,沈騰扮演的賽車手,把賽道上的每一處拐角,都背了下來,在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也能分毫不差地在賽道上飛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非常枯燥的積累過程。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在《幸福課》中說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門學科或技藝,做出成績,你必須擁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例如寫作,天才如作家木心都說,想要成為一名專業作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筆耕不輟的寫作鍛鍊。

普通的寫作者,更是如此。

我自己是一個說書稿寫作者,剛開始學寫說書稿的時候,不熟悉寫作方法,每次都要參照範文,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文章。

後來通過反覆練習,把各種寫作技巧、模板內化到自己的頭腦裡,才慢慢地縮短了寫作時間,文章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初稿就能一次通過。

寫文案,演講,銷售……每一樣技藝的精進,都需要這樣的長期打磨和修煉。

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在技能的沙地上投入一粒沙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堆成一座豐滿的沙丘。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一次演講分享中,有人問了亞歷克斯一個問題:你的儲蓄有多少?

亞利克斯笑著說,他的收入還不錯,相當於一名中等收入水平的牙醫。

但亞利克斯一直住在一輛空間狹小的房車裡,只攜帶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持素食的習慣,這一堅持就是七年。

他還自曝朋友不多,很少在社交活動上耗費時間。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想保持遊牧民族一般的生活,開著房車,便捷地出入國家森林公園,那是他的攀巖勝地。

對於很多人來說,深居簡出、簡樸至極的生活,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可亞歷克斯樂在其中。

他想極簡化自己的生活,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攀巖活動中。

心理學家米哈里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了“精神熵”的概念:資訊對於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

也就是說,太多的外界信息,太多的精神刺激,會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以至於無法把充足的能量,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微信之父”張小龍,除了高爾夫球、音樂和煙癮這三樣“悶騷”的樂趣之外,再沒有其他嗜好,沉默得像一個謎,多年如一日地打磨著同一件社交產品。

科幻大牛劉慈欣,住在一個小縣城裡,一寫就是半輩子,成名以後也很少接受採訪,幾乎從不提及自己的個人情況。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乾脆直接放言說:

“我不屬於任何俱樂部或團體,我不釣魚,不烹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簽名售書,不簽署宣言,不上教堂,不酗酒,不做心理治療,不參加示威遊行。”

我們絕大部分普通人,並不需要過亞歷克斯式的極簡生活。

但大部分人的問題,不在於生活過於簡樸,而在於過度喧囂。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上午回到公司,打開電腦準備開展一天的工作,卻被彈出的騰訊新聞吸引,一看就是半個小時。

晚上吃完飯,準備拿起書本學習充電,卻心念一轉,鬼使神差地打開愛奇藝,看幾集綜藝解饞。

想要駕馭“精神熵”,在事業或愛好上做出成績,我們就應該嘗試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序。

有一個培養習慣的小技巧,叫“執行意圖”,句式是“一……就……”。

比如你想減少無關資訊的閱讀或低質量的閒聊,就可以這樣設定:一到晚上九點,就退出微信。

長期自律,簡化自己的生活,能讓我們的內心安靜下來,如老僧入定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內心篤信一樣東西,才能源源不斷地投入精力和熱情

被問及生活和情感問題時,亞歷克斯很肯定地說:我會把攀巖放在第一的位置。

每次談到攀巖,他那悠遠而篤定的眼神裡,就會閃出光芒來。

自亞歷克斯愛上徒手攀巖那天起,很多人,包括行內的朋友,都表示不解和反對。

經常一起攀巖的好朋友湯姆說,他所知道的沉迷於徒手攀巖的人,沒有一個活了下來。

但亞歷克斯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知道,挑戰極限的人,遲早會遇到自己的極限,但他內心就是有著這樣一股衝動:

攀巖總是離不開卓越和完美二詞,我始終在這條路上追求著,不斷踐行。

正如他母親說的:

“我覺得他在徒手攀巖的時候,是他最能感覺自己存在的時刻,是感受一切最美好的時刻,你怎麼能從他身邊奪走這麼珍貴的東西呢?”

他對攀巖的愛,已經沉澱為內心的一層精神盔甲,鼓動他年復一年地追天逐日,亮劍極限。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不知不覺間,他記住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在頭腦裡輕鬆地把整個過程演練一遍。

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裡也有類似的橋段,沈騰扮演的賽車手,把賽道上的每一處拐角,都背了下來,在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也能分毫不差地在賽道上飛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非常枯燥的積累過程。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在《幸福課》中說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門學科或技藝,做出成績,你必須擁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例如寫作,天才如作家木心都說,想要成為一名專業作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筆耕不輟的寫作鍛鍊。

普通的寫作者,更是如此。

我自己是一個說書稿寫作者,剛開始學寫說書稿的時候,不熟悉寫作方法,每次都要參照範文,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文章。

後來通過反覆練習,把各種寫作技巧、模板內化到自己的頭腦裡,才慢慢地縮短了寫作時間,文章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初稿就能一次通過。

寫文案,演講,銷售……每一樣技藝的精進,都需要這樣的長期打磨和修煉。

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在技能的沙地上投入一粒沙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堆成一座豐滿的沙丘。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一次演講分享中,有人問了亞歷克斯一個問題:你的儲蓄有多少?

亞利克斯笑著說,他的收入還不錯,相當於一名中等收入水平的牙醫。

但亞利克斯一直住在一輛空間狹小的房車裡,只攜帶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持素食的習慣,這一堅持就是七年。

他還自曝朋友不多,很少在社交活動上耗費時間。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想保持遊牧民族一般的生活,開著房車,便捷地出入國家森林公園,那是他的攀巖勝地。

對於很多人來說,深居簡出、簡樸至極的生活,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可亞歷克斯樂在其中。

他想極簡化自己的生活,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攀巖活動中。

心理學家米哈里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了“精神熵”的概念:資訊對於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

也就是說,太多的外界信息,太多的精神刺激,會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以至於無法把充足的能量,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微信之父”張小龍,除了高爾夫球、音樂和煙癮這三樣“悶騷”的樂趣之外,再沒有其他嗜好,沉默得像一個謎,多年如一日地打磨著同一件社交產品。

科幻大牛劉慈欣,住在一個小縣城裡,一寫就是半輩子,成名以後也很少接受採訪,幾乎從不提及自己的個人情況。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乾脆直接放言說:

“我不屬於任何俱樂部或團體,我不釣魚,不烹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簽名售書,不簽署宣言,不上教堂,不酗酒,不做心理治療,不參加示威遊行。”

我們絕大部分普通人,並不需要過亞歷克斯式的極簡生活。

但大部分人的問題,不在於生活過於簡樸,而在於過度喧囂。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上午回到公司,打開電腦準備開展一天的工作,卻被彈出的騰訊新聞吸引,一看就是半個小時。

晚上吃完飯,準備拿起書本學習充電,卻心念一轉,鬼使神差地打開愛奇藝,看幾集綜藝解饞。

想要駕馭“精神熵”,在事業或愛好上做出成績,我們就應該嘗試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序。

有一個培養習慣的小技巧,叫“執行意圖”,句式是“一……就……”。

比如你想減少無關資訊的閱讀或低質量的閒聊,就可以這樣設定:一到晚上九點,就退出微信。

長期自律,簡化自己的生活,能讓我們的內心安靜下來,如老僧入定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內心篤信一樣東西,才能源源不斷地投入精力和熱情

被問及生活和情感問題時,亞歷克斯很肯定地說:我會把攀巖放在第一的位置。

每次談到攀巖,他那悠遠而篤定的眼神裡,就會閃出光芒來。

自亞歷克斯愛上徒手攀巖那天起,很多人,包括行內的朋友,都表示不解和反對。

經常一起攀巖的好朋友湯姆說,他所知道的沉迷於徒手攀巖的人,沒有一個活了下來。

但亞歷克斯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知道,挑戰極限的人,遲早會遇到自己的極限,但他內心就是有著這樣一股衝動:

攀巖總是離不開卓越和完美二詞,我始終在這條路上追求著,不斷踐行。

正如他母親說的:

“我覺得他在徒手攀巖的時候,是他最能感覺自己存在的時刻,是感受一切最美好的時刻,你怎麼能從他身邊奪走這麼珍貴的東西呢?”

他對攀巖的愛,已經沉澱為內心的一層精神盔甲,鼓動他年復一年地追天逐日,亮劍極限。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自我決定論”認為,人生是一架天平,受著兩頭的力量制約,一頭是名利,獎賞和懲罰等外部動機,一頭是興趣、好奇心、內心滿足等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是不穩定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比如你發表了一篇文章,它的閱讀量的高低,有一定的隨機性。你做了一件好事,別人也不一定會及時表達誇獎。

內部動機就不一樣了,從你內心生髮的力量,是你能夠把握的東西,比外部動機更穩定,也更持久。

我們都知道,像作家、音樂家和明星這種金字塔型的職業,想要走上巔峰,就像徒手攀巖一樣艱難而充滿風險,爬上塔尖的人寥寥無幾,而塔底的人連溫飽都滿足不了。

卡夫卡當了一輩子的小職員,生前作品無人賞識;出版《呼嘯山莊》的艾米莉·勃朗特,在籍籍無名中去世。

但總有人迎難而上,甘之如飴。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不知不覺間,他記住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在頭腦裡輕鬆地把整個過程演練一遍。

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裡也有類似的橋段,沈騰扮演的賽車手,把賽道上的每一處拐角,都背了下來,在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也能分毫不差地在賽道上飛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非常枯燥的積累過程。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在《幸福課》中說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門學科或技藝,做出成績,你必須擁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例如寫作,天才如作家木心都說,想要成為一名專業作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筆耕不輟的寫作鍛鍊。

普通的寫作者,更是如此。

我自己是一個說書稿寫作者,剛開始學寫說書稿的時候,不熟悉寫作方法,每次都要參照範文,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文章。

後來通過反覆練習,把各種寫作技巧、模板內化到自己的頭腦裡,才慢慢地縮短了寫作時間,文章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初稿就能一次通過。

寫文案,演講,銷售……每一樣技藝的精進,都需要這樣的長期打磨和修煉。

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在技能的沙地上投入一粒沙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堆成一座豐滿的沙丘。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一次演講分享中,有人問了亞歷克斯一個問題:你的儲蓄有多少?

亞利克斯笑著說,他的收入還不錯,相當於一名中等收入水平的牙醫。

但亞利克斯一直住在一輛空間狹小的房車裡,只攜帶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持素食的習慣,這一堅持就是七年。

他還自曝朋友不多,很少在社交活動上耗費時間。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想保持遊牧民族一般的生活,開著房車,便捷地出入國家森林公園,那是他的攀巖勝地。

對於很多人來說,深居簡出、簡樸至極的生活,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可亞歷克斯樂在其中。

他想極簡化自己的生活,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攀巖活動中。

心理學家米哈里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了“精神熵”的概念:資訊對於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

也就是說,太多的外界信息,太多的精神刺激,會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以至於無法把充足的能量,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微信之父”張小龍,除了高爾夫球、音樂和煙癮這三樣“悶騷”的樂趣之外,再沒有其他嗜好,沉默得像一個謎,多年如一日地打磨著同一件社交產品。

科幻大牛劉慈欣,住在一個小縣城裡,一寫就是半輩子,成名以後也很少接受採訪,幾乎從不提及自己的個人情況。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乾脆直接放言說:

“我不屬於任何俱樂部或團體,我不釣魚,不烹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簽名售書,不簽署宣言,不上教堂,不酗酒,不做心理治療,不參加示威遊行。”

我們絕大部分普通人,並不需要過亞歷克斯式的極簡生活。

但大部分人的問題,不在於生活過於簡樸,而在於過度喧囂。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上午回到公司,打開電腦準備開展一天的工作,卻被彈出的騰訊新聞吸引,一看就是半個小時。

晚上吃完飯,準備拿起書本學習充電,卻心念一轉,鬼使神差地打開愛奇藝,看幾集綜藝解饞。

想要駕馭“精神熵”,在事業或愛好上做出成績,我們就應該嘗試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序。

有一個培養習慣的小技巧,叫“執行意圖”,句式是“一……就……”。

比如你想減少無關資訊的閱讀或低質量的閒聊,就可以這樣設定:一到晚上九點,就退出微信。

長期自律,簡化自己的生活,能讓我們的內心安靜下來,如老僧入定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內心篤信一樣東西,才能源源不斷地投入精力和熱情

被問及生活和情感問題時,亞歷克斯很肯定地說:我會把攀巖放在第一的位置。

每次談到攀巖,他那悠遠而篤定的眼神裡,就會閃出光芒來。

自亞歷克斯愛上徒手攀巖那天起,很多人,包括行內的朋友,都表示不解和反對。

經常一起攀巖的好朋友湯姆說,他所知道的沉迷於徒手攀巖的人,沒有一個活了下來。

但亞歷克斯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知道,挑戰極限的人,遲早會遇到自己的極限,但他內心就是有著這樣一股衝動:

攀巖總是離不開卓越和完美二詞,我始終在這條路上追求著,不斷踐行。

正如他母親說的:

“我覺得他在徒手攀巖的時候,是他最能感覺自己存在的時刻,是感受一切最美好的時刻,你怎麼能從他身邊奪走這麼珍貴的東西呢?”

他對攀巖的愛,已經沉澱為內心的一層精神盔甲,鼓動他年復一年地追天逐日,亮劍極限。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自我決定論”認為,人生是一架天平,受著兩頭的力量制約,一頭是名利,獎賞和懲罰等外部動機,一頭是興趣、好奇心、內心滿足等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是不穩定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比如你發表了一篇文章,它的閱讀量的高低,有一定的隨機性。你做了一件好事,別人也不一定會及時表達誇獎。

內部動機就不一樣了,從你內心生髮的力量,是你能夠把握的東西,比外部動機更穩定,也更持久。

我們都知道,像作家、音樂家和明星這種金字塔型的職業,想要走上巔峰,就像徒手攀巖一樣艱難而充滿風險,爬上塔尖的人寥寥無幾,而塔底的人連溫飽都滿足不了。

卡夫卡當了一輩子的小職員,生前作品無人賞識;出版《呼嘯山莊》的艾米莉·勃朗特,在籍籍無名中去世。

但總有人迎難而上,甘之如飴。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不知不覺間,他記住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在頭腦裡輕鬆地把整個過程演練一遍。

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裡也有類似的橋段,沈騰扮演的賽車手,把賽道上的每一處拐角,都背了下來,在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也能分毫不差地在賽道上飛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非常枯燥的積累過程。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在《幸福課》中說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門學科或技藝,做出成績,你必須擁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例如寫作,天才如作家木心都說,想要成為一名專業作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筆耕不輟的寫作鍛鍊。

普通的寫作者,更是如此。

我自己是一個說書稿寫作者,剛開始學寫說書稿的時候,不熟悉寫作方法,每次都要參照範文,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文章。

後來通過反覆練習,把各種寫作技巧、模板內化到自己的頭腦裡,才慢慢地縮短了寫作時間,文章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初稿就能一次通過。

寫文案,演講,銷售……每一樣技藝的精進,都需要這樣的長期打磨和修煉。

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在技能的沙地上投入一粒沙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堆成一座豐滿的沙丘。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一次演講分享中,有人問了亞歷克斯一個問題:你的儲蓄有多少?

亞利克斯笑著說,他的收入還不錯,相當於一名中等收入水平的牙醫。

但亞利克斯一直住在一輛空間狹小的房車裡,只攜帶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持素食的習慣,這一堅持就是七年。

他還自曝朋友不多,很少在社交活動上耗費時間。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想保持遊牧民族一般的生活,開著房車,便捷地出入國家森林公園,那是他的攀巖勝地。

對於很多人來說,深居簡出、簡樸至極的生活,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可亞歷克斯樂在其中。

他想極簡化自己的生活,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攀巖活動中。

心理學家米哈里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了“精神熵”的概念:資訊對於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

也就是說,太多的外界信息,太多的精神刺激,會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以至於無法把充足的能量,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微信之父”張小龍,除了高爾夫球、音樂和煙癮這三樣“悶騷”的樂趣之外,再沒有其他嗜好,沉默得像一個謎,多年如一日地打磨著同一件社交產品。

科幻大牛劉慈欣,住在一個小縣城裡,一寫就是半輩子,成名以後也很少接受採訪,幾乎從不提及自己的個人情況。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乾脆直接放言說:

“我不屬於任何俱樂部或團體,我不釣魚,不烹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簽名售書,不簽署宣言,不上教堂,不酗酒,不做心理治療,不參加示威遊行。”

我們絕大部分普通人,並不需要過亞歷克斯式的極簡生活。

但大部分人的問題,不在於生活過於簡樸,而在於過度喧囂。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上午回到公司,打開電腦準備開展一天的工作,卻被彈出的騰訊新聞吸引,一看就是半個小時。

晚上吃完飯,準備拿起書本學習充電,卻心念一轉,鬼使神差地打開愛奇藝,看幾集綜藝解饞。

想要駕馭“精神熵”,在事業或愛好上做出成績,我們就應該嘗試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序。

有一個培養習慣的小技巧,叫“執行意圖”,句式是“一……就……”。

比如你想減少無關資訊的閱讀或低質量的閒聊,就可以這樣設定:一到晚上九點,就退出微信。

長期自律,簡化自己的生活,能讓我們的內心安靜下來,如老僧入定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內心篤信一樣東西,才能源源不斷地投入精力和熱情

被問及生活和情感問題時,亞歷克斯很肯定地說:我會把攀巖放在第一的位置。

每次談到攀巖,他那悠遠而篤定的眼神裡,就會閃出光芒來。

自亞歷克斯愛上徒手攀巖那天起,很多人,包括行內的朋友,都表示不解和反對。

經常一起攀巖的好朋友湯姆說,他所知道的沉迷於徒手攀巖的人,沒有一個活了下來。

但亞歷克斯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知道,挑戰極限的人,遲早會遇到自己的極限,但他內心就是有著這樣一股衝動:

攀巖總是離不開卓越和完美二詞,我始終在這條路上追求著,不斷踐行。

正如他母親說的:

“我覺得他在徒手攀巖的時候,是他最能感覺自己存在的時刻,是感受一切最美好的時刻,你怎麼能從他身邊奪走這麼珍貴的東西呢?”

他對攀巖的愛,已經沉澱為內心的一層精神盔甲,鼓動他年復一年地追天逐日,亮劍極限。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自我決定論”認為,人生是一架天平,受著兩頭的力量制約,一頭是名利,獎賞和懲罰等外部動機,一頭是興趣、好奇心、內心滿足等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是不穩定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比如你發表了一篇文章,它的閱讀量的高低,有一定的隨機性。你做了一件好事,別人也不一定會及時表達誇獎。

內部動機就不一樣了,從你內心生髮的力量,是你能夠把握的東西,比外部動機更穩定,也更持久。

我們都知道,像作家、音樂家和明星這種金字塔型的職業,想要走上巔峰,就像徒手攀巖一樣艱難而充滿風險,爬上塔尖的人寥寥無幾,而塔底的人連溫飽都滿足不了。

卡夫卡當了一輩子的小職員,生前作品無人賞識;出版《呼嘯山莊》的艾米莉·勃朗特,在籍籍無名中去世。

但總有人迎難而上,甘之如飴。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我們不一定要走這麼極端的職業路線,但應該對個人發展有自己的思考和規劃。

有些人缺乏對自己的定位,總是在各種職業之間轉來轉去,在多家公司之間跳來跳去,忙碌了好幾年,卻不曾在哪個行業或崗位上有過長期的積累,自然就沒有核心競爭力了。

所以,不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一下自己:你想要什麼?你對什麼最有激情?什麼事情你願意為之付出長期的努力?

有一個好用的方法,叫“生命之域”,能幫你找到既能觸發內部動機,也容易得到外界正反饋的發展方向。

首先,找出你最喜歡的事情,並且是長久的喜歡。然後,找出你最擅長的事情,並且是非常擅長。最後,找到它們的交叉點。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她從小喜歡寫作,同時在新媒體方面有靈敏的嗅覺,於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學習和探索,成功轉行自媒體。

找到自己內心篤信的東西,你才能擁有如潮水般湧動的熱情和能量,生生長流

有豆瓣網友評價《徒手攀巖》時說:有些運動只是運動,而有些運動近乎哲學。徒手攀巖,無疑就是這樣一項與生命和自然貼面相見的運動。

我們的生活,不像徒手攀巖那麼步步驚心,但和攀巖活動很像。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要相信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畢竟,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作者:帆沫(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我和朋友進影院看了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

《徒手攀巖》曾獲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豆瓣評分9.0。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講的是在業界內被稱為“徒手攀巖天王”的亞歷克斯·霍諾德,在無繩索、無其他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成為徒手登上“攀巖界珠穆朗瑪”酋長巖的世界第一人。

什麼是徒手攀巖?

不借助任何工具、無保護措施的一種攀巖方式,僅有的裝備是攀巖鞋和鎂粉袋,被列入世界十大危險運動之首。

徒手登上酋長巖意味著什麼?拿片中攀巖運動家湯姆的話來說,相當於參加一個奧運會項目,要麼拿到金牌,要麼會死。

看完影片以後我想了很久,是什麼造就了亞歷克斯?有人說是驚人的天賦,有人說是一種瘋狂的心理,但這些不是全部的答案。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從小熱愛攀巖,19歲輟學正式成為一名專業攀巖者,十多年來,從不鬆懈,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險峰,擁有著極其豐富的攀巖經驗。

這讓我想起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的一句話: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亞歷克斯十幾年的攀巖生涯所積累的,既是技術上的精進,也是極度專注力的培養,更是內心日益深沉的激情。

沒有這些全方位的實力加持,就不會有這位徒手登頂酋長巖的絕世高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影片裡,亞歷克斯分享了他對徒手攀巖運動的理解:

徒手攀巖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控制好自己的心理。

通過不斷地反覆練習動作,來擴大自己的舒適區,盡力消除恐懼,直到壓根感覺不到恐懼。

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攀巖也需要刻意練習。

即使對於專業攀巖者而言,攀巖也是一項充滿風險的運動,每一種攀巖動作,他們都要練習成千上萬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徒手攀巖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沒有保護措施,攀巖過程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都會讓攀巖者跌下懸崖,粉身碎骨。

像我這種完全不瞭解攀巖的人,會對這項運動有著不切實際的想象。以為攀巖的高手,來到一處山崖之下,就可以隨便找一個點往上爬。

但其實,徒手攀巖的運動員,不僅要掌握極其嫻熟的攀巖技巧,還要對計劃攀爬的險峰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和了解。

亞利克斯為了成功登上酋長巖,就做了整整一年半的考察準備。

在這段時間裡,他藉助繩索登上酋長巖60多次,規劃攀爬路線,列出關鍵路段,鑽研難點……直到對整條路線瞭然於胸。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不知不覺間,他記住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在頭腦裡輕鬆地把整個過程演練一遍。

韓寒的電影《飛馳人生》裡也有類似的橋段,沈騰扮演的賽車手,把賽道上的每一處拐角,都背了下來,在沒有領航員的情況下,也能分毫不差地在賽道上飛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非常枯燥的積累過程。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在《幸福課》中說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門學科或技藝,做出成績,你必須擁有忍受枯燥的能力。

例如寫作,天才如作家木心都說,想要成為一名專業作家,至少需要10年以上筆耕不輟的寫作鍛鍊。

普通的寫作者,更是如此。

我自己是一個說書稿寫作者,剛開始學寫說書稿的時候,不熟悉寫作方法,每次都要參照範文,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一篇文章。

後來通過反覆練習,把各種寫作技巧、模板內化到自己的頭腦裡,才慢慢地縮短了寫作時間,文章質量也越來越高,甚至初稿就能一次通過。

寫文案,演講,銷售……每一樣技藝的精進,都需要這樣的長期打磨和修煉。

每一次刻意練習,都是在技能的沙地上投入一粒沙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堆成一座豐滿的沙丘。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沒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在一次演講分享中,有人問了亞歷克斯一個問題:你的儲蓄有多少?

亞利克斯笑著說,他的收入還不錯,相當於一名中等收入水平的牙醫。

但亞利克斯一直住在一輛空間狹小的房車裡,只攜帶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保持素食的習慣,這一堅持就是七年。

他還自曝朋友不多,很少在社交活動上耗費時間。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想保持遊牧民族一般的生活,開著房車,便捷地出入國家森林公園,那是他的攀巖勝地。

對於很多人來說,深居簡出、簡樸至極的生活,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可亞歷克斯樂在其中。

他想極簡化自己的生活,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攀巖活動中。

心理學家米哈里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了“精神熵”的概念:資訊對於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

也就是說,太多的外界信息,太多的精神刺激,會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以至於無法把充足的能量,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微信之父”張小龍,除了高爾夫球、音樂和煙癮這三樣“悶騷”的樂趣之外,再沒有其他嗜好,沉默得像一個謎,多年如一日地打磨著同一件社交產品。

科幻大牛劉慈欣,住在一個小縣城裡,一寫就是半輩子,成名以後也很少接受採訪,幾乎從不提及自己的個人情況。

《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乾脆直接放言說:

“我不屬於任何俱樂部或團體,我不釣魚,不烹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簽名售書,不簽署宣言,不上教堂,不酗酒,不做心理治療,不參加示威遊行。”

我們絕大部分普通人,並不需要過亞歷克斯式的極簡生活。

但大部分人的問題,不在於生活過於簡樸,而在於過度喧囂。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上午回到公司,打開電腦準備開展一天的工作,卻被彈出的騰訊新聞吸引,一看就是半個小時。

晚上吃完飯,準備拿起書本學習充電,卻心念一轉,鬼使神差地打開愛奇藝,看幾集綜藝解饞。

想要駕馭“精神熵”,在事業或愛好上做出成績,我們就應該嘗試讓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序。

有一個培養習慣的小技巧,叫“執行意圖”,句式是“一……就……”。

比如你想減少無關資訊的閱讀或低質量的閒聊,就可以這樣設定:一到晚上九點,就退出微信。

長期自律,簡化自己的生活,能讓我們的內心安靜下來,如老僧入定般,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內心篤信一樣東西,才能源源不斷地投入精力和熱情

被問及生活和情感問題時,亞歷克斯很肯定地說:我會把攀巖放在第一的位置。

每次談到攀巖,他那悠遠而篤定的眼神裡,就會閃出光芒來。

自亞歷克斯愛上徒手攀巖那天起,很多人,包括行內的朋友,都表示不解和反對。

經常一起攀巖的好朋友湯姆說,他所知道的沉迷於徒手攀巖的人,沒有一個活了下來。

但亞歷克斯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知道,挑戰極限的人,遲早會遇到自己的極限,但他內心就是有著這樣一股衝動:

攀巖總是離不開卓越和完美二詞,我始終在這條路上追求著,不斷踐行。

正如他母親說的:

“我覺得他在徒手攀巖的時候,是他最能感覺自己存在的時刻,是感受一切最美好的時刻,你怎麼能從他身邊奪走這麼珍貴的東西呢?”

他對攀巖的愛,已經沉澱為內心的一層精神盔甲,鼓動他年復一年地追天逐日,亮劍極限。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自我決定論”認為,人生是一架天平,受著兩頭的力量制約,一頭是名利,獎賞和懲罰等外部動機,一頭是興趣、好奇心、內心滿足等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是不穩定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比如你發表了一篇文章,它的閱讀量的高低,有一定的隨機性。你做了一件好事,別人也不一定會及時表達誇獎。

內部動機就不一樣了,從你內心生髮的力量,是你能夠把握的東西,比外部動機更穩定,也更持久。

我們都知道,像作家、音樂家和明星這種金字塔型的職業,想要走上巔峰,就像徒手攀巖一樣艱難而充滿風險,爬上塔尖的人寥寥無幾,而塔底的人連溫飽都滿足不了。

卡夫卡當了一輩子的小職員,生前作品無人賞識;出版《呼嘯山莊》的艾米莉·勃朗特,在籍籍無名中去世。

但總有人迎難而上,甘之如飴。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我們不一定要走這麼極端的職業路線,但應該對個人發展有自己的思考和規劃。

有些人缺乏對自己的定位,總是在各種職業之間轉來轉去,在多家公司之間跳來跳去,忙碌了好幾年,卻不曾在哪個行業或崗位上有過長期的積累,自然就沒有核心競爭力了。

所以,不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一下自己:你想要什麼?你對什麼最有激情?什麼事情你願意為之付出長期的努力?

有一個好用的方法,叫“生命之域”,能幫你找到既能觸發內部動機,也容易得到外界正反饋的發展方向。

首先,找出你最喜歡的事情,並且是長久的喜歡。然後,找出你最擅長的事情,並且是非常擅長。最後,找到它們的交叉點。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她從小喜歡寫作,同時在新媒體方面有靈敏的嗅覺,於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學習和探索,成功轉行自媒體。

找到自己內心篤信的東西,你才能擁有如潮水般湧動的熱情和能量,生生長流

有豆瓣網友評價《徒手攀巖》時說:有些運動只是運動,而有些運動近乎哲學。徒手攀巖,無疑就是這樣一項與生命和自然貼面相見的運動。

我們的生活,不像徒手攀巖那麼步步驚心,但和攀巖活動很像。

你的每一步,都在為下一步做鋪墊。你積累的每一步,都會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終有一天,助你登頂。

要相信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畢竟,生命是一個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徒手攀巖》:登峰造極的背後,是長期持續的積累過程

​作者簡介:帆沫,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富小書(ID:fxsfrc),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