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第四號謀士:謀略直逼龐統,曾助關羽拒敵,其弟卻遭孔明斬殺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提起蜀漢的謀臣,不少三國愛好者會不假思索地說出諸葛亮、龐統和法正的名字。誠然,這三人屬於蜀漢第一梯隊的謀臣,為世人關注的程度也最高。但如若繼續追問蜀漢還有哪些謀臣,也就是蜀漢第二梯隊有哪些謀臣,那麼就眾說紛紜了。在筆者看來,不論小說還是正史,馬良均可以排在蜀漢第二梯隊謀臣的前列。

一、文學作品中的馬良

小說《三國演義》中,馬良的戲份不算少,主要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計定四郡。小說第五十二回,劉備向伊籍詢問荊襄賢士,伊籍推薦了馬良。馬良到後為劉備謀劃了南取四郡的目標,並提出了攻取四郡的先後順序,為劉備在荊州站穩腳跟做出了積極貢獻。二是助守荊州。小說第六十三回,諸葛亮奉命入川援助,留下輔佐關羽鎮守荊州的文官第一位即馬良。爾後,馬良在關羽單刀赴會時曾勸阻關羽切勿輕往,且隨同關羽北征,又在關羽刮骨療毒時同關羽對弈。三是傳遞消息。小說第六十三回,馬良替鎮守荊州的諸葛亮婉轉向劉備、龐統轉達不可急功近利的建議。小說第七十六回,關羽落敗,遣馬良和伊籍急赴西川求救。小說第八十三、八十四回,馬良勸劉備將連營七百里繪製成地理圖本給諸葛亮一看,並擔任了傳遞工作。四是隨從東征。小說八十一、八十三、八十四回,馬良隨同劉備東州孫吳並掌理文書,曾提醒劉備適可而止,同時勸阻劉備不可輕視陸遜之才。

總體來看,馬良在小說中表現較為謹慎,可惜的是,他的謹慎並未足以影響其輔佐的關羽和劉備。作為謀臣,馬良對主帥的影響力有限,這使得他和諸葛亮、龐統、法正有一定差距。不過,馬良一出場的計定四郡卻展現了他的戰略眼光,這也成為了小說中馬良的閃光之處。同時,馬良在後續一系列問題的判斷上也基本正確,加之其在小說中時常不辭勞苦、奔走傳話,出鏡率較高、存在感較強。因此,在筆者看來,小說中馬良理應位於蜀漢第二梯隊謀臣前列。


蜀漢第四號謀士:謀略直逼龐統,曾助關羽拒敵,其弟卻遭孔明斬殺

二:歷史上的馬良

小說中,馬良的頗有才名且樣貌清奇,其“眉間有白毛”,通常毛髮呈白色者,會給人以飄飄欲仙或老成持重的感覺。當然,馬良的這一樣貌特徵並非小說虛構,歷史亦有相應記載。《三國志馬良傳》載:“(馬氏)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鄉里為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

與馬良的清奇的樣貌相比,小說中不少馬良的事蹟倒是虛構的,如上述所言馬良計定四郡在歷史上就並無明確記載。馬良是否長期輔佐關羽鎮守荊州也不得而知(筆者按:《三國志馬良傳》記載“及先主入蜀,諸葛亮亦從後往,良留荊州”,可見,馬良當時並未隨從諸葛亮入蜀,而是留在荊州,故而小說寫馬良輔佐關羽留鎮荊州亦有其依據,只是歷史上馬良不知何時又從荊州調至益州)。而馬良雖然隨從劉備東征但是否有如小說中那樣多次提醒劉備提防陸遜的謀略也無詳細資料記載。可以說,小說中馬良的事蹟在歷史上都較為模糊。那麼,真實歷史上的馬良水平究竟如何?

歷史中馬良的表現主要在兩方面。

蜀漢第四號謀士:謀略直逼龐統,曾助關羽拒敵,其弟卻遭孔明斬殺

一是外交。

《三國志 馬良傳》載馬良曾經出使東吳,這是小說中沒有提到的。但是,馬良這次使吳的時間不詳,筆者推測,馬良使吳極有可能發生載建安二十年(215年)孫劉兩方載荊州關係劍拔弩張的時期。故而,馬良此次使吳的意旨明確,即“協穆二家”,緩和孫劉兩家在荊州問題上的矛盾。所以,馬良的外交辭令也顯得頗為謙遜(“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于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原降心存納,以慰將命。”)。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馬良和諸葛亮的私交甚好,馬良曾在書信中稱諸葛亮“尊兄”。在筆者看來,也正因為馬良和諸葛亮關係甚厚,他才能夠充分領會葛亮結盟孫權的意圖,故而馬良出使東吳才能達到“(孫)權敬待之”的效果。

二是統戰。

歷史上,馬良亦隨劉備東征,同時馬良還承擔了招納五溪蠻夷協同作戰的任務,結果“蠻夷渠帥皆受印號,鹹如意指”。此處大抵可以看出馬良善於做統戰工作,不知道爾後其弟馬謖對蜀漢西南少數民族的“攻心為上”是否受到了馬良之前招納五溪蠻夷的啟發。不過,歷史上馬良殞於夷陵慘敗,這和小說中的描述不同。小說第八十七回,諸葛亮徵孟獲時馬謖“素袍白衣”,是“為兄馬良新亡,因此掛孝”,可見小說描述的馬良逝世於諸葛亮南征孟獲期間,並未在夷陵之戰中身殞。

歷史上的馬良在外交和統戰工作上都有一定的成績,和小說中謹慎的形象略有不同,歷史上的馬良表現得頗為謙遜,陳壽評價“馬良貞實,稱為令士”,應當說十分恰當的概況了馬良的歷史形象。

蜀漢第四號謀士:謀略直逼龐統,曾助關羽拒敵,其弟卻遭孔明斬殺

三:對馬謖問題的思考

與馬良相比更為著名的應當屬馬良之弟馬謖,馬謖失街亭更是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劉備逝世前,曾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後世都以為劉備知人。在這裡,筆者有一個大膽的疑問,即劉備為何在臨終前特別關注了馬謖這個人?而劉備對於馬謖的評價究竟是基於自己的判斷還是綜合了他人的告誡?

這裡筆者推測,劉備對於馬謖的評價有可能是受到過馬良的提示。

一者,馬良是馬謖的親兄長,對馬謖的瞭解程度一般來說比劉備要深。馬良對馬謖的缺點把握,往前類似於趙奢對趙括的認知,往後類似於諸葛瑾對諸葛恪的擔憂。因此,馬良也許有向劉備提及過馬謖的問題。

二者,馬良是有機會向劉備提及馬謖的問題的。上文所述,馬良曾被劉備闢為左將軍掾,又曾隨同劉備東征,雖然留駐在荊州一段時間,但是還是有大把時間待在劉備的身邊,有機會向劉備進言。


蜀漢第四號謀士:謀略直逼龐統,曾助關羽拒敵,其弟卻遭孔明斬殺


三者,馬謖的成長提幹確實過快,馬良作為兄長也許會有隱憂。與馬良留駐荊州不同,馬謖是“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的(筆者按: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兄弟二人分駐兩地,類似的兄弟還有麋竺和麋芳,麋竺入蜀,麋芳則留在荊州任南郡太守),而且很快“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根據馬謖亡時三十九歲的年齡判斷,馬謖這個時候大抵二十四五歲,屬於年輕幹部。即便時馬謖確有才幹,難免會有些飄飄然。而前文所述歷史上馬良的個性較為謙遜穩重,雖然暫時與兄弟不處於一地,但是對於馬謖過快的成長提幹馬良作為至親應當也會對劉備提出建議,這樣做目的大抵也是為了保護馬謖。

結語:

筆者認為劉備臨終前對於馬謖的評價,也許並不僅僅是其個人銳利的識人眼光,可能還與馬謖之兄馬良的旁敲側擊有關。馬良雖然不如蜀漢一線謀臣知名,但小說中卻有意增加了其戲份。歷史的馬良雖然事蹟不多,但在筆者看來,如果不是殞於夷陵,作為荊襄集團的代表人物,加之與諸葛亮的深厚關係、對孫劉聯盟的認識以及較強的統戰能力,馬良極有可能成為同蔣琬、費禕、董允比肩的人物,稱之為蜀漢第四號謀士,絕不為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