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百年來被侮辱和損害的民族,過著有家無國的流浪生活

歐洲 查理五世 經濟 法國 高山流水品歷史 2017-05-05

吉普賽人,又稱茨岡人。茨岡人一說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國人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法國人稱他們為波希米亞人,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弗拉明戈人,俄羅斯人稱他們為茨岡人,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為埃弗吉特人,希臘人稱他們為阿金加諾人,伊朗人稱他們為羅里人,斯里蘭卡人稱他們為艾昆塔卡人……而吉普賽人則自稱羅姆人(“男人之意),稱非吉普賽人為加傑人(“外人之意)。他們原先居住在印度西北部,其最初離開家園的原因和確切時間已無從考證,目前可以知道的是,5-7世紀之間,他們出現在伊朗;10-11世紀,他們經過中東到達巴爾幹半島;15-16世紀,吉普賽人已散佈於全歐洲。

作為一個天生流浪的民族,吉普賽人從未建立過自己的國家,他們內心有著很強的民族性格,恪守著民族傳統,刻意與主流社會保持距離,因此在任何地方都被看作是“二等公民”。
一個千百年來被侮辱和損害的民族,過著有家無國的流浪生活

據德國文獻記載,1423年,當時的德國國王西吉斯蒙德特准外來的吉普賽人居住在其管轄的領域裡,所有入境的吉普賽人都獲得一份相當於居留卡的保護證。憑著這份保護證,吉普賽人得以在歐洲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區內自由通行。可這個對於吉普賽人來說,有如黃金般的時代卻不足百年,15世紀末,德國廢除了吉普賽人的保護證,驅逐其境內的所有吉普賽人。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效仿,下達驅逐令。當時反吉排吉的理由是:傳染黑死病、鼠疫、霍亂,偷竊,行巫術,替土耳其人當間諜等等,更為搞笑的是,他們竟然被莫須有的當成猶太人的親戚,成為敵視他們的罪名。

早在9-10世紀期間,很多吉普賽男人被阿拉伯人抓壯丁,拉去為他們打仗,戰爭過後,被俘或者逃跑又被抓回的吉普賽人,在歐洲各國就地被當作奴隸賣掉。吉普賽人被用來當炮灰的歷史從此開始。在15世紀末歐洲各國爭相驅逐吉普賽人以來,他們又成了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的犧牲品。這是一場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各邦國之間為了爭權奪利的內戰,戰爭各方發現用吉普賽人去當兵打仗是節約戰爭成本最有效的辦法,於是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再度被推上了戰場。

18世紀,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今捷克西部)達40年之久的瑪麗亞·特雷西婭女王,在其 開明專制時期,曾一度想容納吉普賽人,但她的同化政策帶有很大的政治意涵和強制性,其目的只不過是想讓吉普賽這個種族永遠消失。吉普賽人的倔強註定要讓統治者的美夢成空。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後,他們連一點名義上的保障也失去了,排吉、反吉活動再次發生,最大的悲劇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吉普賽人的迫害。
一個千百年來被侮辱和損害的民族,過著有家無國的流浪生活

希特勒所宣稱的目標之一是建立“純雅利安人”的國家,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因此納粹除了有計劃地消滅猶太人外,從1936年起,德國的種族法已涉及對吉普賽人的排斥。19421216日,納粹德國內政部長赫姆勒斯簽署了一份全面逮捕吉普賽人、混血吉普賽人、非德國的吉普賽人親戚的命令,並下達給當時德國佔領的歐洲各國。吉普賽人因而成了任人宰割的對象,他們像猶太人一樣被關進集中營進行種族屠殺。據保守估計,戰爭期間,死於納粹政府種族法之下的吉普賽人在50萬左右。

二戰後,吉普賽人依舊受社會歧視,每當經濟不景氣時,最先被裁員的總是吉普賽人,因此失業的吉普賽人非常多。本就沒有國家歸屬感的吉普賽人,無奈之下,就從一個國家遷徙到另一個國家,想辦法做點小買賣、打點零工維生。他們所到之處,總是引起當地居民的側目鄙視,甚至受到攻擊。

雖然吉卜賽人在的歷史歐洲已經超過五百年,但在法國,吉卜賽人仍然被視為化外之民,隨時可能被警察拘留。而相關風俗及耕地的法令,也對他們產生了越來越不利的限制。在東歐各國,由於之前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吉普賽人在就業方面障礙較少,但後來東歐轉為市場經濟以後,吉普賽人失業問題愈顯嚴重。如今在一部分國家有大量的吉普賽人靠社會福利為生,但這造成了針對吉普賽人的歧視的加深,同時也創造了社會隱患,如斯洛伐克在進行社會福利改革時曾有吉普賽人聚居點發生騷亂。特別是冷戰結束之後,中歐和東歐的吉普賽人又受到了嚴重的排擠,他們的身份得不到承認,生存受到威脅。
一個千百年來被侮辱和損害的民族,過著有家無國的流浪生活

目前,全世界有大約1200萬吉普賽人,其中1000萬左右分佈在歐洲。吉普賽人有獨特的傳統,他們不與外族通婚(結婚年齡在 1213歲)。在各個國家有不同的吉普賽人部落。儘管吉普賽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們居住的比較分散,浪跡各方,艱難營生,與乞丐、小偷混在一起。導致他們總躲不開被驅逐和嫌惡的命運,也走不出生育、乞討、再生育的惡性循環。

傳統的吉普賽人不事農桑,一般也不飼養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鎮和農村的居民謀生。吉普賽人一向在城鎮和鄉村居民區周圍,尋求與其流浪生活相適應的生計。男人以販賣家畜、馴獸、補鍋(黑白鐵匠)和充當樂師為業。婦女從事卜筮、賣藥、行乞和表演等行業。流動馬戲團和娛樂場所為現代吉普賽人提供了工作機會,共同而緊密地生活在以地氈裝飾的狹小空間,就如同過去的敞篷馬車裡生活一樣。

幾個世紀以來,吉卜賽人的傳統職業,一直是“弄熊的人”。他們向一些專事偷獵的人購買幼熊,然後拔掉熊的牙齒及銳爪,再加以訓練,做各式表演。
一個千百年來被侮辱和損害的民族,過著有家無國的流浪生活

但今日,仍操這個舊行業的人所剩無幾,大多數人寧可拿“政府庇護”當職業———向社會局領取救濟補助。這對他們而言,並不當成行乞一樣的羞辱,反而認為這是老天爺賞賜的飯碗。

在吉普賽人的日常習俗裡,有兩種重要的觀念———純淨與不潔。例如,一個女人的裙角不小心掃過一個男人的飯,那麼這碗食物勢必要倒掉;在他們終年流浪的敞篷車裡,永遠備有三桶水,其一為洗食物之用,其二為洗臉用,其三為洗腳用。如果有人不小心搞錯,就會受到懲罰。當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有糾葛訴訟,不需要審判和監獄。對他們而言,刑罰可以將一個人賜死,卻不能剝奪一個人的自由。嚴重的被定為“不潔”的罪犯,將會被驅逐於部族之外,剝奪自由。一個被孤立的吉普賽人,生存的價值幾乎等於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