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從西方世界歷代學術語言的變遷,看什麼誰才是最科學的學術語言: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一旦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走向消亡。

誰是最科學的語言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19世紀後歐洲學者構建了歐洲中心論史觀

18世紀以後,英、法、德等新興國家崛起後,建立起以歐洲為中心的人文史觀。歐洲知識界對待中國的態度由仰視變為俯視,對於中國文化的看法也轉變了。歐洲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從自身革命的需要把中國塑造成封建落後的代表,作為必須推翻歐洲封建貴族和教會統治的理由。這些後來也成為歐洲文化和種族優越性的依據和其世界話語權的支柱,為它們殖民掠奪全球服務。

■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拼音文字是先進的代表,象形文字是落後的象徵。"在拼音文字中,一個名詞由連續的語音表達出來,能夠完整地表達一個獨立概念,是最有價值的表現思想的方式;而象形文字把名詞分解成不同的圖形,從而切斷了名詞和概念、語言和思想之間的連續性,把思想限制在圖形的空間形式中,使精神喪失活力……所以象形文字只適用於像中國這樣精神處於停滯狀態的民族"。"中國人的文字,由於它的文法結構,有許多的困難,特別這些對象,由於它們本身抽象和不確定的性質,更是難於表達"。
■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雖對中國很有好感,但他也認為漢語導致中國人抽象思維不行,邏輯思維能力欠缺,所以中國沒有產生科學。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中國拿世界奧數金牌就像弄個乒乓金牌一樣簡單

這些歐洲人的觀點後來也成為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與滿清封建思想鬥爭的彈藥之一,但同時也徹底摧毀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堅信中華文化和語言都是落後的,中國人沒有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即使退一萬步中國能把經濟搞好,但搞原創科學絕對沒戲。其實這種理論根本不值得不一辯,理由如下: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計算機專業的核心是數學,數學是邏輯的精華,也是各學科的基礎

1、任何民族的語言都是由外部世界抽象而成的概念和邏輯組成的人腦程序,即使最原始部族的人都可以學會"邏輯思維能力最強"民族的言語。一個正常人說話的過程就是抽象的邏輯思維過程,這是語言是抽象思維的產物的性質決定的——說一種語言文字中沒有抽象邏輯,就像說一塊冰糕裡沒有水一樣荒謬。
2、數學是科學之母,中國人連年奪取世界奧數金牌證明中國人邏輯思維不差。如今邏輯思維能力很強的歐美人數理化成績急速下降,英國無耐大力引進上海的數學教育模式也能說明這一點。
3、智商測試其實主要測的就是輯思維能力,據西方專家研究中國人的平均智商比歐洲人還要高一些。
4、在最能體現邏輯思維能力的計算專業中國排名世界第一,中國在高級科技行業與美國並駕齊驅。華為5G事件後,這幾天美國總統和高官都急得語無倫次了。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英國為何三次派教師赴上海取經,學習"上海掌握數學模式"?

至於中國能不能成為未來的世界科學中心和中文能不能成為未來世界通用學術語言,我們在這裡不作論證。但回顧人類語言演進史我們可以知道,被黑格爾和康德說成是世界最科學的德語,到底是不是真的最牛,缺之不能。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任何人腦語言都是抽象思維的產物,智商測試也主要測的是邏輯思維能能力

歷代學術語言變遷

歐洲現代民族語言,是被羅馬人稱"蠻族"三大原始部族用自己的口語,參照羅馬人使用的拉丁文新創的語種。直到18世紀才成型,在19世紀哲學、文學和科學大繁榮時,首次得到大規模使用磨合。其表音的拼音文字會隨著使用區域和歷史變遷不斷變化,造成使用民族走向分裂,這非常不利於文化賦能。

人類最早的世界通用語言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生活在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一種寫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它像漢字一樣是單音節的形意音一體文字,其構字方式與漢字一樣也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種。楔形文字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統,長期以來作為唯一或主要官方文字通行於西亞各族,被廣泛應用於記賬、計算、書信、契約、政令、法律、祭司、寓言、詩歌等各種場合。歷經阿卡德、古巴比倫、赫梯、亞述、新巴比倫、波斯等不同語族人傳承和使用,日漸成熟,直到公元前後被拼音文字取代,逐漸消失。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古巴比倫人在進行數學計算

一、希臘語是歐洲第一代學術語言

創造希臘語的部族從巴爾幹半島遷移到希臘半島及其鄰近地區後出現多種方言,公元前9世紀雅典附近的愛奧尼亞方言開始興起,產生了荷馬史詩這樣的文化經典,雅典語就成了希臘語的主要形式及共同語(Koine)的基礎。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希臘哲學家的著作和聖經新約都是用它寫成的。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古希臘建立了眾多殖民地,其語言是當時地中海通用的學術和商業語言

古希臘人吸收古埃及和西亞文明成果,創造和承載了輝煌軸心文明。許多人認為希臘語是最美最值得敬佩的交流工具,其結構清楚,概念透徹、清晰、伶俐,加上有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既適合嚴謹的思想家的需要,又能滿足詩人的要求。其使用範圍,遠遠超過現代希臘疆界,他們沿地中海和黑海建立很多殖民地,使希臘語成為地中海地區通用的商業和外交語言。在亞歷山大遠征以後,其使用範圍一度遠達印度。它還長期作為羅馬帝國的第二官方語言存在。

羅馬帝國分裂後,希臘語成為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第一官方語言,直到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佔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後希臘語作這現代希臘人的母語,歷經演變傳承至今。

二、拉丁語是歐洲第二代學術語言

拉丁語最初是意大利半島中部西海岸拉丁部族的語言,拉丁語(或稱羅馬語)的字母表是在公元前七世紀仿希臘等字母創制的。古希臘人在今意大利半島建立了一些殖民地,可以說羅馬是在希臘文化的影響下生成的。羅馬人講求實際,對推測和詩意的想象不感興趣,拉丁語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希臘語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拉丁語作為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會的官方語言,西羅馬滅亡後,在漫長的中世紀廣泛流通於西歐各地。拉丁語和聖經是西歐各族的初級教育的最主要內容和大學的教學和交流的唯一語言。牛頓、笛卡爾等17世紀科學家的著作也都是用拉丁語寫成和發表的。經過長達近2000年的大量使用磨合,使拉丁語的體系複雜而嚴密。其名詞、形容詞有三個語法範疇:數、性、格;有兩個數、三個性、六個格。形容詞須與所修飾的名詞保持語法範疇的一致。動詞分為限定形式和非限定形式兩大類。動詞限定形式有五個語法範疇:數、人稱、式、語態、時態;根據動詞的現在時詞幹結尾分四種變位法、六個時態、三種人稱、三種語式,兩種語態,兩個數。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18世紀以前的歐洲大學,拉丁語是其唯一的教學和交流語言

現代歐洲各國的世俗語言都是以本國某部族的口語,參照拉丁語的語法和詞彙創造出來。直到15世紀歐洲印刷術興起,知識加速傳播,各世俗語言才從方言叢生的局面走向統一,並在18世紀初步定型。隨著工業革命、資產階級啟蒙和革命完成,以及學校教育的普及,在19世紀動盪的大變革時代,歐洲文學、哲學和科學大繁榮。在大量使用過程中,現代歐洲各國民族語言日趨成熟,逐漸替代拉丁語成為本國的母語和第一書面語言。

19世紀後拉丁語退出了歐洲各國,成為一種需要保護的近乎死亡的語言——僅在梵蒂岡教廷小範圍應用,以及作為學者研究歷史的工具語言。

三、法語和德語學術地位的確立

從公元10世紀到18世紀的歐洲,作為教會官方語言的拉丁文成為通行於歐洲各地的等神學、學術和外交語言。牛津、劍橋、巴黎、薩拉曼卡、帕多瓦、錫耶納、海德堡、慕尼黑等歐洲各大學在創辦之初就被綱入教會體系內……甚至成立於1636年美國哈佛大學,拉丁語都是它們唯一官方語言,也是師生教學和交流的唯一口頭和書面語言。而歐洲正在形成中的各國世俗語言,在當時知識界眼裡全部都是不入流的方言,只會製造歧義和混亂,嚴禁帶入學術聖地。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十八世紀,在轟烈烈的大革命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拿破崙大軍橫掃歐洲各國封建王朝和基督教會勢力,法國成為第三個世界科學中心,在19世紀初法語才真正成為世界學術語言。

十八世紀法國成為第三個世界科學中心(1770—1830 年)

由於法國很早就是西歐中心大國,在歐洲各世俗語言中,法語成熟最早發展最好。從16世紀開始法國的思想、時尚和語言一直引領歐洲潮流。法語是歐洲上層人士最為追捧的語言,英、德、意、西、俄等歐洲各王室貴族成員都以說法語為榮。自1714年拉斯塔特條約簽訂以後,法語就成為了最重要的國際性外交語言,流行於歐洲所有的宮廷和使館,歐洲的一切國際條約也都是以法語書寫的。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法蘭西科學院,歐洲科學的聖殿

成立於17世紀的法蘭西科學院一直都是歐洲科學的聖殿,成為歐洲科學交流和傳播的中心。18世紀,狄德羅、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批啟蒙思想家倡導自由、平等、博愛,高揚理性的同時,也促使了科學的進一步的發展。法國大革命後,巴黎綜合工科學校成立,它招生不問門第、不問資產、不計較學歷,為法國培養了大批理工科學技術人才。在牛頓科學理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出現了《分析力學》、《概率論的解析理論》和《化學綱要》等一批重要科學著作。

第一工業革命後,法國成為歐陸強國,巴黎不僅是啟蒙運動的中心,也取代倫敦成為世界科學中心。法語也第一次替代拉丁語成為大學和科學院的學術語言。

十九世紀德國成為第四個世界科學中心(1810—1920 年)

德語作為標準共同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馬丁·路德(1483年-1546年)用德語方言翻譯的《路德聖經》。隨著這本世俗語聖經的廣泛傳播,眾多方言開始走向統一。與法語較高地位不同,四分五裂使德語發展遲緩。在啟蒙運動初期法國哲學和科學風行歐洲,德國還沒有什麼動靜,出了一個萊布尼茲還是長期在巴黎做“法漂”,生前在德國境內沒什麼存在感。不少德國人一直懷疑德語是一種不適合學術研究的語言。普魯士國王腓特力大帝(1712—1786年)曾說“我和我的朋輩講法語,和我的下屬講英語,和我的馬匹和車伕則講德語”。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1701年普魯士王國正式成立,通過兼併實現德國的局部統一,從英國興起的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也在德語區落地生根。普魯士及其他分散的邦國對科學教育非常重視,大學教育開始普及。他們首創的導師制以及理論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模式,吸引了許多最優秀的科學人才,使科技術發展很快。普魯士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和統一戰爭走上工業化道路,也使德國取代法國成為世界第四個科學中心。

德國科學家不僅創立了細胞學說、相對論、量子力學等重大科學理論學說,還誕生了愛因斯坦、玻爾、歐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頂尖科學家。歌德(1749—1832年)、黑格爾、康德等德國思想家、作家等創作活動和作品傳播,加速了德語的成熟進度。用德語發表的學術著作也越來越多,德語超越了法語成為“最科學的語言”。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德國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策源地,建立起強大機械、化工、電氣和光學等工業

1871年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為德語最後統一提供了條件。統一後的德國憑藉強大科研能力,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策源地,建立起強大機械、化工、電氣和光學等工業。新工業發展為科研提供了先進儀器設備,使德國在電磁等領域突飛猛進。到19世紀末統一後的德國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為了取得更高地位和更大利益,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

英語作為現代世界學術語言的確立過程

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1776獨立,宣告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通過一系列的兼併和侵略,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資本主義國家。林肯廢除農奴制後,美國利用自己充沛的資源、龐大的市場和繼承於英國新教文化和語言優勢加快發展,同時出臺政策吸引各國人才紛至踏來,使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拔得頭籌,取代了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1894年美國GDP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崛起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1894年美國GDP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崛起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

英倫三島原本是歐洲的蠻荒之地,在西語系列中英語是很差勁的,詞彙也十分貧乏。在諾曼征服後兩三百年裡,法國諾曼方言成為英國王室和貴族的上等語言,英語淪為平民和農奴使用的下等人的語言。在中古英語即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裡,連Art這個詞都沒有。18世紀雖然一些有學者試圖把法語和拉丁語的語法應用於英語,但是並不成功。所以縱使英國是歐洲工業革命發源地,第二個世界科學中心,擁有最強海軍並建立世界最大的殖民體系,英語在歐洲也只能算二流語言。這在美國崛起後,英語這種尷尬地位與英美的國際地位極不相稱。

一戰開始後,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抵制德國和奧地利科學家,後者被禁止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以及在西歐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歐洲形成了兩大學術圈,一個是以德國和奧地利為首的德語學術圈,另一個是使用法語和英語的西歐學術圈。1917年美國的參戰後,美國23個州將使用德語列為犯罪。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英國和美國強烈要求用英語簽訂條約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作為戰勝國三巨頭的英國和美國,強烈要求凡爾賽合約不能只用法語書寫,必須用英法語兩種語言簽約。迫於形勢法國最終同意了,這是歐洲第一次用英語簽訂國際條約。此後,由於英語國家的影響越來越大,逐步取代法語成為了國際交流語言,至今剛好100週年。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在1900-2015年發表的三千多萬篇SCI論文中,有92.5%的論文是以英語發表的

二戰前夕,德國希特勒政府出於文化和政治需要,開除了國內五分之一的大學物理學教授和八分之一的生物學教授,這些以猶太人為主的德國科學家大部分去了美國和英國,並以英語發表論文。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三巨頭通過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後世界秩序和美蘇分割世界的方案

1920年以後美國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二戰後,作為戰勝國領袖的美國不僅從德國掠走大量科學技術人才,還禁止用德語發表科學論文,終於在全世界形成了“美國中心”的格局。20世紀七十年代以後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在美國興起,奠定了美國在高科技行業的長期壟斷地位。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2006-2015年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論文語言分佈情況

(數據來源:科學引文數據庫SCI、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SSCI、人文藝術引文索引數據庫A&HCI)

在冷戰時期的美蘇“兩極”格局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多數科學文獻是以英語或俄語發表的。直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蘇聯的衰落,俄語在科研當中的使用也相應減少。據統計,當今世界上所發表的科研論文中超過98%都是用英語寫作。英語毫無疑問已經成為唯一的“科學語言”。作為世界唯一學術語言的英語在大量的使用中日漸完善,詞彙量已超過一百萬居世界各語種的首位。

世界學術語言變遷的規律

西方世界學術語言從古埃及世俗體、蘇美爾文、希臘文、拉丁文,再到法文、德文和英文一路下來,揭示了以下規律:

1、語言的地位取決於以之為母語的民族的地位,一旦母語民族失勢再優秀的語言都將走向消逝。

一個民族消亡,即使它的語言再好,也不會有其他民族長期幫他繼承。比如雖然人們以各種讚美之詞形容法語,說它是一種分析型語言,優雅、準確、嚴謹,在聯合國法語為第一書寫語言,很多重要文件在國際上都是用法語書寫。但因法國的經濟、科學和軍事地位的劣勢,改變不了英語如日中天的一超地位。

2、世界有優秀和成熟的語言,但沒有所謂最科學的語言。

即使象英語、法語、德語這樣歐洲新興民族快速創制的世俗語言都可以因本民族崛起而走強,它們地位高低由其國家實力決定,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語言,天然或者天生就是學術語言。任何一種語言,在理論上都有成為學術語言的可能性,語言本身具有很強拓展和自我構造的能力。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母語民族被肢解和屠殺,其語言命運也不保

3、科學理論、符號、公式等可以嫁接到任何語言中,成為其一部分。不存某種語言沒有邏輯,或某民族沒有抽象思維能力的可能性,更沒有不拼音化就不能現代化的道理。

4、奴隸社會成為歷史後,在一個自主發展的民族內部,被作為母語人數多的語言會隨著社會平等化過程中逐漸消化掉母語人數少的,而與語種使用人群的社會地位無關。

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母語民族失勢,再好的語言都將失去地位

牛頓上學時的課本只有拉丁文、神學、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 拉丁語在西歐各國長達一兩千年的漫長時間一直佔據宗教語言、教學語言、學術語言、官方語言的崇高地位。17世紀牛頓上小學和中學的課本只有拉丁文、神學、希臘文、希伯來文,而數學等其他知識只作為課外附加,老師想講就講些,不講也就算了。即使牛頓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上學期間也是如此,只是牛頓運氣好在1664年他上大三時,三一學院才第一次增加了一門數學課(看來牛頓時代歐洲學校和同時代中國私塾課程設置差不多;這位教牛頓數學的巴羅教授在牛頓畢業後,把這個數學教授職位讓給了牛頓)。但英國的社會發展的實踐是"不成熟但使用人數多的世俗的英語,取代了使用人數少但成熟的拉丁語"。
■ 隨著世俗化的民族國家崛起,羅馬教廷衰落,拉丁文的也逐漸式微,到今成了了只有梵蒂岡羅馬教廷內部使用的“死語言”。
■ 華人在東南亞可能掌握一半以上的社會財富,但其地位很悲催也是同樣的道理。



<關注本號,閱更多以不同視覺觀世界之文化原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