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



"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 李世俊


時間:2014年10月30日地點:山東濟南舜耕山莊

人物:歐陽中石 李世俊

歐陽中石:書法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學科,不能夠簡單地落實在藝術上。“書”什麼?“書”漢字。漢字應該成為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同時又是藝術的結晶,但更重要的是文化。

李世俊:漢字、書法、書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字千秋、文以載道、識字知書。先生作為中國書法教育的引領者,您對書法的思考是什麼?

歐陽中石:我們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原來有人起名為“書法藝術研究院”,我決定改為“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書寫的是漢字,漢字是世界所有文字中以“形”承載文化的典範,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多是表音的,聲音要受到空間、時間的限制,記錄下來的文字也同樣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客觀事物不在一個層面上。而我們的漢字則不然,它是以形象代表著客觀事物,所以不受時間、空間、人員的限制。

"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 李世俊


時間:2014年10月30日地點:山東濟南舜耕山莊

人物:歐陽中石 李世俊

歐陽中石:書法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學科,不能夠簡單地落實在藝術上。“書”什麼?“書”漢字。漢字應該成為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同時又是藝術的結晶,但更重要的是文化。

李世俊:漢字、書法、書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字千秋、文以載道、識字知書。先生作為中國書法教育的引領者,您對書法的思考是什麼?

歐陽中石:我們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原來有人起名為“書法藝術研究院”,我決定改為“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書寫的是漢字,漢字是世界所有文字中以“形”承載文化的典範,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多是表音的,聲音要受到空間、時間的限制,記錄下來的文字也同樣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客觀事物不在一個層面上。而我們的漢字則不然,它是以形象代表著客觀事物,所以不受時間、空間、人員的限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自上古結繩記事、倉頡造字之說,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藝之則,先生以為如何真正理解漢字?

歐陽中石:要真正理解了我們的漢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都清楚了。所以我認為我們搞書法,一定要搞清楚漢字的問題。我們書寫的就是漢字,我舉個例子來說:女同志的“女”怎麼寫?英文怎麼說?日文怎麼說?都能不能代表一個女人呢?不能。而中文呢,就是把它畫成了一個女人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女的。說這個女的多大了?很有年紀了,都有孩子了,好辦,把她兩個乳房一突出,點兩點,就成“母”字了,這形象多清楚啊!有一些漢字仔細理解,比方每一個的“每”,在“母”字上面加一個“人”,那你說每一個人,只要是個人,他就有母親。男的沒法畫,畫不出他的形象來,你說畫個禿頭就行嗎?不然。有個辦法畫,畫他的能力。他是在田地裡頭出苦力的,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力”,這就是“男”的。漢字太奧妙了,我覺得中國文化很了不起。因此,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漢字,是藝術的結晶。

"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 李世俊


時間:2014年10月30日地點:山東濟南舜耕山莊

人物:歐陽中石 李世俊

歐陽中石:書法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學科,不能夠簡單地落實在藝術上。“書”什麼?“書”漢字。漢字應該成為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同時又是藝術的結晶,但更重要的是文化。

李世俊:漢字、書法、書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字千秋、文以載道、識字知書。先生作為中國書法教育的引領者,您對書法的思考是什麼?

歐陽中石:我們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原來有人起名為“書法藝術研究院”,我決定改為“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書寫的是漢字,漢字是世界所有文字中以“形”承載文化的典範,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多是表音的,聲音要受到空間、時間的限制,記錄下來的文字也同樣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客觀事物不在一個層面上。而我們的漢字則不然,它是以形象代表著客觀事物,所以不受時間、空間、人員的限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自上古結繩記事、倉頡造字之說,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藝之則,先生以為如何真正理解漢字?

歐陽中石:要真正理解了我們的漢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都清楚了。所以我認為我們搞書法,一定要搞清楚漢字的問題。我們書寫的就是漢字,我舉個例子來說:女同志的“女”怎麼寫?英文怎麼說?日文怎麼說?都能不能代表一個女人呢?不能。而中文呢,就是把它畫成了一個女人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女的。說這個女的多大了?很有年紀了,都有孩子了,好辦,把她兩個乳房一突出,點兩點,就成“母”字了,這形象多清楚啊!有一些漢字仔細理解,比方每一個的“每”,在“母”字上面加一個“人”,那你說每一個人,只要是個人,他就有母親。男的沒法畫,畫不出他的形象來,你說畫個禿頭就行嗎?不然。有個辦法畫,畫他的能力。他是在田地裡頭出苦力的,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力”,這就是“男”的。漢字太奧妙了,我覺得中國文化很了不起。因此,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漢字,是藝術的結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以傳統的筆墨來敘寫時代的篇章,是每個時代應有的表達方式。文以載道,是書法教育亙古不變的歷史話題。先生您以為應當如何寫?如何載?載什麼?

歐陽中石:所以我說我們搞書法的,講的是讓人看。那些寫字不讓人認識,這不是藝術,藝術怎麼能不讓人認得呢?寫出字來歪七扭八變了形,還覺得很美,這種辦法不是高明的手段。我是這樣理解問題的,所以我強調說我們寫字首先必須讓人認識。如果覺得只剩美,不讓人認識,這不算是書法藝術。基於我所強調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我們院裡有個院訓,叫作“作字行文,文以載道”。我們寫出文字來,作字是為了行文,行文是為了載道,這是兩句。再兩句,“以書煥採”,書是幹什麼的呢?使它的文字煥發它的神采;煥發它的神采幹什麼呢?是“切時如需”,切合時代對它的要求。因此我說,這是作為我們首都師大書法文化研究院的院訓:“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切時如需。”當然了,我們在學校裡頭這樣執行,至於社會上出現許多書法,我沒有任何評論,不表態。但是我心裡明白,文無論如何要載道,無論如何都要使每個人認得,光寫得美,而每個人都不認得,這不行。這是我的總體思想。我始終不承認我是個書法家,我只說我是個書法工作者。近幾年,我們國家領導人特別強調的書法,強調的不是藝術,強調的是容易認的漢字,容易看的漢字,所以我覺得我們搞書法事業的人,應該本著這種精神,弘揚我們中華文化。當然不排除藝術,但是更主要的是文化一方面,這就是我的基本思想。

"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 李世俊


時間:2014年10月30日地點:山東濟南舜耕山莊

人物:歐陽中石 李世俊

歐陽中石:書法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學科,不能夠簡單地落實在藝術上。“書”什麼?“書”漢字。漢字應該成為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同時又是藝術的結晶,但更重要的是文化。

李世俊:漢字、書法、書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字千秋、文以載道、識字知書。先生作為中國書法教育的引領者,您對書法的思考是什麼?

歐陽中石:我們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原來有人起名為“書法藝術研究院”,我決定改為“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書寫的是漢字,漢字是世界所有文字中以“形”承載文化的典範,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多是表音的,聲音要受到空間、時間的限制,記錄下來的文字也同樣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客觀事物不在一個層面上。而我們的漢字則不然,它是以形象代表著客觀事物,所以不受時間、空間、人員的限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自上古結繩記事、倉頡造字之說,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藝之則,先生以為如何真正理解漢字?

歐陽中石:要真正理解了我們的漢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都清楚了。所以我認為我們搞書法,一定要搞清楚漢字的問題。我們書寫的就是漢字,我舉個例子來說:女同志的“女”怎麼寫?英文怎麼說?日文怎麼說?都能不能代表一個女人呢?不能。而中文呢,就是把它畫成了一個女人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女的。說這個女的多大了?很有年紀了,都有孩子了,好辦,把她兩個乳房一突出,點兩點,就成“母”字了,這形象多清楚啊!有一些漢字仔細理解,比方每一個的“每”,在“母”字上面加一個“人”,那你說每一個人,只要是個人,他就有母親。男的沒法畫,畫不出他的形象來,你說畫個禿頭就行嗎?不然。有個辦法畫,畫他的能力。他是在田地裡頭出苦力的,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力”,這就是“男”的。漢字太奧妙了,我覺得中國文化很了不起。因此,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漢字,是藝術的結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以傳統的筆墨來敘寫時代的篇章,是每個時代應有的表達方式。文以載道,是書法教育亙古不變的歷史話題。先生您以為應當如何寫?如何載?載什麼?

歐陽中石:所以我說我們搞書法的,講的是讓人看。那些寫字不讓人認識,這不是藝術,藝術怎麼能不讓人認得呢?寫出字來歪七扭八變了形,還覺得很美,這種辦法不是高明的手段。我是這樣理解問題的,所以我強調說我們寫字首先必須讓人認識。如果覺得只剩美,不讓人認識,這不算是書法藝術。基於我所強調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我們院裡有個院訓,叫作“作字行文,文以載道”。我們寫出文字來,作字是為了行文,行文是為了載道,這是兩句。再兩句,“以書煥採”,書是幹什麼的呢?使它的文字煥發它的神采;煥發它的神采幹什麼呢?是“切時如需”,切合時代對它的要求。因此我說,這是作為我們首都師大書法文化研究院的院訓:“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切時如需。”當然了,我們在學校裡頭這樣執行,至於社會上出現許多書法,我沒有任何評論,不表態。但是我心裡明白,文無論如何要載道,無論如何都要使每個人認得,光寫得美,而每個人都不認得,這不行。這是我的總體思想。我始終不承認我是個書法家,我只說我是個書法工作者。近幾年,我們國家領導人特別強調的書法,強調的不是藝術,強調的是容易認的漢字,容易看的漢字,所以我覺得我們搞書法事業的人,應該本著這種精神,弘揚我們中華文化。當然不排除藝術,但是更主要的是文化一方面,這就是我的基本思想。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在書法教育實踐環節中,關於“傳統和經典問題”是一個永遠要發問的問題,個性與共性的討論由來已久,先生您是怎樣理解的?

歐陽中石:我覺得我們的祖先很了不起,不僅創造了文字,而且創造了怎麼樣表現文字的辦法,這一點了不起。我們原來開始就用木頭棍兒寫字,以後逐漸地要寫成大字,要很好地表現它,又發明了毛筆,這就很了不起。後來要求速度了,可以有草字,但草字離了格,神仙也不識。從草約之格可以看出,我們的前輩非常珍惜對漢字的表現。應當承認,漢字的表現不單具有它的可視性,也應重視它的藝術性。這些自然提高了我們學習書法藝術的要求,我們過去強調一句話叫“遍臨諸體,最後匯成一家”,這種說法應該是從明清兩代濫觴的,但是這兩代裡面成就了幾位書法家呢?遍臨諸體是學習他人之長,這句話沒錯,可是能自成一家的沒有一個行的,所以我總覺得藝術的個性和共性誰也免除不了誰,但是更重要的是共性。大家都認為這樣的好,我們就承認這樣的好,個性包含著共性越多,越豐富,越了不起;如果個性離開共性一味地強調個性,孤家寡人完全行不通。所以我覺得我們來研究這個學問要尊重我們的歷史,我們歷史給我們劃出道來,我們要承認它,學習它。

"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 李世俊


時間:2014年10月30日地點:山東濟南舜耕山莊

人物:歐陽中石 李世俊

歐陽中石:書法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學科,不能夠簡單地落實在藝術上。“書”什麼?“書”漢字。漢字應該成為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同時又是藝術的結晶,但更重要的是文化。

李世俊:漢字、書法、書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字千秋、文以載道、識字知書。先生作為中國書法教育的引領者,您對書法的思考是什麼?

歐陽中石:我們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原來有人起名為“書法藝術研究院”,我決定改為“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書寫的是漢字,漢字是世界所有文字中以“形”承載文化的典範,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多是表音的,聲音要受到空間、時間的限制,記錄下來的文字也同樣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客觀事物不在一個層面上。而我們的漢字則不然,它是以形象代表著客觀事物,所以不受時間、空間、人員的限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自上古結繩記事、倉頡造字之說,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藝之則,先生以為如何真正理解漢字?

歐陽中石:要真正理解了我們的漢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都清楚了。所以我認為我們搞書法,一定要搞清楚漢字的問題。我們書寫的就是漢字,我舉個例子來說:女同志的“女”怎麼寫?英文怎麼說?日文怎麼說?都能不能代表一個女人呢?不能。而中文呢,就是把它畫成了一個女人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女的。說這個女的多大了?很有年紀了,都有孩子了,好辦,把她兩個乳房一突出,點兩點,就成“母”字了,這形象多清楚啊!有一些漢字仔細理解,比方每一個的“每”,在“母”字上面加一個“人”,那你說每一個人,只要是個人,他就有母親。男的沒法畫,畫不出他的形象來,你說畫個禿頭就行嗎?不然。有個辦法畫,畫他的能力。他是在田地裡頭出苦力的,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力”,這就是“男”的。漢字太奧妙了,我覺得中國文化很了不起。因此,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漢字,是藝術的結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以傳統的筆墨來敘寫時代的篇章,是每個時代應有的表達方式。文以載道,是書法教育亙古不變的歷史話題。先生您以為應當如何寫?如何載?載什麼?

歐陽中石:所以我說我們搞書法的,講的是讓人看。那些寫字不讓人認識,這不是藝術,藝術怎麼能不讓人認得呢?寫出字來歪七扭八變了形,還覺得很美,這種辦法不是高明的手段。我是這樣理解問題的,所以我強調說我們寫字首先必須讓人認識。如果覺得只剩美,不讓人認識,這不算是書法藝術。基於我所強調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我們院裡有個院訓,叫作“作字行文,文以載道”。我們寫出文字來,作字是為了行文,行文是為了載道,這是兩句。再兩句,“以書煥採”,書是幹什麼的呢?使它的文字煥發它的神采;煥發它的神采幹什麼呢?是“切時如需”,切合時代對它的要求。因此我說,這是作為我們首都師大書法文化研究院的院訓:“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切時如需。”當然了,我們在學校裡頭這樣執行,至於社會上出現許多書法,我沒有任何評論,不表態。但是我心裡明白,文無論如何要載道,無論如何都要使每個人認得,光寫得美,而每個人都不認得,這不行。這是我的總體思想。我始終不承認我是個書法家,我只說我是個書法工作者。近幾年,我們國家領導人特別強調的書法,強調的不是藝術,強調的是容易認的漢字,容易看的漢字,所以我覺得我們搞書法事業的人,應該本著這種精神,弘揚我們中華文化。當然不排除藝術,但是更主要的是文化一方面,這就是我的基本思想。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在書法教育實踐環節中,關於“傳統和經典問題”是一個永遠要發問的問題,個性與共性的討論由來已久,先生您是怎樣理解的?

歐陽中石:我覺得我們的祖先很了不起,不僅創造了文字,而且創造了怎麼樣表現文字的辦法,這一點了不起。我們原來開始就用木頭棍兒寫字,以後逐漸地要寫成大字,要很好地表現它,又發明了毛筆,這就很了不起。後來要求速度了,可以有草字,但草字離了格,神仙也不識。從草約之格可以看出,我們的前輩非常珍惜對漢字的表現。應當承認,漢字的表現不單具有它的可視性,也應重視它的藝術性。這些自然提高了我們學習書法藝術的要求,我們過去強調一句話叫“遍臨諸體,最後匯成一家”,這種說法應該是從明清兩代濫觴的,但是這兩代裡面成就了幾位書法家呢?遍臨諸體是學習他人之長,這句話沒錯,可是能自成一家的沒有一個行的,所以我總覺得藝術的個性和共性誰也免除不了誰,但是更重要的是共性。大家都認為這樣的好,我們就承認這樣的好,個性包含著共性越多,越豐富,越了不起;如果個性離開共性一味地強調個性,孤家寡人完全行不通。所以我覺得我們來研究這個學問要尊重我們的歷史,我們歷史給我們劃出道來,我們要承認它,學習它。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繼承是承載與擔當,傳播是良知與責任。先生,如何解決好在書法教育過程中的“書法傳播與繼承”這一問題,我相信每一位學書者都會認真思考。

歐陽中石:我覺得要想讓天下人都寫一種字,都寫某一家,這很不現實。各家都寫,各家要求是什麼,不管是什麼,都要把共同的要求看清楚,不一定非得像哪一家,但是一定都要有所遵循,脫離開我們的遵循,我們就沒道了,就亂走了。所以我覺得我們要站在歷史的高度,追尋我們時代的前鋒,希望時代的前鋒和歷史的高度走在一條路上,那就是說,我們的作品寫出來要又高又新,如果只新而不高不算。

"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 李世俊


時間:2014年10月30日地點:山東濟南舜耕山莊

人物:歐陽中石 李世俊

歐陽中石:書法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學科,不能夠簡單地落實在藝術上。“書”什麼?“書”漢字。漢字應該成為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同時又是藝術的結晶,但更重要的是文化。

李世俊:漢字、書法、書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字千秋、文以載道、識字知書。先生作為中國書法教育的引領者,您對書法的思考是什麼?

歐陽中石:我們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原來有人起名為“書法藝術研究院”,我決定改為“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書寫的是漢字,漢字是世界所有文字中以“形”承載文化的典範,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多是表音的,聲音要受到空間、時間的限制,記錄下來的文字也同樣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客觀事物不在一個層面上。而我們的漢字則不然,它是以形象代表著客觀事物,所以不受時間、空間、人員的限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自上古結繩記事、倉頡造字之說,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藝之則,先生以為如何真正理解漢字?

歐陽中石:要真正理解了我們的漢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都清楚了。所以我認為我們搞書法,一定要搞清楚漢字的問題。我們書寫的就是漢字,我舉個例子來說:女同志的“女”怎麼寫?英文怎麼說?日文怎麼說?都能不能代表一個女人呢?不能。而中文呢,就是把它畫成了一個女人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女的。說這個女的多大了?很有年紀了,都有孩子了,好辦,把她兩個乳房一突出,點兩點,就成“母”字了,這形象多清楚啊!有一些漢字仔細理解,比方每一個的“每”,在“母”字上面加一個“人”,那你說每一個人,只要是個人,他就有母親。男的沒法畫,畫不出他的形象來,你說畫個禿頭就行嗎?不然。有個辦法畫,畫他的能力。他是在田地裡頭出苦力的,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力”,這就是“男”的。漢字太奧妙了,我覺得中國文化很了不起。因此,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漢字,是藝術的結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以傳統的筆墨來敘寫時代的篇章,是每個時代應有的表達方式。文以載道,是書法教育亙古不變的歷史話題。先生您以為應當如何寫?如何載?載什麼?

歐陽中石:所以我說我們搞書法的,講的是讓人看。那些寫字不讓人認識,這不是藝術,藝術怎麼能不讓人認得呢?寫出字來歪七扭八變了形,還覺得很美,這種辦法不是高明的手段。我是這樣理解問題的,所以我強調說我們寫字首先必須讓人認識。如果覺得只剩美,不讓人認識,這不算是書法藝術。基於我所強調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我們院裡有個院訓,叫作“作字行文,文以載道”。我們寫出文字來,作字是為了行文,行文是為了載道,這是兩句。再兩句,“以書煥採”,書是幹什麼的呢?使它的文字煥發它的神采;煥發它的神采幹什麼呢?是“切時如需”,切合時代對它的要求。因此我說,這是作為我們首都師大書法文化研究院的院訓:“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切時如需。”當然了,我們在學校裡頭這樣執行,至於社會上出現許多書法,我沒有任何評論,不表態。但是我心裡明白,文無論如何要載道,無論如何都要使每個人認得,光寫得美,而每個人都不認得,這不行。這是我的總體思想。我始終不承認我是個書法家,我只說我是個書法工作者。近幾年,我們國家領導人特別強調的書法,強調的不是藝術,強調的是容易認的漢字,容易看的漢字,所以我覺得我們搞書法事業的人,應該本著這種精神,弘揚我們中華文化。當然不排除藝術,但是更主要的是文化一方面,這就是我的基本思想。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在書法教育實踐環節中,關於“傳統和經典問題”是一個永遠要發問的問題,個性與共性的討論由來已久,先生您是怎樣理解的?

歐陽中石:我覺得我們的祖先很了不起,不僅創造了文字,而且創造了怎麼樣表現文字的辦法,這一點了不起。我們原來開始就用木頭棍兒寫字,以後逐漸地要寫成大字,要很好地表現它,又發明了毛筆,這就很了不起。後來要求速度了,可以有草字,但草字離了格,神仙也不識。從草約之格可以看出,我們的前輩非常珍惜對漢字的表現。應當承認,漢字的表現不單具有它的可視性,也應重視它的藝術性。這些自然提高了我們學習書法藝術的要求,我們過去強調一句話叫“遍臨諸體,最後匯成一家”,這種說法應該是從明清兩代濫觴的,但是這兩代裡面成就了幾位書法家呢?遍臨諸體是學習他人之長,這句話沒錯,可是能自成一家的沒有一個行的,所以我總覺得藝術的個性和共性誰也免除不了誰,但是更重要的是共性。大家都認為這樣的好,我們就承認這樣的好,個性包含著共性越多,越豐富,越了不起;如果個性離開共性一味地強調個性,孤家寡人完全行不通。所以我覺得我們來研究這個學問要尊重我們的歷史,我們歷史給我們劃出道來,我們要承認它,學習它。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繼承是承載與擔當,傳播是良知與責任。先生,如何解決好在書法教育過程中的“書法傳播與繼承”這一問題,我相信每一位學書者都會認真思考。

歐陽中石:我覺得要想讓天下人都寫一種字,都寫某一家,這很不現實。各家都寫,各家要求是什麼,不管是什麼,都要把共同的要求看清楚,不一定非得像哪一家,但是一定都要有所遵循,脫離開我們的遵循,我們就沒道了,就亂走了。所以我覺得我們要站在歷史的高度,追尋我們時代的前鋒,希望時代的前鋒和歷史的高度走在一條路上,那就是說,我們的作品寫出來要又高又新,如果只新而不高不算。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是拿來主義,是變他有為我有的過程。因此書法的學習途徑和手段極為重要,當是疑惑解惑出惑的過程。

歐陽中石:因為我是教學的,我是教育工作者,總希望自己的學生取得成功。這是我的要求,這是我的責任,因此我為了使學生儘快地成長,就讓他臨一種體。過去,我曾經說過要臨習多種字體,可後來發現錯了。要獨臨一家,把這一家真正臨好了,百家自然貫通,只是不習慣而已。但是如果一家也臨不好,則是家家都臨不好,一個通了百通,一個不通是個個不通。

李世俊:當下,中國書法文化的發展,黨和國家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與重視。我們應當更加深入思考,深入學習,唱響中國書法的主旋律。

"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 李世俊


時間:2014年10月30日地點:山東濟南舜耕山莊

人物:歐陽中石 李世俊

歐陽中石:書法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學科,不能夠簡單地落實在藝術上。“書”什麼?“書”漢字。漢字應該成為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同時又是藝術的結晶,但更重要的是文化。

李世俊:漢字、書法、書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字千秋、文以載道、識字知書。先生作為中國書法教育的引領者,您對書法的思考是什麼?

歐陽中石:我們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原來有人起名為“書法藝術研究院”,我決定改為“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書寫的是漢字,漢字是世界所有文字中以“形”承載文化的典範,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多是表音的,聲音要受到空間、時間的限制,記錄下來的文字也同樣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客觀事物不在一個層面上。而我們的漢字則不然,它是以形象代表著客觀事物,所以不受時間、空間、人員的限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自上古結繩記事、倉頡造字之說,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藝之則,先生以為如何真正理解漢字?

歐陽中石:要真正理解了我們的漢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都清楚了。所以我認為我們搞書法,一定要搞清楚漢字的問題。我們書寫的就是漢字,我舉個例子來說:女同志的“女”怎麼寫?英文怎麼說?日文怎麼說?都能不能代表一個女人呢?不能。而中文呢,就是把它畫成了一個女人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女的。說這個女的多大了?很有年紀了,都有孩子了,好辦,把她兩個乳房一突出,點兩點,就成“母”字了,這形象多清楚啊!有一些漢字仔細理解,比方每一個的“每”,在“母”字上面加一個“人”,那你說每一個人,只要是個人,他就有母親。男的沒法畫,畫不出他的形象來,你說畫個禿頭就行嗎?不然。有個辦法畫,畫他的能力。他是在田地裡頭出苦力的,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力”,這就是“男”的。漢字太奧妙了,我覺得中國文化很了不起。因此,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漢字,是藝術的結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以傳統的筆墨來敘寫時代的篇章,是每個時代應有的表達方式。文以載道,是書法教育亙古不變的歷史話題。先生您以為應當如何寫?如何載?載什麼?

歐陽中石:所以我說我們搞書法的,講的是讓人看。那些寫字不讓人認識,這不是藝術,藝術怎麼能不讓人認得呢?寫出字來歪七扭八變了形,還覺得很美,這種辦法不是高明的手段。我是這樣理解問題的,所以我強調說我們寫字首先必須讓人認識。如果覺得只剩美,不讓人認識,這不算是書法藝術。基於我所強調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我們院裡有個院訓,叫作“作字行文,文以載道”。我們寫出文字來,作字是為了行文,行文是為了載道,這是兩句。再兩句,“以書煥採”,書是幹什麼的呢?使它的文字煥發它的神采;煥發它的神采幹什麼呢?是“切時如需”,切合時代對它的要求。因此我說,這是作為我們首都師大書法文化研究院的院訓:“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切時如需。”當然了,我們在學校裡頭這樣執行,至於社會上出現許多書法,我沒有任何評論,不表態。但是我心裡明白,文無論如何要載道,無論如何都要使每個人認得,光寫得美,而每個人都不認得,這不行。這是我的總體思想。我始終不承認我是個書法家,我只說我是個書法工作者。近幾年,我們國家領導人特別強調的書法,強調的不是藝術,強調的是容易認的漢字,容易看的漢字,所以我覺得我們搞書法事業的人,應該本著這種精神,弘揚我們中華文化。當然不排除藝術,但是更主要的是文化一方面,這就是我的基本思想。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在書法教育實踐環節中,關於“傳統和經典問題”是一個永遠要發問的問題,個性與共性的討論由來已久,先生您是怎樣理解的?

歐陽中石:我覺得我們的祖先很了不起,不僅創造了文字,而且創造了怎麼樣表現文字的辦法,這一點了不起。我們原來開始就用木頭棍兒寫字,以後逐漸地要寫成大字,要很好地表現它,又發明了毛筆,這就很了不起。後來要求速度了,可以有草字,但草字離了格,神仙也不識。從草約之格可以看出,我們的前輩非常珍惜對漢字的表現。應當承認,漢字的表現不單具有它的可視性,也應重視它的藝術性。這些自然提高了我們學習書法藝術的要求,我們過去強調一句話叫“遍臨諸體,最後匯成一家”,這種說法應該是從明清兩代濫觴的,但是這兩代裡面成就了幾位書法家呢?遍臨諸體是學習他人之長,這句話沒錯,可是能自成一家的沒有一個行的,所以我總覺得藝術的個性和共性誰也免除不了誰,但是更重要的是共性。大家都認為這樣的好,我們就承認這樣的好,個性包含著共性越多,越豐富,越了不起;如果個性離開共性一味地強調個性,孤家寡人完全行不通。所以我覺得我們來研究這個學問要尊重我們的歷史,我們歷史給我們劃出道來,我們要承認它,學習它。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繼承是承載與擔當,傳播是良知與責任。先生,如何解決好在書法教育過程中的“書法傳播與繼承”這一問題,我相信每一位學書者都會認真思考。

歐陽中石:我覺得要想讓天下人都寫一種字,都寫某一家,這很不現實。各家都寫,各家要求是什麼,不管是什麼,都要把共同的要求看清楚,不一定非得像哪一家,但是一定都要有所遵循,脫離開我們的遵循,我們就沒道了,就亂走了。所以我覺得我們要站在歷史的高度,追尋我們時代的前鋒,希望時代的前鋒和歷史的高度走在一條路上,那就是說,我們的作品寫出來要又高又新,如果只新而不高不算。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是拿來主義,是變他有為我有的過程。因此書法的學習途徑和手段極為重要,當是疑惑解惑出惑的過程。

歐陽中石:因為我是教學的,我是教育工作者,總希望自己的學生取得成功。這是我的要求,這是我的責任,因此我為了使學生儘快地成長,就讓他臨一種體。過去,我曾經說過要臨習多種字體,可後來發現錯了。要獨臨一家,把這一家真正臨好了,百家自然貫通,只是不習慣而已。但是如果一家也臨不好,則是家家都臨不好,一個通了百通,一個不通是個個不通。

李世俊:當下,中國書法文化的發展,黨和國家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與重視。我們應當更加深入思考,深入學習,唱響中國書法的主旋律。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歐陽中石:咱們好好研究,希望真正把中國文化發展起來。我現在的研究課題主要是對漢字的認知,即怎麼樣認識漢字。過去講,是很困難,現在看來,實際上並不困難,太方便了。咱們考慮一下,中國書法應該怎麼辦?大家都想成為書法家,的的確確難。但是也說明一個問題,要是真喜歡呢?真覺得有意義,這倒不錯。可是該怎麼走,才能越走越健康呢?好多書家最初不會寫字,寫著寫著進步了,寫得不錯了;可一旦不錯了,再寫就讓人不認識了,就“學壞”了,這個到底是不行的。咱們要讓他們越來越規範,這樣才好。但這才真正是本著中央的精神和中華文化的脈絡往前發展的。

王鵬江:如果用一個字來理解書法,先生認為書法重要的是什麼?

歐陽中石:我贊成關於書法的各種想法,咱們都應考慮。一定要跟大家都團結,團結成一家人,咱們往正道上走,起個好作用,都這樣走。我就是講個“和(he二聲)”。這個“和”太有意義了。還有一個念法“和(he四聲)”。你怎麼走,我就跟你一樣,“唱和”。還有一種“和(hu二聲)”,打麻將“和(hu二聲)了”一切都安排好了。所以,“和”字融匯了中華文化的多種美好的含義。就是大家都往好處走,沒有錯。這就是親兄弟啊,我怎麼說你,你也會支持我的。咱們都往好處走。“和”上一起前進。

"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 李世俊


時間:2014年10月30日地點:山東濟南舜耕山莊

人物:歐陽中石 李世俊

歐陽中石:書法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學科,不能夠簡單地落實在藝術上。“書”什麼?“書”漢字。漢字應該成為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同時又是藝術的結晶,但更重要的是文化。

李世俊:漢字、書法、書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字千秋、文以載道、識字知書。先生作為中國書法教育的引領者,您對書法的思考是什麼?

歐陽中石:我們首都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原來有人起名為“書法藝術研究院”,我決定改為“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書寫的是漢字,漢字是世界所有文字中以“形”承載文化的典範,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多是表音的,聲音要受到空間、時間的限制,記錄下來的文字也同樣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客觀事物不在一個層面上。而我們的漢字則不然,它是以形象代表著客觀事物,所以不受時間、空間、人員的限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自上古結繩記事、倉頡造字之說,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藝之則,先生以為如何真正理解漢字?

歐陽中石:要真正理解了我們的漢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都清楚了。所以我認為我們搞書法,一定要搞清楚漢字的問題。我們書寫的就是漢字,我舉個例子來說:女同志的“女”怎麼寫?英文怎麼說?日文怎麼說?都能不能代表一個女人呢?不能。而中文呢,就是把它畫成了一個女人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女的。說這個女的多大了?很有年紀了,都有孩子了,好辦,把她兩個乳房一突出,點兩點,就成“母”字了,這形象多清楚啊!有一些漢字仔細理解,比方每一個的“每”,在“母”字上面加一個“人”,那你說每一個人,只要是個人,他就有母親。男的沒法畫,畫不出他的形象來,你說畫個禿頭就行嗎?不然。有個辦法畫,畫他的能力。他是在田地裡頭出苦力的,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力”,這就是“男”的。漢字太奧妙了,我覺得中國文化很了不起。因此,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漢字,是藝術的結晶。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以傳統的筆墨來敘寫時代的篇章,是每個時代應有的表達方式。文以載道,是書法教育亙古不變的歷史話題。先生您以為應當如何寫?如何載?載什麼?

歐陽中石:所以我說我們搞書法的,講的是讓人看。那些寫字不讓人認識,這不是藝術,藝術怎麼能不讓人認得呢?寫出字來歪七扭八變了形,還覺得很美,這種辦法不是高明的手段。我是這樣理解問題的,所以我強調說我們寫字首先必須讓人認識。如果覺得只剩美,不讓人認識,這不算是書法藝術。基於我所強調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我們院裡有個院訓,叫作“作字行文,文以載道”。我們寫出文字來,作字是為了行文,行文是為了載道,這是兩句。再兩句,“以書煥採”,書是幹什麼的呢?使它的文字煥發它的神采;煥發它的神采幹什麼呢?是“切時如需”,切合時代對它的要求。因此我說,這是作為我們首都師大書法文化研究院的院訓:“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切時如需。”當然了,我們在學校裡頭這樣執行,至於社會上出現許多書法,我沒有任何評論,不表態。但是我心裡明白,文無論如何要載道,無論如何都要使每個人認得,光寫得美,而每個人都不認得,這不行。這是我的總體思想。我始終不承認我是個書法家,我只說我是個書法工作者。近幾年,我們國家領導人特別強調的書法,強調的不是藝術,強調的是容易認的漢字,容易看的漢字,所以我覺得我們搞書法事業的人,應該本著這種精神,弘揚我們中華文化。當然不排除藝術,但是更主要的是文化一方面,這就是我的基本思想。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在書法教育實踐環節中,關於“傳統和經典問題”是一個永遠要發問的問題,個性與共性的討論由來已久,先生您是怎樣理解的?

歐陽中石:我覺得我們的祖先很了不起,不僅創造了文字,而且創造了怎麼樣表現文字的辦法,這一點了不起。我們原來開始就用木頭棍兒寫字,以後逐漸地要寫成大字,要很好地表現它,又發明了毛筆,這就很了不起。後來要求速度了,可以有草字,但草字離了格,神仙也不識。從草約之格可以看出,我們的前輩非常珍惜對漢字的表現。應當承認,漢字的表現不單具有它的可視性,也應重視它的藝術性。這些自然提高了我們學習書法藝術的要求,我們過去強調一句話叫“遍臨諸體,最後匯成一家”,這種說法應該是從明清兩代濫觴的,但是這兩代裡面成就了幾位書法家呢?遍臨諸體是學習他人之長,這句話沒錯,可是能自成一家的沒有一個行的,所以我總覺得藝術的個性和共性誰也免除不了誰,但是更重要的是共性。大家都認為這樣的好,我們就承認這樣的好,個性包含著共性越多,越豐富,越了不起;如果個性離開共性一味地強調個性,孤家寡人完全行不通。所以我覺得我們來研究這個學問要尊重我們的歷史,我們歷史給我們劃出道來,我們要承認它,學習它。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繼承是承載與擔當,傳播是良知與責任。先生,如何解決好在書法教育過程中的“書法傳播與繼承”這一問題,我相信每一位學書者都會認真思考。

歐陽中石:我覺得要想讓天下人都寫一種字,都寫某一家,這很不現實。各家都寫,各家要求是什麼,不管是什麼,都要把共同的要求看清楚,不一定非得像哪一家,但是一定都要有所遵循,脫離開我們的遵循,我們就沒道了,就亂走了。所以我覺得我們要站在歷史的高度,追尋我們時代的前鋒,希望時代的前鋒和歷史的高度走在一條路上,那就是說,我們的作品寫出來要又高又新,如果只新而不高不算。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王鵬江: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是拿來主義,是變他有為我有的過程。因此書法的學習途徑和手段極為重要,當是疑惑解惑出惑的過程。

歐陽中石:因為我是教學的,我是教育工作者,總希望自己的學生取得成功。這是我的要求,這是我的責任,因此我為了使學生儘快地成長,就讓他臨一種體。過去,我曾經說過要臨習多種字體,可後來發現錯了。要獨臨一家,把這一家真正臨好了,百家自然貫通,只是不習慣而已。但是如果一家也臨不好,則是家家都臨不好,一個通了百通,一個不通是個個不通。

李世俊:當下,中國書法文化的發展,黨和國家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與重視。我們應當更加深入思考,深入學習,唱響中國書法的主旋律。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歐陽中石:咱們好好研究,希望真正把中國文化發展起來。我現在的研究課題主要是對漢字的認知,即怎麼樣認識漢字。過去講,是很困難,現在看來,實際上並不困難,太方便了。咱們考慮一下,中國書法應該怎麼辦?大家都想成為書法家,的的確確難。但是也說明一個問題,要是真喜歡呢?真覺得有意義,這倒不錯。可是該怎麼走,才能越走越健康呢?好多書家最初不會寫字,寫著寫著進步了,寫得不錯了;可一旦不錯了,再寫就讓人不認識了,就“學壞”了,這個到底是不行的。咱們要讓他們越來越規範,這樣才好。但這才真正是本著中央的精神和中華文化的脈絡往前發展的。

王鵬江:如果用一個字來理解書法,先生認為書法重要的是什麼?

歐陽中石:我贊成關於書法的各種想法,咱們都應考慮。一定要跟大家都團結,團結成一家人,咱們往正道上走,起個好作用,都這樣走。我就是講個“和(he二聲)”。這個“和”太有意義了。還有一個念法“和(he四聲)”。你怎麼走,我就跟你一樣,“唱和”。還有一種“和(hu二聲)”,打麻將“和(hu二聲)了”一切都安排好了。所以,“和”字融匯了中華文化的多種美好的含義。就是大家都往好處走,沒有錯。這就是親兄弟啊,我怎麼說你,你也會支持我的。咱們都往好處走。“和”上一起前進。

李世俊:問道歐陽中石先生

歐陽中石作品


李世俊:先生的書法人生,給了我們學習書法的方法與哲思,也給了書法教育的標格,定會給所有學習書法的人以啟示。

歐陽中石:有那麼幾句話可以概括我。第一句話是“ 少無大志”。從一開始,上一年級我就沒有很遠大的志向。將來要成什麼人物,我從沒想過。第二句話是“見異思遷”。我曾經看見什麼喜歡什麼。該念大學了,定什麼專業?我學了哲學系,哲學系裡面我又認定了邏輯專業,又更專業了。到了畢業的時候受原蘇聯影響,我們的邏輯被原蘇聯的形式主義所侵蝕,這專業不能用不能教,我就只好改行。我改的行太多了,先教數學,以後教歷史,最後教化學,學校需要我幹嘛我幹嘛,我沒意見。還教過體育(北大籃球隊)。第三句話是“不務正業”。我現在搞得這麼些專業,包括學的、講的都不是我最初的專業。可見我最初目的並沒有到達,而今我所從事的並非是我的專業的工作。基於此,可以歸結為“少無大志,見異思遷,不務正業”。最後一句話“無家可歸”。

你說我算個什麼家,什麼家都不是。咱們就搞“和”、搞“文”,實實在在的,大家都認得。文化既有教育,教育也有文化。

轉自《中國書法報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