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歐陽詢 書法 千字文 盧中南 墨池硬筆 2019-08-24
"

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

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

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解答:

那就簡述一下問題所在吧,結構把握大體不錯,用筆方面差些。

用筆問題①還沒有學會“用毛筆”,這個很重要。

問題②因為太注重“九成宮”筆法,而忽視了歐體筆法。

初學問題分三種,一種是通過慢慢努力就可以改善,一種是在某種需要領會的節點開悟,還要一種就是方向錯了。

你的問題挺好,幾乎都在第二點。

"

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解答:

那就簡述一下問題所在吧,結構把握大體不錯,用筆方面差些。

用筆問題①還沒有學會“用毛筆”,這個很重要。

問題②因為太注重“九成宮”筆法,而忽視了歐體筆法。

初學問題分三種,一種是通過慢慢努力就可以改善,一種是在某種需要領會的節點開悟,還要一種就是方向錯了。

你的問題挺好,幾乎都在第二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如上圖紅色圈中“欲”“於”就比較好,其實你的結構大多沒有很大問題,但是隻有這兩個字在筆法處理上也很“利索”,所以就這倆字比較不錯。

藍色圈裡就是“捺”筆,這是接觸筆畫,如果寫不對,說明還沒領會“一波三折”的意思,一個捺筆在行筆中會有兩次明顯用筆動作,在歐體小楷中或者部分短捺中才只有一個,你捺中也有動作,但是發力點不對。

這個發力點後邊統一說。

看綠色圈裡的“炎”“足”這兩個捺的發力點就對,可能這兩個捺跟原貼不一樣,但是對,臨帖只要臨的對,可以不像。

最後就是黃色圈,黃色圈的問題統一解釋就是“用筆軟”,感覺不到彈性,這就是說你“不會用毛筆”的原因,還沒有了解到筆性。

"

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解答:

那就簡述一下問題所在吧,結構把握大體不錯,用筆方面差些。

用筆問題①還沒有學會“用毛筆”,這個很重要。

問題②因為太注重“九成宮”筆法,而忽視了歐體筆法。

初學問題分三種,一種是通過慢慢努力就可以改善,一種是在某種需要領會的節點開悟,還要一種就是方向錯了。

你的問題挺好,幾乎都在第二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如上圖紅色圈中“欲”“於”就比較好,其實你的結構大多沒有很大問題,但是隻有這兩個字在筆法處理上也很“利索”,所以就這倆字比較不錯。

藍色圈裡就是“捺”筆,這是接觸筆畫,如果寫不對,說明還沒領會“一波三折”的意思,一個捺筆在行筆中會有兩次明顯用筆動作,在歐體小楷中或者部分短捺中才只有一個,你捺中也有動作,但是發力點不對。

這個發力點後邊統一說。

看綠色圈裡的“炎”“足”這兩個捺的發力點就對,可能這兩個捺跟原貼不一樣,但是對,臨帖只要臨的對,可以不像。

最後就是黃色圈,黃色圈的問題統一解釋就是“用筆軟”,感覺不到彈性,這就是說你“不會用毛筆”的原因,還沒有了解到筆性。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再有就是這些起筆的細節,紅色圈裡都是比較好的,有精神頭的,藍色圈裡就是不太好看的,說不上有問題,但是影響視覺。

比如這個“九”起筆的角度一定有問題,這個“泉”起筆的力度也有問題。非常明顯的不協調,即使不學歐體的人,也能看出來。

紅色圈裡這些用筆就乾淨利索,發力也對,雖未必符合原貼,但是對。

寫對很重要。

以上的這些問題解決方法,逐一說明。

首先是這個“捺”的問題,看清原貼發力點。

"

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解答:

那就簡述一下問題所在吧,結構把握大體不錯,用筆方面差些。

用筆問題①還沒有學會“用毛筆”,這個很重要。

問題②因為太注重“九成宮”筆法,而忽視了歐體筆法。

初學問題分三種,一種是通過慢慢努力就可以改善,一種是在某種需要領會的節點開悟,還要一種就是方向錯了。

你的問題挺好,幾乎都在第二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如上圖紅色圈中“欲”“於”就比較好,其實你的結構大多沒有很大問題,但是隻有這兩個字在筆法處理上也很“利索”,所以就這倆字比較不錯。

藍色圈裡就是“捺”筆,這是接觸筆畫,如果寫不對,說明還沒領會“一波三折”的意思,一個捺筆在行筆中會有兩次明顯用筆動作,在歐體小楷中或者部分短捺中才只有一個,你捺中也有動作,但是發力點不對。

這個發力點後邊統一說。

看綠色圈裡的“炎”“足”這兩個捺的發力點就對,可能這兩個捺跟原貼不一樣,但是對,臨帖只要臨的對,可以不像。

最後就是黃色圈,黃色圈的問題統一解釋就是“用筆軟”,感覺不到彈性,這就是說你“不會用毛筆”的原因,還沒有了解到筆性。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再有就是這些起筆的細節,紅色圈裡都是比較好的,有精神頭的,藍色圈裡就是不太好看的,說不上有問題,但是影響視覺。

比如這個“九”起筆的角度一定有問題,這個“泉”起筆的力度也有問題。非常明顯的不協調,即使不學歐體的人,也能看出來。

紅色圈裡這些用筆就乾淨利索,發力也對,雖未必符合原貼,但是對。

寫對很重要。

以上的這些問題解決方法,逐一說明。

首先是這個“捺”的問題,看清原貼發力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比如“人”“文”“遠”這三個捺,我把每個捺都畫了兩個豎線,這兩個線就是發力點變化的地方。

你的捺中有發力點,但是位置不對,而且這個一波三折的感覺也不對。

首先說感覺,一定要和“~”這個波浪號一樣。

"

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解答:

那就簡述一下問題所在吧,結構把握大體不錯,用筆方面差些。

用筆問題①還沒有學會“用毛筆”,這個很重要。

問題②因為太注重“九成宮”筆法,而忽視了歐體筆法。

初學問題分三種,一種是通過慢慢努力就可以改善,一種是在某種需要領會的節點開悟,還要一種就是方向錯了。

你的問題挺好,幾乎都在第二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如上圖紅色圈中“欲”“於”就比較好,其實你的結構大多沒有很大問題,但是隻有這兩個字在筆法處理上也很“利索”,所以就這倆字比較不錯。

藍色圈裡就是“捺”筆,這是接觸筆畫,如果寫不對,說明還沒領會“一波三折”的意思,一個捺筆在行筆中會有兩次明顯用筆動作,在歐體小楷中或者部分短捺中才只有一個,你捺中也有動作,但是發力點不對。

這個發力點後邊統一說。

看綠色圈裡的“炎”“足”這兩個捺的發力點就對,可能這兩個捺跟原貼不一樣,但是對,臨帖只要臨的對,可以不像。

最後就是黃色圈,黃色圈的問題統一解釋就是“用筆軟”,感覺不到彈性,這就是說你“不會用毛筆”的原因,還沒有了解到筆性。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再有就是這些起筆的細節,紅色圈裡都是比較好的,有精神頭的,藍色圈裡就是不太好看的,說不上有問題,但是影響視覺。

比如這個“九”起筆的角度一定有問題,這個“泉”起筆的力度也有問題。非常明顯的不協調,即使不學歐體的人,也能看出來。

紅色圈裡這些用筆就乾淨利索,發力也對,雖未必符合原貼,但是對。

寫對很重要。

以上的這些問題解決方法,逐一說明。

首先是這個“捺”的問題,看清原貼發力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比如“人”“文”“遠”這三個捺,我把每個捺都畫了兩個豎線,這兩個線就是發力點變化的地方。

你的捺中有發力點,但是位置不對,而且這個一波三折的感覺也不對。

首先說感覺,一定要和“~”這個波浪號一樣。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記住這個感覺,運筆就是這個感覺。

如何把握髮力點呢?

其實有一個“不太完美”的規律,上邊把一個捺中的兩個發力點都標註出來了,這兩個發力點中間的長度,大概佔整個捺的五分之三,也就是頭佔五分之一,身子佔五分之三,尾巴佔五分之一。

再此說明,這個規律不太完美,只能當輔助理解。

因為在書法中無論任何書體,捺的長度都是要根據重心取勢來說的,沒有固定的長短,而且有些短捺也不用一波三折,一筆就能下來。

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記住這個規律只能用於讀帖臨帖學習,不能當創作用,因為一筆的長短位置能改變一個字的風貌。

最後強調,這只是輔助學習,書法用筆千變萬化,只有大概規律,沒有完美規律。

接著說前邊那張原碑圖中的紅色圈,都是一折起筆收筆轉折的細節,去對比你自己的字看看感覺究竟對不對,起筆的力度角度跟單字的關係,一定要仔細讀帖。

然後說你“不會用筆”的問題,毛筆是軟的,是有彈性的,一定要會控制這個力度。

說你“用筆軟”的地方,都是不會提筆按筆頓筆的地方。

"

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解答:

那就簡述一下問題所在吧,結構把握大體不錯,用筆方面差些。

用筆問題①還沒有學會“用毛筆”,這個很重要。

問題②因為太注重“九成宮”筆法,而忽視了歐體筆法。

初學問題分三種,一種是通過慢慢努力就可以改善,一種是在某種需要領會的節點開悟,還要一種就是方向錯了。

你的問題挺好,幾乎都在第二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如上圖紅色圈中“欲”“於”就比較好,其實你的結構大多沒有很大問題,但是隻有這兩個字在筆法處理上也很“利索”,所以就這倆字比較不錯。

藍色圈裡就是“捺”筆,這是接觸筆畫,如果寫不對,說明還沒領會“一波三折”的意思,一個捺筆在行筆中會有兩次明顯用筆動作,在歐體小楷中或者部分短捺中才只有一個,你捺中也有動作,但是發力點不對。

這個發力點後邊統一說。

看綠色圈裡的“炎”“足”這兩個捺的發力點就對,可能這兩個捺跟原貼不一樣,但是對,臨帖只要臨的對,可以不像。

最後就是黃色圈,黃色圈的問題統一解釋就是“用筆軟”,感覺不到彈性,這就是說你“不會用毛筆”的原因,還沒有了解到筆性。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再有就是這些起筆的細節,紅色圈裡都是比較好的,有精神頭的,藍色圈裡就是不太好看的,說不上有問題,但是影響視覺。

比如這個“九”起筆的角度一定有問題,這個“泉”起筆的力度也有問題。非常明顯的不協調,即使不學歐體的人,也能看出來。

紅色圈裡這些用筆就乾淨利索,發力也對,雖未必符合原貼,但是對。

寫對很重要。

以上的這些問題解決方法,逐一說明。

首先是這個“捺”的問題,看清原貼發力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比如“人”“文”“遠”這三個捺,我把每個捺都畫了兩個豎線,這兩個線就是發力點變化的地方。

你的捺中有發力點,但是位置不對,而且這個一波三折的感覺也不對。

首先說感覺,一定要和“~”這個波浪號一樣。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記住這個感覺,運筆就是這個感覺。

如何把握髮力點呢?

其實有一個“不太完美”的規律,上邊把一個捺中的兩個發力點都標註出來了,這兩個發力點中間的長度,大概佔整個捺的五分之三,也就是頭佔五分之一,身子佔五分之三,尾巴佔五分之一。

再此說明,這個規律不太完美,只能當輔助理解。

因為在書法中無論任何書體,捺的長度都是要根據重心取勢來說的,沒有固定的長短,而且有些短捺也不用一波三折,一筆就能下來。

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記住這個規律只能用於讀帖臨帖學習,不能當創作用,因為一筆的長短位置能改變一個字的風貌。

最後強調,這只是輔助學習,書法用筆千變萬化,只有大概規律,沒有完美規律。

接著說前邊那張原碑圖中的紅色圈,都是一折起筆收筆轉折的細節,去對比你自己的字看看感覺究竟對不對,起筆的力度角度跟單字的關係,一定要仔細讀帖。

然後說你“不會用筆”的問題,毛筆是軟的,是有彈性的,一定要會控制這個力度。

說你“用筆軟”的地方,都是不會提筆按筆頓筆的地方。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看這些黃色的地方

比如黃色圈“無”“鬱”的橫的收筆,不會提筆下頓,這是基礎筆法問題,如“景”長橫就有些動作,不過做的不標準。

“澗”“觀”這些橫折的地方,有頓筆動作,但是沒有頓筆“力度”。

頓筆是一個下壓毛筆的過程,毛筆是軟的,你下壓之後他一定會有向上的彈力,你沒有控制住這個彈力,所以就沒力度。

感覺上你頓筆之後筆彈起來了才下拉,而不是藉著這個彈力釋放的過程下拉,這樣的用筆必然是沒有力度的。

“日”“灼”橫折就相對來說好一些,這個就能看出力度。

"

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解答:

那就簡述一下問題所在吧,結構把握大體不錯,用筆方面差些。

用筆問題①還沒有學會“用毛筆”,這個很重要。

問題②因為太注重“九成宮”筆法,而忽視了歐體筆法。

初學問題分三種,一種是通過慢慢努力就可以改善,一種是在某種需要領會的節點開悟,還要一種就是方向錯了。

你的問題挺好,幾乎都在第二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如上圖紅色圈中“欲”“於”就比較好,其實你的結構大多沒有很大問題,但是隻有這兩個字在筆法處理上也很“利索”,所以就這倆字比較不錯。

藍色圈裡就是“捺”筆,這是接觸筆畫,如果寫不對,說明還沒領會“一波三折”的意思,一個捺筆在行筆中會有兩次明顯用筆動作,在歐體小楷中或者部分短捺中才只有一個,你捺中也有動作,但是發力點不對。

這個發力點後邊統一說。

看綠色圈裡的“炎”“足”這兩個捺的發力點就對,可能這兩個捺跟原貼不一樣,但是對,臨帖只要臨的對,可以不像。

最後就是黃色圈,黃色圈的問題統一解釋就是“用筆軟”,感覺不到彈性,這就是說你“不會用毛筆”的原因,還沒有了解到筆性。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再有就是這些起筆的細節,紅色圈裡都是比較好的,有精神頭的,藍色圈裡就是不太好看的,說不上有問題,但是影響視覺。

比如這個“九”起筆的角度一定有問題,這個“泉”起筆的力度也有問題。非常明顯的不協調,即使不學歐體的人,也能看出來。

紅色圈裡這些用筆就乾淨利索,發力也對,雖未必符合原貼,但是對。

寫對很重要。

以上的這些問題解決方法,逐一說明。

首先是這個“捺”的問題,看清原貼發力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比如“人”“文”“遠”這三個捺,我把每個捺都畫了兩個豎線,這兩個線就是發力點變化的地方。

你的捺中有發力點,但是位置不對,而且這個一波三折的感覺也不對。

首先說感覺,一定要和“~”這個波浪號一樣。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記住這個感覺,運筆就是這個感覺。

如何把握髮力點呢?

其實有一個“不太完美”的規律,上邊把一個捺中的兩個發力點都標註出來了,這兩個發力點中間的長度,大概佔整個捺的五分之三,也就是頭佔五分之一,身子佔五分之三,尾巴佔五分之一。

再此說明,這個規律不太完美,只能當輔助理解。

因為在書法中無論任何書體,捺的長度都是要根據重心取勢來說的,沒有固定的長短,而且有些短捺也不用一波三折,一筆就能下來。

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記住這個規律只能用於讀帖臨帖學習,不能當創作用,因為一筆的長短位置能改變一個字的風貌。

最後強調,這只是輔助學習,書法用筆千變萬化,只有大概規律,沒有完美規律。

接著說前邊那張原碑圖中的紅色圈,都是一折起筆收筆轉折的細節,去對比你自己的字看看感覺究竟對不對,起筆的力度角度跟單字的關係,一定要仔細讀帖。

然後說你“不會用筆”的問題,毛筆是軟的,是有彈性的,一定要會控制這個力度。

說你“用筆軟”的地方,都是不會提筆按筆頓筆的地方。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看這些黃色的地方

比如黃色圈“無”“鬱”的橫的收筆,不會提筆下頓,這是基礎筆法問題,如“景”長橫就有些動作,不過做的不標準。

“澗”“觀”這些橫折的地方,有頓筆動作,但是沒有頓筆“力度”。

頓筆是一個下壓毛筆的過程,毛筆是軟的,你下壓之後他一定會有向上的彈力,你沒有控制住這個彈力,所以就沒力度。

感覺上你頓筆之後筆彈起來了才下拉,而不是藉著這個彈力釋放的過程下拉,這樣的用筆必然是沒有力度的。

“日”“灼”橫折就相對來說好一些,這個就能看出力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歐陽詢幾乎筆筆都有彈性變化,這個臨起來是非常難得。

而且一般只看九成宮是看不到這些用筆的“靈活性”的,所以不要單寫九成宮,化度寺,皇甫,千字文,張翰帖,仲尼貼沒事多寫一下,仔細體會運筆的變化。

提按的感覺,轉折的感覺,這其中都是由毛筆的彈性控制的。

第一筆的發力,決定提按的力度,提按的力度決定下一筆的力度,這是連貫的,所有有人寫楷書一直是“死”的,就是因為這個彈性的力度變化斷了。

寫一筆,再寫一筆,一定是死的。

如同“~”波浪號一樣,這才是有彈跳性的,如果沒有彈跳性,筆畫寫出來的感覺是“--”這個感覺得,平,而且斷。

"

自學書法兩年仍感覺不得要領,進步太慢,應該怎麼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解答:

那就簡述一下問題所在吧,結構把握大體不錯,用筆方面差些。

用筆問題①還沒有學會“用毛筆”,這個很重要。

問題②因為太注重“九成宮”筆法,而忽視了歐體筆法。

初學問題分三種,一種是通過慢慢努力就可以改善,一種是在某種需要領會的節點開悟,還要一種就是方向錯了。

你的問題挺好,幾乎都在第二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如上圖紅色圈中“欲”“於”就比較好,其實你的結構大多沒有很大問題,但是隻有這兩個字在筆法處理上也很“利索”,所以就這倆字比較不錯。

藍色圈裡就是“捺”筆,這是接觸筆畫,如果寫不對,說明還沒領會“一波三折”的意思,一個捺筆在行筆中會有兩次明顯用筆動作,在歐體小楷中或者部分短捺中才只有一個,你捺中也有動作,但是發力點不對。

這個發力點後邊統一說。

看綠色圈裡的“炎”“足”這兩個捺的發力點就對,可能這兩個捺跟原貼不一樣,但是對,臨帖只要臨的對,可以不像。

最後就是黃色圈,黃色圈的問題統一解釋就是“用筆軟”,感覺不到彈性,這就是說你“不會用毛筆”的原因,還沒有了解到筆性。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再有就是這些起筆的細節,紅色圈裡都是比較好的,有精神頭的,藍色圈裡就是不太好看的,說不上有問題,但是影響視覺。

比如這個“九”起筆的角度一定有問題,這個“泉”起筆的力度也有問題。非常明顯的不協調,即使不學歐體的人,也能看出來。

紅色圈裡這些用筆就乾淨利索,發力也對,雖未必符合原貼,但是對。

寫對很重要。

以上的這些問題解決方法,逐一說明。

首先是這個“捺”的問題,看清原貼發力點。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比如“人”“文”“遠”這三個捺,我把每個捺都畫了兩個豎線,這兩個線就是發力點變化的地方。

你的捺中有發力點,但是位置不對,而且這個一波三折的感覺也不對。

首先說感覺,一定要和“~”這個波浪號一樣。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記住這個感覺,運筆就是這個感覺。

如何把握髮力點呢?

其實有一個“不太完美”的規律,上邊把一個捺中的兩個發力點都標註出來了,這兩個發力點中間的長度,大概佔整個捺的五分之三,也就是頭佔五分之一,身子佔五分之三,尾巴佔五分之一。

再此說明,這個規律不太完美,只能當輔助理解。

因為在書法中無論任何書體,捺的長度都是要根據重心取勢來說的,沒有固定的長短,而且有些短捺也不用一波三折,一筆就能下來。

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記住這個規律只能用於讀帖臨帖學習,不能當創作用,因為一筆的長短位置能改變一個字的風貌。

最後強調,這只是輔助學習,書法用筆千變萬化,只有大概規律,沒有完美規律。

接著說前邊那張原碑圖中的紅色圈,都是一折起筆收筆轉折的細節,去對比你自己的字看看感覺究竟對不對,起筆的力度角度跟單字的關係,一定要仔細讀帖。

然後說你“不會用筆”的問題,毛筆是軟的,是有彈性的,一定要會控制這個力度。

說你“用筆軟”的地方,都是不會提筆按筆頓筆的地方。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看這些黃色的地方

比如黃色圈“無”“鬱”的橫的收筆,不會提筆下頓,這是基礎筆法問題,如“景”長橫就有些動作,不過做的不標準。

“澗”“觀”這些橫折的地方,有頓筆動作,但是沒有頓筆“力度”。

頓筆是一個下壓毛筆的過程,毛筆是軟的,你下壓之後他一定會有向上的彈力,你沒有控制住這個彈力,所以就沒力度。

感覺上你頓筆之後筆彈起來了才下拉,而不是藉著這個彈力釋放的過程下拉,這樣的用筆必然是沒有力度的。

“日”“灼”橫折就相對來說好一些,這個就能看出力度。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歐陽詢幾乎筆筆都有彈性變化,這個臨起來是非常難得。

而且一般只看九成宮是看不到這些用筆的“靈活性”的,所以不要單寫九成宮,化度寺,皇甫,千字文,張翰帖,仲尼貼沒事多寫一下,仔細體會運筆的變化。

提按的感覺,轉折的感覺,這其中都是由毛筆的彈性控制的。

第一筆的發力,決定提按的力度,提按的力度決定下一筆的力度,這是連貫的,所有有人寫楷書一直是“死”的,就是因為這個彈性的力度變化斷了。

寫一筆,再寫一筆,一定是死的。

如同“~”波浪號一樣,這才是有彈跳性的,如果沒有彈跳性,筆畫寫出來的感覺是“--”這個感覺得,平,而且斷。

沒控制住彈力,你的歐楷是“死”的

看這些字的起筆,更上一筆的關係,起筆後的發力,轉折後的發力。

歐陽詢的墨跡不多,但是楷書加起來或者偏楷書的行書加起來也得上百個字,這些字學會,楷書筆法一點問題都不會有。

臨楷書臨到兩年,結構有一定基礎了,慢慢精進就好。

其餘的問題,比如你對歐體的理解,不能侷限在九成宮,否則你所有的筆畫都是“細”的,如果你看原碑,你會發現即使細筆畫,一橫也會有粗細變化,你沒臨出來,說明你沒看到,你要通過墨跡去找這些沒看到的東西。

也需要去學一下化度寺等碑,找一個對歐體的概念。

九成宮是代表作,但是代表不了歐陽詢的全部,幾乎所有人學歐楷都學九成宮,但是能靠此碑成家的好像沒幾個,近代只有王維賢盧中南能得到其中精華。即便二田姚孟起,他們也是化度寺皇甫中出來的。

一定要廣,不脫離歐體的“廣”,都不算“雜”,有助於構建對整個歐體的認識。

兩個問題①別死盯著九成宮②要學會用筆。

如果體會不到彈性,就找一個水盆,一個氣球,把氣球按在水裡一半,然後保持這個位置所有移動,這個感覺就是中鋒運筆,上浮一點下按一點的力量就是提按。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得“練”,楷書短期不會有成效,起碼五年八年打底,才能湊合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