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歐陽詢 竇國書法 2019-09-08
"

寫字有個奇異的現象,明明是個很精彩的字,但由於是常用字,大家在臨帖之前都能寫個七七八八,於是在臨帖的時候就容易忽略審視過程,以至於臨出的字與原帖氣韻有諸多疏失。《九成宮》中這個“事”字應當就是這樣一個字。

“習慣性忽略”大概是人性的一個弱點吧,人們對於“事”字的臨寫也無外乎是這種弱點造成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學歐大師們是怎樣表現這種習慣性的吧。

我們先看姚孟起的臨字:

"

寫字有個奇異的現象,明明是個很精彩的字,但由於是常用字,大家在臨帖之前都能寫個七七八八,於是在臨帖的時候就容易忽略審視過程,以至於臨出的字與原帖氣韻有諸多疏失。《九成宮》中這個“事”字應當就是這樣一個字。

“習慣性忽略”大概是人性的一個弱點吧,人們對於“事”字的臨寫也無外乎是這種弱點造成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學歐大師們是怎樣表現這種習慣性的吧。

我們先看姚孟起的臨字:

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我們看到姚孟起這個字,筆畫寫得非常堅挺。而且也很直很細。這可能也是書友推崇姚字的原因吧。因為畢竟要把歐體字的筆畫寫細也不容易。

但是,當把他的字和原帖放到一起時就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姚字的筆畫有點勉為其難的意思。也就是說,他的字怎麼看也不如原帖從容。這就讓人聯想起一種現象,就是明明能力不夠還非得要做某件事一樣,其費勁程度可見一斑。

氣韻上有疏失,技法上也有問題。我不敢斷定姚孟起的臨帖是拓片還是雕版印刷,但其表現出來的技法至少有幾處疑點:

一,橫折到底使用了什麼技法?

“事”字有兩個橫折。歐陽詢在這個字裡邊使用了兩筆折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一橫加一豎。而姚字第一個折看不清楚,第二個折明顯是提按折,因為橫和豎的銜接處有一個向上的慢坡,這是提按折的典型脈絡。大家看一下原帖後面我臨寫的這一折就清楚了。

二,豎鉤的起筆不符合歐體藏鋒起筆的特點。

原帖豎勾上面又一個大“疙瘩”,其實這是歐陽詢特別注意藏鋒起筆的技法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在相應的位置起筆時要向逆鋒入紙,然後輕輕向上“拱”邊拖筆向右。到一定位置回筆向左,然後出豎。這樣出來的效果就是原帖上面的樣子。

我不敢肯定姚姚孟起是不是領會了這種技法,至少這個起筆是平的,沒有拱筆的效果。也就是說姚字筆畫的效果不符合藏鋒效果。

三,姚字最後這一勾指向是不對的。

原帖勾的指向是平的,姚字的走向是向左上的。有人說這是“魏碑”的技法,姚字把這種技法完全楷化了。

由於技法的相悖,再加上筆觸的僵直,實在說,姚字在氣韻上還是有所欠缺的。

再看田英章先生的:

"

寫字有個奇異的現象,明明是個很精彩的字,但由於是常用字,大家在臨帖之前都能寫個七七八八,於是在臨帖的時候就容易忽略審視過程,以至於臨出的字與原帖氣韻有諸多疏失。《九成宮》中這個“事”字應當就是這樣一個字。

“習慣性忽略”大概是人性的一個弱點吧,人們對於“事”字的臨寫也無外乎是這種弱點造成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學歐大師們是怎樣表現這種習慣性的吧。

我們先看姚孟起的臨字:

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我們看到姚孟起這個字,筆畫寫得非常堅挺。而且也很直很細。這可能也是書友推崇姚字的原因吧。因為畢竟要把歐體字的筆畫寫細也不容易。

但是,當把他的字和原帖放到一起時就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姚字的筆畫有點勉為其難的意思。也就是說,他的字怎麼看也不如原帖從容。這就讓人聯想起一種現象,就是明明能力不夠還非得要做某件事一樣,其費勁程度可見一斑。

氣韻上有疏失,技法上也有問題。我不敢斷定姚孟起的臨帖是拓片還是雕版印刷,但其表現出來的技法至少有幾處疑點:

一,橫折到底使用了什麼技法?

“事”字有兩個橫折。歐陽詢在這個字裡邊使用了兩筆折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一橫加一豎。而姚字第一個折看不清楚,第二個折明顯是提按折,因為橫和豎的銜接處有一個向上的慢坡,這是提按折的典型脈絡。大家看一下原帖後面我臨寫的這一折就清楚了。

二,豎鉤的起筆不符合歐體藏鋒起筆的特點。

原帖豎勾上面又一個大“疙瘩”,其實這是歐陽詢特別注意藏鋒起筆的技法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在相應的位置起筆時要向逆鋒入紙,然後輕輕向上“拱”邊拖筆向右。到一定位置回筆向左,然後出豎。這樣出來的效果就是原帖上面的樣子。

我不敢肯定姚姚孟起是不是領會了這種技法,至少這個起筆是平的,沒有拱筆的效果。也就是說姚字筆畫的效果不符合藏鋒效果。

三,姚字最後這一勾指向是不對的。

原帖勾的指向是平的,姚字的走向是向左上的。有人說這是“魏碑”的技法,姚字把這種技法完全楷化了。

由於技法的相悖,再加上筆觸的僵直,實在說,姚字在氣韻上還是有所欠缺的。

再看田英章先生的:

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田先生的字筆畫強度上與姚字正好相反,又過於綿軟了。而技法上和姚字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兩個折肯定是“提按折”;“豎鉤”的起筆也不是藏鋒;下面勾的走向也是向左上的。如此一來,田先生寫了一個“柔媚”的字。

下面看一下盧中南先生的:

"

寫字有個奇異的現象,明明是個很精彩的字,但由於是常用字,大家在臨帖之前都能寫個七七八八,於是在臨帖的時候就容易忽略審視過程,以至於臨出的字與原帖氣韻有諸多疏失。《九成宮》中這個“事”字應當就是這樣一個字。

“習慣性忽略”大概是人性的一個弱點吧,人們對於“事”字的臨寫也無外乎是這種弱點造成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學歐大師們是怎樣表現這種習慣性的吧。

我們先看姚孟起的臨字:

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我們看到姚孟起這個字,筆畫寫得非常堅挺。而且也很直很細。這可能也是書友推崇姚字的原因吧。因為畢竟要把歐體字的筆畫寫細也不容易。

但是,當把他的字和原帖放到一起時就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姚字的筆畫有點勉為其難的意思。也就是說,他的字怎麼看也不如原帖從容。這就讓人聯想起一種現象,就是明明能力不夠還非得要做某件事一樣,其費勁程度可見一斑。

氣韻上有疏失,技法上也有問題。我不敢斷定姚孟起的臨帖是拓片還是雕版印刷,但其表現出來的技法至少有幾處疑點:

一,橫折到底使用了什麼技法?

“事”字有兩個橫折。歐陽詢在這個字裡邊使用了兩筆折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一橫加一豎。而姚字第一個折看不清楚,第二個折明顯是提按折,因為橫和豎的銜接處有一個向上的慢坡,這是提按折的典型脈絡。大家看一下原帖後面我臨寫的這一折就清楚了。

二,豎鉤的起筆不符合歐體藏鋒起筆的特點。

原帖豎勾上面又一個大“疙瘩”,其實這是歐陽詢特別注意藏鋒起筆的技法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在相應的位置起筆時要向逆鋒入紙,然後輕輕向上“拱”邊拖筆向右。到一定位置回筆向左,然後出豎。這樣出來的效果就是原帖上面的樣子。

我不敢肯定姚姚孟起是不是領會了這種技法,至少這個起筆是平的,沒有拱筆的效果。也就是說姚字筆畫的效果不符合藏鋒效果。

三,姚字最後這一勾指向是不對的。

原帖勾的指向是平的,姚字的走向是向左上的。有人說這是“魏碑”的技法,姚字把這種技法完全楷化了。

由於技法的相悖,再加上筆觸的僵直,實在說,姚字在氣韻上還是有所欠缺的。

再看田英章先生的:

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田先生的字筆畫強度上與姚字正好相反,又過於綿軟了。而技法上和姚字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兩個折肯定是“提按折”;“豎鉤”的起筆也不是藏鋒;下面勾的走向也是向左上的。如此一來,田先生寫了一個“柔媚”的字。

下面看一下盧中南先生的:

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盧先生的字,在今天提到的三位大師中是表現最差的。他在各種關鍵筆法上都發生了變化。

尤其是兩個折,盧先生統統採取了“圓轉折”的形式。即沒有“提”也沒有“按”,橫寫到一定長度直接圓轉向下,形成一個圓筆的折。

這種寫法還不如“提按折”對錶現字的挺拔意味有幫助。提按折至少可以出方筆,這種圓轉折,肉頭頭的形象就沒有精神了。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像“事”這種經常用到的字,已經在每個人心中都形成了一種很“自我”習慣書寫定式,所以在臨帖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表現出自己的這種書寫慣性。

因此,臨帖不是照著寫寫就能學好歐體,首先解決 的問題就是擺脫書寫慣性,忘卻以往“自我”,然後認真讀帖,反覆練習,才是學好歐體字的關鍵。

下面是我學臨的這個字,功力有限,肯定毛病更多,還望書友不吝斧正。另外我所有的臨字都是懸肘書寫,也有視頻記錄,感興趣可以翻出來看看。

"

寫字有個奇異的現象,明明是個很精彩的字,但由於是常用字,大家在臨帖之前都能寫個七七八八,於是在臨帖的時候就容易忽略審視過程,以至於臨出的字與原帖氣韻有諸多疏失。《九成宮》中這個“事”字應當就是這樣一個字。

“習慣性忽略”大概是人性的一個弱點吧,人們對於“事”字的臨寫也無外乎是這種弱點造成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學歐大師們是怎樣表現這種習慣性的吧。

我們先看姚孟起的臨字:

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我們看到姚孟起這個字,筆畫寫得非常堅挺。而且也很直很細。這可能也是書友推崇姚字的原因吧。因為畢竟要把歐體字的筆畫寫細也不容易。

但是,當把他的字和原帖放到一起時就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姚字的筆畫有點勉為其難的意思。也就是說,他的字怎麼看也不如原帖從容。這就讓人聯想起一種現象,就是明明能力不夠還非得要做某件事一樣,其費勁程度可見一斑。

氣韻上有疏失,技法上也有問題。我不敢斷定姚孟起的臨帖是拓片還是雕版印刷,但其表現出來的技法至少有幾處疑點:

一,橫折到底使用了什麼技法?

“事”字有兩個橫折。歐陽詢在這個字裡邊使用了兩筆折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一橫加一豎。而姚字第一個折看不清楚,第二個折明顯是提按折,因為橫和豎的銜接處有一個向上的慢坡,這是提按折的典型脈絡。大家看一下原帖後面我臨寫的這一折就清楚了。

二,豎鉤的起筆不符合歐體藏鋒起筆的特點。

原帖豎勾上面又一個大“疙瘩”,其實這是歐陽詢特別注意藏鋒起筆的技法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在相應的位置起筆時要向逆鋒入紙,然後輕輕向上“拱”邊拖筆向右。到一定位置回筆向左,然後出豎。這樣出來的效果就是原帖上面的樣子。

我不敢肯定姚姚孟起是不是領會了這種技法,至少這個起筆是平的,沒有拱筆的效果。也就是說姚字筆畫的效果不符合藏鋒效果。

三,姚字最後這一勾指向是不對的。

原帖勾的指向是平的,姚字的走向是向左上的。有人說這是“魏碑”的技法,姚字把這種技法完全楷化了。

由於技法的相悖,再加上筆觸的僵直,實在說,姚字在氣韻上還是有所欠缺的。

再看田英章先生的:

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田先生的字筆畫強度上與姚字正好相反,又過於綿軟了。而技法上和姚字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兩個折肯定是“提按折”;“豎鉤”的起筆也不是藏鋒;下面勾的走向也是向左上的。如此一來,田先生寫了一個“柔媚”的字。

下面看一下盧中南先生的:

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盧先生的字,在今天提到的三位大師中是表現最差的。他在各種關鍵筆法上都發生了變化。

尤其是兩個折,盧先生統統採取了“圓轉折”的形式。即沒有“提”也沒有“按”,橫寫到一定長度直接圓轉向下,形成一個圓筆的折。

這種寫法還不如“提按折”對錶現字的挺拔意味有幫助。提按折至少可以出方筆,這種圓轉折,肉頭頭的形象就沒有精神了。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像“事”這種經常用到的字,已經在每個人心中都形成了一種很“自我”習慣書寫定式,所以在臨帖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表現出自己的這種書寫慣性。

因此,臨帖不是照著寫寫就能學好歐體,首先解決 的問題就是擺脫書寫慣性,忘卻以往“自我”,然後認真讀帖,反覆練習,才是學好歐體字的關鍵。

下面是我學臨的這個字,功力有限,肯定毛病更多,還望書友不吝斧正。另外我所有的臨字都是懸肘書寫,也有視頻記錄,感興趣可以翻出來看看。

由《九成宮》中“事”字的技法分析看歐體字氣韻疏失的另一種原因

歡迎吐槽,您批得越狠,我進步越快。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