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電影成為陶冶生活的精神通道

歐美電影 上海電影節 電影節 陶冶 中國文明網 2017-06-23

2017年,迎來第二十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繼續憑藉創新精神和專業精神,主動推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為中國影視人搭建展現中國情懷、民族夢想的平臺,為廣大人民群眾享受中外優秀電影藝術、認識各國文化底蘊的盛宴,架起一座貫通“一帶一路”的文化橋樑。(6月19日《人民日報》)

時下,電影已經成精英文化變成大眾消費。放在三十年前,我們絕對無法想象中國電影有今天的發展,那時看電影還是一種小眾的藝術體驗,一度被稱作“小資情調”,是精神文化的一種代表。而在今天,電影不再是少數人的需求,而是變成了一種大眾娛樂的方式,甚至是公眾透過電影自我反思和洞悉世界的精神通道。

中國電影產業經歷了高速發展的十年。在過去,國內電影市場幾乎是港臺、歐美電影的天下,內地電影創作也是零敲碎打。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在同步增長,但受到題材、文化、生活習慣等侷限,港臺和歐美電影已經無法滿足國內觀眾的急切需求。於是,在需求、資本、政策等驅動下,國產電影產業飛速發展。據悉,2016年中國的電影銀幕總數為41056塊,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6年國內票房收入高達62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銀幕數量多說明產業興盛,高票房說明觀眾的觀影熱情高,這是我們所樂見發生的情況。

但國產電影高速發展的背後也存在一些隱憂。2016年國產電影票房市場出現“拐點”,雖然票房仍在不斷增長,但並未達到實際預期。而且,2017年票房也是“高開低走”,幾部賀歲電影之後,再無多少令人驚豔的電影票房,近來幾部高票房電影也居多是印度、歐美片。當然,票房只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電影口碑的參差不齊,高票房低口碑似乎成為業界常態。套路多、缺乏誠意、創新不足、資本綁架電影等現象困擾著中國電影的健康發展,這值得我們國產電影人反思。

要讓電影成為陶冶生活的精神通道。好的電影總能引起共鳴,治癒不開心,甚至給人帶來生活啟示,能讓人記一輩子。而缺乏誠意的電影總是適得其反,終將失去觀眾的信任。高速發展並不意味著強大,從歷年國際電影節上的戰績來看,我們距離電影強國的路還很遠。因此,國產電影人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停滯不前,要用匠心雕琢作品,用誠信對待觀眾,要關注票房,更要注重質量,讓電影真正成為陶冶公眾生活的精神通道,讓高速發展的中國電影產業走得更穩更久。(董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