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以下將大量引用古籍文獻記載,這是讀者不太喜歡閱讀的地方,尤其是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讀者會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本系列文章並不準備以展示文獻為主,而是要駁斥鄰國的一些異端邪說,證據自然要紮實一些。因為久遠的記錄必須閱讀中國正史和相關文獻的記載;晚近的鄰國著述就夾雜了相當多的私貨,做了大量歪曲描寫,要辨密發微地去研究和採用了。

一、女真源自肅慎的一種說法,來自《金史·世紀》等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元朝陳準《北風揚沙錄》記載了宋人說法:“金國本名朱裡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真名,又曰女直。”。其中提到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按這種傳統說法,女真的源流是這樣的:肅慎,在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

二、另一種說法,則是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的結論,女真的遠祖是多源的,並非單一部族演化而來。他們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雖有相關,但是不同的部族。這是我重點要說的一種觀點。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以下將大量引用古籍文獻記載,這是讀者不太喜歡閱讀的地方,尤其是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讀者會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本系列文章並不準備以展示文獻為主,而是要駁斥鄰國的一些異端邪說,證據自然要紮實一些。因為久遠的記錄必須閱讀中國正史和相關文獻的記載;晚近的鄰國著述就夾雜了相當多的私貨,做了大量歪曲描寫,要辨密發微地去研究和採用了。

一、女真源自肅慎的一種說法,來自《金史·世紀》等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元朝陳準《北風揚沙錄》記載了宋人說法:“金國本名朱裡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真名,又曰女直。”。其中提到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按這種傳統說法,女真的源流是這樣的:肅慎,在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

二、另一種說法,則是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的結論,女真的遠祖是多源的,並非單一部族演化而來。他們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雖有相關,但是不同的部族。這是我重點要說的一種觀點。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1、最早記載肅慎的史書有:《竹書紀年》——“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 黑龍江寧安鏡泊湖之南,曾經發現距今三千多年的鶯歌嶺遺址,據考古學界認定為肅慎族文化遺存。《晉書》載,肅慎“在不鹹山北,去扶余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千裡。”其地與後來的女真興起之地同。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以下將大量引用古籍文獻記載,這是讀者不太喜歡閱讀的地方,尤其是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讀者會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本系列文章並不準備以展示文獻為主,而是要駁斥鄰國的一些異端邪說,證據自然要紮實一些。因為久遠的記錄必須閱讀中國正史和相關文獻的記載;晚近的鄰國著述就夾雜了相當多的私貨,做了大量歪曲描寫,要辨密發微地去研究和採用了。

一、女真源自肅慎的一種說法,來自《金史·世紀》等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元朝陳準《北風揚沙錄》記載了宋人說法:“金國本名朱裡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真名,又曰女直。”。其中提到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按這種傳統說法,女真的源流是這樣的:肅慎,在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

二、另一種說法,則是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的結論,女真的遠祖是多源的,並非單一部族演化而來。他們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雖有相關,但是不同的部族。這是我重點要說的一種觀點。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1、最早記載肅慎的史書有:《竹書紀年》——“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 黑龍江寧安鏡泊湖之南,曾經發現距今三千多年的鶯歌嶺遺址,據考古學界認定為肅慎族文化遺存。《晉書》載,肅慎“在不鹹山北,去扶余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千裡。”其地與後來的女真興起之地同。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根據《左傳》、《國語》、《山海經》、《史記》和《漢書》等文獻記載,傳說舜時,息慎氏(肅慎又稱)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其中東北夷即有肅慎。周武王伐紂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國語·魯語下》:“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成王時,肅慎氏來朝(《尚書·序》),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史記·周本記》)。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國語.魯語下》載,孔子在陳國時,“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孔子斷定此為“肅慎之矢”,說“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果然,陳湣公按孔子說法從金櫃中找到“楛矢石砮”。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以下將大量引用古籍文獻記載,這是讀者不太喜歡閱讀的地方,尤其是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讀者會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本系列文章並不準備以展示文獻為主,而是要駁斥鄰國的一些異端邪說,證據自然要紮實一些。因為久遠的記錄必須閱讀中國正史和相關文獻的記載;晚近的鄰國著述就夾雜了相當多的私貨,做了大量歪曲描寫,要辨密發微地去研究和採用了。

一、女真源自肅慎的一種說法,來自《金史·世紀》等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元朝陳準《北風揚沙錄》記載了宋人說法:“金國本名朱裡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真名,又曰女直。”。其中提到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按這種傳統說法,女真的源流是這樣的:肅慎,在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

二、另一種說法,則是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的結論,女真的遠祖是多源的,並非單一部族演化而來。他們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雖有相關,但是不同的部族。這是我重點要說的一種觀點。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1、最早記載肅慎的史書有:《竹書紀年》——“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 黑龍江寧安鏡泊湖之南,曾經發現距今三千多年的鶯歌嶺遺址,據考古學界認定為肅慎族文化遺存。《晉書》載,肅慎“在不鹹山北,去扶余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千裡。”其地與後來的女真興起之地同。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根據《左傳》、《國語》、《山海經》、《史記》和《漢書》等文獻記載,傳說舜時,息慎氏(肅慎又稱)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其中東北夷即有肅慎。周武王伐紂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國語·魯語下》:“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成王時,肅慎氏來朝(《尚書·序》),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史記·周本記》)。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國語.魯語下》載,孔子在陳國時,“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孔子斷定此為“肅慎之矢”,說“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果然,陳湣公按孔子說法從金櫃中找到“楛矢石砮”。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楛矢石砮”是關東文化的象徵,作為方物特產是中原文明與東北人民聯繫的紐帶。“楛矢”是長白山區的楛木(有學者認為是樺木)製作的箭桿,“石砮”是用松花江中堅硬的青石磨製的箭頭。清魏源《聖武記》卷一:“惟國初吳兆騫謫寧古塔記之,雲石砮出混同江 中,相傳松脂入水千年所化,厥色青紺,厥理如木,厥堅過鐵石,土人以之礪刄,知為肅慎砮矢之遺。” 王士楨《池北偶談》亦有此說。乾隆御製詩《斐蘭》雲:“榆柳彎弓弦檿絲,剡荊作箭雉翎翍。壯行幼學率由舊,蓬矢桑弧匪襲為。揖讓豈知爭君子,闓抨惟覺慣童兒。曾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

《淮南子》稱:“東方多君子之國,信哉,莫古於肅慎。”宋《冊府元龜》稱肅慎“負山襟海,物產閎博,風氣純古,歷虞夏商周,迄魏晉南北朝,傳世二千餘年不絕”。《後漢書》描述肅慎(挹婁)人使用楛矢石砮情景:“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土地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塗身,厚至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自漢興以後,臣屬夫餘,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便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東夷夫餘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可見,肅慎是真實不虛的族群。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以下將大量引用古籍文獻記載,這是讀者不太喜歡閱讀的地方,尤其是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讀者會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本系列文章並不準備以展示文獻為主,而是要駁斥鄰國的一些異端邪說,證據自然要紮實一些。因為久遠的記錄必須閱讀中國正史和相關文獻的記載;晚近的鄰國著述就夾雜了相當多的私貨,做了大量歪曲描寫,要辨密發微地去研究和採用了。

一、女真源自肅慎的一種說法,來自《金史·世紀》等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元朝陳準《北風揚沙錄》記載了宋人說法:“金國本名朱裡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真名,又曰女直。”。其中提到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按這種傳統說法,女真的源流是這樣的:肅慎,在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

二、另一種說法,則是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的結論,女真的遠祖是多源的,並非單一部族演化而來。他們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雖有相關,但是不同的部族。這是我重點要說的一種觀點。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1、最早記載肅慎的史書有:《竹書紀年》——“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 黑龍江寧安鏡泊湖之南,曾經發現距今三千多年的鶯歌嶺遺址,據考古學界認定為肅慎族文化遺存。《晉書》載,肅慎“在不鹹山北,去扶余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千裡。”其地與後來的女真興起之地同。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根據《左傳》、《國語》、《山海經》、《史記》和《漢書》等文獻記載,傳說舜時,息慎氏(肅慎又稱)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其中東北夷即有肅慎。周武王伐紂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國語·魯語下》:“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成王時,肅慎氏來朝(《尚書·序》),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史記·周本記》)。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國語.魯語下》載,孔子在陳國時,“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孔子斷定此為“肅慎之矢”,說“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果然,陳湣公按孔子說法從金櫃中找到“楛矢石砮”。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楛矢石砮”是關東文化的象徵,作為方物特產是中原文明與東北人民聯繫的紐帶。“楛矢”是長白山區的楛木(有學者認為是樺木)製作的箭桿,“石砮”是用松花江中堅硬的青石磨製的箭頭。清魏源《聖武記》卷一:“惟國初吳兆騫謫寧古塔記之,雲石砮出混同江 中,相傳松脂入水千年所化,厥色青紺,厥理如木,厥堅過鐵石,土人以之礪刄,知為肅慎砮矢之遺。” 王士楨《池北偶談》亦有此說。乾隆御製詩《斐蘭》雲:“榆柳彎弓弦檿絲,剡荊作箭雉翎翍。壯行幼學率由舊,蓬矢桑弧匪襲為。揖讓豈知爭君子,闓抨惟覺慣童兒。曾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

《淮南子》稱:“東方多君子之國,信哉,莫古於肅慎。”宋《冊府元龜》稱肅慎“負山襟海,物產閎博,風氣純古,歷虞夏商周,迄魏晉南北朝,傳世二千餘年不絕”。《後漢書》描述肅慎(挹婁)人使用楛矢石砮情景:“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土地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塗身,厚至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自漢興以後,臣屬夫餘,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便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東夷夫餘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可見,肅慎是真實不虛的族群。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2、戰國以後,多見挹婁而少見肅慎,直至三國、兩晉時,肅慎之名又重新出現。肅慎、挹婁之名同見於《三國志》,如《東夷傳》記載挹婁,《毌秋儉傳》、《少帝紀》記載肅慎。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景元三年(262年)肅慎來獻楛矢石砮;《晉書·東夷傳》解釋此事:“……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宋《冊府元龜》累記貢楛矢之事,如“十二年(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遣使貢楛矢方物”等。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載,“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

挹婁一詞,含義有兩說:一,音近通古斯語“鹿”,為鹿之意;二,與滿語“葉魯”音近,為巖穴之穴的意思。挹婁用作族稱,即“穴居人”的意思,是他稱,久之成為族稱。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挹婁向中原王朝納貢時自稱肅慎,說明其源於肅慎。在挹婁居住地,距今1700年左右的寧安縣東康遺址中,發現有仿金屬工具製造的圓鋌雙翼石簇和三稜形骨簇等。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以下將大量引用古籍文獻記載,這是讀者不太喜歡閱讀的地方,尤其是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讀者會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本系列文章並不準備以展示文獻為主,而是要駁斥鄰國的一些異端邪說,證據自然要紮實一些。因為久遠的記錄必須閱讀中國正史和相關文獻的記載;晚近的鄰國著述就夾雜了相當多的私貨,做了大量歪曲描寫,要辨密發微地去研究和採用了。

一、女真源自肅慎的一種說法,來自《金史·世紀》等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元朝陳準《北風揚沙錄》記載了宋人說法:“金國本名朱裡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真名,又曰女直。”。其中提到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按這種傳統說法,女真的源流是這樣的:肅慎,在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

二、另一種說法,則是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的結論,女真的遠祖是多源的,並非單一部族演化而來。他們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雖有相關,但是不同的部族。這是我重點要說的一種觀點。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1、最早記載肅慎的史書有:《竹書紀年》——“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 黑龍江寧安鏡泊湖之南,曾經發現距今三千多年的鶯歌嶺遺址,據考古學界認定為肅慎族文化遺存。《晉書》載,肅慎“在不鹹山北,去扶余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千裡。”其地與後來的女真興起之地同。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根據《左傳》、《國語》、《山海經》、《史記》和《漢書》等文獻記載,傳說舜時,息慎氏(肅慎又稱)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其中東北夷即有肅慎。周武王伐紂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國語·魯語下》:“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成王時,肅慎氏來朝(《尚書·序》),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史記·周本記》)。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國語.魯語下》載,孔子在陳國時,“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孔子斷定此為“肅慎之矢”,說“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果然,陳湣公按孔子說法從金櫃中找到“楛矢石砮”。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楛矢石砮”是關東文化的象徵,作為方物特產是中原文明與東北人民聯繫的紐帶。“楛矢”是長白山區的楛木(有學者認為是樺木)製作的箭桿,“石砮”是用松花江中堅硬的青石磨製的箭頭。清魏源《聖武記》卷一:“惟國初吳兆騫謫寧古塔記之,雲石砮出混同江 中,相傳松脂入水千年所化,厥色青紺,厥理如木,厥堅過鐵石,土人以之礪刄,知為肅慎砮矢之遺。” 王士楨《池北偶談》亦有此說。乾隆御製詩《斐蘭》雲:“榆柳彎弓弦檿絲,剡荊作箭雉翎翍。壯行幼學率由舊,蓬矢桑弧匪襲為。揖讓豈知爭君子,闓抨惟覺慣童兒。曾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

《淮南子》稱:“東方多君子之國,信哉,莫古於肅慎。”宋《冊府元龜》稱肅慎“負山襟海,物產閎博,風氣純古,歷虞夏商周,迄魏晉南北朝,傳世二千餘年不絕”。《後漢書》描述肅慎(挹婁)人使用楛矢石砮情景:“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土地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塗身,厚至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自漢興以後,臣屬夫餘,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便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東夷夫餘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可見,肅慎是真實不虛的族群。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2、戰國以後,多見挹婁而少見肅慎,直至三國、兩晉時,肅慎之名又重新出現。肅慎、挹婁之名同見於《三國志》,如《東夷傳》記載挹婁,《毌秋儉傳》、《少帝紀》記載肅慎。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景元三年(262年)肅慎來獻楛矢石砮;《晉書·東夷傳》解釋此事:“……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宋《冊府元龜》累記貢楛矢之事,如“十二年(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遣使貢楛矢方物”等。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載,“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

挹婁一詞,含義有兩說:一,音近通古斯語“鹿”,為鹿之意;二,與滿語“葉魯”音近,為巖穴之穴的意思。挹婁用作族稱,即“穴居人”的意思,是他稱,久之成為族稱。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挹婁向中原王朝納貢時自稱肅慎,說明其源於肅慎。在挹婁居住地,距今1700年左右的寧安縣東康遺址中,發現有仿金屬工具製造的圓鋌雙翼石簇和三稜形骨簇等。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以下將大量引用古籍文獻記載,這是讀者不太喜歡閱讀的地方,尤其是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讀者會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本系列文章並不準備以展示文獻為主,而是要駁斥鄰國的一些異端邪說,證據自然要紮實一些。因為久遠的記錄必須閱讀中國正史和相關文獻的記載;晚近的鄰國著述就夾雜了相當多的私貨,做了大量歪曲描寫,要辨密發微地去研究和採用了。

一、女真源自肅慎的一種說法,來自《金史·世紀》等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元朝陳準《北風揚沙錄》記載了宋人說法:“金國本名朱裡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真名,又曰女直。”。其中提到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按這種傳統說法,女真的源流是這樣的:肅慎,在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

二、另一種說法,則是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的結論,女真的遠祖是多源的,並非單一部族演化而來。他們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雖有相關,但是不同的部族。這是我重點要說的一種觀點。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1、最早記載肅慎的史書有:《竹書紀年》——“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 黑龍江寧安鏡泊湖之南,曾經發現距今三千多年的鶯歌嶺遺址,據考古學界認定為肅慎族文化遺存。《晉書》載,肅慎“在不鹹山北,去扶余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千裡。”其地與後來的女真興起之地同。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根據《左傳》、《國語》、《山海經》、《史記》和《漢書》等文獻記載,傳說舜時,息慎氏(肅慎又稱)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其中東北夷即有肅慎。周武王伐紂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國語·魯語下》:“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成王時,肅慎氏來朝(《尚書·序》),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史記·周本記》)。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國語.魯語下》載,孔子在陳國時,“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孔子斷定此為“肅慎之矢”,說“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果然,陳湣公按孔子說法從金櫃中找到“楛矢石砮”。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楛矢石砮”是關東文化的象徵,作為方物特產是中原文明與東北人民聯繫的紐帶。“楛矢”是長白山區的楛木(有學者認為是樺木)製作的箭桿,“石砮”是用松花江中堅硬的青石磨製的箭頭。清魏源《聖武記》卷一:“惟國初吳兆騫謫寧古塔記之,雲石砮出混同江 中,相傳松脂入水千年所化,厥色青紺,厥理如木,厥堅過鐵石,土人以之礪刄,知為肅慎砮矢之遺。” 王士楨《池北偶談》亦有此說。乾隆御製詩《斐蘭》雲:“榆柳彎弓弦檿絲,剡荊作箭雉翎翍。壯行幼學率由舊,蓬矢桑弧匪襲為。揖讓豈知爭君子,闓抨惟覺慣童兒。曾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

《淮南子》稱:“東方多君子之國,信哉,莫古於肅慎。”宋《冊府元龜》稱肅慎“負山襟海,物產閎博,風氣純古,歷虞夏商周,迄魏晉南北朝,傳世二千餘年不絕”。《後漢書》描述肅慎(挹婁)人使用楛矢石砮情景:“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土地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塗身,厚至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自漢興以後,臣屬夫餘,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便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東夷夫餘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可見,肅慎是真實不虛的族群。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2、戰國以後,多見挹婁而少見肅慎,直至三國、兩晉時,肅慎之名又重新出現。肅慎、挹婁之名同見於《三國志》,如《東夷傳》記載挹婁,《毌秋儉傳》、《少帝紀》記載肅慎。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景元三年(262年)肅慎來獻楛矢石砮;《晉書·東夷傳》解釋此事:“……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宋《冊府元龜》累記貢楛矢之事,如“十二年(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遣使貢楛矢方物”等。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載,“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

挹婁一詞,含義有兩說:一,音近通古斯語“鹿”,為鹿之意;二,與滿語“葉魯”音近,為巖穴之穴的意思。挹婁用作族稱,即“穴居人”的意思,是他稱,久之成為族稱。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挹婁向中原王朝納貢時自稱肅慎,說明其源於肅慎。在挹婁居住地,距今1700年左右的寧安縣東康遺址中,發現有仿金屬工具製造的圓鋌雙翼石簇和三稜形骨簇等。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曹魏青龍四年 (236年),挹婁向魏國稱臣,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繼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肅慎以後,挹婁部族第一次與中原直接來往和保持融洽臣屬關係之始。其後人在是金代胡裡改人,明代兀良哈人(頭人阿哈出與胡裡改人有關)),這就與與滿族人有了重要關聯。

3、《魏書》始見勿吉之名,不見肅慎、挹婁之名。《北齊書》則肅慎、勿吉同見。

勿吉是“窩集”的轉音,滿語為森林之意,東北人叫“樹窩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魏書·勿吉傳》稱,“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其人勁悍,於東夷最強。言語獨異。……國有大水,闊三裡餘,名速末水。其地下溼,築城穴居,屋似形冢,開口於上,以梯出入。其國無牛,有車馬,佃則偶耕,車則步推。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水氣醎凝,鹽生樹上,亦有鹽池。多豬無羊。嚼米醞酒,飲能至醉。婦人則布裙,男子豬犬皮裘。初婚之夕,男就女家執女乳而罷,便以為定,仍為夫婦。俗以人溺洗手面。頭插虎豹尾。善射獵,弓長三尺,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鏃。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溼;若秋冬,以其屍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常七八月造毒藥傅箭鏃,射禽獸,中者便死,煮藥毒氣亦能殺人。國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皇’,有虎豹羆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汙,行逕山者,皆以物盛。…… 太和十二年(488年),勿吉復遣使貢楛矢方物於京師。十七年(493年),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餘人朝獻。景明四年(503年),復遣使候力歸等朝貢。自此迄於正光,貢使相尋。爾後,中國紛擾,頗或不至。興和二年(540年)六月,遣使石久雲等貢方物,至於武定不絕。”可見,勿吉也是肅慎的一部分。

上文中勿吉人稱長白山為徒太山,漢譯為太皇山,當作神山來祭祀。這與後來的女真人、滿族人的習俗相同。

史載勿吉初有數十部,後逐漸發展為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7大部。

北魏延興五年(475年),勿吉人中一支重返中原。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人反抗夫餘國壓迫,滅掉了稱雄一時的夫餘。從此,散佈各地的勿吉人與中原王朝密切交往。史載勿吉人前後與北魏、北齊交往有37次之多。從同仁、老山頭的出土許多鐵器,包括鐵削、鐵錛、鐵鐮、鐵帶卡、銎鐵錛,這是勿吉人與中原交往時帶回的生產物資,促進了勿吉人農業生產發展和文明進步。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以下將大量引用古籍文獻記載,這是讀者不太喜歡閱讀的地方,尤其是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讀者會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本系列文章並不準備以展示文獻為主,而是要駁斥鄰國的一些異端邪說,證據自然要紮實一些。因為久遠的記錄必須閱讀中國正史和相關文獻的記載;晚近的鄰國著述就夾雜了相當多的私貨,做了大量歪曲描寫,要辨密發微地去研究和採用了。

一、女真源自肅慎的一種說法,來自《金史·世紀》等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元朝陳準《北風揚沙錄》記載了宋人說法:“金國本名朱裡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真名,又曰女直。”。其中提到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按這種傳統說法,女真的源流是這樣的:肅慎,在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

二、另一種說法,則是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的結論,女真的遠祖是多源的,並非單一部族演化而來。他們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雖有相關,但是不同的部族。這是我重點要說的一種觀點。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1、最早記載肅慎的史書有:《竹書紀年》——“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 黑龍江寧安鏡泊湖之南,曾經發現距今三千多年的鶯歌嶺遺址,據考古學界認定為肅慎族文化遺存。《晉書》載,肅慎“在不鹹山北,去扶余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千裡。”其地與後來的女真興起之地同。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根據《左傳》、《國語》、《山海經》、《史記》和《漢書》等文獻記載,傳說舜時,息慎氏(肅慎又稱)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其中東北夷即有肅慎。周武王伐紂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國語·魯語下》:“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成王時,肅慎氏來朝(《尚書·序》),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史記·周本記》)。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國語.魯語下》載,孔子在陳國時,“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孔子斷定此為“肅慎之矢”,說“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果然,陳湣公按孔子說法從金櫃中找到“楛矢石砮”。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楛矢石砮”是關東文化的象徵,作為方物特產是中原文明與東北人民聯繫的紐帶。“楛矢”是長白山區的楛木(有學者認為是樺木)製作的箭桿,“石砮”是用松花江中堅硬的青石磨製的箭頭。清魏源《聖武記》卷一:“惟國初吳兆騫謫寧古塔記之,雲石砮出混同江 中,相傳松脂入水千年所化,厥色青紺,厥理如木,厥堅過鐵石,土人以之礪刄,知為肅慎砮矢之遺。” 王士楨《池北偶談》亦有此說。乾隆御製詩《斐蘭》雲:“榆柳彎弓弦檿絲,剡荊作箭雉翎翍。壯行幼學率由舊,蓬矢桑弧匪襲為。揖讓豈知爭君子,闓抨惟覺慣童兒。曾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

《淮南子》稱:“東方多君子之國,信哉,莫古於肅慎。”宋《冊府元龜》稱肅慎“負山襟海,物產閎博,風氣純古,歷虞夏商周,迄魏晉南北朝,傳世二千餘年不絕”。《後漢書》描述肅慎(挹婁)人使用楛矢石砮情景:“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土地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塗身,厚至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自漢興以後,臣屬夫餘,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便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東夷夫餘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可見,肅慎是真實不虛的族群。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2、戰國以後,多見挹婁而少見肅慎,直至三國、兩晉時,肅慎之名又重新出現。肅慎、挹婁之名同見於《三國志》,如《東夷傳》記載挹婁,《毌秋儉傳》、《少帝紀》記載肅慎。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景元三年(262年)肅慎來獻楛矢石砮;《晉書·東夷傳》解釋此事:“……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宋《冊府元龜》累記貢楛矢之事,如“十二年(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遣使貢楛矢方物”等。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載,“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

挹婁一詞,含義有兩說:一,音近通古斯語“鹿”,為鹿之意;二,與滿語“葉魯”音近,為巖穴之穴的意思。挹婁用作族稱,即“穴居人”的意思,是他稱,久之成為族稱。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挹婁向中原王朝納貢時自稱肅慎,說明其源於肅慎。在挹婁居住地,距今1700年左右的寧安縣東康遺址中,發現有仿金屬工具製造的圓鋌雙翼石簇和三稜形骨簇等。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曹魏青龍四年 (236年),挹婁向魏國稱臣,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繼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肅慎以後,挹婁部族第一次與中原直接來往和保持融洽臣屬關係之始。其後人在是金代胡裡改人,明代兀良哈人(頭人阿哈出與胡裡改人有關)),這就與與滿族人有了重要關聯。

3、《魏書》始見勿吉之名,不見肅慎、挹婁之名。《北齊書》則肅慎、勿吉同見。

勿吉是“窩集”的轉音,滿語為森林之意,東北人叫“樹窩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魏書·勿吉傳》稱,“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其人勁悍,於東夷最強。言語獨異。……國有大水,闊三裡餘,名速末水。其地下溼,築城穴居,屋似形冢,開口於上,以梯出入。其國無牛,有車馬,佃則偶耕,車則步推。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水氣醎凝,鹽生樹上,亦有鹽池。多豬無羊。嚼米醞酒,飲能至醉。婦人則布裙,男子豬犬皮裘。初婚之夕,男就女家執女乳而罷,便以為定,仍為夫婦。俗以人溺洗手面。頭插虎豹尾。善射獵,弓長三尺,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鏃。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溼;若秋冬,以其屍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常七八月造毒藥傅箭鏃,射禽獸,中者便死,煮藥毒氣亦能殺人。國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皇’,有虎豹羆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汙,行逕山者,皆以物盛。…… 太和十二年(488年),勿吉復遣使貢楛矢方物於京師。十七年(493年),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餘人朝獻。景明四年(503年),復遣使候力歸等朝貢。自此迄於正光,貢使相尋。爾後,中國紛擾,頗或不至。興和二年(540年)六月,遣使石久雲等貢方物,至於武定不絕。”可見,勿吉也是肅慎的一部分。

上文中勿吉人稱長白山為徒太山,漢譯為太皇山,當作神山來祭祀。這與後來的女真人、滿族人的習俗相同。

史載勿吉初有數十部,後逐漸發展為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7大部。

北魏延興五年(475年),勿吉人中一支重返中原。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人反抗夫餘國壓迫,滅掉了稱雄一時的夫餘。從此,散佈各地的勿吉人與中原王朝密切交往。史載勿吉人前後與北魏、北齊交往有37次之多。從同仁、老山頭的出土許多鐵器,包括鐵削、鐵錛、鐵鐮、鐵帶卡、銎鐵錛,這是勿吉人與中原交往時帶回的生產物資,促進了勿吉人農業生產發展和文明進步。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4、《新唐書·渤海傳》則肅慎、挹婁、勿吉三名同見,對三者記載的地望也不一樣說:以肅慎故地置上京龍泉府,在牡丹江中游;以挹婁故地置定理府、安邊府,在松花江下游;以拂涅(即勿吉)故地置東平府,在拉林河流域。

我們綜合看待這些名稱並存的紀錄現象。首先,肅慎、挹婁、勿吉三個部族文化是相同的,都有“楛矢石砮”,古人把他們認為是同一族群不足為怪。其次,畢竟三個部族地望不盡相同,而且長期並存,這說明他們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不好說一定就是同一部族的不同名稱。第三,最有可能的情況是肅慎、挹婁、勿吉三族同源而異支,血緣相同或相近。《魏書》載“勿吉”條有,“其傍有大莫盧國、復鍾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鬱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前後各遣使朝獻。”可見東北地區自古部族甚多,相互征伐和交融都是很可能的。此結論可類推適用於其後興起的靺鞨。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以下將大量引用古籍文獻記載,這是讀者不太喜歡閱讀的地方,尤其是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讀者會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本系列文章並不準備以展示文獻為主,而是要駁斥鄰國的一些異端邪說,證據自然要紮實一些。因為久遠的記錄必須閱讀中國正史和相關文獻的記載;晚近的鄰國著述就夾雜了相當多的私貨,做了大量歪曲描寫,要辨密發微地去研究和採用了。

一、女真源自肅慎的一種說法,來自《金史·世紀》等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元朝陳準《北風揚沙錄》記載了宋人說法:“金國本名朱裡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真名,又曰女直。”。其中提到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按這種傳統說法,女真的源流是這樣的:肅慎,在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

二、另一種說法,則是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的結論,女真的遠祖是多源的,並非單一部族演化而來。他們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雖有相關,但是不同的部族。這是我重點要說的一種觀點。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1、最早記載肅慎的史書有:《竹書紀年》——“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 黑龍江寧安鏡泊湖之南,曾經發現距今三千多年的鶯歌嶺遺址,據考古學界認定為肅慎族文化遺存。《晉書》載,肅慎“在不鹹山北,去扶余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千裡。”其地與後來的女真興起之地同。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根據《左傳》、《國語》、《山海經》、《史記》和《漢書》等文獻記載,傳說舜時,息慎氏(肅慎又稱)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其中東北夷即有肅慎。周武王伐紂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國語·魯語下》:“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成王時,肅慎氏來朝(《尚書·序》),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史記·周本記》)。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國語.魯語下》載,孔子在陳國時,“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孔子斷定此為“肅慎之矢”,說“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果然,陳湣公按孔子說法從金櫃中找到“楛矢石砮”。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楛矢石砮”是關東文化的象徵,作為方物特產是中原文明與東北人民聯繫的紐帶。“楛矢”是長白山區的楛木(有學者認為是樺木)製作的箭桿,“石砮”是用松花江中堅硬的青石磨製的箭頭。清魏源《聖武記》卷一:“惟國初吳兆騫謫寧古塔記之,雲石砮出混同江 中,相傳松脂入水千年所化,厥色青紺,厥理如木,厥堅過鐵石,土人以之礪刄,知為肅慎砮矢之遺。” 王士楨《池北偶談》亦有此說。乾隆御製詩《斐蘭》雲:“榆柳彎弓弦檿絲,剡荊作箭雉翎翍。壯行幼學率由舊,蓬矢桑弧匪襲為。揖讓豈知爭君子,闓抨惟覺慣童兒。曾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

《淮南子》稱:“東方多君子之國,信哉,莫古於肅慎。”宋《冊府元龜》稱肅慎“負山襟海,物產閎博,風氣純古,歷虞夏商周,迄魏晉南北朝,傳世二千餘年不絕”。《後漢書》描述肅慎(挹婁)人使用楛矢石砮情景:“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土地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塗身,厚至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自漢興以後,臣屬夫餘,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便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東夷夫餘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可見,肅慎是真實不虛的族群。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2、戰國以後,多見挹婁而少見肅慎,直至三國、兩晉時,肅慎之名又重新出現。肅慎、挹婁之名同見於《三國志》,如《東夷傳》記載挹婁,《毌秋儉傳》、《少帝紀》記載肅慎。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景元三年(262年)肅慎來獻楛矢石砮;《晉書·東夷傳》解釋此事:“……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宋《冊府元龜》累記貢楛矢之事,如“十二年(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遣使貢楛矢方物”等。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載,“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

挹婁一詞,含義有兩說:一,音近通古斯語“鹿”,為鹿之意;二,與滿語“葉魯”音近,為巖穴之穴的意思。挹婁用作族稱,即“穴居人”的意思,是他稱,久之成為族稱。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挹婁向中原王朝納貢時自稱肅慎,說明其源於肅慎。在挹婁居住地,距今1700年左右的寧安縣東康遺址中,發現有仿金屬工具製造的圓鋌雙翼石簇和三稜形骨簇等。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曹魏青龍四年 (236年),挹婁向魏國稱臣,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繼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肅慎以後,挹婁部族第一次與中原直接來往和保持融洽臣屬關係之始。其後人在是金代胡裡改人,明代兀良哈人(頭人阿哈出與胡裡改人有關)),這就與與滿族人有了重要關聯。

3、《魏書》始見勿吉之名,不見肅慎、挹婁之名。《北齊書》則肅慎、勿吉同見。

勿吉是“窩集”的轉音,滿語為森林之意,東北人叫“樹窩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魏書·勿吉傳》稱,“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其人勁悍,於東夷最強。言語獨異。……國有大水,闊三裡餘,名速末水。其地下溼,築城穴居,屋似形冢,開口於上,以梯出入。其國無牛,有車馬,佃則偶耕,車則步推。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水氣醎凝,鹽生樹上,亦有鹽池。多豬無羊。嚼米醞酒,飲能至醉。婦人則布裙,男子豬犬皮裘。初婚之夕,男就女家執女乳而罷,便以為定,仍為夫婦。俗以人溺洗手面。頭插虎豹尾。善射獵,弓長三尺,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鏃。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溼;若秋冬,以其屍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常七八月造毒藥傅箭鏃,射禽獸,中者便死,煮藥毒氣亦能殺人。國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皇’,有虎豹羆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汙,行逕山者,皆以物盛。…… 太和十二年(488年),勿吉復遣使貢楛矢方物於京師。十七年(493年),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餘人朝獻。景明四年(503年),復遣使候力歸等朝貢。自此迄於正光,貢使相尋。爾後,中國紛擾,頗或不至。興和二年(540年)六月,遣使石久雲等貢方物,至於武定不絕。”可見,勿吉也是肅慎的一部分。

上文中勿吉人稱長白山為徒太山,漢譯為太皇山,當作神山來祭祀。這與後來的女真人、滿族人的習俗相同。

史載勿吉初有數十部,後逐漸發展為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7大部。

北魏延興五年(475年),勿吉人中一支重返中原。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人反抗夫餘國壓迫,滅掉了稱雄一時的夫餘。從此,散佈各地的勿吉人與中原王朝密切交往。史載勿吉人前後與北魏、北齊交往有37次之多。從同仁、老山頭的出土許多鐵器,包括鐵削、鐵錛、鐵鐮、鐵帶卡、銎鐵錛,這是勿吉人與中原交往時帶回的生產物資,促進了勿吉人農業生產發展和文明進步。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4、《新唐書·渤海傳》則肅慎、挹婁、勿吉三名同見,對三者記載的地望也不一樣說:以肅慎故地置上京龍泉府,在牡丹江中游;以挹婁故地置定理府、安邊府,在松花江下游;以拂涅(即勿吉)故地置東平府,在拉林河流域。

我們綜合看待這些名稱並存的紀錄現象。首先,肅慎、挹婁、勿吉三個部族文化是相同的,都有“楛矢石砮”,古人把他們認為是同一族群不足為怪。其次,畢竟三個部族地望不盡相同,而且長期並存,這說明他們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不好說一定就是同一部族的不同名稱。第三,最有可能的情況是肅慎、挹婁、勿吉三族同源而異支,血緣相同或相近。《魏書》載“勿吉”條有,“其傍有大莫盧國、復鍾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鬱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前後各遣使朝獻。”可見東北地區自古部族甚多,相互征伐和交融都是很可能的。此結論可類推適用於其後興起的靺鞨。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5、靺鞨記載最早見於《北齊書》:“河清二年(563年),靺鞨來貢。”但書中同時記載肅慎和勿吉,“天保五年(554年),肅慎來貢。”“武平三年(572年),勿吉來貢。”前後十八年間並見,真實情形可能同上段結論。

靺鞨是自稱,意譯為林中人。肅慎和女真在滿洲語中是同一個詞彙(JUSHEN),也是森林的意思。靺鞨本字應作靺羯,是自“勿吉”音轉而來,這是一般學界定論。

《隋書·東夷·靺鞨》記載,“靺鞨,在高(句)麗之北,邑落俱有酋長,不相總一。凡有七種:其一號粟末部,與高麗相接,勝兵數千,多驍武,每寇高麗中。其二曰伯咄部,在粟末之北,勝兵七千。其三曰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其四曰拂涅部,在伯咄東。其五曰號室部,在拂涅東。其六曰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其七曰白山部,在粟末東南。勝兵並不過三千。而黑水部尤為勁健。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古之肅慎也”。這說明靺鞨不是一個統一的部族,可能是一些部族的統稱,而且拂涅(勿吉)以東聚落才是肅慎,以西聚落就不是。

《舊唐書》載,“靺鞨蓋肅慎之地,”但不含渤海靺鞨,認為渤海靺鞨是“高(句)麗別種”。《新唐書》把靺鞨分為黑水靺鞨和渤海靺鞨,僅認為“黑水靺鞨居肅慎之地,亦曰挹婁,元魏曰勿吉”。綜上,只有黑水靺鞨才能稱之為肅慎之族系。

6、《契丹國志》的《四至鄰國地理遠近》、《四京本末》和《契丹地理圖》中靺鞨、女真並列,靺鞨在南,女真在北。《宋會要輯稿》和《北風揚沙錄》均載,“唐貞觀中,靺鞨來朝,始聞女真之名。”《文獻通考》卷327載,“唐貞觀中,靺鞨來朝,太宗問其風俗,因言及女真之事,自是中國始聞其名。”這些證明女真不是靺鞨,或者只是靺鞨(特別是其中的黑水靺鞨)的一部分。考慮到蒙古部族統一時是兼併周邊部族的,也不好講女真部族在統一時沒有兼併周邊部族例如其他種靺鞨。故而我們說女真族源是多源的可能更為接近真實史實。

《金史·世紀》載,“黑水靺鞨居肅慎地,東瀕海,南接高麗,亦附於高(句)麗。嘗以兵十五萬眾助高(句)麗拒唐太宗,敗於安市。開元(按:唐玄宗年號)中,來朝,置黑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刺史,置長史監之。賜都督姓李氏,名獻誠,領黑水經略使。其後渤海盛強,黑水役屬之,朝貢遂絕。”

再舉一個方面的例證。中國歷史上的辮髮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辮髮,即將前額蓄髮直至腦後,編垂而下;另一類則剃去前腦頭髮,而後腦編髮。契丹、高麗、室韋皆不辮髮,奚人未知,靺鞨“俗皆辮髮”,但僅黑水靺鞨的髮式可知,屬於第二類辮髮。

《新唐書·北狄傳》載:“黑水靺鞨……俗編髮,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自別於諸部。”編髮,即辮髮。《大金國志》卷39記載女真髮式:“金辮髮垂肩,留顱後發系以色絲。”《北風揚沙錄》稱“(女真)人皆辮髮,與契丹異,留顱後發以色絲系之,富人用珠玉為飾。”《三朝北盟會編》卷三雲“(女真)男子辮髮垂後,耳飾金環,後顱留髮以色絲系之,富者以珠玉為飾。”這些記載既稱“辮髮”又強調“留顱後發”。經分析,這種髮式與滿族男子的髮式相同,是一種既髡又辮的髮式,即剃去額前發,留顱後發,編辮垂後,系以色絲。宋金時期,對這種髮式似乎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名稱,所以文獻中有時稱作“編髮”,有時又稱作“髡髮”或“削髮”、“剝發”,直到滿族才開始稱這種髮式為“剃髮”。這又接近證明黑水靺鞨即是女真了。後來清朝的“剃髮留頭”,其髮式即來源於此,可見民族風俗傳承的堅韌性。

到遼、金時渤海靺鞨和黑水靺鞨就明確定為兩個部族了,稱為渤海人和金人。

本章節主要解決女真的族源問題。後來女真統一和立國為金。

三、講點題外話。我喜歡讀這種瑣屑的歷史記錄,能從中能讀出許多意趣來。

比如本文中,《後漢書》描述肅慎人,“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這段好像描述甚是不雅。但我們想一想“家”字怎麼寫,房中(宀)或一系列住房中間有“豕”。是不是養豬的原始人群都有過這種歷程?只是後來隨著生產力進步,人們越來越文明發達了,這種養殖狀況才發生根本改觀。

"

說明:本人收到可以開通“連載功能”的通知,一時腦熱,準備連載一部歷史資料作品。開通時才發現該功能用於小說發表。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就以這種發文方式完成一個系列的歷史題材,見諒。

我原來的作品集名為《比鄰而居,相擁相殺,建州女真與朝鮮的那些事》,分八次發佈,因文章標題字數限制,更改為本名。以下正文。

這些年來,總有鄰國叫囂要重新構建東北亞史——說白了,就是想把中國在東北亞(含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主導作用抹殺掉,以掩蓋自己不光彩的過往歷史。事實上,每逢中原王朝更替,朝鮮半島上的藩屬政權就會趁火打劫,要從宗主國中國身上攫取更多的土地。所以,我們自西漢以來,在朝鮮半島上的領土一直在退縮,直到退縮到今天的國境線。

本系列文章著眼於介紹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女真的一個分支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係史,揭示自元以後中國最終失去朝鮮半島上的領土過程。預計分八次連載成篇,敬請閱讀。

標題預告如下: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三)元朝,女真在朝鮮半島神一樣的存在

(四)元末明初,為了女真故地,朝鮮急紅了眼

(五)努爾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兒艱難迴歸明朝

(六)在朝鮮挑唆下,明與朝鮮攜手剿滅女真

(七)後金興起,薩爾滸之戰朝鮮遞上投名狀

(八)宗主易位,事大主義的朝鮮轉侍清朝

(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缺席

話說3000年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人民還生活在矇昧時期,中原地區遞次進入虞舜、禹夏、商、周時代。在中國今天的東北地區和曾經的外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一些原始的漁獵部落。這些部落本是華北古獵人追逐獵物來到東北地區定居下來的人的後代,這個時期大約在細石器時代。這些部落人種與中原人種相同,這是有考古學證據的。

女真人的遠祖肅慎人就生活在這裡。肅慎是中國東北有三大基本族系之一,另兩系是穢貊和東胡。三族系起自先秦,迄於明清,貫穿東北古史之始終。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圖片相關史實補充】赫哲人是與肅慎人有關的,本文不及細述,簡單提出結論:赫哲族是從肅慎、挹婁、勿吉、女真一脈相承而來的,但細分之,與黑水靺鞨、生女真、野人女真的淵源最為直接。元代赫哲先民包含在女直達達人中。其中胡裡改、斡朵憐、脫斡憐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路阿速古兒千戶所轄女真人,及黑龍江中下游的女真人是赫哲族先民的主要構成部分。明代赫哲族先民包含於野人女真中,核心部分是虎兒哈諸部和使犬部。清康熙年間對赫哲族地區的征伐,導致了赫哲族與滿族的民族分界意識的形成。清代赫哲族分為剃髮和不剃髮兩部分。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我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烏爾奇人稱那乃人為果爾特,意為“剃髮的人”,相對而言自己便是“不剃髮的人”。從赫哲人身上看一點肅慎人的影子吧。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以下將大量引用古籍文獻記載,這是讀者不太喜歡閱讀的地方,尤其是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讀者會感到索然寡味。但是本系列文章並不準備以展示文獻為主,而是要駁斥鄰國的一些異端邪說,證據自然要紮實一些。因為久遠的記錄必須閱讀中國正史和相關文獻的記載;晚近的鄰國著述就夾雜了相當多的私貨,做了大量歪曲描寫,要辨密發微地去研究和採用了。

一、女真源自肅慎的一種說法,來自《金史·世紀》等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元朝陳準《北風揚沙錄》記載了宋人說法:“金國本名朱裡真,番語舌音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避契丹興宗真名,又曰女直。”。其中提到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按這種傳統說法,女真的源流是這樣的:肅慎,在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

二、另一種說法,則是近代學者多方考證的結論,女真的遠祖是多源的,並非單一部族演化而來。他們認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雖有相關,但是不同的部族。這是我重點要說的一種觀點。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1、最早記載肅慎的史書有:《竹書紀年》——“肅慎者,虞夏以來東北大國也。”。《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 黑龍江寧安鏡泊湖之南,曾經發現距今三千多年的鶯歌嶺遺址,據考古學界認定為肅慎族文化遺存。《晉書》載,肅慎“在不鹹山北,去扶余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千裡。”其地與後來的女真興起之地同。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根據《左傳》、《國語》、《山海經》、《史記》和《漢書》等文獻記載,傳說舜時,息慎氏(肅慎又稱)朝,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其中東北夷即有肅慎。周武王伐紂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國語·魯語下》:“武王克商……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成王時,肅慎氏來朝(《尚書·序》),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史記·周本記》)。康王時,肅慎復至。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國語.魯語下》載,孔子在陳國時,“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孔子斷定此為“肅慎之矢”,說“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果然,陳湣公按孔子說法從金櫃中找到“楛矢石砮”。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楛矢石砮”是關東文化的象徵,作為方物特產是中原文明與東北人民聯繫的紐帶。“楛矢”是長白山區的楛木(有學者認為是樺木)製作的箭桿,“石砮”是用松花江中堅硬的青石磨製的箭頭。清魏源《聖武記》卷一:“惟國初吳兆騫謫寧古塔記之,雲石砮出混同江 中,相傳松脂入水千年所化,厥色青紺,厥理如木,厥堅過鐵石,土人以之礪刄,知為肅慎砮矢之遺。” 王士楨《池北偶談》亦有此說。乾隆御製詩《斐蘭》雲:“榆柳彎弓弦檿絲,剡荊作箭雉翎翍。壯行幼學率由舊,蓬矢桑弧匪襲為。揖讓豈知爭君子,闓抨惟覺慣童兒。曾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

《淮南子》稱:“東方多君子之國,信哉,莫古於肅慎。”宋《冊府元龜》稱肅慎“負山襟海,物產閎博,風氣純古,歷虞夏商周,迄魏晉南北朝,傳世二千餘年不絕”。《後漢書》描述肅慎(挹婁)人使用楛矢石砮情景:“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土地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塗身,厚至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後。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自漢興以後,臣屬夫餘,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便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東夷夫餘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獨無,法俗最無綱紀者也”。可見,肅慎是真實不虛的族群。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2、戰國以後,多見挹婁而少見肅慎,直至三國、兩晉時,肅慎之名又重新出現。肅慎、挹婁之名同見於《三國志》,如《東夷傳》記載挹婁,《毌秋儉傳》、《少帝紀》記載肅慎。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景元三年(262年)肅慎來獻楛矢石砮;《晉書·東夷傳》解釋此事:“……魏景元末,來貢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屬”。宋《冊府元龜》累記貢楛矢之事,如“十二年(漢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遣使貢楛矢方物”等。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載,“挹婁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

挹婁一詞,含義有兩說:一,音近通古斯語“鹿”,為鹿之意;二,與滿語“葉魯”音近,為巖穴之穴的意思。挹婁用作族稱,即“穴居人”的意思,是他稱,久之成為族稱。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挹婁向中原王朝納貢時自稱肅慎,說明其源於肅慎。在挹婁居住地,距今1700年左右的寧安縣東康遺址中,發現有仿金屬工具製造的圓鋌雙翼石簇和三稜形骨簇等。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曹魏青龍四年 (236年),挹婁向魏國稱臣,曹魏將其劃歸遼東郡管轄。這是繼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肅慎以後,挹婁部族第一次與中原直接來往和保持融洽臣屬關係之始。其後人在是金代胡裡改人,明代兀良哈人(頭人阿哈出與胡裡改人有關)),這就與與滿族人有了重要關聯。

3、《魏書》始見勿吉之名,不見肅慎、挹婁之名。《北齊書》則肅慎、勿吉同見。

勿吉是“窩集”的轉音,滿語為森林之意,東北人叫“樹窩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魏書·勿吉傳》稱,“勿吉國,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其人勁悍,於東夷最強。言語獨異。……國有大水,闊三裡餘,名速末水。其地下溼,築城穴居,屋似形冢,開口於上,以梯出入。其國無牛,有車馬,佃則偶耕,車則步推。有粟及麥穄,菜則有葵。水氣醎凝,鹽生樹上,亦有鹽池。多豬無羊。嚼米醞酒,飲能至醉。婦人則布裙,男子豬犬皮裘。初婚之夕,男就女家執女乳而罷,便以為定,仍為夫婦。俗以人溺洗手面。頭插虎豹尾。善射獵,弓長三尺,箭長尺二寸,以石為鏃。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溼;若秋冬,以其屍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常七八月造毒藥傅箭鏃,射禽獸,中者便死,煮藥毒氣亦能殺人。國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皇’,有虎豹羆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汙,行逕山者,皆以物盛。…… 太和十二年(488年),勿吉復遣使貢楛矢方物於京師。十七年(493年),又遣使人婆非等五百餘人朝獻。景明四年(503年),復遣使候力歸等朝貢。自此迄於正光,貢使相尋。爾後,中國紛擾,頗或不至。興和二年(540年)六月,遣使石久雲等貢方物,至於武定不絕。”可見,勿吉也是肅慎的一部分。

上文中勿吉人稱長白山為徒太山,漢譯為太皇山,當作神山來祭祀。這與後來的女真人、滿族人的習俗相同。

史載勿吉初有數十部,後逐漸發展為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7大部。

北魏延興五年(475年),勿吉人中一支重返中原。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人反抗夫餘國壓迫,滅掉了稱雄一時的夫餘。從此,散佈各地的勿吉人與中原王朝密切交往。史載勿吉人前後與北魏、北齊交往有37次之多。從同仁、老山頭的出土許多鐵器,包括鐵削、鐵錛、鐵鐮、鐵帶卡、銎鐵錛,這是勿吉人與中原交往時帶回的生產物資,促進了勿吉人農業生產發展和文明進步。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4、《新唐書·渤海傳》則肅慎、挹婁、勿吉三名同見,對三者記載的地望也不一樣說:以肅慎故地置上京龍泉府,在牡丹江中游;以挹婁故地置定理府、安邊府,在松花江下游;以拂涅(即勿吉)故地置東平府,在拉林河流域。

我們綜合看待這些名稱並存的紀錄現象。首先,肅慎、挹婁、勿吉三個部族文化是相同的,都有“楛矢石砮”,古人把他們認為是同一族群不足為怪。其次,畢竟三個部族地望不盡相同,而且長期並存,這說明他們之間還是有所區別的,不好說一定就是同一部族的不同名稱。第三,最有可能的情況是肅慎、挹婁、勿吉三族同源而異支,血緣相同或相近。《魏書》載“勿吉”條有,“其傍有大莫盧國、復鍾國、莫多回國、庫婁國、素和國、具弗伏國、匹黎爾國、拔大何國、鬱羽陵國、庫伏真國、魯婁國、羽真侯國,前後各遣使朝獻。”可見東北地區自古部族甚多,相互征伐和交融都是很可能的。此結論可類推適用於其後興起的靺鞨。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5、靺鞨記載最早見於《北齊書》:“河清二年(563年),靺鞨來貢。”但書中同時記載肅慎和勿吉,“天保五年(554年),肅慎來貢。”“武平三年(572年),勿吉來貢。”前後十八年間並見,真實情形可能同上段結論。

靺鞨是自稱,意譯為林中人。肅慎和女真在滿洲語中是同一個詞彙(JUSHEN),也是森林的意思。靺鞨本字應作靺羯,是自“勿吉”音轉而來,這是一般學界定論。

《隋書·東夷·靺鞨》記載,“靺鞨,在高(句)麗之北,邑落俱有酋長,不相總一。凡有七種:其一號粟末部,與高麗相接,勝兵數千,多驍武,每寇高麗中。其二曰伯咄部,在粟末之北,勝兵七千。其三曰安車骨部,在伯咄東北。其四曰拂涅部,在伯咄東。其五曰號室部,在拂涅東。其六曰黑水部,在安車骨西北。其七曰白山部,在粟末東南。勝兵並不過三千。而黑水部尤為勁健。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古之肅慎也”。這說明靺鞨不是一個統一的部族,可能是一些部族的統稱,而且拂涅(勿吉)以東聚落才是肅慎,以西聚落就不是。

《舊唐書》載,“靺鞨蓋肅慎之地,”但不含渤海靺鞨,認為渤海靺鞨是“高(句)麗別種”。《新唐書》把靺鞨分為黑水靺鞨和渤海靺鞨,僅認為“黑水靺鞨居肅慎之地,亦曰挹婁,元魏曰勿吉”。綜上,只有黑水靺鞨才能稱之為肅慎之族系。

6、《契丹國志》的《四至鄰國地理遠近》、《四京本末》和《契丹地理圖》中靺鞨、女真並列,靺鞨在南,女真在北。《宋會要輯稿》和《北風揚沙錄》均載,“唐貞觀中,靺鞨來朝,始聞女真之名。”《文獻通考》卷327載,“唐貞觀中,靺鞨來朝,太宗問其風俗,因言及女真之事,自是中國始聞其名。”這些證明女真不是靺鞨,或者只是靺鞨(特別是其中的黑水靺鞨)的一部分。考慮到蒙古部族統一時是兼併周邊部族的,也不好講女真部族在統一時沒有兼併周邊部族例如其他種靺鞨。故而我們說女真族源是多源的可能更為接近真實史實。

《金史·世紀》載,“黑水靺鞨居肅慎地,東瀕海,南接高麗,亦附於高(句)麗。嘗以兵十五萬眾助高(句)麗拒唐太宗,敗於安市。開元(按:唐玄宗年號)中,來朝,置黑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刺史,置長史監之。賜都督姓李氏,名獻誠,領黑水經略使。其後渤海盛強,黑水役屬之,朝貢遂絕。”

再舉一個方面的例證。中國歷史上的辮髮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辮髮,即將前額蓄髮直至腦後,編垂而下;另一類則剃去前腦頭髮,而後腦編髮。契丹、高麗、室韋皆不辮髮,奚人未知,靺鞨“俗皆辮髮”,但僅黑水靺鞨的髮式可知,屬於第二類辮髮。

《新唐書·北狄傳》載:“黑水靺鞨……俗編髮,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自別於諸部。”編髮,即辮髮。《大金國志》卷39記載女真髮式:“金辮髮垂肩,留顱後發系以色絲。”《北風揚沙錄》稱“(女真)人皆辮髮,與契丹異,留顱後發以色絲系之,富人用珠玉為飾。”《三朝北盟會編》卷三雲“(女真)男子辮髮垂後,耳飾金環,後顱留髮以色絲系之,富者以珠玉為飾。”這些記載既稱“辮髮”又強調“留顱後發”。經分析,這種髮式與滿族男子的髮式相同,是一種既髡又辮的髮式,即剃去額前發,留顱後發,編辮垂後,系以色絲。宋金時期,對這種髮式似乎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名稱,所以文獻中有時稱作“編髮”,有時又稱作“髡髮”或“削髮”、“剝發”,直到滿族才開始稱這種髮式為“剃髮”。這又接近證明黑水靺鞨即是女真了。後來清朝的“剃髮留頭”,其髮式即來源於此,可見民族風俗傳承的堅韌性。

到遼、金時渤海靺鞨和黑水靺鞨就明確定為兩個部族了,稱為渤海人和金人。

本章節主要解決女真的族源問題。後來女真統一和立國為金。

三、講點題外話。我喜歡讀這種瑣屑的歷史記錄,能從中能讀出許多意趣來。

比如本文中,《後漢書》描述肅慎人,“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其人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圜之而居。”這段好像描述甚是不雅。但我們想一想“家”字怎麼寫,房中(宀)或一系列住房中間有“豕”。是不是養豬的原始人群都有過這種歷程?只是後來隨著生產力進步,人們越來越文明發達了,這種養殖狀況才發生根本改觀。

建州女真與朝鮮半島之一:女真自遠古而來,中國歷史從來不曾缺席

東漢綠釉陶豬圈,豬圈與廁所合一,1987年出土於三門峽市區,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又如本文中,《魏書·勿吉傳》稱,“初婚之夕,男就女家執女乳而罷,便以為定,仍為夫婦。俗以人溺洗手面。”這一段看如何斷句。如看做新婚夫婦所為,似乎與記載的近代西伯利亞地區一些婦女在某種情況下要求男子清晨飲其尿液的風俗類似。如果斷句為與新婚無關的獨立行為,則又與北極之地一些民族的行為習慣相同。這一段純屬民俗學猜測,只是聽說,沒有嚴格考證,也許我說的不對。但是,健康人的尿液是人體產生的無菌液體,是衛生的,除了氣味不雅,沒有什麼大問題,這點沒有侮辱古人。為了防止某些有潔癖的玻璃心的聖母以此段人身攻擊我,講一個我聽說過的故事。我的小學美術老師(可能叫張建忠或張建東,現在其人應該已歿)稱其父是原新疆國民黨警備廳的高官,其建國後在新疆參加工作,後調往內地。他一次在課堂上講新疆的生活條件艱苦——有一位縣長帶著夫人坐車去外地開會,路上拋錨好幾天,水都喝沒了,夫人對丈夫說,你尿點給我喝吧,後來幸遇過路的汽車給水解救了他們。當我從烏魯木齊坐豪華大巴去喀納斯時,第一天走了15個小時,夜宿布爾津縣山東菏澤人開的一個賓館,第二天又走了3小時才到喀納斯湖邊,夜宿圖瓦人的木頭房子(當時允許在景區內住),早晨踩著遍地的泥濘(天天下雨)和牲畜糞便走老遠如廁。從烏魯木齊到喀納斯沿路行來,路況是比想象中好了許多,但在北疆還是看到許多砍樹做成的木頭電線杆子,這在內地是見不到的,條件比內地還是艱苦很多。想起張老師的故事,認為艱苦環境下人是不那麼講究的,信服。

這是我的一點感慨。我也不過是俗人一個,能夠從史書中的低俗記載看到一點意趣,承認自己境界不高,不要嘲笑我。

敬請閱讀下一篇:《(二)金朝立國之後,女真走上漢化道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