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

點擊上方

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

藍字關注我們

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

MBA智庫商學院,鏈接全球優質商學院資源

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

作者丨李剛

來源 l 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查德•塞勒教授的"稟賦效應"理論

1

  • 擁有時的快樂,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個更大?

  • “怕麻煩”是一種什麼心態?

  • 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這幾個看似風馬牛不及的問題,其實背後都隱藏著同一種心理效應————稟賦效應。

這個理論就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率先提出的。

想要理解“稟賦效應”,先得了解“行為經濟學”中另一個更基本的概念——“損失厭惡”。

2

損失厭惡:

寧願得不到,也不願失去

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為了鼓勵你,領導特意打報告,為你爭取加薪。

然而到了年終,辛苦了一年的你,卻一無所獲。

你一定非常失望。

事實上,你什麼都沒有失去啊!努力工作卻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為什麼別人沒有你那麼失望呢?為什麼經過一場想像中的“得而復失”後,你的心情比什麼都沒有發生時還要糟糕呢?

經濟學家是這樣解釋的: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心情滿意值”是100,忽然,你撿到一個大皮夾子,裡面有100元錢,“心情滿意值”迅速上升50%,達到150。

可是樂極生悲,你遲到了,扣工資100元,“心情滿意值”下降50%,變成75。

一得一失,錢沒有任何變化,但“心情滿意值”卻從100變成75。

有人會說,這個計算有問題,為什麼“心情滿意值”不是加減某一個值呢,如果那樣算,“得而復失”就沒有任何變化了。

這就問到點子上了。

好比同樣是撿到100元,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乞丐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們擁有的東西是我們價值判斷的起點。所以“心情滿意值”的變化不是加減某一個值,而是乘除一個比例。

就像我們拿1萬元炒股,虧損10%,再盈利10%,就變成了9900(反過來也是一樣),憑空少了100元。

上面的例子證明了“投資決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損失厭惡”:

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通常小於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所以我們不喜歡冒險,寧願放棄得到的快樂去維持現狀,也不願承受失去的痛苦。

人生就是這樣悲慘:你擁有一段戀情的快樂,一定小於失戀的痛苦;得到一個孩子的快樂,一定小於失去這個孩子的痛苦……

所以老莊哲學才告訴我們,不要去追求那些有價值的東西……

扯遠了。我們剛才說,“損失厭惡”的前提是“擁有一樣東西之後害怕失去的感覺”,它暗含著一個假設,你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的價值判斷,常常是非理性的。

理查德•塞勒的“稟賦效應”,就證明了這個假設。

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

圖源 | 全景視覺

3

敝帚自珍的“稟賦效應”

假如你同時有兩份工作機會,別的條件都一樣,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

你覺得兩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經濟學術語來說, 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

其中一家先打電話通知你,你欣然接受,開始憧憬跳槽後的生活。過了一會兒,另一家也打電話給你。此時,你十有八九會拒絕。

雖然幾分鐘前,你還覺得兩者沒有區別,但當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後,你已經擁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於你沒有得到的5天年假。

理查德•塞勒教授說,這就是“稟賦效應”: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稟賦效應”是“損失厭惡”心理造成的,因為“失去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於“得到1000元”(等同於五天年假)的開心。

旁邊的中國學生開始插話,這算什麼理論,中國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總結成一個成語:敝帚自珍。

理查德•塞勒教授反問:那“敝帚自珍”有沒有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學生想了想,說:“其實也不是什麼‘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煩,不想改變自己的決定吧。”

理查德•塞勒教授畢竟是做學問的,喜歡窮追不捨:“那‘怕麻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是指選擇的成本嗎?難道我們打一個電話說‘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嗎?”

事實上,當“稟賦效應”讓我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後,“怕麻煩”就只是一個藉口。

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變現狀”是出於“稟賦效應”的非理性行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煩”,那麼,當對方為了爭取你,再給你加一天年假時,你很可能還是會拒絕。

把這個例子變化一下,當面對薪水漲幅大於30%的工作機會時,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漲幅,你通常會好好考慮一下“跳槽成本”。

可出於“稟賦效應”,我們會高估目前工作的價值,從而誇大“跳槽成本”。

那麼,“跳槽成本”實際上是多少呢?

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

圖源 | 全景視覺

4

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損失的痛苦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說明“稟賦效應”時,做過一個的實驗。

他讓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的任務是賣掉一個咖啡杯,第二組的任務是向賣家買咖啡杯,第三組的可自由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得到同價值的一筆錢,然後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是第二組買家估價的中位數是2.87美元,和第三組可自由選擇的學生估價3.12美元,非常接近。

而賣家估價的中位數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證明了“擁有什麼,就高估什麼”的“稟賦效應”。

理查德•塞勒等經濟學家的很多實驗中,都出現過大約2∶1的比例,於是得出“稟賦效應”的“損失厭惡係數”——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相同損失的痛苦。

用這個係數解釋前面的例子,當你答應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後,另外一家要多給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來的5天),才能讓你改主意。

如果一個漲薪10%的跳槽機會,會讓你猶豫不決(意味著兩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麼說明“跳槽成本”其實只有薪水的5%。

不過,有人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當我從自己的錢包裡拿出500元錢,買一雙標價500元的鞋時,為什麼我對這自己擁有的這5張鈔票沒有產生“稟賦效應”呢,為什麼賣家沒有對他的鞋產生“稟賦效應”呢?

5

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理查德•塞勒是這麼解釋的:因為你知道,錢是用來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來賣掉的,所以不會產生“稟賦效應”。

反過來說:當你對錢產生擁有感時,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對“花錢”這件事。

窮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所以窮人常常對錢有“擁有感”,就產生了“稟賦效應”——花100元錢的痛苦大於得到100元商品的快樂;喜歡的東西沒貨了,竟然如釋重負地鬆一口氣。

而富人相反,他們的錢是用來“錢生錢”的,不停地進進出出,不能不會有“稟賦效應”的心理負擔。

錢這個東西,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所以這個世界往往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同樣,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錢,是兩樣東西,賣得不好的商品,你讓他打個折就像割自己的肉。

但在生意老手看來,它們都是財富的不同形態。所以他們更注重資金週轉速度,該清倉甩賣時,毫不猶豫。

用一句老話說:錢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擁有了它的真實價值。

6

屁股決定腦袋”的非理性判斷

“捫心自問,如果你是別人,你願意和你自己合作嗎?”

“想都不敢想啊,哪有這麼好的福氣……”

上面雖然是個段子,但“稟賦效應”確實讓我們做出了很多“屁股決定腦袋”的非理性判斷。

你是否曾經認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職加薪總是快你一步,因為“那個人會拍馬屁”?

你是否為領導用了別人的方案,而讓你一週的努力付諸東流而生氣,你認為你的方案明顯比別人的好,領導是眼瞎了嗎?

當我們處於“賣家”的角色時,我們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當我們牌“買家”的角色時,我們是否過於吝嗇?

知道“稟賦效應”的存在,你的判斷應該會更客觀一點,心態應該會更成熟一點吧。

注: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作者:李剛。專欄作家,職場學習類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主筆。MBA智庫商學苑經授權發佈本文,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封面圖源:全景視覺。

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

喜歡本文

歡迎朋友圈~

不想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關注 !!!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

馬雲開年演講:2019年管它好壞,我只提醒大家一件事

為什麼星巴克的員工都不太熱情?背後這4點值得深思

女版喬布斯的覆滅,這是今年我聽過最唏噓的真人故事

李湘女兒課程表曝光:“我985畢業,比不過一個小學生”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這65條工作和成長建議,你將受用終生!

(點擊藍字可直接查看,記得分享出去哦~)

MBA智庫聯繫方式: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