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怒江 玉米 瑪瑙 烹飪技巧 民宗北辰 2017-06-03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1

怒族起源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使用語種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怒江州的福貢、貢山及蘭坪縣兔峨鄉一帶。按來源不同,怒族大體可分為兩支。一支自稱“阿怒”和“阿龍”。是當地最早的土著居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怒族”。怒族使用怒語,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2

怒族風俗

【飲食習慣】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麵稠糊)、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採集野菜。常採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蔥、花椒等。

怒族美食科普貼

咕嘟飯:原料是包穀面或蕎麵。先把一滿鍋水燒開,舀去一半水待用。將包穀面或蕎麵裝進鍋裡,蓋上鍋蓋煮。等水滲透包穀面或蕎麵後,用小勺攪拌,這時面粥會越煮越稠。之後把先前舀出的開水適量倒進鍋裡,蓋上鍋蓋燜上片刻,再攪拌,再燜,反覆幾次。這樣做出來的飯,有一種沁人心脾的香味,入口之後,回味綿長。由於在烹任過程中,會發出"咕嘟咕嘟"的面粥沸騰聲,因此當地人形象地稱它為“咕嘟飯”。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漆油茶:漆油茶所含的漆油是從漆樹果實榨出來的油脂,呈臘黃色或灰褐色。其性溫,味辛淡,是僳僳族、怒族特有的食用油。居住在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僳族,與西藏察隅地區接壤,食俗受藏族影響;但怒江地區地處亞熱帶,不產犛牛和酥油,而產漆蠟。僳僳族、怒族同胞就用漆油代替酥油,製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既富含營養又具民族特色,是他們待客的名飲料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琵琶肉:琶琵肉醃製的具體方法,是將宰殺後的豬刮毛洗淨,開膛取出內臟,剔去骨頭。然後撒上用花椒、胡椒、草果、鹽等調製的佐料面,還要抹上燒酒。用線把刀口縫好。在豬耳朵裡各塞上一個核桃,在豬鼻孔裡也各插一根粗細剛好能塞嚴鼻孔的小木棍。

放置幾天之後,取出木棍,灌一些鹽水進去,再塞嚴木棍。同時在針線縫合處塗上一些核桃油。如此反覆數次後,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薰或晾在房頭,等到幹了之後即成一具完整的琵琶肉,一般情況下,頭年醃製的琵琶肉要到大年三十晚上才食用。由於醃製方法複雜,存放時間較長,所以其味道非常可口。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咕嘟酒:怒族咕嘟酒是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縣的特產。怒族咕嘟酒的釀製法,其第一步與羌族的蒸蒸酒根基溝通,即將玉米粉製成酒。其特點表此刻飲用時先將壇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插手適量開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濾去渣,飲其汁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民族服飾

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怒族已婚婦女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珠料等裝飾品,耳帶銅環,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怒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

男子服飾:怒族男子的服飾風格古樸素雅,與僳僳族相似,男子蓄髮多蓄長髮,披髮齊耳,用青布或白布包頭。傳統服飾為交領麻布長衣,內穿對襟緊身汗衫,外穿敞襟寬胸長衫,長衫無鈕釦,穿時衣襟向右掩,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帶一串珊瑚,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怒刀,肩挎弩弓及獸皮箭包,腳打竹篾製作的綁腿,顯得英武剽悍。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女子服飾:怒族婦女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裝,下裝為麻布長裙,喜在衣裙上鑲墜花邊,在胸前佩帶彩色珠子串成的項圈,有的婦女用珊瑚、瑪瑙、貝殼、銀幣等串成漂亮的頭飾或胸飾,耳戴垂肩的大銅環。頭戴用彩珠連串的珠珠帽,怒語稱“盧批靠”,胸前掛彩色串珠,怒語稱“夏委”和用海貝製作的一塊圓形裝飾品“勒唄”,裝飾品的多少貴賤象徵佩戴者的身份和經濟狀況,喜戴銅耳環,婦女喜挎自己縫製刺繡的怒包裝飾並盛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繫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的衣裙上都繡有花邊

民族禮儀

怒族熱情好客,客人來訪時,全寨都要獻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進屋,主婦將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烹製佳餚,並同時送上兩塊石塊粑粑,中間得夾一塊煎雞蛋或烤豬肉。兩塊粑象徵夫妻二人,中間夾雞蛋或肉象徵有興旺的後代,最後主人還要與客人共同飲“同心酒”

同心酒:酒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飲料,更是他們待客的必需品,貴客光臨,必以酒相待。他們的飲酒方式一般是邊飲邊聊。在比較歡快熱鬧的場合,不論男女老少,如果將某人視為知已時,便要與他喝“同心酒”,即兩人腮貼腮,嘴挨嘴,一手摟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飲 ,一飲而盡。置身於這種情 深意濃的場景,即使是平日滴酒不沾的人,也難以推脫。因為只有喝了這同心酒,你才能算是怒家人的真正朋友!

3

怒族傳統節日

(1)仙女節

怒族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流傳於貢山縣丙中洛鄉的怒族聚居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延續三天。節慶活動包括祭祀仙女洞並迎接聖水、歌舞求福、體育競技等

怒族仙女節的起源,一種說法是源於原始崇拜,另一說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種遺俗。怒族信奉仙女,以祈求安泰。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2) 吉佳姆節

怒族最熱鬧的節日。吉佳姆。怒語譯意,是過年之意。節期在每年秋收之後,一般要過15天。節日裡,村村寨寨烤酒殺豬,歌舞通宵達旦。在節日期間,又以殺年豬後的頭一天為節日最歡樂的一天。這一天,姑娘們打扮一新,身著繡有花邊的衣裙,佩戴站用珊瑚、瑪瑙、貝殼、銀幣串成的胸飾。小夥子們也全身新裝,手持琵琶,曲調不斷反覆,曲意不斷增加。人們伴隨琴聲翩翩起舞。屋裡的老人們也趁酒興大唱《酒歌》,祝福後代幸福成長。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4

怒族人物

李漢良:他不僅能講述眾多怒族民間故事,擅長吹拉彈唱,能寫會創,截至目前,已蒐集創作了《嘎瓦嘎普》、《家鄉變了樣》、《救月亮》、《怒寨情歌》、《趕烏鴉》和《孔雀舞》等近70多首怒族民間歌舞作品,其中《孔雀舞》和《怒寨情歌》在全州第六屆農民文藝匯演中獲一、二等獎,《趕烏鴉》還榮獲省級一等獎,曾多次參加各種文藝匯演。這些殊榮,讓李漢良在貢山民間文藝界有較高的聲譽和影響。2002年5月,他被省民委、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音樂藝人”稱號,是目前貢山縣不多的幾位省級民間藝人之一。

最炫民族風丨民族圖鑑第十期:怒族

虐羅虐及:(生卒年不詳)雲南碧江怒族第36代祖。傳說他有四子:長子拉黑,次子拉歐,三了拉窮,四子拉賒。今碧江八村的怒族為次子拉歐的後代,九村為三子拉窮的後代,七村的部分怒族為四子拉賒的後代。據說長子拉黑因出生後不斷啼哭,按照怒族習欲必須遷居方能止啼,故遷至高黎頁山以西的墨河、狄秀江一帶居住。其後人與當地土著居民逐漸融合,子民繁衍基本居住兩地。居墨河者稱為“曼娃”,居狄秀江者稱“逖秀龍”,至今已有27代,並發展演變為獨龍族。是以今當地怒族和獨龍族往來頻繁,互稱親戚,關係密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