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怒江 高黎貢山 普洱 故事 五十六個兄弟姐妹 2018-12-09

咬牙當上馬鍋頭

當村莊裡的雞開始啼叫的時候,太陽還沒有升起,雲南省貢山,這個數萬人口的小縣被一場大霧籠罩著,周圍的田園風光若隱若現,讓人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縣城裡,有一條舊得發黑的街道,叫做馬幫路,當年,進入獨龍江的馬幫就是從這裡出發,馱著鹽、大米、衣服和鞋子出發的。嘎達娜牽著10歲的孫子小東走過來,穿一件半舊的深紫色外套,陽光薄薄照在她的臉上,給黝黑的皮膚抹了一層金黃,她拉了拉軍綠色的帽子,遠遠地就綻放開笑容。

嘎達娜是藏族人,生在貢山縣迪麻洛村公所白漢洛村,她趕馬30多年,是迄今為止中國唯一跑馬幫的女人。馬幫的頭兒也叫“鍋頭”,不但要照顧整個馬隊,還要掌管全隊的火食分配,所以叫“鍋頭”。嘎達娜成了馬幫的“鍋頭”,自然也是全國唯一的“女鍋頭”。說起趕馬的經歷,嘎達娜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苦;說起幹這一行的原因,她也用了一個字,窮。在嘎達娜的家鄉,生活僅有7000多人的少數民族——獨龍族,生活在大山深處,道路不通,物資貧乏。從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國家為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多時靠500多匹騾馬,“性質”為國營的“國家馬幫”,每年運送600噸左右的糧食和其它生產、生活物資進入獨龍江流域,以救濟獨龍族兄弟。

這畢竟是一條很不容易的道路。三江並流地區的村村寨寨,由於山路遙遠崎嶇,凡是有能力的人家,都要養上一兩匹騾馬,農忙時幫著馱運糞肥到分散得很遠的山地裡,秋收再把莊稼馱回家裡;到了農閒的時節,村寨裡的青壯年又邀約在一塊,將各自的騾馬湊成馬幫,選舉一個有經驗有能力的人作為“鍋頭”,活躍在條條山路上。他們遇山翻山,逢水過水,將各種貨物運到汽車到不了的地方,滿足偏遠山民的生活需求,同時將山裡的物產運送到外面,或到有集市的地方進行交易。能做這份工作的人需要非同尋常的勇敢和毅力。做馬鍋頭的女人不多,在貢山這裡,當時國營馬幫中就只有一個女馬鍋頭:嘎達娜。

當年嘎達娜是主動要求加入馬幫,她跑的很好,近100百公里的路程,要翻4座大山。男人們一年跑14趟,她跑15趟。那一年“公路局”獎給她兩頭騾子,嘎達娜把這兩匹騾子交給丈夫趕,自己在家生孩子、打奶子。那一年下來,丈夫只拿回來7塊錢,村上人都笑了,於是嘎達娜的丈夫有了“七塊”的外號。三江並流地區惡劣的氣候為馬幫運輸增加了許多艱難困苦。那一帶氣候變化無常,雨雪說來就來,幾乎無法作任何準確的預報,而且氣候差異特別大,在河谷裡酷熱難當,而在高山上則可能寒風刺骨,這樣的天氣使人和騾馬極難適應,很容易生病,甚至失去生命。如果碰上連日下雨,簡易的人馬驛道的許多路段就會坍塌,或為大水淹沒,沿途的大小橋樑更是雨一大就給沖走了;下雨時高山埡口上的氣候也會變得格外寒冷,這時再翻山的話,就十分危險。

有一次,嘎達娜的馬走失了,她心痛著一路尋找,才終於在第二天早晨把馬給找回來:“因為太苦了,馬會逃走,它們一般會選擇通向縣城方向的道路,那裡的道路更平坦一些。”艱苦的道路能讓本性忠誠的馬都“背叛”,人也一樣會更軟弱。有一年大雪封山,嘎達娜的丈夫半年多都沒有消息,等雪融化河開後,“壞消息”也隨著河水傳來,嘎達娜趕到那個山裡的小村子,“傳言”被證實了,丈夫已經住在那裡,娶起新婦。拿來離婚證書,財產分一半、孩子分一半。嘎達娜說,財產你隨便,孩子一個也不給。為了養家餬口,嘎達娜又重新趕起馬幫,因為這種工作雖然累,收入還是比較高的。那一年嘎達娜26歲,家裡有3個兒子和1個女兒。

她至今仍記得惟一一次運輸失敗。那是在1997年9月,嘎達娜要趕在大雪封山之前再送一批藥品進獨龍江醫院。當時高黎貢山已下了第一場雪,雖然通常在第三場雪後騾馬才可通行,但那仍然太過危險。最有經驗的老頭阿迪說:“你瘋了嗎?馬會死掉的。”但嘎達娜執意要走,老搭檔餘正輝不放心這對母子,主動陪他們一起過山。靠近南磨王山埡口時,暴雪突降,眼前一片蒼茫,路變得異常艱難,騾馬困頓不堪,不時打滑跪在雪地上。耗盡力氣也無法再讓馬移動半步,無奈下只好撤回。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馱上普洱去北京

2005年,嘎達娜接到了一生中路程最遠的一個活兒——她要趕著馬把茶葉從怒江峽谷,步行運到首都北京義賣為希望工程募款,全程4100多公里,一路山高路險谷深,天氣異常多變,困難超乎常人的想象。嘎達娜是這支馬幫裡唯一的女人,出發以後,她一直處於亢奮狀態,大家始終能聽到她歡快的歌聲和爽朗的笑聲,生性自由奔放的她已經很久沒過這樣的日子了。

這支由120匹馬,43個人組成的馬幫是5月1日從雲南普洱縣城出發的,他們要經過大約5個月的步行,跨越雲南、四川、陝西、山西、河北,到達北京。而此前有歷史記載的,雲南馬幫最後一次馱茶進京是在1839年,所以嘎達娜和她的同伴們將是166年中唯一一批從雲南運茶到北京的馬幫。這次進京的馬幫由6支馬隊組成,嘎達娜是其中貢山馬隊的馬鍋頭,也是6位馬鍋頭裡唯一的女性。嘎達娜曾經為了要不要接下這趟遙遠的旅程猶豫了很久,後來因為聽說,這次賣茶葉的錢將在自己的家鄉和沿途省份建立希望小學,她才最終答應走這一趟。嘎達娜的大兒媳馬上要生孩子了,她想讓自己的小孫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也想看看一直嚮往的首都北京。

俗話說,出門三裡,不如家裡,在長時間的行走之中,馬和人都經受著地理和氣候的考驗。5月10日,嘎達娜他們進入地處哀牢山腹地的沅江河谷,這裡有火爐之稱,對於這支來自寒冷地區的馬幫來說,面臨的第一關就是炎熱、疾病的考驗。果然,進入沅江河谷沒幾天,一匹馬生病了。獸醫用現代的方法,沒有醫治得了馬的病,不到3個小時,馬死了,馬是趕馬人的命根子,嘎達娜和同伴們感到有一種無形的恐懼。嘎達娜開始為馬幫裡其它的騾馬擔心了。嘎達娜以前趕馬為生的時候,家裡最多有過7匹騾馬,如今只剩下“花腳”和“蝦腳”了,這兩匹嘎達娜最心愛的騾馬今年已經18歲了,這對於騾馬來說是老年了,它們已經跟隨嘎達娜15年,有一次趕馬路上嘎達娜生病了,是“花腳”把她馱回了家裡,救了她一命。對於嘎達娜來說,這兩匹老騾馬就像家人一樣,恐怕它們出什麼意外。

現代的道路改變著馬幫的行走方式,但馬和人的關係卻依然和千百年來一樣。如此長距離的跨越,馬和人都要經受氣候和地理變化的考驗,嘎達娜的馬也病了,她從身上拔出一棵針,拉出馬的舌頭,在舌頭根部一刺,幾滴汙血流了出來。然後嘎達娜給馬喂下一瓶幾塊錢的十滴水,再揉了揉馬的脊背。不一會,馬抖抖身子,病好了。這樣的土方法,嘎達娜說不出原因,不知道來由,她只知道從來醫馬就是要這樣的。

在四川沐川縣先鋒鄉河,趕馬人終於可以敞開在河裡洗上一個澡涼快涼快了。但是一次災難正向趕馬人逼近。閃電劃破了寂靜的夜空,傾盆大雨使河水在十幾分鍾之內漫過了河堤。趕馬人瘋狂地催促著馬幫快一點,否則水就越來越大了。100多匹馬,40多個人,在黑夜和閃電之中突圍著。在天矇矇亮的時候,驚魂未定的馬幫決定提前上路,趕快離開這危險地帶。多半天后,馬幫離開了河堤,才停下來休息。幸運的是,茶葉沒有被淋溼。

雖然,一路上大家一再小心,可意外還是接二連三,在雙流縣附近的鐵路邊,馬幫突然與火車相遇,以前只在高山險谷中行走的馬幫從來沒有遇見過火車,這一下人和馬都措手不及,第一次聽火車呼嘯而過的聲音,所有的馬匹都驚了。要在方圓幾公里的平壩裡,找到四處潰逃的馬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大家找馬的時候,火車又來了,在這裡火車通行的密度非常大,常常只間隔幾分鐘,就有一列火車開過,幾次過後,嘎達娜就是有了防備火車的經驗。

夏秋之交的日子,馬幫進入了秦嶺。過了秦嶺,馬幫就離北京越來越近了。這是上路以來趕馬人最快活的日子,看到大山,看到森林,他們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樣。為了儘快到達北京,8月26日,馬幫冒雨行走在公路上,沒想到一輛大客車,在陝西省黃陵縣境內,因為雨天路滑,撞上了6位馬鍋頭之一的楊自祥。楊自祥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死亡了。死亡來得猝不及防,在四川的時候,楊自祥還在教嘎達娜認字、對趕馬歌,可到了陝西他就死了,嘎達娜想不通,一個馬幫的人,大家一起出來,怎麼就到不了北京呢?

那一年10月14日,他們終於到達目的地——首都北京。如果不是有這次機會,她們就是賣掉房子賣掉牲口也來不起北京。這些趕馬人用腳步完成了166年來第一次從雲南趕馬運茶到北京的傳奇旅途,沿途義賣茶葉募集資金400萬元,用於在沿途所經過的省及馬幫成員的家鄉建立希望小學。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嘎達娜有個願望

直到今天,嘎達娜還清楚地記得,90多歲的老母親穿滾花邊的藍色藏袍,柱著柺杖,坐在門口的板凳上望著自己的模樣。老母親也許永遠都想不明白,女兒為什麼總在接待一些穿著全套裝備(衝鋒衣、登山鞋等)、揹著巨大揹包的人?嘎達娜早已習慣了這一切。自從運茶進京後,這位貢山縣國營馬幫惟一的女馬鍋頭引起了人們的好奇,一些想領略三江地區風光的遊客,直接找到她做高山導遊。

如果說2005年的馬幫進京對嘎達娜來說有什麼重大收穫,那麼有一點很重要,她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大半輩子馬幫生涯以後只能出現在夢裡,現實真的不再需要了。168天,比這輩子任何一次趕馬都要遠。那也是大多數人第一次走出雲南,更不用說到北京。儘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大多數趕馬人認為,外面的世界太複雜,他們更願意回到家鄉,因為那裡讓人更踏實。那一年,嘎達娜和一家普洱茶公司簽下了一個形象代言的廣告,報酬是每個月1000多元。

離開北京回到貢山,嘎達娜也再見不到大兒媳,她難產死了。而自從媳婦難產去世,大兒子阿古迪成天住在縣城招待所,把孩子扔給嘎達娜,迷戀賭博,手氣好時一下贏三萬塊,輸得分文不剩也是常事。小縣城的人們都是如此打發百無聊賴的時光——女人們晚上聚在籃球場上繞著圓圈跳傳統的舞蹈,男人們則愛在昏暗香豔的朗瑪廳(藏式酒吧)喝酒,凌晨藉著餘興再去賭一把。嘎達娜倒是很理解那種感受,人不是馬,能永遠埋著頭,任勞任怨,從天明走到天黑,尤其在這個靠力氣換生活的地方。她跑馬幫時成天混在男人堆裡,明白體力透支時一點短暫的刺激是多麼必要,醉了她也愛豪賭,以致被年邁的老母親追著打。只是她會心疼小東。他在奶奶背上長大,孩子始終不願意叫嘎達娜奶奶,而是一直叫“媽媽”,因為他說,其他人有媽媽,而他為什麼沒有媽媽,因此他要像其他孩子一樣有媽媽叫。

1999年,雲南怒江的獨龍江公路正式開通,從此以後,高黎貢山上那條記憶了無數代趕馬人故事的馬幫古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在國營馬幫解散以後,政府把馬匹無償分給了趕馬人。但是他們卻很難從中尋找到重新生活的道路,有的人開始做生意了,也有人開始酗酒,而那些跟著主人的馬,有的被賣掉了,有的死了。對他們來說,新生活是一條比趕馬還要痛苦的道路。趕馬的收入畢竟能讓他們支撐起一個大家庭的開銷。

“最後的馬幫”解散後,嘎達娜又找到了新的工作,為來這裡步行旅遊的當“嚮導”,走的還是老路。嘎達娜今年61歲了,村裡同齡的女人都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只有她還在做著重複的工作。她已經適應了縣城裡的生活,現在她有了電時尚的手機,還有了自己的名片,一面有她的名字、住址、電話和博客網址,另一面是一幅簡單的地圖,嘎達娜居住的白漢洛村被鮮明的圈出來。最重要的是,她的3個兒子都長大成人,也開始幫她分擔生活的重負了。

“帶人和帶馬哪個更賺錢?”嘎達娜又是爽朗的大笑:“我不知道要多少錢,每次我都對他們說,你們自己決定給多少。”坦率的她表示,遊客給她的錢她總是滿意的。城市裡的金錢概念在嘎達娜這裡既有作用,又沒作用。這個在城市裡也見了世面,在人民大會堂都吃過“宴席”的山村婦女依然保守著自己的生活標準:“要說生活條件,你們城市裡好。可是我們這裡的生活還是更好,空氣就要好很多。所以,我還是會在自己家鄉生活。”即使再不順遂的日子,嘎達娜都能安然以待。她依然保留了趕馬途中那種爽朗的笑聲和歌聲,保持了她敢愛敢恨的天性,保持了她一天也捨不得清閒的韌勁,靠著自己的雙手和聰慧,她的日子過得充實而愉快。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圖片和文字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無馬13年,最後的女馬鍋頭嘎達娜,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