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農業保險為農民撐起“保護傘”——陝西農業保險推廣現狀調查

近幾年,頻發的自然災害使不少地方的農業生產遭受重創,農民損失嚴重。作為化解農業風險的保障機制,農業保險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民損失,緩解農民經濟上的壓力,為農民撐起一把利益“保護傘”。

農民的“定心丸” 農產品的“安全鎖”

眼下,正是核桃上市的季節,商洛市鎮安縣高峰鎮兩河村村民唐炳炎的45畝核桃喜獲豐收。76歲的老唐種了幾十年核桃,雖然期間磕磕絆絆,但也沒出現過大問題。可誰也沒想到,去年4月那場霜凍災害,讓他的核桃減產,甚至絕收。

“當時核桃樹新發的嫩芽和花蕾被凍幹、凍黑,看著被打落一地的核桃花,我真是束手無策。”8月5日,回憶起去年春天的那場霜凍,老唐仍心有餘悸,“慌亂中,我想到了之前購買的核桃保險,隨即報了案。保險理賠人員接到報案後趕到地頭,對損失面積進行核定,並對損失程度進行摸底,最終確定理賠面積30畝。”得知能夠賠付5670元之後,老唐稍微鬆了口氣。

老唐告訴記者,他買的是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保險)的核桃保險。報損之後,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及時查勘、合理理賠,有效減少了他的災害損失。收到賠償金後,許多農戶感動得熱淚盈眶。而因各種原因沒有參保的農戶也表現出了懊悔和惋惜之情,紛紛表示明年一定要積極投保,給自己吃一顆“定心丸”,為核桃上一把“安全鎖”。

據瞭解,在去年的那場霜凍災害中,中華保險向鎮安縣受災農戶支付1092萬元保險賠款,和老唐一樣受益的農戶達6125戶。當年12月,理賠款悉數發放至參保農戶。

和鎮安縣不同的是,渭南市澄城縣去年因乾旱造成農產品減產。去年5月25日,該縣莊頭鎮西夏村村民董孝奇將自家種植的20畝玉米在中華保險澄城支公司進行投保,繳納保費89元。9月6日報案後,經工作人員現場勘查定損,最終確認受災面積為10畝。當年12月11日,董孝奇收到1624元理賠款。

農險品種不斷創新 惠及更多農戶

目前,我省農險產品有6大類40餘種,涵蓋了糧食種植、牲畜養殖、果業、林業、茶葉等領域;農險品種經歷了從“保災害”“保成本”“保大宗”到“保價格”“保收入”“保特色”的轉變。產品不斷創新,更好地滿足了農戶需求。

以中華保險陝西分公司為例,從2007年至今累計開發農業保險產品60餘個,承保各類農作物1845萬畝、畜禽300萬頭(只)、森林1.28億畝;累計支付保險理賠款3.93億元,受益農戶37.48萬戶。

2018年9月,渭南市首個蘋果“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白水縣落地實施。該項目由中華保險和國元期貨與白水縣盛隆果業公司簽訂合同,選取白水縣堯禾、雷牙、城關、北塬、史官等14個鄉鎮的38個村232戶貧困戶參保,保險期限為2018年9月12日至12月11日,承保貧困戶蘋果種植面積2000畝,產量3000噸,保障目標價格為1.18萬元/噸。項目總保費為146.91萬元,並免除貧困戶自繳保費。

在2018年12月19日的理賠現場會上,75.35萬元理賠款通過白水縣盛隆果業公司發放至232戶貧困戶手中。堯禾鎮水蘇村貧困戶候東海拿到4521元理賠款後,樂得合不攏嘴:“我一分錢都沒交,反而領了這麼多錢,真是做夢也沒想到。”

農業保險品種不斷創新的同時,覆蓋面也逐漸擴大。中華保險陝西分公司農村保險事業部總經理助理劉紅均告訴記者,2018年,該公司為52.95萬戶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1.53億元,業務覆蓋2872.69萬畝土地、152.04萬頭(只)牲畜,累計支付理賠款近9000萬元。直保業務區域達到60個縣區,農險服務能力延伸至358個鄉鎮的1100多個行政村,為我省農業產業受災損失補償和廣大農戶災後恢復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農業保險是降損減損 不是包賠到底

受乾旱天氣影響,今年白水縣城關鎮西文化村村民雷進文的32畝小麥大幅減產。“往年一畝地能產小麥500多斤,今年平均不到200斤,有些地塊甚至絕收。”8月9日,雷進文告訴記者,中國平安保險白水支公司工作人員現場查勘、上傳資料,最終每畝地賠償他68元。

和雷進文一樣,漢中市洋縣龍亭鎮黃索溪村的生豬養殖大戶袁石山也堅持買保險,而且根據養殖規模,逐年遞增購買份額。今年他在中國人壽財險洋縣支公司投入9000餘元,為1600頭生豬買了保險。

"
農業保險為農民撐起“保護傘”——陝西農業保險推廣現狀調查

近幾年,頻發的自然災害使不少地方的農業生產遭受重創,農民損失嚴重。作為化解農業風險的保障機制,農業保險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民損失,緩解農民經濟上的壓力,為農民撐起一把利益“保護傘”。

農民的“定心丸” 農產品的“安全鎖”

眼下,正是核桃上市的季節,商洛市鎮安縣高峰鎮兩河村村民唐炳炎的45畝核桃喜獲豐收。76歲的老唐種了幾十年核桃,雖然期間磕磕絆絆,但也沒出現過大問題。可誰也沒想到,去年4月那場霜凍災害,讓他的核桃減產,甚至絕收。

“當時核桃樹新發的嫩芽和花蕾被凍幹、凍黑,看著被打落一地的核桃花,我真是束手無策。”8月5日,回憶起去年春天的那場霜凍,老唐仍心有餘悸,“慌亂中,我想到了之前購買的核桃保險,隨即報了案。保險理賠人員接到報案後趕到地頭,對損失面積進行核定,並對損失程度進行摸底,最終確定理賠面積30畝。”得知能夠賠付5670元之後,老唐稍微鬆了口氣。

老唐告訴記者,他買的是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保險)的核桃保險。報損之後,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及時查勘、合理理賠,有效減少了他的災害損失。收到賠償金後,許多農戶感動得熱淚盈眶。而因各種原因沒有參保的農戶也表現出了懊悔和惋惜之情,紛紛表示明年一定要積極投保,給自己吃一顆“定心丸”,為核桃上一把“安全鎖”。

據瞭解,在去年的那場霜凍災害中,中華保險向鎮安縣受災農戶支付1092萬元保險賠款,和老唐一樣受益的農戶達6125戶。當年12月,理賠款悉數發放至參保農戶。

和鎮安縣不同的是,渭南市澄城縣去年因乾旱造成農產品減產。去年5月25日,該縣莊頭鎮西夏村村民董孝奇將自家種植的20畝玉米在中華保險澄城支公司進行投保,繳納保費89元。9月6日報案後,經工作人員現場勘查定損,最終確認受災面積為10畝。當年12月11日,董孝奇收到1624元理賠款。

農險品種不斷創新 惠及更多農戶

目前,我省農險產品有6大類40餘種,涵蓋了糧食種植、牲畜養殖、果業、林業、茶葉等領域;農險品種經歷了從“保災害”“保成本”“保大宗”到“保價格”“保收入”“保特色”的轉變。產品不斷創新,更好地滿足了農戶需求。

以中華保險陝西分公司為例,從2007年至今累計開發農業保險產品60餘個,承保各類農作物1845萬畝、畜禽300萬頭(只)、森林1.28億畝;累計支付保險理賠款3.93億元,受益農戶37.48萬戶。

2018年9月,渭南市首個蘋果“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白水縣落地實施。該項目由中華保險和國元期貨與白水縣盛隆果業公司簽訂合同,選取白水縣堯禾、雷牙、城關、北塬、史官等14個鄉鎮的38個村232戶貧困戶參保,保險期限為2018年9月12日至12月11日,承保貧困戶蘋果種植面積2000畝,產量3000噸,保障目標價格為1.18萬元/噸。項目總保費為146.91萬元,並免除貧困戶自繳保費。

在2018年12月19日的理賠現場會上,75.35萬元理賠款通過白水縣盛隆果業公司發放至232戶貧困戶手中。堯禾鎮水蘇村貧困戶候東海拿到4521元理賠款後,樂得合不攏嘴:“我一分錢都沒交,反而領了這麼多錢,真是做夢也沒想到。”

農業保險品種不斷創新的同時,覆蓋面也逐漸擴大。中華保險陝西分公司農村保險事業部總經理助理劉紅均告訴記者,2018年,該公司為52.95萬戶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1.53億元,業務覆蓋2872.69萬畝土地、152.04萬頭(只)牲畜,累計支付理賠款近9000萬元。直保業務區域達到60個縣區,農險服務能力延伸至358個鄉鎮的1100多個行政村,為我省農業產業受災損失補償和廣大農戶災後恢復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農業保險是降損減損 不是包賠到底

受乾旱天氣影響,今年白水縣城關鎮西文化村村民雷進文的32畝小麥大幅減產。“往年一畝地能產小麥500多斤,今年平均不到200斤,有些地塊甚至絕收。”8月9日,雷進文告訴記者,中國平安保險白水支公司工作人員現場查勘、上傳資料,最終每畝地賠償他68元。

和雷進文一樣,漢中市洋縣龍亭鎮黃索溪村的生豬養殖大戶袁石山也堅持買保險,而且根據養殖規模,逐年遞增購買份額。今年他在中國人壽財險洋縣支公司投入9000餘元,為1600頭生豬買了保險。

農業保險為農民撐起“保護傘”——陝西農業保險推廣現狀調查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還有一部分農戶保險意識不強,認為“沒災時錢白交,有災時補錢少”。他們在潛意識中覺得,農業保險要自掏腰包,買了既看不見、又有可能享受不到的服務,“與其這樣,還不如老老實實種地,靠老天爺吃飯。”

除了保險意識不強,理賠時間長、賠付標準低等問題也降低了農民的投保積極性,使農業保險難以在關鍵時刻發揮農業生產“穩定器”的作用。

洛川縣果農張峰告訴記者,幾年前開始推廣農業保險的時候,果農都搶著買、爭著要。但讓他不能理解的是,“保險公司只計算落果,哪怕砸得剩下半拉果,沒掉地上就不賠。實際上,被砸傷的蘋果都沒法賣了,果農對此難以接受。”部分農民覺得農業保險保單、合同免責一環套一環,一不小心就會掉到“坑裡”。慢慢地,大家的投保積極性就不高了。

面對這種現實情況,劉紅均坦言,農業保險起步推廣很難,農戶不理解、不瞭解、不接受,對災後賠付期望值過高,覺得賠償太低。“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保障的還是農作物的基本成本投入,而不是農產品的收益,賠付目的是幫助農民恢復生產,而不是彌補收回損失,這一點從保費數額就可以看得出來。再者,農業保險只是降損減損,不是包賠到底,農戶應有合理風險預期。”劉紅均說。

手記

如何讓農業保險變得更“保險”

■賴雅芬

隨著國家對農業保險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地方政府也安排大量資金來落實相關政策,農村基層組織也在努力宣傳推廣政策性保險。那麼,農業保險能否為農民種地“兜底”?

記者採訪發現,發展農業保險,將主要農作物裝入“保險箱”,有助於分散農民種地風險。而農業保險發展面臨的“低保障、高風險、高成本”等問題,還需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破解。

對此,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陝西分公司副總經理羅斌認為,受各種因素限制,作為一種政策性保險要對農業生產提供普遍支持,其保障程度不會太高。如果農險保額提高,保費將隨之提高,這對政府配套財力形成的壓力會顯著增加。

另外,記者在採訪時發現,一些地區農民參保積極性總體不高,缺乏主動防範和規避風險的意識,也是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因素。羅斌認為,這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一是散戶農民平均經營規模較小,農業產出效益不明顯,對農業保險有效需求不足;二是部分農民對農業保險認識不足,缺乏風險防範意識。

如何才能讓農業保險變得更“保險”?羅斌覺得,從長遠來看,要扶持農業保險可持續發展,應當利用好農業保險條例,完善以中央財政和市級財政補助項目為主、區縣財政補助項目為輔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逐步構建包含風險管理機制、市場運行機制、政府誘導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和再保險機制等在內的農業保險運行機制。

同時,要從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出發。一方面,適當加大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給予保費補貼,並提高補貼比例;另一方面,結合各地農業資源優勢,拓寬農業特色險種保障範圍,滿足職業農民多元化的保險需求。本報記者 賴雅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