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牛肉產業基本情況簡介

農業 三農 印度尼西亞 日本 英國 馬力科技 2018-12-13

1788年,為了協助國家發展,第一支船隊將最早的肉牛帶到澳大利亞。然而它們逃脫了,其種群數量迅速擴大,直到養牛業商業化。

由於當時內陸地區對牛肉的需求大幅增加,19世紀50年代的淘金熱加強了這股商業化趨勢。SidneyKidman爵士是從中獲利的人士之一,他原本經營著一家肉店,而後來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如Kidman這樣的土地所有者,將牛群千里迢迢趕到集市和牧場。早期,很多肉牛因為無法適應澳大利亞的環境而逐漸消亡。而經過數年的牲畜與品種選擇,根據各個品種的生存能力而採用不同的肉牛品種,已使牲畜存活率已大幅提高。

如今,澳大利亞的肉牛養殖戶在2億公頃的土地上飼養著總計2800萬頭肉牛。澳大利亞的肉牛數量在全球範圍內來說僅算相對較小的生產國。然而,由於其較少的人口,澳大利亞大約60%的產品均用於出口,這使其成為僅次於巴西的世界第二大牛肉出口國。


澳大利亞牛肉產業基本情況簡介


關於澳洲牛肉產業產業的主要情況

澳洲目前牛群規模 2800萬頭、出口比例 60%、牛肉出口 50億澳元、活牛出口 6億澳元。

澳大利亞以生產無病害的優質牛肉為傲。牛肉的質量由切割尺寸及肉質紋理水平決定。澳大利亞牛肉的產品質量可大致以肉牛品種區分。

由於瘤牛(Bos Indicus)的頑強生命力,壁蝨抵抗性及抗熱能力,北部生產者通常選擇這一品種。而該品種的牛肉通常低於普通牛(Bos Taurus)例如安格斯等非瘤牛品種的牛肉質量。由於普通牛生產優質牛肉的能力,南部生產系統中通常採用這一品種。通常,瘤牛或以活牛出口的形式出口至印度尼西亞等地,或送往南部地區育肥及加工。然而,普通牛則通常育肥加工,然後在國內消費或向日本等高端市場出口。

澳大利亞生產者採用眾多品種。知名瘤牛品種包括婆羅門種(Brahman)與聖格特魯迪斯種(Santa Gertrudis)。同時,知名普通牛品種包括英國安格斯種(British Angus),赫裡福種(Hereford)與法國夏洛來種(FrenchCharolais)。


北部肉牛生產者

北部肉牛生產者佔用了澳大利亞75%專用於肉牛生產的農地。儘管如此,他們所擁有的肉牛數量卻少於全國總量的一半。北部地區的肉牛通常在不規則延伸地帶以草料餵養。這些肉牛所產的牛肉與南部的牛肉相比質量較低。因此,北部地區針對亞洲市場進行活牛出口。此外,肉牛也被運往南部,在屠宰前以穀物餵養。這類牛肉均作為“漢堡”肉裝盒運往美國等國家。


南部肉牛生產者

南部地區的養牛場通常比北部的同類農場更為密集。由於歐洲與英國品種的肉牛增重與生產優質牛肉的能力,該地區的養牛者通常飼養這些品種。肉牛在不同生長階段進行屠宰後,所產的牛肉通常銷往高端市場。這些市場包括; 韓國,俄羅斯與日本。


優勢與挑戰

澳大利亞肉牛產業在自由化環境中經營。這種單邊貿易自由化已迫使該產業在國際市場上與那些得到大量補助的生產者競爭。正因如此,澳大利亞生產者已在提高生產效率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基因品種,牧場與市場營銷。由於很多澳大利亞生產者有著高生產效率,澳大利亞肉牛產業可穩定保持有利可圖。此外,這一優勢將使該產業可接受來年即將出現的機遇並將這些機遇轉化為資本。對相對較少的出口市場的依賴為該產業帶來了重大挑戰。這點在2011年政府喊停對印度尼西亞的活牛出口時已露端倪。

最近印尼政府威脅減少澳洲牛肉配額,類似這樣的貿易中斷威脅到了眾多北部肉牛生產者的未來。在該貿易中斷實行期間,短期內未看到該產業可輕鬆進入任何可替代的出口市場。澳大利亞牛肉產業的主要優勢是其無病害,“乾淨與純天然”形象。而採用全國牲畜認證系統(National Livestock Identification System,“NLIS”)有助於維護這一形象NLIS要求肉牛在很小的時候就打上電子認證耳標。當肉牛通過供應鏈,可通過NLIS查詢。

美國瘋牛病的爆發導致日本停止進口美國牛肉多年。這給了澳大利亞一個立足於日本肉類市場的機會。如果這樣的疾病在澳大利亞爆發,NLIS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病源孤立。澳大利亞是第一個引進這種系統的國家。


澳大利亞牛肉生產與市場

與其他農產品類似,澳大利亞僅生產世界上3.9%的牛肉,但其超過60%的產量用於出口。這意味著澳大利亞、美國和巴西並稱三大牛肉出口國。在乾旱的年份,屠宰率通常會上漲。養牛者為保持牧草會盡量在更小的時候出售肉牛。由於旱災帶來的穀物飼料短缺,飼育場在旱災期間通常不會過於頻繁的運轉。

澳大利亞以活牛出口或成品牛肉的形式出口60%的產量。活牛出口市場在澳大利亞北部最為普遍,該地區將瘤牛出口至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然而,儘管活牛出口市場有所增長,但是大多數產品依舊是在澳大利亞屠宰加工後出口。

澳大利亞向日本和韓國出口優質高紋理密度的牛肉。通常,銷往這些市場的牛肉已通過生產系統並有可能在飼育場經過最高達300天的餵養。在此類市場,來源於日本品種的澳洲和牛(Wagyu)極受歡迎。由於英國與歐洲品種在澳大利亞的普及狀況與牛肉品質,此類牛肉也進入了這一高端市場。

儘管與澳大利亞相比美國有著更多的肉牛,但美國牛肉主要服務高端市場。這給了澳大利亞一個為其龐大的“漢堡”市場供貨的機會。進入這一市場的牛肉通常為來自北部生產者的盒裝牛肉。


澳洲牛肉產業涉及到的供應鏈與主要利益相關方

服務提供者

肉牛生產者依靠服務提供者提供技術協助與諮詢服務。他們通常協助採購牲畜,提供市場營銷諮詢,並協助建立農業企業的戰略方向。

基因品種

在整個澳大利亞,有數以千計的種畜生產商。他們旨在向客戶提供有利的基因品種以確保其有利可圖。通常,這些基因品種供應商都採用例如人工受精或胚泡移植等技術來確保其產品質量。

肉牛生產(牧場)

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產業,各環節極為分散。這一階段的加工可分為北部與南部生產者。

通常,南部生產者在更為密集的經營場所飼養較小規模的牛群。這些經營場所通常由家庭經營,有時很難擴大面積或規模。南部產區的主要肉牛生產企業有Minnamurra Pastoral公司 (13,000名養牛戶), Watervalley (10,000名養牛戶) and Sundown Pastoral公司 (15,000名養牛戶)。

在北部地區有很多公司形式的肉牛企業。其中最大的是澳大利亞農業公司(Australian Agricultural Company) ,該公司目前剛開始試運營一家位於達爾文(Darwin)市郊的屠場。此屠場將屠宰該公司名下超過50萬頭牲畜。

Consolidated Pastoral Company (CPC) 是位於澳大利亞北部的另一家大型生產商。該公司在580萬公頃的土地上管理者36萬頭牛。Terra Firma 在2008年收購了90%的CPC。

在供應鏈這部分的主要利益相關方還包括:Australian Pastoral Company (NAPCo), Paraway Pastoral Company以及 S.Kidmanand Co.

大型肉牛企業通常擁有大量物業,而這些物業環境千差萬別。環境的多樣性使生產者可最小化氣候風險,可通過將牲畜送往“更為茂盛”的牧場或更靠近市場的地段來實施。這一方法增加了貨運成本但降低了風險。

飼育場

在澳大利亞,自20世紀80年代起飼育場的使用便大幅增加。澳大利亞目前具備了在任何時段可在飼育場同時容納超過100萬頭肉牛的能力。飼育場在澳大利亞的普及狀況,預計將在未來由於對穀物餵養的牛肉的需求增加而繼續增長。這種增長趨勢已出現在如美國等世界其他地區。飼育場與加工企業的結合,與肉牛生產相比規模巨大。例如,Cargill是一家美國公司,其在整個澳大利亞擁有眾多飼育場與加工廠。

牛肉加工

澳大利亞的加工產業繼續合理化,這導致了市場更為集中。牛肉加工在昆士蘭州最為普遍,該州加工了澳大利亞近40%的紅肉。這是由於昆士蘭州接近肉牛供應源的緣故。5大加工商佔據了澳大利亞超過50%的紅肉生產。在此類集中之外,全國四大加工商均為外國企業所有或與外國企業合資經營。這些包括Cargill, Swift, Teys與Nippon Meat


肉牛生產方式

生產系統始於牧場。肉牛生產歸根結底是由牧草或穀物轉化為重量,並隨後轉化為牛肉。一些養牛戶依賴於在其所在地區天然生長的牧場(很多北部生產者依賴這種飼料來源)。這種牧場所含的蛋白質及能量低於人工引進的牧場,但通常比後者有著更好的可復原性。其他養牛戶在土地上播種(栽種)可製造大量,高營養飼料的牧草品種。

養牛戶必須決定其所期望的肉牛目標市場。這些市場包括牛犢市場(在9個月斷奶時出售),小牛市場(12個月大),飼育場市場(18個月),或草料餵養市場。一旦作出決定,養牛戶將採用針對目標市場並適應當地環境的品種。目前,在澳大利亞安格斯種是最受歡迎的品種。這一受歡迎程度是因為安格斯種生產優質牛肉的能力(因其大理石紋紋理)。其他受歡迎的品種包括夏洛萊種,該品種有著顯著的成長優勢,以及耐受力強的婆羅門種,該品種可經受在北部生產系統中常見的不利條件。

當決定了要採用的品種,養牛戶必須找出正確的基因品種。這涉及到選擇可繁殖出其想要肉牛的雄性種牛(公牛)。當某些生產者繼續僅靠肉眼評定時,其他很多生產者則採用估計育種值(EBVs)結合肉眼評定。通過考慮其父母與同胞兄弟姐妹的特徵,EBVs對一系列特徵提供了對該牛的基因描述。舉例來說,200天重量EBVs,這一數據預測了200天大的肉牛的基因差異。EBVs是十分精確的,其允許生產者根據種公牛繁育後代以支持目標市場的能力來進行採購。

生產者接下來必須將其公牛與母牛合群。北部生產者可全年將公牛留在混合群中,然而大多數南部生產者只在每年的特定時期合群(6-12周)。南部生產者這樣做是為了確保牛犢可出生在食物充足,牧草肥美的時期。由於這樣的食物供應確保了大量的牛奶供應並可保持母牛的狀態,因此對牛犢來說至關重要。當牛犢兩個月大時,母牛通常將重新與公牛合群,因此保持母牛的狀態也很重要。

南部牛肉生產者通常在牛犢4-9個月大時斷奶(200-300公斤)。在這時候,或出售或由生產者餵養。北部生產者將定期把肉牛集到一處,並出售那些條件優秀的肉牛。一旦斷奶,牛犢將進入育肥階段。在這一階段養牛戶儘量給肉牛足夠的營養,助其茁壯成長。養牛戶這樣做的能力取決於其目標市場,氣候與季節條件。

只有當肉牛達到供應鏈下一步所需的重量時通常才會進行育肥。這一階段或為草料餵養或為飼育場。進入飼育場的肉牛重量要求取決於該牛將進入的市場。例如,將為長餵養週期的日本市場而宰殺的肉牛通常在380-480公斤時進入飼育場。

當進入飼育場的時候,肉牛通常在接受飼育場程序前會注射疫苗。飼育場會以一種特定調配的“套餐”餵養肉牛,以使其最大可能地增重。根據該牛的目標市場以及在飼育場已花的時間,這種套餐可能在餵養過程中會改變。飼育場通常靠近穀物產區。這使其能夠取得飼料而無須高昂的貨運成本。澳大利亞最大的飼育場位於昆士蘭州南部,由Nippon Meat Packers Australia所有,任何時間可同時餵養高達7萬5000頭肉牛。


澳洲最有勢力的兩大牛肉產業協會

澳大利亞肉類畜禽協會(Meatand Livestock Australia)

澳大利亞肉類畜禽協會 (MLA) 是生產者所有的機構。作為一家服務提供商,該公司代表著超過47,000名牛肉,羊肉與山羊肉生產者進行研究與市場營銷。該公司在養牛戶通過寄養場系統出售肉牛時收取一定費用。該費用按每頭收取(通常$5/頭)。這項費用是由生產者通過其頂級行業機構設置的。

這項費用由政府收取,之後轉交給MLA。該筆款項隨後用於市場營銷或研發(R&D)。如果款項用於研發,則政府將以1元對1元的比例投入收費所得款項的同等金額。這筆款項有時候由生產者,加工者或私人投資者支付。

澳大利亞養牛戶委員會(CattleCouncil of Australia)

澳大利亞養牛戶委員會 (CCA)是頂級生產者機構並代表著澳大利亞牛肉生產者。CCA於1979年成立,成員機構包括各州畜牧業機構(SFO’s)。

CCA的職責是代表並維護澳大利亞肉牛生產者的利益。正是如此,CCA正在努力為牛肉生產者創造一個可持續盈利環境。其僅擁有5名職員以及另外23名議員,這些人在超過60個行業委員會中代表著CCA。

自2011年對印度尼西亞的活牛出口被喊停起,CCA就面臨批評。已有呼聲呼籲重組該機構,授予生產者直接成員資格而非通過SFO’s。作為該倡議的一部分,生產者將擁有與其產出相當的投票權。這意味著較大的生產者,例如AACo將比小型生產者擁有更多的投票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