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黑河大豆品牌 推動大豆產業振興

農業 大豆 種植業 三農 東北網 東北網 2017-08-30

——中國·黑河食用大豆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發言摘編(續)

創新驅動我國大豆產業可持續發展與黑河大豆品牌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蓋鈞鎰

一、世界大豆產業發展趨勢

大豆產業在不斷髮展,世界大豆總產量348.04百萬噸(美國117.21,巴西111.60,阿根廷57.00,中國12.90百萬噸);中國進口89.00百萬噸。歐洲單產和美洲接近,要發展非轉基因大豆,美國和加拿大針對中國需求和歐洲需求同時發展非轉基因大豆,中國豆農面對世界大豆高產國的挑戰,大豆加工技術以引進為主,從何處超越方向未明。

二、創新驅動發展與種植業結構調整

創新驅動發展,就是要提高生產能力、生產效率。《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中提到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目標,主要是“兩保、三穩、兩協調”。“兩保”,即保口糧、保穀物。到2020年,糧食麵積穩定在16.5億畝左右,其中稻穀、小麥口糧品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穀物面積穩定在14億畝(大豆1.4億畝)。“三穩”,即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給水平。到2020年,力爭棉花面積穩定在5000萬畝左右,油料面積穩定在2億畝左右,糖料面積穩定在2400萬畝左右。“兩協調”,即蔬菜生產與需求協調發展、飼草生產與畜牧養殖協調發展。到2020年,蔬菜面積穩定在3.2億畝左右,飼草面積達到9500萬畝。

三、我國大豆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國際:3.48億噸,3316RMB/噸;國內價格3640-3840RMB/噸,價格下行壓力增大,進口大豆到岸價2446RMB/噸;港口分銷價3450-3550RMB/噸。國內:玉米價格差的壓力稍降,糧食偏向壓力稍降,轉基因大豆違規冒充非轉基因大豆,非法掠取差價,轉基因是人為的市場問題,並非科學問題。轉基因低價損害中國豆農利益。美國、加拿大為中國準備非轉基因大豆。

四、我國大豆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

中國大豆產業的生存決定於效益、決定於科技。現時急需的實用科技,是發揮現有品種潛力的科技,配合合理輪作複種技術、與根瘤協調的施肥技術、病蟲草控制技術、生長調節技術等技術措施。發揮品種潛力根本在於品種創新,科技領先種業的發展思路有待建立和發展,種業企業的育種研發隊伍的建立和提高,育繁推一體化育種體系的建立,育種技術、機械和儀器設備的研發。農業部門需要的宏觀認識:一是社會主義的中國農業必須有農產品自給自足的能力;二是實現農作物產能增加的措施首先是土地的充分和可持續利用;三是20年內農產品必須增加15%-20%;四是中國特色的種業應為18億畝耕地、60億畝草原持續增產提供良種;五是全方位的種業保障實現20年後農作物產能增加的重大科技需求;六是針對重大科技需求的優先發展規劃;七是重大農業科技創新與常規產業技術改進互動的科技發展戰略;八是支撐重大農業科技發展的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必須改革;九是農業科技體制與機制改革的關鍵。

五、我國大豆產業發展關鍵還在於政策調控

一是種植業政策(補貼政策的差距,目標價格的實現);二是進出口政策(低關稅問題);三是轉基因大豆流向控制政策的實施;四是加工業政策(推動新產品的政策);五是科技政策(要強調實用科技的發展)。

六、我國大豆產業發展的期望

全國應有2500萬噸優質大豆生產(1.5億畝,166.7kg/畝),其中1500萬噸用於豆漿、豆腐製品生產,500萬噸用於蛋白質生產,300萬噸用於鮮食、豆芽和發酵類產品生產,200萬噸用於工業品生產和國際調劑。全國優質大豆生產分佈為:東北40%,1000萬噸(6000萬畝);黃淮35%,875萬噸(5250萬畝);南方25%,625萬噸(3750萬畝)。東北地區大豆產業的現狀表現為原料基地,食品加工商雲集。發展東北地區大豆生產的途徑包括規模化生產,建設蛋白為主的多種加工產品的原料基地。有待解決的科技問題是全程機械化、信息化的高產技術,最終建立東北大豆產業聯盟(產業鏈)。

七、和黑河市合作共創黑河大豆品牌的設想

一是科學規劃黑河大豆產業發展佈局;二是完善良種研發基地;三是建設栽培模式攻關基地;四是構建成果轉化應用基地;五是健全地方技術力量支持體系;六是創新專業技術人員培養模式;七是創建專用品種原料大豆黑河品牌和加工產品黑河品牌;八是探索籌建南京農業大學黑河大豆產業技術研發中心。

八、考察黑河大豆院士工作站的建議

年初提出的黑河大豆產業方面技術路線為:黑河大豆產業發展根本技術在於品種潛力的突破,目前黑河地區大豆品種產量潛力約為500-600斤/畝,必須組織育種力量突破品種潛力。首先要改進栽培技術,利用技術集成充分發揮現有品種的潛力。第一步實現現有品種潛力的75%-80%,即400斤/畝,包括優良品種選用、田間優化群體結構、病蟲草及時精準防治、與根瘤生長匹配的施肥技術、群體生長髮育調控技術等的集成。考察結果及提出建議:

一是針對本年對黑河市農作物可持續發展的佈局和輪作制度研究已做的準備工作,進一步確定研究人員隊伍和主持專家,按各縣(市、區)進行調查設計,找出適合本市發展黑河品牌大豆產業的作物佈局和輪作方案,不論兩年大豆一年玉米(或其他)或者兩年玉米一年大豆,首要原則是輪作和秸稈還田。這項工作應在2018年完成,在全市規劃的基礎上形成各鄉鎮、合作社的具體規劃。

二是全面總結本年品種比較、示範試驗的結果。進一步組成試驗研究人員隊伍,明確主持專家,從黑河各積溫帶的全局上提出2018年的品種推薦意見和2018年的品種試驗、示範方案。在此基礎上要考慮如何吸引全國、全省的育種技術力量實現未來的產量突破。

三是全面總結本年栽培技術要素試驗和集成技術的研究結果。建議進一步組成研究人員隊伍和主持專家,總結分析全市的實驗結果,提出2018年三、四、五不同積溫帶的栽培技術推薦方案(包括品種選擇、群體密度、栽培模式、施肥、病蟲草防治等)和2018年的栽培技術要素試驗與技術集成試驗方案。在此基礎上要考慮如何吸引全國、全省的栽培研究技術力量到黑河來,研究、集成實現現有品種增產潛力的技術體系。

四是本年萬畝高產示範方的工作卓有成效。建議8月底或9月初組織人員再做一次測產核查,遴選1-2個能達到400斤/畝的示範方,上報農業部和相關國家部委,爭取請上級領導來黑河視察。加強高產示範方後期田間管理,請根據8月下旬9月上旬的生長情況決定是否需要使用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追肥,增強關鍵速度。收穫前,組織全市6個縣(市、區)的萬畝豐產方支持人進行觀摩交流,形成明年的萬畝示範試驗方案。

五是建議組織全市6個縣(市、區)的合作社參觀優選的萬畝豐產方,以全面推廣大豆豐產經驗。重點說明現有大豆品種具有實現400斤/畝以上的潛力,增產並不在於多化作業成本,而在於作業及時和精準,合作社單獨也有可能實現。

豆製品開發對專用原料的需求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 胡耀輝

“專用大豆原料與豆製品產業的相關性”這個題目是我們大豆產業包括大豆加工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共同關注的一個話題,也是一個難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要的敘述:

第一,大豆的屬性。第一個屬性是食用豆。大豆作為食用豆有三大優勢,一是高蛋白;二是高油脂,而且油脂裡邊亞麻酸、亞油酸等高脂肪酸含量很高;三是高膳食纖維,蛋白含量平均在40%以上。第二個屬性是營養全價的食材。第三個屬性是植物肉的主料。第四個屬性是高蛋白主糧的核心。大豆迴歸本原之後作為主糧的核心,研發了很多豆基化的主糧產品,正逐漸地被大家所接受。第五個屬性是調味品的精華。所有的調味品都離不開大豆這個主要成分,包括蠔油、雞精等等。最後一個屬性是休閒食品的主體,也是主流產品。

我們談到大豆的六個屬性,這是因為大豆的應用範圍極其廣泛。作為大豆專用原料和豆製品產業的關係取決於原料當中營養成分的組成,首先是大豆蛋白質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對豆製品產業有很重要的影響。第二,蛋白質中不同組分的含量對豆製品產品的影響相當大,可以結合不同品種、不同功效成分含量去製作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產品。比如高異黃酮含量的大豆可以針對功效、消費群體來製作相關產品。一些抗營養因子對產品的影響也比較大,比如胰蛋白酶抑制劑、脂肪氧化酶,可以產生怪味、豆腥味,但我們可以通過育種、加工的方法消除、降低。主要是靠育種技術,加工只是後續的處理手段。不同大豆品種蛋白質含量的差異,國家大豆體系研究室於博士團隊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特別是含量和加工適用性方面的研究,也包括不同的大豆品種、營養物質含量對產率的影響的一些相關性數據,大家在國家大豆產業體系數據庫裡都能查到。根據上面的研究,我們列出了一些與豆製品加工相關的一些品種,比如適合豆腐加工的品種,比如黑河43非常適合做豆腐,出品率高,而且品質非常好。

第二,談一下大豆產業發展的潛力。大豆產業體系“十一五”期間就提出了國產化大豆和進口大豆差異化競爭,利用高蛋白的優勢。“十二五”期間,又提出了新四化的理念,專用原料的應用實際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話題,通過上述這些工作,促進了大豆食品專用原料的產業化進程。關於大豆產業發展的潛力我想談幾個觀點:第一,從副食向主糧過渡。前面提高大豆是副食領域特別是調味品的精華,但單純做副食還不足以帶動大豆產業的發展,所以我建議從副食逐漸向主糧過渡,恢復大豆五穀之一的本原。第二,從休閒食品向健康食品過渡。要把健康食品做成休閒食品,也就是健康食品休閒化,休閒食品健康化,健康食品更休閒,休閒食品更健康,這個產業是相當巨大的。第三,從素肉向植物肉過渡。把素肉的概念完全轉變到植物肉上來,這樣大豆產業才能夠成為肉類產業的主體,肉類產業不光是動物肉,植物也是肉。有完善的設備和技術體系,大豆通過兩段式擠壓做成植物肉,再經過後續加工,賦予它肉的芳香味、咀嚼性、纖維感。植物肉和動物肉相比它是零膽固醇的,不僅有動物肉的全價營養,同時還有它的優勢。第四,從傳統豆製品向現代豆製品過渡。一定要在現代技術的指引下向現代豆製品過渡,現在豆製品典型的就是植物肉,不產生任何廢物廢料的排洩,對環境沒有任何汙染。另外,我們還有一個近期研發的技術成果,就是豆基的高蛋白的配方主食化食品,就是重組米,使我們日常主食米類不再是高澱粉的大米,是具有高含量大豆蛋白的全價營養米,希望企業家可以和科技工作者開展良好合作,把這個產業發展起來。

第三,是我在多次會議談到的大豆食品是唯一一個實現了三個跨越的產品——跨越了民族、跨越了宗教、跨越了地域。不分宗教、民族、人群都會食用大豆,因此它是全人類的共性食品,市場是最大的,潛力是最大的,我們沿著“一帶一路”的發展倡議,一定會把我們的中國大豆產品帶到全世界。

中國大豆食品行業狀況、趨勢及食品大豆發展建議

中國豆製品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祕書長 吳月芳

一、我國大豆食品行業發展總況

1.我國食品大豆的消費量

2016年,我國用於食品工業的大豆量約1200萬噸,比2015年增加4.5%左右。其中:用於豆製品加工的大豆佔55%左右,約為660萬噸;用於其他食品加工的佔20%左右;直接食用(包括家庭自制豆漿等)佔25%左右。

2.豆製品企業狀況

截至2017年3月,我國QS的豆製品企業數量為2770家,取得SC的豆製品企業2120家,取得生產許可證的豆製品企業總計4890家,2016年同期為4779家(其中QS為4750家,SC為29家),總數比上年增加了2.3%。

二、規模企業(全國前五十強)狀況

根據我會對2016年全國前50家規模以上豆製品企業統計,2016年豆製品行業(規模企業前50強)銷售額及投豆量與2015年比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總投豆量為120.43萬噸,比上年增加了19.91%;總銷售額為185.86億元,比上年增加了10.65%;繳稅總額增長較2015年增長13.99%,而2015年比2014年增長9.6%;利潤增長較2015年增長5.14%,而2015年比2014年增長18.5%。在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豆製品行業的大幅度增長特別可貴,2016年全國食品行業規模企業的產值比2015年僅增加了3.3%。

2016年全國前50家規模以上豆製品企業具有以下狀況:50強企業中,規模企業數量大部分相對集中在發達地區,西北地區豆製品企業還沒有一家進入50強;50強企業中,以生產豆腐等生鮮為主要產品的綜合類企業就佔了26家,而且發展勢頭平穩,穩中有進;以生產休閒豆腐乾為主的企業有14家,效益增長空間很大;以生產豆漿(含液態豆漿和豆漿粉)為主的企業有7家,可望有新的突破;發酵等其他豆製品企業4家。

三、我國大豆食品行業發展趨勢

從近幾年來特別是2016年我國大豆食品行業的業績和狀況,我們可以看到今後一段時期中國豆製品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美好前景。

1.趨勢

隨著消費者對飲食結構調整的要求,大豆食品作為最優質的植物蛋白來源,未來的前景光明。大豆食品企業將進入數量增長和品質提升並驅的發展軌道。未來產品附加值的提升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努力。銷售渠道擴展和細化,將引導企業不斷進行產品開發升級、品類的拓展和優化。“互聯網+”的興起,對大豆食品行業發展的影響和促進已經開始顯現。大型賣場、農貿市場、專營店與電商之間優勢互補。企業開始有效地運用自媒體(如微博、微信)進行品牌推廣,並開始受益。

2.機遇與挑戰

中國的大豆食品市場遠未飽和,潛力巨大。企業亟待從質量競爭、品牌競爭向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及消費體驗競爭的方向轉變。行業缺乏全國強勢品牌和差異化創新發展的現狀需要突破。中小企業在創新理念、經營管理、渠道拓展等方面需要提升。大豆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企業需要投入研發力量,企業需要具備核心技術。

3.未來對大豆食品的利好因素

飲食和生活習慣的不健康給現代人帶來了很多慢性病的困擾,人們迫切需要調整飲食消費結構,再加上信息的暢通使得消費者對食品的選擇變得越來越理性,這對於傳統、健康的大豆食品是利好。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最近,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未來在政策引導健康食品消費上會有很多利好。農業部發布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農發[2016]3號),《規劃》指出,要調整優化區域佈局來促進大豆生產發展,未來大豆產量的提升,需要進一步促進大豆食品加工業的發展。

四、未來五年發展目標

今年上半年,農業部發布《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及《關於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大豆麵積力爭恢復到1.4億畝,畝產達到135公斤。據此推算,到2020年,我國大豆總產量要達到1890萬噸。我們到2020年的目標是:用於生產食品的大豆量達到150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今後每年用於食品的大豆使用量將增加100萬噸以上。

從豆製品的消費業態來看:用於餐飲業作為佐餐或烹飪原料的大豆食品的大豆使用量將從現在的不到400萬噸達到500萬噸;用於休閒消費的大豆食品的大豆用量將從現在的大概150萬噸達到300萬噸;用於飲品大豆食品的大豆用量將從現在的大概70萬噸達到150萬噸;直接消費(包括家庭自制豆漿)的大豆為200-300萬噸,比現在略有減少;用於作為食品工業配料的大豆用量將從現在的大概200萬噸達到300萬噸左右。

五、食品大豆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2016年4月,農業部發布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農農發[2016]3號),《規劃》指出,要調整優化區域佈局來促進大豆生產發展,在東北春大豆和黃淮海夏大豆優勢產區調整優化結構,因地制宜調減玉米,擴種大豆。強化大豆政策扶持,加快建立東北優質大豆保護區,培育大豆生產新型經營主體來完善社會化服務,提高規模種植效益。國家種植業政策從重視玉米開始向大豆等農作物轉變。《規劃》提出2016-2020五年大豆發展目標:擴大面積到2020年達到1.4億畝,提高單產到2020年平均畝產達到135公斤。到2020年,我國大豆的產量將達1900萬噸。按照《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食品大豆的自給率基本能夠滿足90%以上消費需求。

建議一:科學統籌設計大豆等農產品的補貼機制

統籌研究各種農產品對於我國糧食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根據農田的使用、各種農產品之間的關係設計全面系統的補貼政策,在制定補貼政策時,還應該根據不同地區(該地區是種植單茬,還是二茬)的各種農產品之間的關係(包括是否競爭作物、市場價格、土地勞動成本及生產資料成本等),平衡產量,並保證種植者的收益。

建議二:食用大豆和榨油用大豆分類管理

國際上的大豆市場分為兩塊用途,食品用(非轉基因)和榨油用(轉基因),兩種用途的大豆施行的是兩套價格機制,在國產大豆方面,卻對於榨油用大豆和食品用大豆沒有分開管理,在討論大豆價格的時候,把食品用大豆和榨油用大豆混為一談,而且經常籠統地將國產大豆和進口的轉基因榨油用大豆進行比較。這顯然違背了食品大豆正常的市場規律,不利於國產大豆的市場定位,也不利於提升國產大豆的品牌形象。

建議三:政府服務及大豆科研的服務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

1.科研方面

作為食品大豆的科研體系,一定離不開加工適應性研究環節,但是,縱觀我國目前大豆方面的科研隊伍,從事加工適應性研究,將好的品種進行產品試驗、轉化、推廣的科技工作人員少之又少,這與我國目前的科研體制有很大的關係,應該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注意。

2.政府方面

農業部等相關管理部門,一方面支持大豆相關科研人員對食品大豆的科研投入,同時要將食品大豆的研究成果定時公佈,及時地反饋給農戶及加工企業,一方面可指導豆製品生產企業選擇優質的原料,同時也可指導農民在種植生產過程中的選擇收益最大化的品種生產。採用為市場服務的方式,科學地推動大豆科研、種植、加工的健康發展。

建議四:貿易商做好收儲過程中的品種管理

長期以來,我國食品大豆購銷已經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模式,即農民將自己種植的大豆經貿易商或者是糧販轉兩道甚至多道手後,才能將大豆賣至生產企業手中或者國家的糧食儲備庫。廠家與農民或者農民代理人簽訂單直接產銷對接的非常少,因此也導致了大豆散種、混收、統銷成為國產大豆種植與貿易的主流。大豆貿易過程中的混種混收現象嚴重,是提升大豆品質、做好品牌的最大阻礙之一。即便單個品種很好,加工適應性也很好,但是在貿易過程中把不同品種的大豆混在一起,根本無法突出品質的優勢。

建議五:推行農產品產地標識,進行消費者教育,培養消費者對國產大豆的忠誠度

中國是大豆的發源地,最好的食品大豆在中國,國產大豆的高品質名片過得硬而且能夠叫得響,但前提是我們要讓自己國內的消費者首先成為我們國產大豆的堅實用戶,要樹立和提升國產大豆在消費者心中的品質和品牌地位。農林水產網站要對國產大豆的品牌和品質的宣傳和推廣做出積極努力:比如國產大豆的標識工作、定期向消費者公佈國產大豆的品質狀況等。

建議六:修改相關政策法規,對於含有轉基因或非轉基因大豆作為原料加工食品進行標識

轉基因農產品強制標識的規定不可操作性,這已嚴重擾亂了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大豆、國產和進口大豆的市場有序競爭,阻礙了國產優質大豆的高價出口,阻礙了國產大豆加工產業的健康發展。建議我國在轉基因標識聲稱方面借鑑歐盟的做法,以尊重公眾要求標示的訴求為出發點,制定具有科學、合理和可操作性的轉基因標識管理法規。

建議七:平衡產業政策,尤其要平衡和關注豆製品加工行業

一方面需要關注和平衡與大豆競爭性作物的產業政策,避免惡意炒作而導致原料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公平的尤其是與豆製品消費功能類似的競爭行業(比如乳製品、肉製品、植物油)公平的產業及優惠政策,目前亟待需要落實的政策主要有:將豆腐、豆漿等生鮮豆製品列入綠色通道的產品目錄;將生鮮豆製品列入11%的增值稅優惠稅率的產品目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