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嵐皋:精神扶貧助推精準脫貧

農業 種植業 魔芋 合作社 陝西網 陝西網 2017-09-08

訊(通訊員 陳洪海 陳延安)“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自己再不加緊幹,就說不過去了!”8月22日,筆者來到嵐皋縣官元鎮古家村,見到了正在接天蓮葉間清理雜草的寇安富。他左手拄著柺棍,右腿一半陷進了泥裡,泥漿沾滿了褲腿、衣袖和佈滿汗珠的額頭,等他抬起頭來,筆者看到了那張燦爛的笑臉。

左腿傷殘、靠著柺杖和右腿支撐、一隻手勞作的寇安富,這些年來從沒向國家伸手要一分錢,硬是靠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與妻子一道,每年種植有機蓮藕和大米,讓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不僅送出了兩位大學生,還在政府幫助下蓋起了樓房,如今已成為嵐皋家喻戶曉的脫貧勵志典型。

扶貧先扶志。2016年以來,嵐皋通過樹典型、重扶持、抓治理等途徑實施精神扶貧,助力勤勞脫貧,全縣主動要求退出貧困戶的群眾達30餘戶,200餘人主動放棄爭當貧困戶,600餘人通過說服教育不再爭當貧困戶。

樹典型,勤勞脫貧有榜樣

前不久,在嵐皋廣泛傳播著一個故事:“‘羊嫂’劉成蘭的脫貧勁兒”。這位僅有小學二年級文化程度的農村婦女,在丈夫重病、兒子上高中的情況下,一人養了103只羊、5頭豬,種了15畝地,憑著吃苦耐勞撐起了整個家。

劉成蘭是嵐皋眾多群眾典型中的一個。去年以來,嵐皋在全縣廣泛開展了多達10餘個類型的評優樹模活動。其中,針對等靠要思想,開展了“自強脫貧標兵”、“勤勞致富典型”評選活動;針對亂辦酒席收禮之風,開展了“移風易俗新村”、“新民風建設先進村”評選活動。

據統計,一年多來,嵐皋在各行各業累計評選出先進典型200餘人,其中“自強脫貧標兵”和“勤勞致富典型”130人,實現了村村都有。12個村被列為新民風建設先進村,1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一個集體獲“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10餘人獲省級扶貧類表彰。

心中有榜樣,行動才有力量。為讓典型更加深入人心,嵐皋大力開展講好典型故事、傳播自強精神和健全關愛機制三項行動,通過網絡、微信、電視、報告會等形式大力宣傳,讓自強脫貧典型得榮譽、享尊重、受關愛。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城關鎮萬家村貧困戶王安新便是受感召者之一。幾年前,妻子離他而去,他一度變得頹廢,大錢掙不來,小錢不願掙,一天無所事事。這兩年,在寇安富、劉成蘭等典型的感召下,他毅然決定振作起來,如今40畝烤煙已大獲豐收,圈裡羊肥牛壯,莊稼長勢良好。

“廣泛樹立和宣傳典型,是實施精神扶貧助力勤勞脫貧的突破口。樹一個典型,帶一方群眾,形成自強不息、勤奮刻苦、厚德向上的良好風尚,進而激發脫貧攻堅新活力、催生新動力、凝聚正能量。”嵐皋縣委書記周康成說。

重扶持,勤勞脫貧得實惠

“這麼好的扶持上哪兒找?只要自己再稍稍努力,哪愁掙不到錢?哪有日子過不好的?”藺河鎮蔣家關村鄒武平望著槐樹林下自家那鬱鬱蔥蔥的魔芋笑開了花。

今年38歲的鄒武平,過去一直在外打工,沒掙到什麼錢,還患上了骨髓炎。回家後,無所事事,在當地發展魔芋種植雖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他看不上這個“種地”活。去年,鎮村根據貧困戶實際困難及需求,從地塊、籽種、技術、市場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精準幫扶,當年就有了很好的收益。

鄒武平眼紅了,心動了,找到村上要求種魔芋。今年,村合作社流轉的槐樹林免費分給他30畝,魔芋公司又支持他10400元用於購種和請工。如今,鄒武平看到眼前魔芋的好長勢,已經估摸著收入:至少可收鮮芋1萬斤,收入兩萬元。

鄒武平從“不動”到“行動”得實惠,緣於嵐皋大力扶持優勢產業的政策設計。2016年,《嵐皋縣產業脫貧扶持辦法》出臺,對符合條件的產業扶貧企業、園區、合作社,給予金融、資本、項目扶持以及用工等獎勵,並明確新興經營主體反哺貧困戶的比例。 同時,對自主發展產業脫貧戶,提供5萬元、3年期限、免擔保免抵押、全貼息的“5321”普惠性金融貸款及最高3000元獎補,縣上還拿出“擔保金”,撬動金融機構累計發放產業脫貧貸款3億元,惠及貧困戶1.2萬戶、企業32家。

一項項扶持,真金白銀;一個個產業,欣欣向榮。勤勞脫貧得到大實惠,群眾不再眼羨等靠要“蠅頭小利”,全縣主動要求從兜底脫貧轉為產業脫貧的戶達300餘戶。

“大力扶持農村優勢產業,吸引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中,讓勤勞得實惠,讓苦幹獲尊重,在嵐皋把勤勞苦幹的脫貧精神立起來!”嵐皋縣政府縣長楊義龍介紹道。

抓治理,勤勞脫貧少牽絆

俗話說:“只勤不儉,好比使了空底碗。”當前令群眾苦惱的負擔和“不儉”,便是愈演愈烈的人情風。“炮子一響,雞鴨白養;一年下來,等於瞎忙!”群眾這樣描述人情負擔。

少了人情債,脫貧才能跑得快。嵐皋在全縣紮實開展了狠剎人情風、賭博風專項治理活動,125個行政村11個社區制定了村規民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和禁毒禁賭會,下大力氣減輕壓在群眾身上的“隱性負擔”,改變少數群眾等靠要思想及懶惰成性的習慣。

紅白理事會在全縣率先全面鋪開。各村組各社區召開群眾會議聯名約定,除婚喪嫁娶外,一律不得操辦、收禮,村組社區幹部一律不得參與和主持非婚喪嫁娶喜會。

現住在石門鎮芙蓉村貧困戶安置小區的宋仕愛,對此深有感受。六個月前,他從山上土坯房搬入小區居住時,也想“擺幾桌”“收點禮”,卻被村組幹部制止了。當時,他也非常氣憤,怒懟幹部:“我又沒端‘鐵飯碗’,有啥不能辦的?再說,還是20年前父親去世辦了的?憑啥不讓辦?”

村組幹部耐心地給宋仕愛做工作:“安置點106戶,你今天辦,別人給你送,別人明天辦,你還得給別人還,當時收禮暢快,過後還禮卻很苦,最終都是吃了喝了!”

宋仕愛好好想了想,的確是這麼個理,最終請了十多個鄉親幫忙,簡單而熱鬧地搬進了新家,整個小區也沒一戶喬遷收禮,共節省花銷100餘萬元,群眾交口稱讚。

“倡導移風易俗,遏制鋪張浪費,減少人情消費,正是為了減少脫貧牽絆,增加群眾收入,加快脫貧步伐,培育文明新風。”嵐皋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謝應梅表示。

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全縣人情消費整體下降1/3,累計為群眾節省花銷3600萬元,間接帶動全縣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直接鞏固脫貧成果2000餘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