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老劉:上有老下有小,如何在家做到年入十萬?

圖片來自網絡

農民老劉:上有老下有小,如何在家做到年入十萬?

農民笑容很淳厚

農民老劉家住渝東南武陵山區一座偏僻的大山裡。因為上有八十高齡的父母,下有四個正在上學的孩子,全家八口人,家裡只有夫妻兩個勞動力,為了照顧父母和小孩,老劉從未出門打過工。

老劉四十來歲,沉重的家庭負擔並沒有讓他屈服,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既然沒有條件出門打工,在農村也要謀出路。“人只要不懶,不要死腦筋,不管在哪裡都能掙到錢!”老劉認真的說。

雖然在農村,又是山區,土地貧瘠,但是老劉依然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做到年入十萬元。

那麼,他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呢?老劉用了三招。

第一招:差異化養殖生態豬,巧妙避開市場風險。

老劉從2016年開始養殖生態豬,數量只有三十頭。所謂生態豬就是傳統的熟食餵養,通常的做法是用大鐵鍋煮豬食,很費時間和勞動力,一般農戶只會養殖一兩頭供自家食用。

從事養豬的農戶一旦超過五頭豬就會用飼料來養殖,因為傳統的大鐵鍋熟食餵養太累了。雖然飼料豬養殖輕鬆,但是售價不高,還受市場波動影響。

老劉不想養飼料豬,但是用傳統的大鐵鍋要養殖三十頭生態豬根本不現實。老劉苦思冥想了幾個月終於找出了一個好方法:用鍋爐蒸汽煮豬食!

這的確是個好方法,老劉用鍋爐蒸汽煮豬食餵養三十頭豬的時間就相當於用大鐵鍋煮豬食養兩三頭豬的時間,可以說大大提高了效率。

老劉把餵豬的時間也安排在早上的八點鐘以前下午在六點鐘以後,這樣就騰出了白天的時間做其他事情。

老劉的三十頭生態豬都是外出打工的鄉親或者城裡上班的人預訂了的,毛豬價格拾叄元一斤,每頭豬均價在三千五百元以上,三十頭豬毛收入不低於十萬元,扣除成本有六萬元利潤。

第二招:粗放種莊稼,只為地不荒。

老劉家有二十畝地,土地都是貧瘠的“巴掌地”,耕作成本極高,產出極低。雖然種地不賺錢,也不能讓地撂荒,這是在家農民普遍的認識。

老劉面對貧瘠的土地,放棄了精耕細作,選擇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和勞動力的玉米和紅薯。還有一個考慮就是正好用它們來餵豬。

所以,老劉在種地上是沒有收入的。

農民老劉:上有老下有小,如何在家做到年入十萬?

管理簡單的玉米地

第三招:做好手藝活,當好“大師傅”。

老劉是砌牆的匠人,手藝好,價格公道,是當地知名的“大師傅”。但是,老劉不滿足於只“砌牆”,還學會了水電裝修的手藝。老劉說,農村修房造屋的人家特別多,尤其是打工掙了錢,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修房。

現在農村修房已經不是簡單的土坯房了,都是磚混或者框架結構,打工的人在外面增長了見識,也要把房子裝修的漂漂亮亮的。“所以,只會砌牆可不行,還得會裝修。”因為是“全褂子”,老劉一年都有活幹,砌完牆緊接著就搞裝修,不會閒著。

老劉的工價並不高,220元一天,一年差不多能做200天左右,收入也在肆萬元以上。

雖然種地不掙錢,養豬加上做手藝已經有十萬元的收入了。可以說老劉非常能幹,值得我們為他點贊。但是,每個人都能像老劉一樣在農村做到年入十萬嗎?答案是不確定的。

不過老劉的模式在土地貧瘠的山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們可以簡單梳理一下,老劉年入十萬的“三招”可以總結為:傳統養殖差異化,山地種植簡單化,農村手藝多樣化。

傳統養殖差異化就是農民在家發展養殖業時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搞傳統的養殖項目,不要在不是很懂得情況下去發展特種養殖;二是在傳統的養殖項目中又要差異化發展,在傳統中找到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老劉養豬就是非常傳統的養殖項目,技術成熟,每個農民都會養豬。所以,風險就比較低。

如果選擇其他很新奇的特色養殖(什麼土元、蜈蚣、螞蟥、鴕鳥之類),其他風險暫且不說,就是養殖技術必須在摸索中學習,技術風險是比較大的。這對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的農民來說還是要慎重。

山地種植簡單化就是山區農民在種植過程、方法和作物選擇上儘量簡單一些,不要投入太多的資金、勞動力和時間,因為山區土地資源較差,各方面投入太多,和收益不匹配。或者把土地流轉給農業公司、合作社集中經營也是不錯的選擇。

農村手藝多樣化就是農民在家儘可能的多學一些手藝,每一樣手藝至少達到能被稱為“師傅”的標準,所謂藝多不壓身,多一門手藝在農村就是多一項賺錢的門路。其實在農村學手藝是很簡單的,基本上是零成本。只需要認一個師傅跟到幹活就行,沒學會之前拿小工的工資,出師後就是師傅的工價了,工錢至少是翻倍喲。

老劉給我們的啟示是,可能我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外出打工,只能守在農村。但是我們不要覺得農村一無是處,找不到發展的契機。只要腳踏實地,用一顆勇於創新的心去思考也能找到適合你自己的路子。

雖然這條路不像在外面打工那麼簡單直接,每一天都算得出自己的收入,甚至會承擔一些產業風險,只要我們沉心靜氣,還是能做到在農村獲得比較可觀的收入。

農民老劉:上有老下有小,如何在家做到年入十萬?

打工也挺好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規勸大家一定要在農村,出門打工還是在家裡都是正常的,目的都一樣,都是通過我們的辛勤勞動賺取收益,用這些收益建設我們的家。

同時,在外務工還可以增加我們的閱歷,瞭解社會的發展,提升我們的認識水平。當我們從外面回到鄉村,就會把我們在外面的所學所得所感所悟反哺給我們的家鄉,為建設更加美麗的農村獻智獻策。

我是艾鴻海,重慶市勞動模範,農業經濟師,農業創業者,新型職業農民。誠意分享真實的三農知識,歡迎關注,共同進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