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吹響脫貧攻堅號角 體驗“資陽模式”扶貧速度

農民 三農 農業 畜牧業 四川新聞網 2017-05-26
資陽吹響脫貧攻堅號角 體驗“資陽模式”扶貧速度

採風團走訪現場

四川新聞網資陽5月21日訊(龔代建 文/圖)2016年,資陽市委、市政府聚焦難點,精準發力,推動脫貧攻堅關鍵任務取得實效,於當年成功實現82個貧困村達標退出、50992名貧困人口達標脫貧,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取得脫貧攻堅首戰首勝。

5月16日—17日,來自中央、省市部分媒體代表和網絡大V齊聚資陽,組成“決戰全面小康全面精準脫貧”媒體集中採風採訪團,深入雁江區臨江鎮太子村、中和鎮明月村、樂至縣高寺鎮燕子村、龍門鄉金鼓村、安嶽縣大埝鄉長慶村等脫貧村進行採風,感受資陽推進全面精準脫貧事業的穩健步伐,體驗“資陽模式”扶貧速度。

資陽吹響脫貧攻堅號角 體驗“資陽模式”扶貧速度

燕子村袁道金老人展示《精準扶貧醫療救助證》

看醫療救助:

斬斷因病致貧“窮根” 貧困戶看病“微支付”

5月16日上午,採風團一行來到雁江區臨江鎮太子村。通過第一書記賀濤與村幹部和全體群眾的不懈努力,該村已於2016年末通過各級驗收,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戶全部脫貧。

貧困戶李明仲從新建雞舍的梯子上走下來,腿腳十分利索,熱情地邀請客人進屋坐坐。但誰能想到,就在五年前,這位老人因雙下肢股骨頭壞死無錢手術治療,還無法下床。家庭收入基本靠妻子一人種養殖維持生計,房屋也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不能居住。2016年被納入到精準扶貧醫療救助範圍內以後,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去年3月我做了雙下肢股骨頭置換術,現在走路沒有一點問題。”李明仲笑著告訴記者,整個手術的醫療費用近5萬元,通過新農合報銷18700多元,大病統籌報銷650多元,醫院減免1500多元,醫療救助專項資金25000多元,他自己僅支付約3000元。“感覺自己又活過來了,平時養點雞,打打工,可以自食其力,真心感謝國家的好政策!”

採風團隨後來到樂至縣高寺鎮燕子村。村衛生室裡,駐村醫生正在為68歲的貧困戶袁道金老人測量血壓。據村幹部介紹,老人患有肺部粘黏、氣管炎、雙下肢股骨頭壞死等多種疾病,老伴也患有腦梗死、“三高”等疾病,這些年為了看病陸續向親朋好友借了十餘萬元,但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2016年,燕子村將其納入到精準扶貧醫療救助範圍內,改變了老人的生活。

“今年4月,我和老伴做手術總共花了一萬多元,自己只支付了40多元,真的趕上好時候了!”老人一邊說話,一邊從兜裡掏出本綠色封皮的《精準扶貧醫療救助證》,樂呵呵地向媒體和網友進行展示,“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幫扶,解決了後顧之憂!”

“這都得益於資陽整合扶貧、財政、衛計、民政、人社以及商業保險等政策資源,為醫療扶貧編織的‘八張網’。”燕子村第一書記楊軍告訴記者,通過“一減免四保險一救助四基金”梯次保障體系,資陽將全市16.8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未納入建檔立卡低保人口的健康牢牢兜住,讓他們走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困境。“大家都開玩笑說,以後再也不怕生病了。”

據瞭解,截至2017年5月5日,資陽全市保障對象住院57544人次,住院總費用19456.1538萬元,個人支付197.0319萬元,僅佔總費用的1.01%,全部實現了“微支付”,其中還有6774名特困保障對象實現了“零支付”。

資陽吹響脫貧攻堅號角 體驗“資陽模式”扶貧速度

明月村第一書記潘清山介紹柑橘產業前景

探產業發展:

引進優勢產業做支撐 “量化股權”注入新活力

16日下午,採風團抵達雁江區中和鎮明月村,該村緊鄰遂洪高速(遂資眉高速)中和出口,2012年被確定為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346人,於2016年底實現了脫貧摘帽。

“村裡成立了雞鳴山專業合作社,推動產業發展,探索出村民致富增收的新模式,趟出了集體經濟壯大的新路子。”第一書記潘清山介紹,在堅持“平等、自願、共贏”的發展模式下,村裡採取“合作社+貧困戶、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形式,引導135戶普通群眾、33戶貧困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流轉土地1500餘畝。

目前,明月村已形成“山上柑橘、山腳蔬菜、田中龍蝦”的立體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依託現有的楊老九精品果業、歐氏農場、東郊記憶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等7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全村150戶村民自發種植精品柑橘1100餘畝、蔬菜300餘畝,發展特色水產養殖500餘畝,人均增收1000餘元。

17日上午,採風團來到樂至縣龍門鄉金鼓村。該村位於龍門鄉西北部,距龍門場鎮2.5公里,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0戶212人,已於2015年全部脫貧。

兩年前就實現全村脫貧,金鼓村又有何種祕訣呢?

據村支書楊文武介紹,金鼓村堅持“業主帶動、群眾創業、種養並舉”,引進業主種植春見300畝、蓮藕300畝,發展無花果200畝,核桃100畝;同時深化“幸福喜羊羊”工程,發展養殖戶74戶,存欄400只,養殖戶人均增收4000元。依託“雙掛鉤”項目,全面啟動實施12個新村聚居點建設,按照統一戶型和風格,建設265座新民居。

在集體經濟發展上,金鼓村還搞起“三個機制”為農民實現增收:創新競爭機制,將堰塘等現有集體資產統一發包租賃,實現年租金1.2萬元;創新“合約”機制,組織村內有技術、有勞力的群眾,統一與雙掛鉤項目和園區工地內務工,實現收入21餘萬元;創新股權量化機制,以產業發展基金入股,扶持群眾發展黑山羊飼養,群眾出售時所得利潤的2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年收入3.5萬元。

記者觀察到,通過多種模式推動特色產業規模發展,創新探索“合作社+土地入股”股份合作、“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貧困戶”借羊還羊等模式,是資陽市實現每個貧困村產業發展的重要經驗。

資陽吹響脫貧攻堅號角 體驗“資陽模式”扶貧速度

金鼓村美麗的新村聚居點

訪基礎設施建設:

住房保障+通村入戶路+水利設施脫貧邁上快車道

在高寺鎮燕子村,村裡抓實易地扶貧搬遷,確保了15戶34人易地搬遷建房戶順利搬遷入住,順利完成10戶危房改造任務,形成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的新村聚居點,呈現出怡然自得的山水田園農村風貌。

17日下午,採風團一行抵達安嶽縣大埝鄉長慶村。該村位於安嶽縣大埝鄉西部,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4戶304人,是2017年才開始啟動脫貧工作的村子。

“以前家裡房屋比較破爛,一到下雨天就漏水,屋頂搖搖晃晃的……”66歲的村民郭仕倫是一位獨居老人,因病致貧後,生活非常艱難。第一書記劉世勇得知他的情況後,將其所住的老舊石板屋納入C級危房,政府補助了7500元用於維修改造。現在,郭仕倫居住的房屋既結實又敞亮,他自己還發展了養殖業,一年預估收益8000多元,擺脫了貧困的“包袱”。

據大埝鄉黨委書記周林介紹,全村已完成C級危房105戶,D級危房13戶。以實現“兩不愁”且同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為過上好日子的基礎點,全村投入510萬元,完成村級道路5公里,組級道路2公里,生產生活便道2公里,新建魚塘20畝,擬投入120餘萬元,建設黨群服務中心和實施村莊提升工程。

據統計,2016年,資陽全市共投入3.11億元,用於脫貧攻堅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住房建設等項目,建成村組道路397公里、水利設施793處,建成衛生室82個、文化室82個,完成易地扶貧搬遷940人、農村危舊房改造6202戶。

資陽市扶貧移民局副局長廖正智表示,2017年,資陽計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957人、農村危舊房改造4400戶,並確保貧困群眾既住上好房子又不背上沉重債務。

採風過程中,扶貧幹部和村支書們個個精神飽滿,鬥志昂揚,對村子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深深感動著每一位來訪者。他們像釘子,像白楊,深深紮根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為改變貧困村落後面貌持續努力著。

“扶貧工作幹得好不好,關鍵要看幹部給不給力。”在來自資陽的網友“張平”看來,扶貧工作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基層幹部身上,他們是脫貧工作的關鍵因素,“此次採風活動很愉快,讓我增強了對家鄉的瞭解和熱愛,也看到了基層那麼多充滿激情的幹部,一直默默地為老百姓服務,讓我覺得十分感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