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砥礪奮進展宏圖

農村改革 經濟 三農 農村 青海新聞網 2017-05-28

著力構建綠色產業新體系 著力推進城鄉發展新進程 著力推動社會建設新進步

著力完成脫貧攻堅新任務 著力提升生態文明新水平 著力構築改革開放新高地

海東,一座年輕的城市,既散發著蓬勃朝氣和青春活力,又延續著河湟風情和文化底蘊。海東於2013年7月撤地設市,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重點開發地區和主要城市化地區,是蘭西經濟區的核心腹地,是青海東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撐。

立足於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節點城市,海東市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賦予海東的“青海功能優化的重要城市,蘭西經濟區的產業基地,高原現代農業的示範地區,東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撐,全省科學發展的新增長極”的發展定位,發展層次快速提升,發展階段明顯推進,新興產業體系日漸明朗,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步入了發展進步的快車道。“十二五”期間,海東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2%,年輕的海東市成為青藏高原上一片潛力巨大、生機勃勃的高原熱土,夢想,在這片新大陸崛起!

回首過去,步履鏗鏘、砥礪前行。

展望未來,意氣風發、鬥志昂揚!

海東市委提出“三個堅決”政治要求,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聚焦“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按照省委“四個轉變”發展理念,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全力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著力凝聚全市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為海東在蘭西城市群節點城市快速崛起而努力奮鬥。

七種扶貧模式:樹立脫貧攻堅樣板

海東市委、市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頭等大事來抓,由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首次以“雙組長”制強化責任落實,高頻率研究部署,高密度督查督導。在扶貧工作開展中,注重抓好典型示範,市縣(區)集中扶持打造23個市級精準扶貧示範鄉(鎮)、58個精準扶貧示範村,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發揮了典型引路作用。率先在全省建成作戰指揮平臺,投資1100萬元建立精準扶貧信息化管理與服務大數據平臺,市、縣(區)脫貧攻堅作戰指揮中心成為既能掌握情況的“信息平臺”,又能網上作戰的“指揮平臺”,脫貧攻堅工作實現了數據化和動態化服務管理。

海東市是國家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重點地區,除互助土族自治縣是省級貧困縣外,其餘5個縣(區)都是國定貧困縣(區),全市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共634個、貧困戶4.8萬戶17.57萬人,貧困村、貧困人口分別佔全省貧困村、貧困人口的40%和33%,在全省各市(州)中貧困面積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面對實際情況,全市上下因地制宜扶貧,因人因地施策,創新實施了拉麵創業扶貧、金融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光伏扶貧、典型引路扶貧“七種扶貧模式”,成為全省脫貧攻堅工作的樣板。

2016年6月30日,互助凱峰農業20兆瓦光伏扶貧發電項目正式接入海東電網,標誌著海東市首座光伏扶貧發電項目成功併網發電;海東把扶持發展“拉麵經濟”作為海東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積極探索以海尼爾牛肉麵等品牌企業與貧困村聯合開辦“一村一店”扶貧拉麵店的模式,開設扶貧連鎖拉麵店,對貧困戶按照10%的利潤進行分紅,確保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海東積極引進電商行業的龍頭企業,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電商經濟,特別是利用電商便利、覆蓋面廣等優勢,積極推進電商扶貧工作,促進農民增收……在平安侯家莊村,通過精準扶貧,去年村裡的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57人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687元,比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082元,增長1.56倍,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已達到摘帽退出標準。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團結村,家庭牧場辦得如火如荼,扶貧幹部積極動員全村推廣秋季覆膜工程、全膜玉米栽培技術,種植玉米650畝,年生產玉米487.5噸(每畝產量750公斤計算),實現收入78萬元(0.8元/斤)。

過去的一年,海東市上下同心同力,集中攻堅,超常規、高效率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全面落實脫貧攻堅政策,大力發展種養複合產業、拉麵經濟、電子商務、光伏發電等新型扶貧產業,形成多種扶貧模式,著力增強貧困群眾造血功能。整合各類扶貧資金和社會資金,合理使用國家開發銀行100億元精準扶貧中長期貸款,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搬遷、產業發展等資金保障。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加強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深化與無錫市的全方位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確保今年全市216個貧困村退出、1.73萬戶、6.2萬貧困人口脫貧,平安區和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整體脫貧。

一棟棟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在這裡拔地而起,一個個建設項目讓這裡煥然一新,一個以西寧為中心的東部城市群正在樂都、平安等地拔地而起。在綠意青蔥的季節裡展現迷人身姿。

東部城市群建設重大戰略實施以來,海東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總體部署,全面推進東部城市群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十二五”以來,海東推動實現撤地設市和樂都、平安撤縣設區,形成了“兩區四縣”區劃架構。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標準建設,編制完成海東市城市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海東市新型城鎮化規劃等。

地下綜合管廊、城市道路橋樑、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全面推進,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三級綜合醫院、“兩館五中心”等公共服務項目進展順利,舊城區改造步伐加快,高鐵新區等一大批商住項目基本建成。一批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城市組團正在形成,各縣城市建設呈現差別化定位和發展,集鎮建設重點推進,城鎮群落初步顯現,城市形態初步具象,城市功能逐步提升,集聚帶動能力明顯增強。成功躋身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國家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城鎮化率達到40%,較“十一五”末提升12個百分點。

今年,海東市計劃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77項,總投資271億元,爭取完成投資100億元以上。完成海綿城市啟動試點申報和建設工作,並推進以河湟百里文化旅遊長廊為重點的城市慢行系統建設。

工業:創新驅動發展

近年來,海東加快推進工業供給側改革促進工業轉型發展,工業突飛猛進,呈現勃勃生機。大力推進創新驅動,支持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信息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補齊“創新驅動發展”的短板,著力提升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科技創新能力,建成科技創新基地、人才集聚基地、企業孵化基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海東工業園區承載能力和綜合功能明顯提升,產業聚集效應開始顯現。青海百能儲能電池大型儲能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青海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已成為全市科技創新和企業孵化的重要平臺。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電池材料及明陽3D打印等重大項目落地實施,並扶持先奇鋁業改組為青海佳韻鋁業並啟動生產。整合21家小酒廠,組建青海聚發青稞酒有限公司,納入規上企業。全年新增規上企業17戶,新培育成長型小微企業320戶。

積極爭取鐵合金、電解鋁等行業電價扶持政策,全力做好保增穩產;力促青稞酒集團、金圓水泥、西部水電、青海佳韻、耀華玻璃等大企業加大生產銷售力度,保證增產增效;大力支持“專精特新”民營小微企業發展,為市域經濟注入新鮮血液。

農業:優化結構提升現代水平

海東市實施產業行動計劃、農產品綠色安全行動計劃、智慧農業行動計劃、精品農業行動計劃、冷水養殖行動計劃和“一村一品”行動計劃“六項行動”。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發展生態農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東部特色種養示範區建設上實現新突破。用生態的理念發展農業,優化農牧種植結構,培育特色農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鼓勵發展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完善對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的支持服務體系。

推進農業園區建設,積極打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區,壯大提升互助、樂都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發揮其核心作用。

建立社會化服務保障體系和農業科技保障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在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實施新型農民證書培訓工程,培育一批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新型農民,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建立健全“菜籃子”生產銷售體系和市場體系架構,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農畜產品批發市場、農畜產品加工冷藏配送中心、標準化菜市場、農貿市場和社區平價菜店,推動“菜籃子”建設步入產銷銜接順暢、質量安全可靠、市場波動可控、農民穩定增收、居民得到實惠的可持續發展軌道。

不斷強化農業園區示範帶動。壯大提升互助、樂都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發揮核心示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平安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平安、民和、化隆、循化省級科技園區建設。提升沿黃流域蔬菜基地產能,全力抓好“黃河彩籃”現代菜籃子生產示範基地建設,實施高原、有機、富硒、富鍺等健康品牌計劃,夯實品牌農業發展基礎。

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切實提高農牧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依託“兩河”流域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綠色、生態有機蔬菜發展。充分利用黃河水域資源,有序擴大冷水魚養殖規模,不斷提升種養業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糧油產量實現“十三連增”,“兩優八特”產業成為全省主導產業,綠色、無公害、富硒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黃河彩籃”全省蔬菜基地已初具規模,效益顯現。建成家庭農牧場2899個,10個現代牧場全部投入生產,種植飼草115萬畝,省級規模養殖場達到414家,規模化養殖程度達到45% 。特早熟雜交油菜推廣技術取得突破,優質油菜向3000米左右海拔地區延伸,創造了全國乃至世界雜交油菜高原推廣種植的先例。

改革:推動跨越發展

進入5月,河湟兩岸一片生機盎然。走訪海東的城市、鄉村,流連於海東的園區、企業,到處都能感受到改革給海東帶來的巨大變化。

改革,打開了海東通向世界的大門,點亮了發展的成績單。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2.8億元,同比增長1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35.43億元,增長1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2億元,增長11.5%;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規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海東,作為青海的東大門,始終站在青海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海東以打造青海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目標,自覺擔負起全省改革開放的探路者角色,以觀念的更新破解發展難題,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作為年輕的地級市之一,海東上下不斷解放思想,一些領域、一些事項、一些舉措初步形成了海東特色和亮點。農業農村領域改革成效明顯,土地流轉合理規範,農村“六類”產權確權登記試點進展有序,農村金融改革構建了新體系。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力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有突破,財政資金的槓桿撬動作用發揮明顯,存量資金髮揮了更大更有效的作用,投融資模式實現了多元發展。特別是在省委提出“四個轉變”以後,海東轉變思路,以新發展理念奏響了全市經濟社會改革的新樂章。

撤地設市三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96億元,財政一般性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2.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達到2256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196元,首次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一串串數據得益於海東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持之以恆地擴大開放。“放管服”改革縱深推進,市級政府行政審批事項減少至69項。“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全面推開,全市新設市場主體11891戶,同比增長21.8%。價格改革穩步推進,在全省率先完成非居民階梯氣價和水價改革工作。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改革紮實有效,平安農信社成功改製為農商銀行;全市鄉鎮金融服務站全面建立並掛牌,金融服務實現鄉鎮全覆蓋;不動產統一登記職責整合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地及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全面推進。融資擔保持續發力,全社會融資總額達到350.88億元,增長14.67%。實施開放戰略,首次在境外成功舉辦吉爾吉斯斯坦·中國海東經貿合作暨特色產品展銷會,首次成功舉辦青海首屆高原特色農產品展交會,首次成功承辦青海省首屆絲路花兒藝術節,搭建了對外合作交流的新平臺。青海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成並封關運營,成為我省第一個內陸保稅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場所,標誌著海東乃至全省外向型經濟發展步入新的階段。

海東市綜合醫改試點工作以“醫聯體”建設為抓手,綜合醫改試點工作取得重大進度。如今,海東率先在全省完成市縣(區)級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率先在全省清理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後保留到69項,率先在全省推行政府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一項項改革措施的出臺,一個個具體任務的實施,讓海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越跑越快。

“生態海東”:展開多彩畫卷

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海東市牢固樹立“生態海東”創建思路,突出城市個性特徵,塑造海東獨特的城市風貌特色,彰顯生態山水意境,堅持“高新輕優”的產業發展定位,打好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重點流域水汙染治理,狠抓生態環境建設……一幅絢爛多彩的美麗畫卷正在河湟谷地徐徐拉開。

海東市按照“綠色、低碳、環保、循環”目標,秉持“高新輕優”產業方向不動搖,綜合實施上下游產業優化整合、加強節能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嚴格能耗物耗等准入門檻、推進清潔生產和技術進步等措施,“兩高一低”產能進一步下降,環保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進一步顯現。

圍繞主要汙染物減量化、建築綠色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規模化等幾方面選擇重點項目,大力開展節能減排治理工作。強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抑制了城區揚塵汙染。海東市重點實施了截汙納管、汙水處理廠建設及擴能提標改造、企業廢水深度處理、中水回用及人工溼地工程建設,全市汙水收集率提高到70%。

在生態建設方面,南北兩山綠化工程作為海東“大生態”建設的骨幹工程,按照“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建管並重、鞏固成果”的兩山綠化建設要求,加大了兩山綠化區歷年造林地補植補栽工作,補栽面積達1.98萬畝,補植苗木99萬株,保存率在85%以上。

緊緊圍繞正在開展的春季植樹造林,開展了34萬人造林綠化“大會戰”,造林綠化與“綠屏障、綠河谷、綠城區”建設相結合,南北山綠化、通道綠化、城區綠化仍是重點,做大做強,構建生態海東;做到與旅遊景區景點建設相結合,著力打造一個山清水秀的新海東。

“海東的生態環境的變化,市民是看在眼裡樂在心裡,街道在鮮花和綠樹的映襯下變美了;以往的荒坡不僅變綠了,更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綠地公園;下雨天從山上流下來的不再是黃泥湯了。”海東市林業局局長燕永祥說,“以前,平安小峽但凡下大點的雨,雨水就裹挾著黃土衝下來,黃泥湯子流得到處都是。我們通過一些了的造林工程、綠化工程,水土流失減少了,生態環境更好了。去年小峽經歷了50年不遇的暴雨,黃泥湯不見了。”

不僅是山綠了,當地的小環境也隨著植被的增加不斷向好變化,森林涵養水源能力增強。

黨建:科學化水平不斷提升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海東市牢固樹立黨建工作是第一責任、最大政績的意識,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弘揚改革精神,樹立法治思維,狠抓工作落實,有效地促進了海東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健康有順快速發展。

落實管黨治黨責任,協調落實“兩個責任”,開展“同級紀委監督同級黨委”試點工作;開展重點工作的監督檢查;開展廉政宣傳教育、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活動;開展全省第一批縣(區)“深化落實縣級黨委主體責任運用‘四種形態’全面從嚴治黨”省定試點;開展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全面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省政府21條措施、市委十六條要求,持續深化正風反腐,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引領全市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深入推進。

在媒體開辦“書記責任田”專欄,嚴格落實黨員領導幹部講黨課制度,紮實開展“四講四有”專題討論及“雙評雙爭”等主題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黨員幹部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安排專項經費1.4億元,實施了21個具有典型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的“三基”建設項目;全面開展黨政幹部通用基本能力培訓及測試;實行基層黨建“問題工作法”,狠抓基層黨建7項重點工作,認真實施基層黨建“五項行動”、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力建設工程、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培育儲備工程;在全市非公企業中建立黨組織111個,社會組織中建立黨組織14個,“兩個覆蓋”進一步擴大,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基礎工作進一步強化,基本能力進一步提升。

深入推進理論武裝工作創新,輻射推進“網格化”宣講工作,大力實施政治思想建設提升工程;圍繞“唱響民族團結進步曲,奏響極地門戶最強音,彰顯‘四個紮紮實實’新成就,實現‘六個著力’新目標”主題,開展了“新春走基層”活動;積極宣傳全市上下貫徹中央、省委治國理政、治青理政新思路,以“四個轉變”新思路推動“四個紮紮實實”落地生根,實現“六個著力”的生動實踐,以打造“善行海東”道德品牌為引領,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著力推進核心價值觀“六進”和“五星級文明戶”創建,大力實施“善行海東”品牌工程;著力加強文聯組織和文藝隊伍建設,建立了全市文學攝影美術書法等創作基地,打造了“花兒之都”文化商標,設立了“河湟文藝獎”,大力實施“文化海東”建設工程;建立海東骨幹評論員QQ群、微信群等平臺,組建市級核心骨幹網絡大軍,建立網絡媒體聯席會議制度,開展網上正面宣傳,重視網絡負面輿情應對,大力實施新媒體輿論宣傳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理論教育大眾化、輿論引導民生化、創建活動群眾化、文化服務特色化,各項工作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市為目標,市級每年落實創建專項經費2000萬元,並通過機制創新、典型引路,推進創建工作縱深發展。組建成立了民革、民盟、民建、農工、九三學社5個民主黨派市級委員會和海東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並認真落實重大事項通報、聯誼等制度,為黨外人士參政議政提供了平臺。深化非公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全市60家民營企業與73個貧困村在精準扶貧戰略中實現村企雙贏。集中開展非公企業“兩個覆蓋百日攻堅”行動,非公企業黨組織覆蓋率達47.9%、工作覆蓋率達100%。

牢牢把握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這一主線,突出治安防控技防建設體系、做精做細安置區網格化管理工作,深化平安海東建設、法治海東建設不斷打造過硬隊伍,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法治環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