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第一書記的一天

農村改革 種植業 農業 合作社 中國三門峽網 2017-06-24

早上6時許,李向朝就起來做早飯。他之前在市審計局工作,2015年被派駐到盧氏縣官坡鎮碾道村當第一書記,至今已經兩年多了。

“雞蛋西紅柿面。”李向朝一邊燒柴火,一邊笑著說,“碾道村山多路不好走,得多吃些。吃了這頓兒,下頓兒還不知道得什麼時候呢。”

早飯過後,李向朝和記者一起,到幾家貧困戶走訪。

李向朝駕著車,可時不時他手機那首《最炫民族風》的鈴聲就會響起來,有諮詢如何繳納新農合資金的,有了解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還有想創業發展產業的……他不得不不時停下車回電話。

8時55分,我們到達了第一站——該村貧困戶王新社在坡上幹活的地方。王新社是該村苗圃種植大戶,現種植白皮松、五角楓等40餘畝。

之前樹苗生意好,王新社2012年小試牛刀種了5畝,賺了3萬塊,他開始帶動村裡20戶貧困戶種植苗圃。

可是近幾年樹苗銷路不好了,現在村裡的樹苗都滯銷了,算下來80多畝呢,這可愁壞了村裡人。

李向朝告訴他,要沉住氣,發動大家一起找出路,打開銷售渠道。同時,他還聯繫一個農業科研機構,把樹苗進行一定程度精加工來適應新市場。

“李書記人真好,家裡老母親去年摔骨折了,他知道後,第一時間就拿出1萬塊借我用,真不知道該說啥好。”王新社激動地向記者說,“只要李書記在我們村,他就是我們的主心骨,脫貧什麼的一切就都有希望了。”

隨後我們又驅車趕往第二站,看望呂學義老人。老人住在村子最西頭,道路雖然硬化成了水泥路,但其險峻還是讓我捏了一把汗——路的外沿可以說是“萬丈深淵”,路的裡邊卻是“泥土鬆散”,隨時都有碎石掉落來與你“招呼”著,而且路又彎又陡。

13時22分,我們終於來到了呂學義家。呂學義今年73歲,頭髮已花白。他的兒子在外務工,兩個孫子在村裡上學讀書。

李向朝一下車,就一路小跑著向老人問好。他與老人交流,告訴老人要樹立起生活的信心,並說兩個孩子就是一家人未來的希望,一定要撫養和照顧好。

當知道呂學義一家人今年的新農合參保金還未繳納時,李向朝立即打電話與相關部門聯繫,希望採取幫扶減免措施,幫助老人解決困難。

李向朝說:“請老爺子放心,我們會隨時來看你,絕不會丟下你們一家人不管。”

在離別時,老人緊緊抓住李向朝的手不肯放鬆,在場的每一個人眼眶也都溼潤了……

隨後,李向朝又帶著記者看了村裡幾個合作社的進展情況。回到村部時,時間已是18時50分。我們和盧氏縣工信委駐村工作隊員一起簡單吃了點飯,李向朝又緊接著忙著填扶貧檔卡。22時,記者就要休息了,李向朝所在的村部的燈卻依然亮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