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 漢江魁首積健為雄

農村改革 漢江 三農 經濟 華夏經緯網 2017-05-11

【襄陽政府網消息】她,襟攜千里漢江,曾繁華“猶先秦之邯鄲,明清之秦淮”。

她,發展的腳步一度滯緩。

搶抓機遇,奮起直追。新的發展征程中,其GDP連續跨越2000億、3000億臺階,超越全國7個省會城市,躍居鄂豫陝漢江流域地級城市首位。

打造增長極,爭當排頭兵。古城襄陽,奏響激情奮進的時代強音。

佈局,瞄準流域首位

“三千里漢江,精要在襄陽。”襄陽市委書記李樂成說:“襄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政治責任、時代使命,就是要工程化項目化落實省委、省政府對襄陽提出的新要求,不斷提升‘兩個中心’建設水平。”

上世紀80年代初,地處漢江中游的襄陽,與蘇州、無錫、佛山一起入圍全國十大明星工業城市。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後,因種種原因,襄陽發展逐漸落後,淪為“塌陷區”。

“省委、省政府實施‘一主兩副’發展戰略,我們迎來了歷史性機遇。”襄陽市市長秦軍說,界標就是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襄陽召開現場辦公會。

襄陽位於鄂西北及漢江生態經濟帶的中心,輻射鄂豫陝渝毗鄰地區近4萬平方公里、近3000萬人。湖北要建成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這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肩負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重任,襄陽奮起直追。

但2012年以前,同屬漢江流域的河南南陽,其GDP比襄陽高出些許。近年來,雙方你追我趕,齊頭競進。

“首位城市,意味著既是第一,同時還要拉開距離。”襄陽市發改委主任付勁鬆說,這樣才有所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瞄準南陽,追趕洛陽,對標佛山,襄陽樹立全國爭先、全省率先的佔位意識,力爭躋身全國城市經濟50強。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搶佔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高地,創建漢江流域綜合成本最低城市,奮力衝刺萬億工業強市。

堅持綠色發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打造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帶動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增長極。

眼下的襄陽,發展火熱,脈動強勁,亮點紛呈。

發力,強健產業底盤

在今年全省縣域經濟考核中,襄陽實現“滿堂紅”,7個納入全省考核的縣市區全部受到省委、省政府表揚。

收穫的背後,是辛勤耕耘。

2日,襄陽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曾進生來到雅緻新能源汽車工地,調研項目進度並協調解決水電路網等問題。這個總投資50億元的整車項目,力爭一個月後建成投產。“做大做強產業底盤,始終是重中之重。”曾進生說。

襄陽市汽車辦主任王燮耀介紹,汽車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龍頭。該市依託東風日產、神龍工廠等規上企業,近年來每年都有一款新車型下線,“襄陽造”的天籟、英菲尼迪、樓蘭、西瑪等中高端汽車暢銷全國,去年實現產業產值2160億元,首次超越2000億元大關。“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呼之欲出。目前,襄陽已吸引美洋、雅緻、駱駝、國能等重點企業攜逾200億元的項目落地,東風俊風ER30、美洋E200等純電動汽車相繼下線。

堅持放手發展規模。5年多來,襄陽市累計完成招商項目投資7919.7億元,與央企達成戰略合作項目投資額達1308億元,吸引華為、西門子等28家世界500強企業搶灘。

大力實施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僅去年就實施技改項目172個,總投資達1314億元,三環鍛造、衛東化工等成為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企業,際華紡織等一大批企業重煥活力。

農產品加工業高歌猛進。以百億斤糧食產量為基礎,連續三年舉辦漢江流域農博會,構建輻射中部的農副產品流通新平臺;實施3年倍增計劃,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664家;去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2277億元。

持續精心培育,一批特色骨幹產業紛紛崛起。裝備製造產業去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實現產值1034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成為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醫藥化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去年分別實現產值650.3億元、496.8億元和265.5億元,年增幅均在10%以上。

“全年工業總產值已突破7000億元大關。”市經信委副主任廖有泉介紹,襄陽有望成為漢江中游首個萬億工業強市。

改革,創新中尋突破

變則通,通則活。在建設“兩個中心、四個襄陽”的征途中,襄陽以改革突破激發活力。

4月28日,湖北文理學院畢業生張為華來到襄陽市政務服務中心,僅跑一趟就申領到了公司執照。“兩個多小時就辦完了工商、稅務等所有手續。”張為華興奮地說,自己的電商創業夢終於實現了。

為創業提供便利,近年來襄陽市行政改革頻出新招——

2013年,市直部門推行“大科室制”,行政審批和管理服務事項由251項減少至145項;

2014年,市級行政審批再減至88項,在全省率先開展工商登記便利化改革,建立施工許可“一表制”;

2015年,在全省率先全域推廣“一枚公章管審批”,市行政審批局開始承擔市直20個部門145項審批職能;

2016年,再推新設企業“五證合一”改革,審批辦結時間由38個工作日壓縮至7個工作日。

“戶改新政堪稱‘全國放得最徹底’。”襄陽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長楊彪介紹,該市對人才零門檻引進,對流動人口零門檻落戶;目前中心城區常住人口已達172萬,在省內僅次於武漢市。

在宜城試點“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一批沉睡多年的農村資產被逐步喚醒;躋身“國家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建成全省首家民營區域性林權交易平臺;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揚帆起航,保稅物流中心正式運行……

據不完全統計,襄陽市近年先後實施100多項全國、全省改革創新試點,為加快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至去年底,該市“五類”市場主體總戶數達38.5萬戶,其中新登記10.6萬戶,總註冊資金達4064.8億元,比上年增長47.3%。

蝶變,城市功能升級

“五一”前夕,樊西新區中豪國際商貿城門口車水馬龍。“生意不錯,一天走貨幾萬元。”二樓一區文具商戶方群力高興地說:“客戶比以前多,除了十堰、隨州、荊門的,還有河南南陽、陝西安康的。”

樊城區委書記龍小紅說,隨著老城區30多家市場陸續搬遷,樊西新區的八大專業市場正拔地而起,一個“買全國、賣全國”的千億規模市場群已然成形。“專業市場和工業企業從中心城區陸續外遷,城市棚戶區和城中村全面推進。”襄陽市建委主任肖勇介紹,老城區“兩改兩遷”讓城市面貌蝶變。

實施“藍天碧水”工程、“綠滿襄陽”行動和“九水潤城”等工程,形成綠色生態廊道,打造漢江沿岸風光帶。

新興城區向東挺進。建設東津新區34.6平方公里起步區和5平方公里核心區,市民中心、醫療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等10大公共工程紛紛竣工。

目前,漢江大橋已建成4座、在建2座,50公里長的內環全線貫通,城市交通形態由“C”形變成“O”形,襄陽城市邁入“一心四城”新格局。

加快建設一類航空口岸,襄陽機場擴建工程如火如荼,到2020年將實現年旅客吞吐量150萬人次;全面啟動漢江航道綜合整治,雅口、新集航電樞紐重塑漢江黃金水道,打造年吞吐5000萬噸的漢江航運中心港口;蒙華、鄭萬、漢十等鐵路相繼開建,東津高鐵站綜合配套工程開工,蓬勃興起的“鐵水聯運”和“江海聯運”,再展襄陽“七省通衢”雄風。

中心地位步步提升,城市輻射力不斷增強。2014年以後,襄陽經濟實力穩居漢江流域14個地級城市第一位。去年,該市生產總值達3694.5億元,由2011年全國城市的第67位前移至第56位,5年前進11位。

襄陽,積健為雄,奮勇前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