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農村改革 農村 經濟 三農 聚焦三秦 聚焦三秦 2017-09-26

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金色水運。陳憲政 攝

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最美鄉村。張天存 攝

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溼地風光。殷懷君 攝

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煥然一新的醫院外景。大唐攝影

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大美莊園。張紀強 攝

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文化惠民。於洪喜 攝

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楊凌蘸水面。殷建民 攝

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百年夢想。李再選 攝

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幸福院裡的幸福。黨建農 攝

20年,守望一座城的幸福

豐收的喜悅。李再選 攝

本報記者 王平

7月,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季節,而對於楊凌來說,7月更是一個難忘季節。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年前的7月29日,在陝西楊凌誕生了我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20年來,楊凌奏響的始終是科教興農的主調。

20年來,楊凌追寫的依舊是興區富民的篇章。

20年來,楊凌不斷推出民生新舉措,一系列民生政策相繼落地開花,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新的楊凌故事和民生畫卷,正在農城大地徐徐鋪展……

敢為人先的民生速度

“偏遠、閉塞、落後,基礎設施差”,“就業難,看病難,上學難,行路難,大齡男青年找對象難”,科技人員流失嚴重……這樣的現象曾是20年前楊凌的真實寫照。

20年後的今天,驅車穿梭在楊凌各個村莊,沿路一棵棵石榴樹、百日紅等樹種映入眼簾。昔日的爛泥路早已變成了乾淨整潔的柏油路、水泥路;過去汙水橫流、柴草亂堆的現象也已成為泛黃的記憶。往日的莊稼地被一座座現代化的溫室大棚、獼猴桃基地、現代農莊集群所替代。

五泉、揉谷重點鎮和一批保障房以及新型農村社區相繼建成,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出門村村通公交,買菜購物,身邊就是大超市,精緻的公園、星級公廁,村村擁有幸福院……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新景象呈現在眼前。

再看看農村居民的穿著打扮,早已從過去的黑、藍、灰主色調變成了時尚的襯衫、漂亮的裙子等,一點也不輸城裡人。打工掙錢,工作就近可以隨處找,而身懷農科絕技的職業農民則走南闖北去賺大錢。

只要信譽好,無不良記錄的村民,生產生活一旦遇到資金難題,不出村就地還可以拿到方便快捷,無需抵押和擔保的“穀雨貸”小額授信貸款。

常年在外工作的楊陵區五泉鎮蔣家寨社區村民蒲恩強對記者說,每年回老家,村裡總會有不同的變化,尤其是節假日,村子裡各式小汽車擺滿了街頭;過去農村做飯燒柴火,整個廚房飯煙熏火燎,後來用上了蜂窩煤,再後來用上了沼氣,沒想到這次回來,全村人做飯竟然都用上了天然氣!

走進楊凌城區,夜幕下的城市主幹道兩邊的高樓林立,高低之間燈火流彩,街頭巷尾人頭攢動,南腔北調,車水馬龍。

而在示範區成立之初,楊凌城鎮建成區面積不足4平方公里,然而截至2016年,已建成區面積2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了63.45%,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8.6平方米。常駐人口和外來人口迅猛增加,汽車擁有量從2002年的2747輛增加到現在62960輛。

20年來,楊凌率先在全省實行城鄉政策一體化,先後鞏固完善戶籍、醫療、教育、計生、養老等31項事關民生福祉政策實現了同標準、同待遇。村裡人真正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城裡人生活。

細心的人們驚喜的發現:渭河大橋、楊凌大道相繼全線貫通,渭河溼地生態公園、小湋河生態公園等一批批生態公園先後建成;甘甜的石頭河優質地表水和華電集中供熱進入了千家萬戶;高鐵站、650萬噸的鐵路貨運站、共享單車相繼投入使用;省道107、國道344破土開建,楊凌大劇院、第二汙水處理廠等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加速推進,整個城市框架可謂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楊凌榜上有名,僅僅三年,示範區醫院成功創建三級甲等醫院……

歷經20年的發展,楊凌工業經濟從無到有,並初具規模。以打造涉農工業發展戰略高地為主題,初步形成了生物醫藥、農產品加工、農業裝備製造、現代種業等主導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達到116家,省級農產品加工貿易示範園區加速推進。同時,會展產業、農業生態養生旅遊、田園綜合體等新興業態加快成長。

據統計,1997年至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396元增加到14959元,是1997年示範區成立時的10.7倍,近五年楊凌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2016年示範區GDP較2011年實現了翻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戶數和增加值均較2011年實現翻番。“十二五”期間,示範區GDP均增長14%,經濟綜合實力蒸蒸日上,並且已經成為陝西經濟增長較快的區域。

直抵人心的民生溫度

“現在有病敢看醫生了。”今年62歲的楊凌農民湯德寬因患心臟病,需要做心臟搭橋手術,10多萬元的手術費,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談“病”色變。沒想到,最後結算時新農合和大病保險共報銷了8萬多元,而他自己只掏了2萬多元,令湯德寬非常欣慰。如今在楊凌,從昔日的小病忍、大病扛,到如今的農民“大病小病都敢看醫生”不再是夢想。

特別是今年以來,在示範區黨工委、管委會的重視下,楊凌全力打造“四創新一提高”的健康扶貧工作模式和“六個一”活動,進一步加大健康扶貧力度,目前,精準幫扶低收入戶家庭醫生簽約率已經達到100%全覆蓋。健康扶貧工作已全面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合率、大病保險覆蓋率、一站式即時結算覆蓋率等“四個100%”。並且從2017年1月1日起,在區內一級定點醫療機構報銷比例提高到98%,門診特殊慢病患者封頂線提高了20%,住院合規費用全額報銷。

楊凌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城鄉醫保政策的“六統一”,完善了醫保報銷制度,在全區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民政救助+商業保險”的大醫保制度框架。

同時楊凌進一步加大了城鄉居民醫保補貼力度,區內二級醫院住院保險報銷比例提高到75%,對部分門診慢性病最高病種費用報銷額度由1.5萬元提高到3萬元,使城鄉居民得到了實惠。同時,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全面施行,基本藥物配備率達到100%,藥品價格下降30%左右。

在省衛計委的大力支持下,以楊淩示範區醫院為龍頭,基層醫療機構為骨架,村衛生室為基礎,成立了緊密型的示範區醫共體,楊凌的農村居民不出家門就可以享受到三級醫院同質化的服務。

同時,楊淩示範區領導班子運用系統思維的方式,不斷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紮實推進“三醫”聯動,採取委託第三方醫療機構,對全區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進行滿意度測評,大大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此外,示範區醫院實行一個窗口就可完成合療、大病、補充保險等“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真正實現了老百姓看病不發愁。

關愛,猶如心靈的一股溫泉,是冬天的陽光,是春天的雨露。隨著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街辦養老照料中心及社區養老驛站等投入使用,老年人實現了就近居家養老服務……這細微變化的背後,無不凝聚著楊凌決策層心繫民生的濃濃情懷。

除了看病,群眾的安全感更是政府關注的重點。近年來,楊凌大力實施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通過“微民生”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加快推進12345市民熱線建設,建立“楊凌民聲”微信公眾平臺等。這些做法為平安楊凌建設乃至全省探索出了一套務實管用、服務高效、惠及民生的社會治理經驗。2016年調查顯示,楊凌公眾安全感、平安創建增幅,政法綜治維穩工作測評均居全省前列。

“以前丟了身份證,得往返800多公里回家辦,現在就地就能補辦,什麼都不耽誤。”在楊凌工作的漢中市略陽縣籍劉女士說。這是楊凌公安機關推出的身份證異地辦理給群眾帶來的新變化。

民以食為天,楊凌始終把食品安全放在民生的高度,建立了從標準化生產、質量認證、檢驗檢測、標識溯源、品牌創建“五位一體”的安全農產品監管新模式。今年6月,成為首批獲得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食安楊凌”日益成為示範區一張靚麗名片。

隨著一批批標準化幼兒園、高新小學相繼建成和改造,城鄉教師雙向交流輪崗等制度的建立,農村學校師生交通專線的開通,率先在全省中小學實現了光纖校校通和光纖獨享入室,極大的促進了城鄉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十二五”期間,楊淩示範區累計投入4.23億元,新建改擴建學校24所,全區新增校園用地面積9.6元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積5.93萬平方米,全面消除了農村學校的土操場,徹底改變了楊凌農村中小學和幼兒園的辦學面貌。

楊凌積極推進農民進城,對進入城鎮居住的農民在享受每處宅基地補助2.4萬元的基礎上,可按照人均40平方米,以成本價的55%購買城鎮住房,這樣使農民少花錢或不花錢就可以住進城市或者設施完備的小城鎮居住。

您瞧,城內、農村有了移動公廁、公共自行車的投放,新穎別緻的西農路改造、城市慢道等一批民生項目的實施,更是一步步的溫暖著人心。一幢幢拔地而起的保障房的建設讓生活在楊凌的人逐步告別“蝸居”生活,走上“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持續刷新的民生刻度

深秋的楊凌,處處都能看到廣大黨員幹部紮根基層,追趕超越、服務群眾的身影。一大早,楊陵區五泉鎮湯家村工作組黨員淡鵬飛、羅新路等人就和村民們圍在一起商議著排汙管道鋪設的收尾工作,而這只是楊凌的廣大黨員幹部自加壓力,紮實苦幹、實幹的一個縮影。

楊凌以人均純收入9000元的高標準進行精準識別,確保全區856戶2795名處於低收入狀態的人群如期脫貧,並且力爭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楊陵區李臺街道辦景苑社區居民耿紅崗在楊凌打零工,妻子王苗意外的發現自己患有尿毒症,每隔兩週還要去西安看一次病,兩個年幼且上學的女兒正需要母親的照顧,家裡的剛性支出讓這個家庭已經入不敷出,一家人從此一蹶不振……

今年他們家自從被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以來,在工作組耐心細緻的開導和幫助下,自己看病以及孩子的上學花費都能及時通過健康扶貧政策給予補助,如今王苗不僅成為一名社區管理員,而且自己還主動肩承擔起社區的殘疾人專職

委員,身體和生活慢慢好轉的王苗最近還遞交了一份自願入黨的申請書。

為了更好的解決困難群體的生活,示範區對於重度殘疾人的護理補貼和困難殘疾人的生活補貼標準,每月分別達到了120元和90元。屬於精準扶貧戶的一級殘疾人護理補貼達到了每月240元;18歲以下(不含18週歲)的每人每月以180元標準發放生活補助。農村低保家庭每人每年最高達到了5700元。

如今,漫步楊凌,無論是城區或是鄉村,綠樹成蔭,乾淨、整潔是留給人們的鮮明印象。昔日楊凌最南端的沙石裸露、滿目瘡痍的渭河灘地,如今被打造成了融休閒、娛樂,美麗的渭河溼地生態公園。到了傍晚,伴著這裡悠揚的音樂,走過木棧道,漫步楊樹林,遊人如織。

過去被當地稱作臭水溝的小湋河,如今被打造成為楊凌的“後花園”。楊凌先後實施了關中大地園林化、“三河兩渠”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等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城鄉環境面貌,在治汙減霾的鐵腕整治下,空氣指數一直連續位居全省前列。

自行車賽、國際馬拉松賽、汽車越野賽、美食文化藝術節等等群眾性賽事活動蓬勃發展,每年一度的攝影展、美食文化節、旅遊文化節、迎新春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惠演出活動更是精彩不斷。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大幅提升,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隨著楊凌人居環境的不斷改善,吸引著全國和世界各地的高層次人才紛紛落戶。20年來,楊凌累計培養輸送各類人才30多萬名。

不懈追求的民生高度

20年來,“創新”是楊凌的基因和靈魂。20年來,楊凌本級設立2400萬元示範推廣專項資金來支持科技成果與產業融合,促進科技示範推廣,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大學、產業鏈、科技特派員、科技培訓、展會等六種農技推廣模式,越來越多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成果直接送到田間地頭。

截至目前,楊凌已在全國18個省區建成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301個,1000多名專家在農業生產一線傳經送寶,年均推廣效益160億元以上,2016年,推廣面積超過6000萬畝,數以億計的農民享受到了楊凌科技帶來的實惠。

此外,楊凌不斷髮揮自身農科教優勢,率先在2016年實現省內56個國定貧困縣示範基地全覆蓋的基礎上,今年將實現秦巴山區75個貧困縣示範基地全覆蓋,科技扶貧近兩年投入已達到3000餘萬元。到2020年,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都將建立楊凌科技示範推廣基地,為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戰卯足了勁頭。

20年來,楊凌已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農業科技與產業合作關係,建成國際合作平臺13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已與國外150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起合作關係。

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起的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和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的創立,為推動我國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四化同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20年來,楊凌依託中國旱作農業技術援外培訓基不斷加大援外培訓力度,累計培訓100多個國家1900名學員,此外,示範區還設立了3000萬元的國際合作專項資金,先後主導建成中哈、中美、中澳等8個現代農業示範園,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和國際合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楊凌智慧和方案。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民生的持續改善,更是離不開財政投入的大力傾斜。近年來楊凌每年投入的培訓經費大約有200多萬元用於職業農民培訓。在楊凌科技的感召下,12000多名懷揣“楊凌技術和職稱證書的人才,常年活躍在全國各地的田間地頭,發揮著科技“二傳手”的作用。每年一屆的農高會更為推動世界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一個大舞臺。

今年中國唯一的以農業為鮮明特色的自貿區在楊凌獲批後,自貿片區依託商業銀行網點和工商服務站,企業在任意網點即可辦理行政審批備案事項,實現了工商登記和相關審批事項的“跨界融合、全域通辦。”

在楊淩示範區和自貿片區的雙重政策優勢下,自貿區片區新增註冊企業278家,註冊資本25.597億元,前5個月示範區進出口總額增長47.55。楊凌已經進入了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發展的新徵程。

微信辦照是楊凌自貿片區的一大特色和亮點。“沒想到在外地可以不見面,就能實現手機微信辦理營業執照,回國創業真的太方便了!”剛從俄羅斯回國的楊凌五泉鎮楊麗萍女士激動地說。

砥礪前行,釋放民生紅利。楊凌突出“農字”特色,全力打造“雙創”新高地。先後出臺了國內最優惠的38項優惠政策鼓勵創新創業、設立1000萬元創業種子孵化專項資金,3000萬元創新創業天使投資基金。

2017年6月,楊凌成功躋身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截止去年12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225人,面向城鄉就業困難群眾開發公益性崗位170個,安置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172人,消除零就業家庭172戶,實現城鄉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幾年來,楊凌累計吸引創新創業團隊615家,市場主體增幅達63%,創造就業崗位1.5萬多個,如今,越來越多的充滿激情的創業者正在成長,徹底告別了孔雀東南飛的現象。

在楊凌,大學生成不僅成為“雙創”的主體力量,而且目前大學生創業企業已達到27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地大學生創辦,他們正在楊凌如火如荼的展翅飛翔。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不僅有給土壤看病的博士團、還有自主育種的農民科學家等一批“農業創客”,還有像楊凌當地農民馬新世等5名農民,通過自籌資金創辦的楊凌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園,吸引著貴州、甘肅等地農民來這裡學習農業科技,創業致富……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回首20年,楊凌始終以“小政府、大服務”、管委會就是“服務會”、首推首問責任制的工作理念,不斷銳意改革,通過增投入、補短板、兜底線、織密網,使社會公共服務不斷的提升,社會生活更加文明有序。

回望20年,楊凌已經從昔日的傳奇小鎮嬗變為一個農科特色鮮明、創新活力迸發、城鄉融合發展、生態環境優美、宜業宜居的現代化農科新城和人們嚮往的“風水寶地”。

千帆競發春潮湧,百舸爭流正逢時。20年後的楊凌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正在意氣風發地向著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建成世界知名農業科技創新城市的目標奮力邁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