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邊彝族自治縣簡介

農村改革 春秋戰國 馬湖 乾隆 投資 電視劇片斷 2018-12-11

馬邊彝族自治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區,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宜賓市、涼山彝族自治州結合部,幅員面積2304平方公里。縣內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金山銀水”之美譽。

馬邊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由於地形的特點,立體氣候明顯,有許多珍稀動植物和名貴土特產資源。主要旅遊景點有旅遊景點有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瑪瑙苗寨、煙峰彝家新寨等等。


馬邊概況

編輯

馬邊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宜賓市、涼山州結合部,幅員面積2293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9個社區114個村,少數民族30個,總人口21.5萬人,其中彝族佔47.51%,農業人口占77%。1984年成立彝族自治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縣、烏蒙山片區區域扶貧開發縣,中央紀委和省紀委、省投資促進局、省電力公司定點幫扶縣,四川省擴權強縣試點縣。全縣自然資源富集,有耕地20.7萬畝、林地245.6萬畝,森林覆蓋率54.6%;工業化率37.93%,城鎮化率24.97%;有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環境為主的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探明礦產資源15種,水電可開發量56餘萬千瓦。 [1]

歷史沿革

編輯

馬邊彝族自治縣簡介

​馬邊風光(4張)

馬邊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蜀國。秦朝,分屬南安、僰道兩縣。漢代,屬犍為、越西兩郡,處於南安、僰道、卑水三縣的結合部。蜀漢時期,馬邊屬於新道縣。魏晉南北朝,馬邊名為犍為郡僰道、南安二縣地,實為僚人、叟人部落所據。隋唐宋王朝對少數民族實行羈縻州統治,“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不上戶,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 (《新唐書地理志》) 。唐朝在小涼山區建立馬湖部,轄殷、馴、騁、浪四個羈縻州,馬邊屬於其中的馴、騁兩州地。宋代,馬邊分屬馬湖部、虛恨部。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建賴因寨於賴因堖(今誤為巖鷹老)下面平壩處及榮丁寨,馬邊分屬嘉州(今樂山市)犍為縣、敘州府、大理國虛恨部。至元二十五年(1298年),元朝把賴因、榮丁、利店、沐川、籠篷五寨劃歸馬湖路,馬邊隸屬於敘南等處宣撫司馬湖路沐川長官司。明朝,馬邊屬於四川布政使司馬湖府沐川長官司。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朝廷“增設馬湖府安邊廳,建城大河壩(今縣城),御名新鄉鎮”(《馬邊廳志略卷五.建新鄉城碑記》),派四品官汪京擔任安邊廳同知,馬湖安邊廳與沐川長官司脫離隸屬關係,為馬湖府所轄。隨著新鄉鎮和煙峰兩地建城,又建軍事組織,以“馬湖府安邊廳”的簡稱命名,謂之“馬邊營”,列兵二千,設守備。“馬邊”之名由此得。

馬邊彝族自治縣簡介

清初,留馬邊營裁安邊廳同知。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將馬湖府併入敘州府,馬邊遂屬敘州府屏山縣。屏山縣在馬邊建立荍壩、川秧、上溪、下溪四個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外地漢族移民日增,墾殖事業發展。四川總督阿爾泰奏請朝廷從屏山分設馬邊廳,直屬敘州府,並從富順調“督捕理民通判”移住馬邊,頒發關防。嘉慶十三年(1808年),改派同知主政。全廳設九鄉十七場,以漢族官員主持。在彝族聚居區設九個土百戶,由四川省提督衙門發給號紙(委任狀),由彝族頭人擔任土目,皆世襲。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建道,以省統道,以道統縣。馬邊廳屬下川南道(道治今瀘州市)。民國3年(1914年),下川南道更名為永寧道,領25縣,馬邊廳更名為馬邊縣。l950年8月,馬邊解放,成立馬邊縣人民政府,屬川南行署樂山專區管轄。l956年元月,馬邊縣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由樂山專區代管。1984年4月9日,國務院決定,撤銷馬邊縣,建立馬邊彝族自治縣,並劃歸樂山地區管轄。1984年10月1日,馬邊彝族自治縣成立。l985年6月,國務院決定,撤銷樂山地區,建立樂山市,實行市管縣體制,馬邊彝族自治縣隨之屬樂山市管轄。 [1]

馬邊彝族自治縣簡介

馬邊彝族自治縣(6張)

人民政權建立後,馬邊行政區劃有幾次重要調整:l955年按照政務院於1952年2月通過的《關於地方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實施辦法的決定》,全縣共建立8個區和52個鄉、1個鎮。l955年底,榮丁(當時為三鄉一鎮,即三合、光榮、群眾三鄉和榮丁鎮),石樑鄉、平等鄉由沐川縣劃歸馬邊。l958年,最西部的挖黑區及下屬五個鄉,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白洪溪縣。l962年,挖黑區併入美姑縣。1970年4月,馬邊北端的平等鄉劃給峨邊縣。2005年7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23號)批准:馬邊彝族自治縣行政區劃建制由原來的2個鎮、27個鄉調整為2個鎮、18個鄉。2006年合鄉並鎮,全縣轄2鎮18鄉(民建鎮、榮丁鎮、下溪鄉、蘇壩鄉、煙峰鄉、勞動鄉、建設鄉、石樑鄉、雪口山鄉、大竹堡鄉、鎮江廟鄉、荍壩鄉、民主鄉、老河壩鄉、沙腔鄉、袁家溪鄉、高卓營鄉、永紅鄉、三河口鄉、梅子壩鄉等20個鄉鎮),5個社區、203個行政村,1233個村民小組。2014年經省政府批准,撤銷煙峰鄉、蘇壩鄉和下溪鄉,設立煙峰鎮、蘇壩鎮和下溪鎮。[1]

行政區劃

編輯

2014年6月16日,馬邊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正式簽發《馬邊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馬府函〔2014〕24號),同意:撤銷煙峰鄉,設立煙峰鎮,轄原煙峰鄉所屬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腳溪街1號;撤銷蘇壩鄉,設立蘇壩鎮,轄原蘇壩鄉所屬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勝利街300號;撤銷下溪鄉,設立下溪鎮,轄原下溪鄉所屬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共和街241號。 [2]

馬邊彝族自治縣轄5個鎮、15個鄉:民建鎮、榮丁鎮、蘇壩鎮、煙烽鎮、下溪鎮、勞動鄉、建設鄉、石樑鄉、荍壩鄉、民主鄉、老河壩鄉、雪口山鄉、鎮江廟鄉、大竹堡鄉、袁家溪鄉、沙腔鄉、三河口鄉、梅子壩鄉、高卓營鄉、永紅鄉。縣政府駐民建鎮。 [3]

人口民族

編輯

2015年底總有戶籍人口215449人,其中漢族人口110851人,佔51.45%,少數民族104598人,佔48.55%,彝族人口102365人,佔總人口47.51%,全縣有漢、彝、苗等20多個民族。 [1]

2017年末全縣總戶數68321戶,戶籍人口為220388人,比上年末增加2133人,其中漢族109505人、彝族108484人,分別佔總人口的49.69%和49.22%。在戶籍總人口中,城鎮人口47522人,佔21.56%,鄉村人口172866人,佔78.44%。男性人口113932人,女性人口106456人,人口性別比為107:100。全年出生人口3181人,人口出生率14.77‰;死亡人口1473人,死亡率6.84‰;人口自然增長率7.93‰。年末常住人口18.8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57萬人,城鎮化率29.53%,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 [4]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馬邊彝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區,地處樂山市南面,境內地理位置北緯28°25′30″至29°04′14″,東經103°14′40″至103°49′40″,南北最長60.5公里,東西最寬58公里。東北鄰沐川縣,西北交峨邊彝族自治縣,東部與宜賓市屏山縣接壤,南部和西部分別與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和美姑縣毗連,幅員面積2304平方公里。 [5]

地形地貌

全境地處橫斷山脈東部、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屬山地地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山脈多半近於南北走向。境內峰巒重疊,嶺谷相間,有大小山峰1985個。東部有黃連山、五指山,南面有麻捏姑、茶條山,西部有黃茅埂、雞公山,北部有藥子山、大花埂,群山雄踞四壁,為縣境的天然界山。黃茅埂是大小涼山的分界線,其主峰大風頂為全縣最高點,海拔4042米,最低處為石樑鄉雷打石的馬邊河河面,海拔448米,縣境相對高差3594米。馬邊河蜿蜒其間,形成陡峭的梯形剖面。全縣可分為三個自然地貌區,即低山河谷區,中山區、亞高山區。低山河谷區海拔1000米以下,主要分佈在建設、勞動和榮丁等鄉鎮,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2.7%。中山區海拔1000-3500米,全縣各鄉鎮都有,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6%。亞高山區海拔3500-4042米,主要分佈在縣境西緣,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3%。 [4] [6]

氣候

馬邊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由於地形複雜,受季風影響和山地地形的制約,立體氣候明顯,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日照、氣溫、積溫、降雨、霜雪狀況均有明顯的差別。

馬邊城區年平均氣溫17.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5.4℃,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8.5℃,極端最低氣溫-3.0℃。年平均降雨量976.0毫米,其中5-9月降雨量795.00毫米,佔年均降雨量的81%。年平均相對溼度80%。年平均無霜期31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942.3小時。年平均風速1.4米/秒,最多風向東北偏北風。年平均蒸發量1035.3毫米。年平均雷暴日數45.6天。主要氣象災害有暴雨、洪澇、大風、冰雹、乾旱、雷電以及低溫連陰雨。 [1]

自然資源

編輯

礦產資源

馬邊彝族自治縣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目前發現的礦藏有磷、煤、石膏、石英砂岩、重晶石、粘土、鉛鋅、銅、鐵等15種,已發現具有資源儲量優勢的礦種有磷、煤、石膏、鉛鋅、石英砂岩礦。共有礦產地98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31處。其中磷礦是我縣的優勢礦種,是四川西南含磷帶中規模最大,工業礦床集中,儲量豐富的富磷礦帶,礦石平均品位21﹪-24﹪,富礦最高品位達38﹪。主要分佈在分銀溝、大院子、老河壩、六股水四大礦區,均為大型礦床,遠景資源量約為24.76億噸, 查明資源儲量約6億噸,綜合評價位居全國八大磷礦第四位。國家已將馬邊磷礦列入“攀西—六盤水國土規劃”“金沙江國土綜合開發規劃”“川南國土開發規劃”和“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被確定為四川省重要磷化工基地。煤礦資源遠景資源約2.6億噸,查明資源量約0.6億噸,主要集中在縣城西部的三河口礦區、涉水壩礦區、鎮江廟礦區、水碾壩礦區。鉛鋅資源儲量較豐富,主要分佈在煙峰鎮、永紅鄉、沙腔鄉、雪口山鄉,已查明金屬量1.83萬噸。石膏礦主要分佈在鎮江廟鄉,遠景資源量約4億噸。石英砂岩、銅礦發現地較多具有較高的找礦前景。 [1] [7]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229309.82公頃,其中,耕地27476.47公頃,佔11.98%;園地5182.49公頃,佔2.26%;林地170167.62公頃,佔74.21%;草地13132.02公頃,佔5.73%;城鎮及工礦用地2536.21公頃,佔1.11%;交通運輸用地939.17公頃,佔0.41%;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936.01公頃,佔1.28%;其它土地6939.83公頃,佔3.03%。 [1] [8]

水利資源

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有大小溪流226條,全長200多公里的馬邊河橫貫全境,集雨面積1998平方公里,平均地表徑流總量30億立方米,耕地畝平均有水6204立方米。全縣可開發水能資源56萬千瓦。已建成投產電站 13個,裝機總容量6.786萬千瓦。在建電站7個,裝機總容量8.7萬千瓦。開工準備階段電站7 個,裝機總容量23.22萬千瓦。規劃階段電站22個,裝機總容量10.544萬千瓦。勘察設計階段電站4個,裝機總容量6.2萬千瓦。 [1] [9]

森林資源

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156058.7公頃,有林地總面積105228公頃,疏林地53703公頃,未成林造林地21035.4公頃,灌木林地16500公頃,未成林造林地21035.4公頃,其它林業用地12758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3712268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477016立方米,防護林蓄積8843239立方米,薪碳林蓄積92936立方米,散生林蓄積104636立方米,四旁植樹蓄積232590立方米。境內林木有40科109種,優勢樹有冷杉、香樟、絲慄、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馬邊槭等。森林覆蓋率44.2%。 [10]

經濟

編輯

綜述

2017年,全年實現GDP375948萬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3279萬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41089萬元,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151580萬元,增長8.0%。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22.15%,下降0.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7.53%,下降5.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32%,上升5.4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8、0.5和2.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9.1%、11.4%、69.5%。 [4]

年末城鎮就業人員18751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71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9%,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人數451人。

全年國稅稅收收入25540萬元,比上年增長23.0%;地稅稅收收入10366萬元,比上年下降33.3%。 [4]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458452萬元,比上年增長11.5%。全縣施工項目投資個數60個(新開工項目38個),項目完成投資428452萬元。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366780萬元,比上年增17.9%,佔總投資的80%;更新改造投資完成91672萬元,比上年減少8.5%,佔總投資的20%。全年建成投產項目26個,項目建成投產率43.3%。

在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中,第一產業投資26480萬元,比上年增長15.4%;第二產業投資126982萬元,減少31.5%;第三產業投資304990萬元,增長50.3%,其中交通運輸業投資105164萬元,長54.2%。 [4]

第一產業

2017年,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3656公頃,比上年減少141公頃;糧食種植面積26409公頃,比上年減少85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374公頃,減少72公頃;糖料種植面積38公頃,同比持平;蔬菜種植面積2459公頃,增加117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66284噸,比上年減少82噸,比上年下降(以下簡稱“增長”或“下降”)0.1%;糧食單產2900公斤/公頃,下降0.2%。稻穀產量13645噸,下降15.7%;玉米33977噸,增長8.4%;油料產量2525噸,下降3.9%;糖料產量1369噸,同比持平;蔬菜產量達31331噸,增長4.4%;茶葉產量10484噸,增長6.6%;水果產量4901噸,增長1.0%。

全年出欄肉豬154781頭,增長3.2%;出欄牛16592頭,增長4.5%;出欄羊84942只,增長4.7%;出售和自宰的肉用兔71134只,增長3.2%。全年肉類總產量14934噸,增長5.4%;其中:豬肉產量10464噸,增長4.9%,佔肉類總產量的70.1%;牛肉產量2164噸,增長9.8%;羊肉產量1396噸,增長4.6%。禽肉產量819噸,增長3.4%;禽蛋產量3914噸,增長2.4%。

全年造林面積2800公頃,全縣森林面積12.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5.87%。鞏固提升供水受益人口2.12 萬人,新建埝渠51.73公里,整治渠道3.62公里,增加高效節水灌溉灌面0.25萬畝,改善灌面1.71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萬平方公里。[4]

第二產業

2017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17373萬元,比上年增長2.6%。

全縣發電量25.5億度,比上年增長3.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電量16.6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5.5%;磷礦石銷售量294.7萬噸,比上年下降4.2%;黃磷產量33011噸,比上年下降23.6%;瓷質磚20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21戶,實現總產值230831萬元,比上年下降10.3%,工業增加值增長2.7%,產品銷售率9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電量71612萬千瓦小時,比上年下降22.5%。

全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7.78億元,比上年下降6.5%。利稅總額1億元,比上年下降43.9%;利潤總額-0.5億元,比上年減少0.67億元。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5105萬元,比上年下降6%。縣內具有資質等級建築企業3戶,建築業總產值13177萬元,竣工產值12274萬元,工程結算收入9236萬元,實現利潤245.5萬元,營業稅及附加727萬元。

商品房屋銷售面積4.13萬平方米,商品房屋銷售額16147萬元,比上年增長69.2%。 [4]

第三產業

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4908萬元,比上年增長13.1%。按規模分:限額以上完成55377萬元,比上年增長18.3%;限額以下完成139531萬元,比上年增長11.4%。按行業分:批發業完成29401萬元,比上年增長13.5%;零售業134579萬元,比上年增長13.3%;住宿業4109萬元,比上年增長11.5%;餐飲業26819萬元,比上年增長11.6%。

全年招商引資到位內資128414萬元,比上年下降20.5%。 [4]

全年縣級財政收入總計41063萬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縣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7007萬元,增長8.6%;基金收入4056萬元,下降20.1%。在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21367萬元,下降4.0%;非稅收入15640萬元,增長32.3%。財政支出總計224603萬元,增長9.9%;一般預算支出219878萬元,增長11.1%。

年末全社會各項存款餘額489357萬元,比年初餘額增長16.2%,其中住戶存款餘額347336萬元,比年初餘額增長16.2%;各項貸款餘額249221萬元,比年初餘額增長7.8%。 [4]

社會

編輯

教育事業

2017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55所(其中普高1所、職高1所、初中 9 所、九年一貫制學校 2 所、鄉鎮中心校 26 所、村小 38所、教學點60個、公辦幼兒園3所、民辦幼兒園15所);“一村一幼”140所;寄宿制學校38所。

2017—2018 學年全縣共有學生43623人。其中:學前教育7874人(民辦幼兒園2054人、公辦幼兒園909人(城南、光明和城北)、“一村一幼”4911人)、義務教育33087人(小學教育 23221人、初中教育9866人)、高中教育2662人(普高1648人,職高1014人)、“9+3”招生463人。寄宿制學生13461人。全縣3—6歲幼兒毛入園率為90.5%;小學入學率100%,輟學率0.05%,畢業率99.96%;初中入學率98.87%,輟學率0.38%,畢業率99.86%。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7%,職高學校畢業生就業率98.5%。全縣有正式在編教職工1787人。高中教學質量出口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高考一本上線63人、本科上線360人。[4]

科技事業

2017年,通過積極與省市科技部門對接,共爭取資金140萬元,市級以上科技項目7項,其中省級2項,市級項目5項。建立“四川科技扶貧在線”馬邊運管中心,建成覆蓋全縣95個貧困村的科技扶貧在線網絡,實時為貧困戶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165條。發放科普宣傳資料3000餘份。完成各類專利申請32件,其中發明專利8件。 [4]

文化事業

2017年,全縣有藝術表演團體4 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電視1座,廣播轉播臺1座。有線電視新增用戶556戶,年末共有機頂盒11986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全年農村公益放映電影1368場。完成1個馬邊農村廣播電視媒體移動客戶端建設(馬邊手機電視臺)和41個貧困村1645戶貧困戶直播衛星戶戶通安裝。 [4]

衛生事業

2017年,全縣擁有衛生機構172個(含村衛生室),其中縣醫院1個、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個、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鄉鎮(中心)衛生院20個、私立醫院1個、村衛生室133個;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71人,增長6.8%。全縣有醫生194人,比上年增加4人;註冊護士(師)293人,增長9.7%。衛生機構床位587張,上升3.9%;其中醫院299張,衛生院260張。醫療機構門診人次57.09萬人次,增長4.5%。嬰兒死亡率5.78‰,上升0.38個千分點,產婦住院分娩比例98.81%,上升了0.61個百分點。 [4]

體育事業

2017年,參加2017年樂山市第七屆運動會13個項目,獲13金1銀5銅。投資99.76萬元完成省級以上農民健身工程51個。成功舉辦第十屆“農信杯”職工籃球賽,8.8日全民健身日啟動儀式;組織實施了“2017年四川.小涼山(馬邊)首屆彝族火把節,接待縣內外觀眾數為9.8萬人次。通過“文旅搭臺”形式,舉行“2017知名企業馬邊行招商活動”,成功簽訂項目協議11個,協議總投資為48.2億元。體育場對外開放,接待健身群眾4.2萬人次。 [4]

人民生活

2017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4元,比上年增加911元,增長9.7%;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372元,增長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12元,比上年增加2280元,增長8.7%,其中工資性收入為19346元,增長8.6%,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7.6%;人均消費性支出18392元,比上年增加926元,增長5.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佔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6.87%,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9.61%,同比下降0.92個百分點。 [4]

社會保障

2017年,全縣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在職職工人數為11879人,增加2920人,比上年增長32.6%;參加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在職職工人數4528人,增加111人,增長2.5%;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58062人,減少2662人,比上年下降4.4%。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末人數163829人,增加2839人,比上年增長1.8%;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年末人數為14947人,增加360人,比上年增長2.5%。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9171人,增加315人,比上年增長3.6%;參加生育保險人數為7435人,增加394人,比上年增長5.6%;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8007人,增加155人,比上年增長2%。

全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99.6萬元,比上年增加6.7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113.7萬元,比上年增加836.1萬元。

年末全縣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5個,床位509張,農村五保供養人數760人。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5個,農村日間照料中心3個,農村幸福院19個。 [4]

環境

2017年減排項目26個,COD、氨氮減排量分別是55.4噸和11.96噸,SO2、氮氧化物上報減排量分別是108.74噸和40.23噸。PM10削減項目33個,其中小鍋爐淘汰16個,重汙染企業汙染治理項目3個,飲食服務業汙染治理項目2個,揚塵汙染治理項目3個,技改落後產能項目9個;全年PM10平均濃度為69.5微克每立方米。縣城和鄉鎮飲用水源達標率100%。

縣城建成區面積6.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39.16公頃。 [4]

安全生產

2017年全縣發生生產安全生產事故3起,死亡3人。發生火災61起,火災損失額1萬元,無死亡人員。交通事故簡易程序處理交通事故數637件。 [4]

郵電通訊

2017年,全縣郵政業務總量1808萬元,比上年增長21.4%。電信主營業務收入10720萬元,比去年下降0.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8211戶,比上年增長25.8%。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61635戶,比上年增長13.7% 。年末互聯網用戶總數24364戶,比上年增長34.9%。 [4]

交通建設

編輯

2017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1341萬元,比上年增長4.2%。

2017年末全縣境內等級公路總里程852公里。通公路的村118個。公路客運週轉量5136萬人公里,下降6.3%;公路貨運週轉量20459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7.3%;民用汽車擁有量7729輛,增長24.3%。 [4]

全縣公路總里程累計達2426公里,其中:國道87公里,縣道84公里,鄉道166公里(水泥/瀝青砼路面109公里),通村公路615公里(水泥砼路面383公里),村組公路1452公里(水泥砼路面156公里),專用公路22公里(水泥砼路面7.8公里)。通鄉、通村通暢率分別達100%、83%,20個鄉鎮客運全部開通。“十三五”期間,按照“打破外瓶頸、暢通內循環、構築產業路、完善連接點”思路,圍繞“四好農村公路”建設,著力構建“兩高速、七通道”,實現市區至縣城、縣城至鄉鎮“兩個一小時”的交通運輸路網。 [4]

一是打破外瓶頸。主要是全力配合做好樂西高速、樂山至馬邊鐵路專線前期工作。年內啟動仁沐新高速馬邊支線建設。

二是暢通內循環。實施國省幹線地質災害治理和大修改造工程,實施縣鄉公路升級達標工程,規劃投入資金16.1億元,新建峨馬路、蘇民路,改建馬三路等縣鄉公路220公里。年內擬投入4.5億元,實施交通項目10個,全面整治提升G348線馬邊段。

三是構築產業路。圍繞磷礦、旅遊等資源開發,規劃投入資金10億元,加快推進大風頂旅遊專線、礦區林業專用通道等195.5公里產業道路建設。

四是完善連接點。圍繞95個省定貧困村通村公路改造升級,大力實施農村公路“網化”工程,規劃投入資金4.93億元,新改建通村公路615.7公里,全面解決村級“斷頭路”問題,到2019年實現人員密集、有產業支撐的村通客運。年內擬投入0.58億元,實施73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 [4]

十三五期間規劃投資152億元,達標建設340公里縣鄉道、615公里通村公路(全面覆蓋95個省定貧困村)、424公里通村公路延伸線,建成小碼頭3座、橋樑(含涉水點人行橋)11座/5361延米,實施大風頂旅遊公路314公里,二壩礦區等礦產資源開發公路142公里,加快機養中心、超限超載檢測站以及客運站建設,完善好道路管理、養護、運營設施。

二高速:即仁沐新高速馬邊支線、樂西高速。

七通道:G348線馬邊經沐川至樂山、馬邊至美姑,馬邊至屏山新市鎮公路,馬邊蘇壩—民主—屏山夏溪公路,馬邊老河壩至沐川建和公路,峨馬路,永谷路。 [1]

特色美食

編輯

彝族風味肉

彝族風味肉(凍彝族風味肉凍,這是彝族地區較為講究的一種菜餚。它採用豬蹄和肘子製做而成。一般做法是將肉放入鍋內煮軟後撈起,剔去骨頭並將肉宰碎,放上木姜、生薑、花椒等佐料,有的還放橘子皮,或雞蛋之類的東西,然後放回鍋裡煮上一陣,以便使佐料滲入肉中,最後放入木缽內,放上一夜即成)。 [1]

坨坨肉

坨坨肉 (在彝族地區的飲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彝語稱“烏色色腳”, 意思是豬肉塊塊。“坨坨肉”顧名思義,其外觀如“坨坨”。彝族是將坨坨肉放在簸箕裡,一塊肉就有一個拳頭大小。彝族人以坨坨肉讓人感到了他們的待客的熱情和大方,也看到他們粗獷豪放的一面。坨坨肉的特點是肥肉不膩,瘦肉脆嫩,肉質香鮮可口,坨坨肉味顯特別,又是天然少汙染的民族特色食品。在講究吃的今天,坨坨肉顯現出豬肉的原汁原味,體現了彝族傳統的飲食文化,這在中華民族的烹飪百花園裡如一縷清風,一朵奇葩)。 [1]

臼搗仔雞涼辣湯

臼搗仔雞涼辣湯 (將宰割好的仔雞放進火塘燒熟,洗淨後剔出骨頭(或連骨)放入石臼舂搗,直至舂爛搗融。個別地方用刀剁碎不用杵臼。仔雞肉臼搗好後,根據仔雞大小,將一定數量的紅辣椒或燒熟的青辣椒、花椒、木姜子和大蒜放入石臼舂細,並加上鹽末兌上適量的冷開水或無汙染的高山泉水,攪拌均勻即成)。 [1]

烤小豬

烤小豬 (烤小豬,是一道彝族獨具特色的風味菜。選用20-30斤重的仔豬,殺後去毛,去內臟並洗淨後架在火上翻烤。烤好的小豬,色澤金黃,香味撲鼻。具體吃法可將小豬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也可將整個烤豬放在一個大盤內,另放幾碟蘸水或其他佐料,然後各人拿刀,自割自吃)。 [1]

火燒洋芋

火燒洋芋(火燒洋芋是大、小涼山彝族農家百吃不厭的一種最常見的吃法,一般取洋芋數斤,煨酸辣湯一罐,將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燒熟,即燒即食,人稱“三吹三打 ”(因洋芋從火中取出後,人們一般都要吹打幾下灶灰,故有此戲稱)又因洋芋物美價廉,既可當飯,又可當菜,可嚐鮮,奕可飽食,所以,無論羅列桌上珍餚或是野飲燒烤,砣砣肉和火燒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離”,成為小涼山彝族飲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產品)。 [1]

圓根酸菜

圓根酸菜(它和貴州的酸菜、四川的泡菜相比,獨樹一幟,自成風味,是彝家老少皆喜的佳餚。在單調的臘肉湯、洋芋湯、雞湯、魚湯中放進少許圓根酸菜,真叫畫龍點睛。成為馳名大小涼山的各種酸菜湯,讓人讚不絕口。如今,古老彝人的圓根酸菜煥發出新的生機,已形成商品步入市場)。

此外:馬邊抄手,麻辣燙,燒烤,火鍋,狼牙土豆等正宗川味小吃也別具特色。 [1]

馬邊特產

編輯

綠茶

馬邊彝族自治縣簡介

馬邊茶葉

馬邊山巒起伏,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環境優美,是中國西部地區發展名優綠茶最適宜的區域之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條件,孕育了馬邊綠茶“芽肥葉厚勻成朵、湯清色綠回味甘、香高持久耐沖泡”的天然特質。早在兩漢時期,我縣就已開始採摘野生茶,明朝中期開始人工種植。

馬邊綠茶歷史悠久,馬邊綠茶歷史悠久,享譽川內外,“白巖迎春”、“永山玉葉”等曾多次榮獲“陸羽杯”獎和“甘露杯”獎。 [1]

天麻

馬邊彝族自治縣簡介

馬邊野生天麻

天麻屬蘭科,一種多年生的食菌草本植物,靠其溶菌酵素溶解吸收密環菌而生長。高0.5-1.3米,全株不含葉綠素,所以不呈綠色。沒有根,地下塊莖肉持肥厚,呈橢圓狀,橫生;地上莖直立,表皮黃赤色。節上長有葉片退化的膜持鱗片,互生,下部抱莖。每年夏季開花,淡綠黃色,或肉黃色,脣瓣白色,由多數花組織穗狀總狀花序,排列稠密,整個花冠好似一個歪壺的形態,顯得極奇特。蒴果長圓柱狀,淡褐色。 它性喜陰溼,生長在中山地區的腐殖質肥厚的林下,或向陽的灌叢中及草坡上。由於採收的季節不同,冬至以後挖採的叫’冬麻’,堅實肥壯,質地最佳;立夏以前挖採的叫’春麻’,體質輕鬆泡,質次。經沸水煮透或蒸透後乾燥的塊莖,呈略扁的長稍圓形,皺縮而彎曲,表面為淡黃棕色,半透明,質堅實光潤,斷面似角質。天麻的劣較多,常見的有以馬鈴薯、大麗菊、紫茉莉等植物的乾燥塊莖或根,冒充天麻。 [1]

竹筍

馬邊彝族自治縣簡介

馬邊竹筍

竹筍功用竹筍是禾本科多年生植物竹子的嫩莖又稱毛筍、毛竹筍等。主要產於我國南方一種普通的蔬菜。竹筍的種類很多,可以分為冬季採摘的冬筍,春季採摘的春筍,以及夏季採摘的鞭筍。其中以冬筍的質量最佳,春筍次之鞭筍最差。中醫學認為,竹筍性甘、寒;入胃、大腸經。其具有清熱化痰、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等功用,還有不少食療方。 [1]

旅遊資源

編輯

馬邊彝族自治縣旅遊資源優勢明顯。有極具開發價值的三大旅遊景區:一是以生態旅遊城市和蕎壩自然人文景觀為主體的綜合遊覽區。景區內有全國罕見的明王寺彝族懸託石佛、珍貴的石樑站佛、蕎壩古鎮吊腳樓、三國古戰場遺蹟石仗空等歷史文物景點,引人憑古吊今,暇思萬千。有“城在森林中,家在花園中、水從城中繞”的生態縣城。又有黃蓮山萬畝人工林以及穿牛鼻等蕎壩十里古道奇麗風光,具有建設甲級旅遊景區的基本條件,是人們避署度假首選;二是萬擔坪峽谷風光。萬擔坪峽谷位於馬邊河上游銀河,全長6公里,峽谷絕仞千闢,懸崖萬丈,谷底怪石嶙峋,潭瀑相連,風光秀麗,極具觀賞價值;三是珍稀動植物觀賞考察。以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有萬畝珙桐、5萬畝杜鵑和萬畝高山草甸等景點,可觀日出、雲海,考察觀賞大熊貓、金絲猴、珙桐、桫欏等珍稀動植物,組織開展民俗風情遊等。 [11]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邊彝族自治縣簡介

大風頂國家級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樂山市馬邊縣境內,距樂山市167公里,地處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鄰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狹長地帶,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37.0公里,總面積30164公頃,其中林業用地27195.2公頃,佔90.2%;森林覆蓋率82%。區內有四條馬邊河的主要源頭溪流;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對高差3000米左右,地勢陡峻,山高路險,平均坡度36°。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區內物種十分豐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種132屬24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珙桐、桫欏、連香樹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陸棲脊椎動物有25目75科26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約32只)、四川山鷓鴣、牛羚等7種,二級保護的有小熊貓、白鷳等28種。是一個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基因庫。保護區地處我省彝族聚居中心地帶,具有濃厚的彝族風情。1997年以來,已接待中外專家、學者到保護區參觀、科考15次100餘人,現日接待能力達200人次。這裡動植物種類繁多,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區內有大熊貓、小熊貓、水鹿等20多種國家保護的珍離異獸;有連香樹、珙桐、銀鵑樹等珍貴樹種,尤其是有活化石之稱的珙桐成片生長達萬畝以上,舉世罕見。 [4]

瑪瑙苗寨

馬邊彝族自治縣簡介

瑪瑙苗寨

瑪瑙苗寨位於民主鄉瑪瑙村,於2013年採取統規統建模式建設,2014年基本建成,入住苗族群眾50戶。配套建設1200平方米多功能綜合活動廣場1個,多功能活動室(鼓樓)1個,新寨環型路0.6公里,連戶路2公里,新建安全飲水供水廠1個,改造50口沼氣池。

目前,瑪瑙村“兩委”正引領廣大苗族群眾在發展林、茶、竹產業和畜牧業上下功夫,同時,通過深度挖掘苗族文化,結合蘇民路建設與馬邊旅遊發展,打造苗寨物質文化旅遊產業,帶領廣大苗族群眾脫貧致富。2015年9月27日,瑪瑙村苗家新寨成功舉辦“印象·苗嶺”苗族花山節,吸引重慶、成都、樂山及馬邊當地遊客近5000人次,實現創收近20萬元。 [4]

煙峰彝家新寨

煙峰彝家新寨距縣城25千米,位於煙峰鎮煙峰社區和梅子灣村境內,煙峰社區共420戶1866人,面積10平方千米。縣委、縣政府規劃將煙峰社區打造成集新寨建設區、民族文化展示區、休閒度假旅遊區、公益商貿服務區、礦山後勤保障區五大功能區為一體的新農村綜合體,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同質化。該社區依託項目助推產業, 依託產業促進增收,已建成茶園4000畝、投產1500畝,核桃2000畝,柳杉等用材林2200畝,筍用竹林600畝。2014年,煙峰社區人均純收入4949.35元。年內,貫通全寨的瀝青公路、新寨廣場、民族文化博物館、碉樓、文化長廊、雄鷹鵰塑、射日英雄支格阿龍雕塑、籃球場、敬老院等建築和公共服務設施全面建成。在彝家新寨建設中,配套建設了水、電、路、通信、綠化、環保等基礎功能設施和醫療、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 [1]

名人

編輯

賀昌群

賀昌群,(1903—1973)四川省樂山市的馬邊彝族自治縣人,1938年任浙江大學教授,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員。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30年代初受日本和西歐漢學的影響,開始研究中西交流史和敦煌學。抗戰時期致力於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賀昌群認為,自秦漢以來,古代西城是中國、印度、波斯等幾種文化的大熔爐,研究西城,可以探得這幾種文化的線索;漢唐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特別是唐代文化;是含有世界性國際文化漢唐兩代,實為鑄成中國民族性的兩大時代。賀昌群研究文學,很重視客觀史學,力求通古今之變,從中發現中國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希望通過史學探討,尋找一條富國強民之路。賀昌群的著作很多,已發表的論著有200多篇本。 [1]

李伏伽

李伏伽,193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外文系。四川馬邊縣人,曾任中學教師、校長,報社記者、副刊編輯,1949年後歷任樂山專署文教科長、峨眉縣副縣長,樂山專科學校教務長,樂山市文教局副局長,樂山市政協常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四川樂山地區教育局副局長。四川省政協委員、詩詞學會副會長。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

張學軍

張學軍,男,廣東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1943年5月生,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人,漢族,1966年9月參加工作,197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學歷大學(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法律專業),二級大檢察官。張學軍熱愛書法,常為基層檢察院題字,並且被中國書畫研究院聘為名譽院長。其書法作品在第七屆、第八屆全國“金鼎獎”書畫大賽、第二屆“炎黃杯”國際詩書畫印藝術大賽、紀念鄧小平南巡講話20週年全球華人書畫名家大展賽、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週年書畫大賽、巍巍中華·紀念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詞聖蘇東坡全國書畫大賽中,均獲得金獎。在全國第三屆“羲之杯”書畫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其書法作品入編《中國書畫研究院成員名鑑》、《八一之歌·中國中老年書畫名家紅色藝術史籍》、《偉大旗幟·小平頌全球華人書畫名家作品典藏》、《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週年全國書畫大賽獲獎書畫作品集》、《巍巍中華書畫大典》。獲得“全國書法百傑”、“中國紅色書畫家”、“紅色功勳藝術家”、“紮根群眾服務群眾的傑出書畫家”等榮譽稱號。

張學軍熱心文化和社會公益事業,是廣東巴蜀文化研究會會長,西南政法大學廣東校友會會長,川渝粵三省(市)商會名譽會長,全國六所高等院校法學院客座教授。現致力於傳承發揚中國詩書畫文化。

相關著作:《反貪局長的謀略》《檢察官的智慧》 [1]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