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張曉英賣酒記

農村 三農 畜牧業 隴南康縣發佈 2017-07-17
人民網:張曉英賣酒記

張曉英賣酒記


王豪


位於康縣王壩鄉大水溝村的十里香酒坊規模不大,顧客卻不少。它出產的各類糧食酒、果酒、藥材酒從隴南遠銷北京,成為不少都市人的杯中珍饌。作坊主張曉英,今年48歲,已經早早抱上了孫子。在“奶奶”輩的她看來,這些變化都拜旅遊扶貧所賜。



鄉村鉅變帶動返鄉創業


人民網:張曉英賣酒記

隴上江南小分隊參觀大水溝村史館(李麗/攝影)


溝口的村史館見證了大水溝和張曉英的變化。

作為全縣典型的貧困村,大水溝曾經道路泥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房環境空黑破舊,胡亂堆放的柴草雜物隨處可見;沿村而過的小河以及河岸周邊更是垃圾遍佈,給人“髒亂差”的印象。

今天的大水溝已成為國家3A級景區,榮膺“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最美村鎮”“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等眾多稱號。

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發生在最近5年間。

2012年,康縣縣委縣政府開始實施整流域扶貧開發和美麗鄉村建設。大水溝趕上政策紅利,憑藉山水人文資源優勢,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旅遊示範村。

張曉英更願扳起指頭細數身邊大大小小的變化。


人民網:張曉英賣酒記

大水溝村今昔對比(周國萃/攝影)


門前道路實現通村、進社、入戶的全面硬化。房屋風貌大有改觀,她家也通過免息貸款蓋起臨街的小二樓。

河道改造,同時精心設計修建了兩公里河堤、一座水車、二十四座景觀橋、一公里零兩百米的上山步道。

村子裡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建成配齊健身設施休閒廣場,修建公廁、垃圾房等群眾服務設施。

此外,群眾服務中心、村史館、電商中心、衛生室、文化室、便民理髮室、農家書屋、農家小超市、五保家園、計劃生育愛心室等先後建成,村民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

張曉英搭上了大水溝旅遊扶貧的快車,她也是看到這些變化才返回大水溝的。

“現在日子好過了,我在家可以做農活、看孫子、贍養老人,每年還能賺個好幾萬,尤其是和往來的客人說說話,我都變年輕了。”談到這裡,張曉英嘴邊的梨渦就像盛滿了酒。



營銷升級引來八方賓朋


人民網:張曉英賣酒記

隴上江南小分隊成員採訪張曉英(李麗/攝影)


說起賣酒,張曉英別有一番體會。

從十多歲開始,張曉英便和家裡的長輩學釀酒。老屋裡的酒作坊更是代代相傳,為村子裡的紅白喜提供著酒水。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過去,張曉英家的酒主要賣給房前屋後的左鄰右坊,有時只是幫助鄉親的人情往來,一年到頭也攢不下幾個錢。

為了生存,不到二十歲的她和村裡的其他婦女一道出門打工。三十年來,她進過服裝廠,開過小飯館,甚至在工地幫過工。

然而,在外打工並不能解決脫貧致富的難題。“掙的錢剛管飽,卻虧欠了家裡的老人和小孩,自己還老受氣。”張曉英總結說。

2015年,張曉英返回老家,打算帶帶孫子,盡享天倫之樂。但看到越來越多的城裡人走進大水溝休閒娛樂時,心思活絡的她再也閒不住了。

重新開間酒坊成了張曉英的心願。她主動找駐村幹部溝通,並在他們的幫助下翻修了房屋,建起了店面。

一開始,老老實實釀酒,按部就班還原白酒傳統的口味是張曉英的目標。但慢慢地,她的追求不止於此了。

張曉英擴大了銷售種類,利用當地的山珍野貨,開發出瓢子酒、桑葚酒、櫻桃酒等多種口味。此外,她還依據大水溝養生旅遊的發展理念,釀造出具備保健功能的多種藥酒。

張曉英還學著“賣酒”。一方面,主動將自家的燒酒送到周圍的農家樂,邀請遠道而來的遊客免費品嚐。另一方面,她借力發力,尋求村鎮幹部的幫助,將十里香酒坊列為遊客參觀的駐點。只要看到有遊客來,張曉英就會熱情地迎上去。拿出酒杯,讓大家每樣都嘗上一點兒。

憑藉著過硬的質量和口碑,張曉英有了不少回頭客。包括成都、北京等大城市也有他的顧客。王壩鎮人大主席何星亮告訴筆者,曾經有個考察團來大水溝考察,嚐了張曉英自家釀的酒後,一口氣訂了幾十斤寄回城裡。


旅遊扶貧實現增收致富


人民網:張曉英賣酒記

花香深處的農家樂(周國萃/攝影)


張曉英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去年,十里香酒坊全年銷售燒酒2000斤,銷售額達59690元。拋掉成本,她一年增收36726元。

和張曉英一樣,“旅遊+扶貧”讓不少大水溝村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大水溝村已經創辦農家樂4家,農家客棧6家,像張曉英家一樣的小作坊也發展到了11家。2016年,大水溝村實現旅遊收入14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2011年的2123元增加到2016年的8300元。

不過,只有遊人走進來,沒有品牌走出去,成為大水溝脫貧和同步小康的發展短板。

當地幹部意識到了這一缺口,在日常工作中,他們開始將“策劃”“品牌”等詞掛在口頭。既要因地制宜,將與本地碰撞、交匯、融合的秦隴文化、巴蜀文化和氐羌文化打造出特色;又要因勢利導,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大水溝的無限可能。

為此,大水溝開始大膽嘗試。他們深挖當地羊皮扇鼓舞、霸王鞭、嗩吶演奏、土琵琶彈唱等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樹立“一村一品、一品一韻”的旅遊特色。同時,又在村黨支部主導下,成立精準扶貧協會,下設鄉村旅遊度假公司、演藝公司、電商協會、養殖協會、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5個專業小組。

作為大水溝“重生”的見證者,王壩鎮人大主席何星亮對此深有體會。在他看來,當前“政府引導+公司運營+協會管理+農戶聯動”的進階化扶貧模式已經卓有成效。在農旅融合漸入佳境的過程中,大水溝走出了一條業興、村美、人富的生態旅遊致富之路。

而張曉英和其他不少村民也敏銳地嗅到更大的商機。他們不再把眼光侷限於本土或本省,視野所及已是全國各地。

張曉英開啟了“賣酒2·0”模式。在當地政府的牽頭和引導下,她主動去四川參觀學習,引進新的包裝,同時加快了註冊商標的腳步。她還學會了使用互聯網,通過互聯網增加酒坊銷路。如今,她的夢想就是通過互聯網把“十里香”打造成一個金字招牌,讓自家的酒香飄出深山。


人民網:張曉英賣酒記

來源:人民網 (作者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指導教師劉曉程、王臻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

人民網:張曉英賣酒記

監製:沈小煊 責編:焦楊紅 編輯:崔麗紅

人民網:張曉英賣酒記人民網:張曉英賣酒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