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龍:打胡基

農村 渭南文壇 2019-04-07
王貴龍:打胡基

胡基,也叫土坯。自從先秦發明以來,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蓋房、砌牆、盤炕、泥灶火等等都少不了它。在我的記憶裡,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打胡基是精明能幹小夥的標誌性技能。那時,在我的家鄉渭北農村,誰若有一手漂亮的打胡基手藝那是不愁吃喝的。

王貴龍:打胡基

打胡基是力氣加技能的活計,它既要求你有力氣,還要求你你心靈手巧。要有力氣是因為這活路重,沒力氣吃不消;心靈手巧是因為它裡面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學問,不能蠻幹。打胡基最重要的環節是土的選擇和處理。土質最好是粘性乾淨的純土,不得有雜質;土的處理就是在使用之前通過潲水、和土,使土的乾溼合度。太乾,粘合度不夠,打的胡基不結實;太溼,硬度不夠,打的胡基扶不起來。所以潲水、和土是打胡基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土處理好後,接下來是平地基。地基按行處理,每行寬約50釐米,長度可長可短,可直可曲。高度要求高於地面8-10釐米,用柱子敦實,用杴整平。

打胡基的工具主要有:青石板、胡基模子、柱子、鐵杴等。石板一般用捶布石,面越光越好,模子一般用棗木或槐木硬雜木製成,柱子用平底光面為好。打胡基的輔料是草木灰,裝在籠中,置於石板前。

王貴龍:打胡基

打胡基的方法各地不同,外地一般由兩人來完成,一個打胡基的,一個拉下手的,把拉下手的叫供模子,專門負責放模子、撒灰和給模具裡添土,打胡基的人專門負責打胡基和摞胡基。我們渭北一帶農村打胡基技術含量最高,整個過程由一人來完成,無需供模子的,其順序為“一把三杴六腳十二柱窩。”一把就是從灰籠裡抓一把灰,上下左右抖動將灰均勻地撒在模子裡,以防土和石板、模子粘連;三杴就是向模子裡捲三杴土,然後用杴拍實;六腳就是雙腳跳上模子,先兩側再中間,由前向後跳動,各重採兩腳,在跳動中將土進一步踏平踏實;十二柱窩就是在六腳過後,從灰籠裡提起柱子前後重複各打兩柱,然後在兩側先左後右交替擊打,由前向後移動共八柱,其節奏為四慢八快,四重八輕。打完後,柱子放入灰籠中,雙手柱著柱把,雙腳從兩側由後向前滑動,蹭掉粘在模具邊沿上的土,然後用一隻腳順勢蹬掉模具的擋桄,跳下模具,打胡基的過程到此完畢。從跳上模具到跳下模具這一段是打胡基最精彩最具觀賞性的一段,熟練者如石上舞蹈。

王貴龍:打胡基

端胡基是打胡基中最具技術性的一個環節。即打完後緊接著是把打好的胡基從模子中取出端在手中的過程。其步驟是雙手拘緊蹬掉擋桄的模子,緊貼石面左右擺動,然後突然提起豎立於石上和人成垂直角度,光面朝左,澀面朝右,雙手伸向胡基的底部,用手掌夾緊胡基向上提,在胡基與模子分離的瞬間,右手手指扣住胡基的底部,左手迅速滑向胡基上部壓住檔板,然後順勢90度旋轉,使胡基從豎向變為橫向,這時移步將胡基放在摞子上。熟練者將胡基在手中旋轉,舉重若輕,如翻烙餅;非熟練者就在這一旋轉中往往會將胡基撩在地上,前功盡棄。回想當年我學打胡基就擋在了這個環節,最終沒能成為打胡基的行家裡手。

王貴龍:打胡基

漂亮胡基的標準是:打好的胡基放入摞子後,要達到稜角飽滿,雙面平整,薄厚均勻,結實。

摞胡基就是將打好的胡基放在平整好的基礎上形成摞子。摞胡基也極具技術性,此所謂“會打不會摞,不如屋裡坐”。摞胡基分花摞和實摞。花摞就是胡基之間留一定的空間,以便通風,優點是幹得快,缺點是不穩固;實摞是貼緊摞不留空,優點是穩固,缺點是乾的慢。不管花摞還是實摞,壓茬是摞胡基的核心,即一正一斜,第一層摞正,第二層摞斜,壓住茬,這樣摞四到五層就形成一摞,非常穩固。如遇雨天,用蘆蓆遮蓋,待天晴日出取掉蘆蓆晾晒即可。

胡基在人類進化的歷史進程中功不可沒。從漫長的農耕時代到改革開放前,廣袤的華夏大地上哪一家的住宅能離了胡基。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蓋房子從土木結構一步步過渡到今天的框架結構,打胡基這一古老的傳統工藝已慢慢地淡出我們的記憶,但願我們的後代不要忘記這一為我們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傳統工藝。

王貴龍:打胡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