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廚子李出生於五十年代初期。他八九歲的時候,趕上農村的人們吃“人民公社大食堂”。

當時,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對“公共食堂”是這樣理解的:“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媒體宣傳也的確把大辦公共食堂,上升為進一步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得力措施。還有的媒體專門針對如何辦好“公共食堂”發表文章,提出了飯菜要多樣化,粗細搭配,有幹有稀,菜要多種多樣,有菜有湯,儘量免費供應醬油、醋、蔥、蒜、辣椒等調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爭取每月吃兩三次肉,每逢節日會餐。食堂要講究衛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對年老的社員、兒童、病員、孕產婦應在飲食上適當照顧,要利用舊有房屋改建飯廳或儘可能地新建簡易飯廳。既然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那麼媒體的聲音就是黨的聲音。所以,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就開拓性、創造性、發展性地響應黨的號召,為全體社員勾勒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夢想家園”,並提出了“吃飯不限量,吃菜不重樣”。在當時人們的概念裡,只有“放開肚皮吃飯”,才能“鼓足幹勁生產”。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的人們“放開肚皮吃飯”,一時間又能到哪裡去找可供填滿那麼多肚皮的下鍋米和燒飯柴啊?於是,便傾其所能,傾其所有。這樣的狀況實行不久,大隊的“公共食堂”已經是寅吃卯糧了。期間,曾經有兩個多月,每個人每頓飯只能領到一塊紅芋,不少人因飢餓渾身浮腫,並開始有人被活活餓死。

"

廚子李出生於五十年代初期。他八九歲的時候,趕上農村的人們吃“人民公社大食堂”。

當時,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對“公共食堂”是這樣理解的:“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媒體宣傳也的確把大辦公共食堂,上升為進一步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得力措施。還有的媒體專門針對如何辦好“公共食堂”發表文章,提出了飯菜要多樣化,粗細搭配,有幹有稀,菜要多種多樣,有菜有湯,儘量免費供應醬油、醋、蔥、蒜、辣椒等調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爭取每月吃兩三次肉,每逢節日會餐。食堂要講究衛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對年老的社員、兒童、病員、孕產婦應在飲食上適當照顧,要利用舊有房屋改建飯廳或儘可能地新建簡易飯廳。既然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那麼媒體的聲音就是黨的聲音。所以,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就開拓性、創造性、發展性地響應黨的號召,為全體社員勾勒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夢想家園”,並提出了“吃飯不限量,吃菜不重樣”。在當時人們的概念裡,只有“放開肚皮吃飯”,才能“鼓足幹勁生產”。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的人們“放開肚皮吃飯”,一時間又能到哪裡去找可供填滿那麼多肚皮的下鍋米和燒飯柴啊?於是,便傾其所能,傾其所有。這樣的狀況實行不久,大隊的“公共食堂”已經是寅吃卯糧了。期間,曾經有兩個多月,每個人每頓飯只能領到一塊紅芋,不少人因飢餓渾身浮腫,並開始有人被活活餓死。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好在“吃食堂”只是一個短暫的噩夢,黨中央毛主席發現問題之後,便很快改變了策略,糾正了謬誤,解散了“人民公社大食堂”。

那個時候,人們缺吃少喝,最吃香的職業恐怕就是“炊事員”了。廚子李有一個姑父,原來就在人民公社大食堂當炊事員,食堂解散之後,就“搖身一變”成了廚子。

"

廚子李出生於五十年代初期。他八九歲的時候,趕上農村的人們吃“人民公社大食堂”。

當時,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對“公共食堂”是這樣理解的:“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媒體宣傳也的確把大辦公共食堂,上升為進一步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得力措施。還有的媒體專門針對如何辦好“公共食堂”發表文章,提出了飯菜要多樣化,粗細搭配,有幹有稀,菜要多種多樣,有菜有湯,儘量免費供應醬油、醋、蔥、蒜、辣椒等調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爭取每月吃兩三次肉,每逢節日會餐。食堂要講究衛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對年老的社員、兒童、病員、孕產婦應在飲食上適當照顧,要利用舊有房屋改建飯廳或儘可能地新建簡易飯廳。既然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那麼媒體的聲音就是黨的聲音。所以,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就開拓性、創造性、發展性地響應黨的號召,為全體社員勾勒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夢想家園”,並提出了“吃飯不限量,吃菜不重樣”。在當時人們的概念裡,只有“放開肚皮吃飯”,才能“鼓足幹勁生產”。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的人們“放開肚皮吃飯”,一時間又能到哪裡去找可供填滿那麼多肚皮的下鍋米和燒飯柴啊?於是,便傾其所能,傾其所有。這樣的狀況實行不久,大隊的“公共食堂”已經是寅吃卯糧了。期間,曾經有兩個多月,每個人每頓飯只能領到一塊紅芋,不少人因飢餓渾身浮腫,並開始有人被活活餓死。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好在“吃食堂”只是一個短暫的噩夢,黨中央毛主席發現問題之後,便很快改變了策略,糾正了謬誤,解散了“人民公社大食堂”。

那個時候,人們缺吃少喝,最吃香的職業恐怕就是“炊事員”了。廚子李有一個姑父,原來就在人民公社大食堂當炊事員,食堂解散之後,就“搖身一變”成了廚子。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所謂“廚子”,即現在的廚師,是以烹飪為職業,以烹製菜點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廚師這一職業出現很早,大約是在奴隸社會,就已經有了專職廚師。舊時代,人們稱廚師叫“廚子”、“伙伕”、“櫥役”等。當時當地人所說的“廚子”,則是專指為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飯菜的人。

有一年春天,廚子李的姑父來廚子李家走親戚。廚子李的父親見姐夫白白胖胖,就開玩笑說:“人家一個個都是面黃肌瘦像麻桿,你咋隱紅似白像頭豬?”廚子李的姑父見內弟這樣問,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一天吃四兩,餓不住大隊長;一天吃四錢,餓不住炊事員嘛。”

“那乾脆就讓孩子跟著你學做菜吧?”

“中啊。再有人請我做菜我就叫上他。”

自此,廚子李就成了他姑父的徒弟。這一年,廚子李十三歲。

"

廚子李出生於五十年代初期。他八九歲的時候,趕上農村的人們吃“人民公社大食堂”。

當時,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對“公共食堂”是這樣理解的:“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媒體宣傳也的確把大辦公共食堂,上升為進一步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得力措施。還有的媒體專門針對如何辦好“公共食堂”發表文章,提出了飯菜要多樣化,粗細搭配,有幹有稀,菜要多種多樣,有菜有湯,儘量免費供應醬油、醋、蔥、蒜、辣椒等調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爭取每月吃兩三次肉,每逢節日會餐。食堂要講究衛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對年老的社員、兒童、病員、孕產婦應在飲食上適當照顧,要利用舊有房屋改建飯廳或儘可能地新建簡易飯廳。既然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那麼媒體的聲音就是黨的聲音。所以,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就開拓性、創造性、發展性地響應黨的號召,為全體社員勾勒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夢想家園”,並提出了“吃飯不限量,吃菜不重樣”。在當時人們的概念裡,只有“放開肚皮吃飯”,才能“鼓足幹勁生產”。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的人們“放開肚皮吃飯”,一時間又能到哪裡去找可供填滿那麼多肚皮的下鍋米和燒飯柴啊?於是,便傾其所能,傾其所有。這樣的狀況實行不久,大隊的“公共食堂”已經是寅吃卯糧了。期間,曾經有兩個多月,每個人每頓飯只能領到一塊紅芋,不少人因飢餓渾身浮腫,並開始有人被活活餓死。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好在“吃食堂”只是一個短暫的噩夢,黨中央毛主席發現問題之後,便很快改變了策略,糾正了謬誤,解散了“人民公社大食堂”。

那個時候,人們缺吃少喝,最吃香的職業恐怕就是“炊事員”了。廚子李有一個姑父,原來就在人民公社大食堂當炊事員,食堂解散之後,就“搖身一變”成了廚子。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所謂“廚子”,即現在的廚師,是以烹飪為職業,以烹製菜點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廚師這一職業出現很早,大約是在奴隸社會,就已經有了專職廚師。舊時代,人們稱廚師叫“廚子”、“伙伕”、“櫥役”等。當時當地人所說的“廚子”,則是專指為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飯菜的人。

有一年春天,廚子李的姑父來廚子李家走親戚。廚子李的父親見姐夫白白胖胖,就開玩笑說:“人家一個個都是面黃肌瘦像麻桿,你咋隱紅似白像頭豬?”廚子李的姑父見內弟這樣問,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一天吃四兩,餓不住大隊長;一天吃四錢,餓不住炊事員嘛。”

“那乾脆就讓孩子跟著你學做菜吧?”

“中啊。再有人請我做菜我就叫上他。”

自此,廚子李就成了他姑父的徒弟。這一年,廚子李十三歲。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在給人家做飯菜時,廚子李發現姑父每每都要留下一點比較好的菜品,諸如豬肉、羊肉、炸魚等等,放在案板的一角。等到送走吃完飯的客人,東家拿出佣金、菸酒相謝的時候,廚子李的姑父就會說:“我家裡有一個老孃,這些剩下來的菜,我就給她拿回去了。”說這話時,沒有絲毫的不好意思。當然,東家就是有一百個不樂意,也不好拒絕。

廚子李是學徒,自然不敢也不能這麼做。可是,他心裡還是禁不住“癢癢”的。後來他想:“既然我不能像姑父一樣公開‘索要’,那就趁人不注意悄悄拿一點,回家孝敬俺爹俺娘。”

"

廚子李出生於五十年代初期。他八九歲的時候,趕上農村的人們吃“人民公社大食堂”。

當時,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對“公共食堂”是這樣理解的:“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媒體宣傳也的確把大辦公共食堂,上升為進一步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得力措施。還有的媒體專門針對如何辦好“公共食堂”發表文章,提出了飯菜要多樣化,粗細搭配,有幹有稀,菜要多種多樣,有菜有湯,儘量免費供應醬油、醋、蔥、蒜、辣椒等調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爭取每月吃兩三次肉,每逢節日會餐。食堂要講究衛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對年老的社員、兒童、病員、孕產婦應在飲食上適當照顧,要利用舊有房屋改建飯廳或儘可能地新建簡易飯廳。既然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那麼媒體的聲音就是黨的聲音。所以,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就開拓性、創造性、發展性地響應黨的號召,為全體社員勾勒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夢想家園”,並提出了“吃飯不限量,吃菜不重樣”。在當時人們的概念裡,只有“放開肚皮吃飯”,才能“鼓足幹勁生產”。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的人們“放開肚皮吃飯”,一時間又能到哪裡去找可供填滿那麼多肚皮的下鍋米和燒飯柴啊?於是,便傾其所能,傾其所有。這樣的狀況實行不久,大隊的“公共食堂”已經是寅吃卯糧了。期間,曾經有兩個多月,每個人每頓飯只能領到一塊紅芋,不少人因飢餓渾身浮腫,並開始有人被活活餓死。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好在“吃食堂”只是一個短暫的噩夢,黨中央毛主席發現問題之後,便很快改變了策略,糾正了謬誤,解散了“人民公社大食堂”。

那個時候,人們缺吃少喝,最吃香的職業恐怕就是“炊事員”了。廚子李有一個姑父,原來就在人民公社大食堂當炊事員,食堂解散之後,就“搖身一變”成了廚子。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所謂“廚子”,即現在的廚師,是以烹飪為職業,以烹製菜點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廚師這一職業出現很早,大約是在奴隸社會,就已經有了專職廚師。舊時代,人們稱廚師叫“廚子”、“伙伕”、“櫥役”等。當時當地人所說的“廚子”,則是專指為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飯菜的人。

有一年春天,廚子李的姑父來廚子李家走親戚。廚子李的父親見姐夫白白胖胖,就開玩笑說:“人家一個個都是面黃肌瘦像麻桿,你咋隱紅似白像頭豬?”廚子李的姑父見內弟這樣問,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一天吃四兩,餓不住大隊長;一天吃四錢,餓不住炊事員嘛。”

“那乾脆就讓孩子跟著你學做菜吧?”

“中啊。再有人請我做菜我就叫上他。”

自此,廚子李就成了他姑父的徒弟。這一年,廚子李十三歲。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在給人家做飯菜時,廚子李發現姑父每每都要留下一點比較好的菜品,諸如豬肉、羊肉、炸魚等等,放在案板的一角。等到送走吃完飯的客人,東家拿出佣金、菸酒相謝的時候,廚子李的姑父就會說:“我家裡有一個老孃,這些剩下來的菜,我就給她拿回去了。”說這話時,沒有絲毫的不好意思。當然,東家就是有一百個不樂意,也不好拒絕。

廚子李是學徒,自然不敢也不能這麼做。可是,他心裡還是禁不住“癢癢”的。後來他想:“既然我不能像姑父一樣公開‘索要’,那就趁人不注意悄悄拿一點,回家孝敬俺爹俺娘。”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那個年代什麼最金貴?當然是吃的。那個年代什麼最好吃?當然是肉。在為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飯菜時,他們都是把豬肉割成一塊一塊的,煮熟後放在一個大瓦盆裡備用。於是,有一次廚子李就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用事先準備好的油布(塗上桐油的布)包起一塊豬肉,迅速塞到懷裡。反正那時候人們都穿胖衣服,不容易被發現。

一次。兩次。三次……廚子李習以為常。

後來,廚子李的姑父年紀大了,不能再做廚子的活。這時候,廚子李的手藝也早已學成,所以便“自立門戶”,成了“大廚”。

當了大廚的廚子李因為養成了習慣,還是悄悄地拿人家的豬肉,而不像他的姑父兼師傅那樣給人名要……

廚子李四十二歲上,得了一個大胖孫子。

嬰兒的出生,是一種非常重大的事情,要立即向其姥孃家“報喜”。在當地,報喜的禮品是一隻雞:如果是生了男孩,就送一隻公雞;如果是生了女孩,就送一隻母雞。也有的是送雞蛋,單數為男,雙數為女。“報喜”的目的除了表示與親戚分享得子的喜悅外,同時還含有便於孃舅家備辦嬰兒衣帽等日常用品的意思。

接下來,便是“洗三”。洗三,又叫做“賀三朝”,是家庭、家族、親朋好友慶賀添丁進口的儀式。在過去,當地嬰兒出生三天時,主人會請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來主持“洗三”儀式,為嬰兒洗身,一邊洗,一邊唸誦祝福的喜歌。

"

廚子李出生於五十年代初期。他八九歲的時候,趕上農村的人們吃“人民公社大食堂”。

當時,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對“公共食堂”是這樣理解的:“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媒體宣傳也的確把大辦公共食堂,上升為進一步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得力措施。還有的媒體專門針對如何辦好“公共食堂”發表文章,提出了飯菜要多樣化,粗細搭配,有幹有稀,菜要多種多樣,有菜有湯,儘量免費供應醬油、醋、蔥、蒜、辣椒等調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爭取每月吃兩三次肉,每逢節日會餐。食堂要講究衛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對年老的社員、兒童、病員、孕產婦應在飲食上適當照顧,要利用舊有房屋改建飯廳或儘可能地新建簡易飯廳。既然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那麼媒體的聲音就是黨的聲音。所以,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就開拓性、創造性、發展性地響應黨的號召,為全體社員勾勒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夢想家園”,並提出了“吃飯不限量,吃菜不重樣”。在當時人們的概念裡,只有“放開肚皮吃飯”,才能“鼓足幹勁生產”。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的人們“放開肚皮吃飯”,一時間又能到哪裡去找可供填滿那麼多肚皮的下鍋米和燒飯柴啊?於是,便傾其所能,傾其所有。這樣的狀況實行不久,大隊的“公共食堂”已經是寅吃卯糧了。期間,曾經有兩個多月,每個人每頓飯只能領到一塊紅芋,不少人因飢餓渾身浮腫,並開始有人被活活餓死。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好在“吃食堂”只是一個短暫的噩夢,黨中央毛主席發現問題之後,便很快改變了策略,糾正了謬誤,解散了“人民公社大食堂”。

那個時候,人們缺吃少喝,最吃香的職業恐怕就是“炊事員”了。廚子李有一個姑父,原來就在人民公社大食堂當炊事員,食堂解散之後,就“搖身一變”成了廚子。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所謂“廚子”,即現在的廚師,是以烹飪為職業,以烹製菜點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廚師這一職業出現很早,大約是在奴隸社會,就已經有了專職廚師。舊時代,人們稱廚師叫“廚子”、“伙伕”、“櫥役”等。當時當地人所說的“廚子”,則是專指為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飯菜的人。

有一年春天,廚子李的姑父來廚子李家走親戚。廚子李的父親見姐夫白白胖胖,就開玩笑說:“人家一個個都是面黃肌瘦像麻桿,你咋隱紅似白像頭豬?”廚子李的姑父見內弟這樣問,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一天吃四兩,餓不住大隊長;一天吃四錢,餓不住炊事員嘛。”

“那乾脆就讓孩子跟著你學做菜吧?”

“中啊。再有人請我做菜我就叫上他。”

自此,廚子李就成了他姑父的徒弟。這一年,廚子李十三歲。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在給人家做飯菜時,廚子李發現姑父每每都要留下一點比較好的菜品,諸如豬肉、羊肉、炸魚等等,放在案板的一角。等到送走吃完飯的客人,東家拿出佣金、菸酒相謝的時候,廚子李的姑父就會說:“我家裡有一個老孃,這些剩下來的菜,我就給她拿回去了。”說這話時,沒有絲毫的不好意思。當然,東家就是有一百個不樂意,也不好拒絕。

廚子李是學徒,自然不敢也不能這麼做。可是,他心裡還是禁不住“癢癢”的。後來他想:“既然我不能像姑父一樣公開‘索要’,那就趁人不注意悄悄拿一點,回家孝敬俺爹俺娘。”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那個年代什麼最金貴?當然是吃的。那個年代什麼最好吃?當然是肉。在為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飯菜時,他們都是把豬肉割成一塊一塊的,煮熟後放在一個大瓦盆裡備用。於是,有一次廚子李就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用事先準備好的油布(塗上桐油的布)包起一塊豬肉,迅速塞到懷裡。反正那時候人們都穿胖衣服,不容易被發現。

一次。兩次。三次……廚子李習以為常。

後來,廚子李的姑父年紀大了,不能再做廚子的活。這時候,廚子李的手藝也早已學成,所以便“自立門戶”,成了“大廚”。

當了大廚的廚子李因為養成了習慣,還是悄悄地拿人家的豬肉,而不像他的姑父兼師傅那樣給人名要……

廚子李四十二歲上,得了一個大胖孫子。

嬰兒的出生,是一種非常重大的事情,要立即向其姥孃家“報喜”。在當地,報喜的禮品是一隻雞:如果是生了男孩,就送一隻公雞;如果是生了女孩,就送一隻母雞。也有的是送雞蛋,單數為男,雙數為女。“報喜”的目的除了表示與親戚分享得子的喜悅外,同時還含有便於孃舅家備辦嬰兒衣帽等日常用品的意思。

接下來,便是“洗三”。洗三,又叫做“賀三朝”,是家庭、家族、親朋好友慶賀添丁進口的儀式。在過去,當地嬰兒出生三天時,主人會請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來主持“洗三”儀式,為嬰兒洗身,一邊洗,一邊唸誦祝福的喜歌。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然後就是“送朱米”,也叫“送米麵”。這一天(日子均在滿月之前),親戚朋友帶著衣帽、米麵、雞蛋、紅糖前來祝賀,給孩子發“見面禮”紅包,說一些“長命百歲”之類的吉利話。之後,主人備酒備菜招待親朋好友。

廚子李家自然也是如此“循規蹈矩”。不過,他不需要請廚子做菜做飯。“自己會,何必勞煩人家?再說還省了佣金禮品。”

孫子“送朱米”這一天,廚子李正在做菜切肉,突然看見有一塊肉肥瘦適中,又比較“瓷實”,便順手從懷裡掏出那塊隨身攜帶的“油布”,把這塊好肉包了起來。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妻子突然闖了進來,一看廚子李正在往懷裡揣豬肉,便生氣地低聲而嚴厲地責問他:“你偷咱家的肉拿給誰?”廚子李一聽,方才恍然大悟:“啊!原來這是在自己家裡做菜啊。我還以為是……”廚子李媳婦因為知道廚子李素有“做菜偷肉”的習慣,這一次也可能是一時糊塗,忘了是在自己家裡,所以便沒有深究……

"

廚子李出生於五十年代初期。他八九歲的時候,趕上農村的人們吃“人民公社大食堂”。

當時,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對“公共食堂”是這樣理解的:“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媒體宣傳也的確把大辦公共食堂,上升為進一步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得力措施。還有的媒體專門針對如何辦好“公共食堂”發表文章,提出了飯菜要多樣化,粗細搭配,有幹有稀,菜要多種多樣,有菜有湯,儘量免費供應醬油、醋、蔥、蒜、辣椒等調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爭取每月吃兩三次肉,每逢節日會餐。食堂要講究衛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對年老的社員、兒童、病員、孕產婦應在飲食上適當照顧,要利用舊有房屋改建飯廳或儘可能地新建簡易飯廳。既然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那麼媒體的聲音就是黨的聲音。所以,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就開拓性、創造性、發展性地響應黨的號召,為全體社員勾勒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夢想家園”,並提出了“吃飯不限量,吃菜不重樣”。在當時人們的概念裡,只有“放開肚皮吃飯”,才能“鼓足幹勁生產”。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的人們“放開肚皮吃飯”,一時間又能到哪裡去找可供填滿那麼多肚皮的下鍋米和燒飯柴啊?於是,便傾其所能,傾其所有。這樣的狀況實行不久,大隊的“公共食堂”已經是寅吃卯糧了。期間,曾經有兩個多月,每個人每頓飯只能領到一塊紅芋,不少人因飢餓渾身浮腫,並開始有人被活活餓死。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好在“吃食堂”只是一個短暫的噩夢,黨中央毛主席發現問題之後,便很快改變了策略,糾正了謬誤,解散了“人民公社大食堂”。

那個時候,人們缺吃少喝,最吃香的職業恐怕就是“炊事員”了。廚子李有一個姑父,原來就在人民公社大食堂當炊事員,食堂解散之後,就“搖身一變”成了廚子。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所謂“廚子”,即現在的廚師,是以烹飪為職業,以烹製菜點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廚師這一職業出現很早,大約是在奴隸社會,就已經有了專職廚師。舊時代,人們稱廚師叫“廚子”、“伙伕”、“櫥役”等。當時當地人所說的“廚子”,則是專指為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飯菜的人。

有一年春天,廚子李的姑父來廚子李家走親戚。廚子李的父親見姐夫白白胖胖,就開玩笑說:“人家一個個都是面黃肌瘦像麻桿,你咋隱紅似白像頭豬?”廚子李的姑父見內弟這樣問,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一天吃四兩,餓不住大隊長;一天吃四錢,餓不住炊事員嘛。”

“那乾脆就讓孩子跟著你學做菜吧?”

“中啊。再有人請我做菜我就叫上他。”

自此,廚子李就成了他姑父的徒弟。這一年,廚子李十三歲。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在給人家做飯菜時,廚子李發現姑父每每都要留下一點比較好的菜品,諸如豬肉、羊肉、炸魚等等,放在案板的一角。等到送走吃完飯的客人,東家拿出佣金、菸酒相謝的時候,廚子李的姑父就會說:“我家裡有一個老孃,這些剩下來的菜,我就給她拿回去了。”說這話時,沒有絲毫的不好意思。當然,東家就是有一百個不樂意,也不好拒絕。

廚子李是學徒,自然不敢也不能這麼做。可是,他心裡還是禁不住“癢癢”的。後來他想:“既然我不能像姑父一樣公開‘索要’,那就趁人不注意悄悄拿一點,回家孝敬俺爹俺娘。”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那個年代什麼最金貴?當然是吃的。那個年代什麼最好吃?當然是肉。在為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飯菜時,他們都是把豬肉割成一塊一塊的,煮熟後放在一個大瓦盆裡備用。於是,有一次廚子李就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用事先準備好的油布(塗上桐油的布)包起一塊豬肉,迅速塞到懷裡。反正那時候人們都穿胖衣服,不容易被發現。

一次。兩次。三次……廚子李習以為常。

後來,廚子李的姑父年紀大了,不能再做廚子的活。這時候,廚子李的手藝也早已學成,所以便“自立門戶”,成了“大廚”。

當了大廚的廚子李因為養成了習慣,還是悄悄地拿人家的豬肉,而不像他的姑父兼師傅那樣給人名要……

廚子李四十二歲上,得了一個大胖孫子。

嬰兒的出生,是一種非常重大的事情,要立即向其姥孃家“報喜”。在當地,報喜的禮品是一隻雞:如果是生了男孩,就送一隻公雞;如果是生了女孩,就送一隻母雞。也有的是送雞蛋,單數為男,雙數為女。“報喜”的目的除了表示與親戚分享得子的喜悅外,同時還含有便於孃舅家備辦嬰兒衣帽等日常用品的意思。

接下來,便是“洗三”。洗三,又叫做“賀三朝”,是家庭、家族、親朋好友慶賀添丁進口的儀式。在過去,當地嬰兒出生三天時,主人會請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來主持“洗三”儀式,為嬰兒洗身,一邊洗,一邊唸誦祝福的喜歌。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然後就是“送朱米”,也叫“送米麵”。這一天(日子均在滿月之前),親戚朋友帶著衣帽、米麵、雞蛋、紅糖前來祝賀,給孩子發“見面禮”紅包,說一些“長命百歲”之類的吉利話。之後,主人備酒備菜招待親朋好友。

廚子李家自然也是如此“循規蹈矩”。不過,他不需要請廚子做菜做飯。“自己會,何必勞煩人家?再說還省了佣金禮品。”

孫子“送朱米”這一天,廚子李正在做菜切肉,突然看見有一塊肉肥瘦適中,又比較“瓷實”,便順手從懷裡掏出那塊隨身攜帶的“油布”,把這塊好肉包了起來。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妻子突然闖了進來,一看廚子李正在往懷裡揣豬肉,便生氣地低聲而嚴厲地責問他:“你偷咱家的肉拿給誰?”廚子李一聽,方才恍然大悟:“啊!原來這是在自己家裡做菜啊。我還以為是……”廚子李媳婦因為知道廚子李素有“做菜偷肉”的習慣,這一次也可能是一時糊塗,忘了是在自己家裡,所以便沒有深究……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廚子李“做菜偷肉”的陋習,自以為沒有人知,其實私下裡早就被人傳開了。只是方圓十幾裡內再沒有其他的廚子可用,故而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見也當沒看見”。誰家能掛有“免事牌”?誰家有事不用廚子?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

隨著社會的進步,昔日的那種“油布”已經不再有人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塑料袋子。

"

廚子李出生於五十年代初期。他八九歲的時候,趕上農村的人們吃“人民公社大食堂”。

當時,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對“公共食堂”是這樣理解的:“吃飯不要錢,老少盡開顏;勞動更積極,幸福萬萬年”。媒體宣傳也的確把大辦公共食堂,上升為進一步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得力措施。還有的媒體專門針對如何辦好“公共食堂”發表文章,提出了飯菜要多樣化,粗細搭配,有幹有稀,菜要多種多樣,有菜有湯,儘量免費供應醬油、醋、蔥、蒜、辣椒等調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爭取每月吃兩三次肉,每逢節日會餐。食堂要講究衛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對年老的社員、兒童、病員、孕產婦應在飲食上適當照顧,要利用舊有房屋改建飯廳或儘可能地新建簡易飯廳。既然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那麼媒體的聲音就是黨的聲音。所以,廚子李所在的生產大隊,就開拓性、創造性、發展性地響應黨的號召,為全體社員勾勒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夢想家園”,並提出了“吃飯不限量,吃菜不重樣”。在當時人們的概念裡,只有“放開肚皮吃飯”,才能“鼓足幹勁生產”。但是,一下子有這麼多的人們“放開肚皮吃飯”,一時間又能到哪裡去找可供填滿那麼多肚皮的下鍋米和燒飯柴啊?於是,便傾其所能,傾其所有。這樣的狀況實行不久,大隊的“公共食堂”已經是寅吃卯糧了。期間,曾經有兩個多月,每個人每頓飯只能領到一塊紅芋,不少人因飢餓渾身浮腫,並開始有人被活活餓死。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好在“吃食堂”只是一個短暫的噩夢,黨中央毛主席發現問題之後,便很快改變了策略,糾正了謬誤,解散了“人民公社大食堂”。

那個時候,人們缺吃少喝,最吃香的職業恐怕就是“炊事員”了。廚子李有一個姑父,原來就在人民公社大食堂當炊事員,食堂解散之後,就“搖身一變”成了廚子。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所謂“廚子”,即現在的廚師,是以烹飪為職業,以烹製菜點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廚師這一職業出現很早,大約是在奴隸社會,就已經有了專職廚師。舊時代,人們稱廚師叫“廚子”、“伙伕”、“櫥役”等。當時當地人所說的“廚子”,則是專指為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飯菜的人。

有一年春天,廚子李的姑父來廚子李家走親戚。廚子李的父親見姐夫白白胖胖,就開玩笑說:“人家一個個都是面黃肌瘦像麻桿,你咋隱紅似白像頭豬?”廚子李的姑父見內弟這樣問,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回答:“一天吃四兩,餓不住大隊長;一天吃四錢,餓不住炊事員嘛。”

“那乾脆就讓孩子跟著你學做菜吧?”

“中啊。再有人請我做菜我就叫上他。”

自此,廚子李就成了他姑父的徒弟。這一年,廚子李十三歲。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在給人家做飯菜時,廚子李發現姑父每每都要留下一點比較好的菜品,諸如豬肉、羊肉、炸魚等等,放在案板的一角。等到送走吃完飯的客人,東家拿出佣金、菸酒相謝的時候,廚子李的姑父就會說:“我家裡有一個老孃,這些剩下來的菜,我就給她拿回去了。”說這話時,沒有絲毫的不好意思。當然,東家就是有一百個不樂意,也不好拒絕。

廚子李是學徒,自然不敢也不能這麼做。可是,他心裡還是禁不住“癢癢”的。後來他想:“既然我不能像姑父一樣公開‘索要’,那就趁人不注意悄悄拿一點,回家孝敬俺爹俺娘。”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那個年代什麼最金貴?當然是吃的。那個年代什麼最好吃?當然是肉。在為辦紅白喜事的人家做飯菜時,他們都是把豬肉割成一塊一塊的,煮熟後放在一個大瓦盆裡備用。於是,有一次廚子李就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用事先準備好的油布(塗上桐油的布)包起一塊豬肉,迅速塞到懷裡。反正那時候人們都穿胖衣服,不容易被發現。

一次。兩次。三次……廚子李習以為常。

後來,廚子李的姑父年紀大了,不能再做廚子的活。這時候,廚子李的手藝也早已學成,所以便“自立門戶”,成了“大廚”。

當了大廚的廚子李因為養成了習慣,還是悄悄地拿人家的豬肉,而不像他的姑父兼師傅那樣給人名要……

廚子李四十二歲上,得了一個大胖孫子。

嬰兒的出生,是一種非常重大的事情,要立即向其姥孃家“報喜”。在當地,報喜的禮品是一隻雞:如果是生了男孩,就送一隻公雞;如果是生了女孩,就送一隻母雞。也有的是送雞蛋,單數為男,雙數為女。“報喜”的目的除了表示與親戚分享得子的喜悅外,同時還含有便於孃舅家備辦嬰兒衣帽等日常用品的意思。

接下來,便是“洗三”。洗三,又叫做“賀三朝”,是家庭、家族、親朋好友慶賀添丁進口的儀式。在過去,當地嬰兒出生三天時,主人會請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太太來主持“洗三”儀式,為嬰兒洗身,一邊洗,一邊唸誦祝福的喜歌。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然後就是“送朱米”,也叫“送米麵”。這一天(日子均在滿月之前),親戚朋友帶著衣帽、米麵、雞蛋、紅糖前來祝賀,給孩子發“見面禮”紅包,說一些“長命百歲”之類的吉利話。之後,主人備酒備菜招待親朋好友。

廚子李家自然也是如此“循規蹈矩”。不過,他不需要請廚子做菜做飯。“自己會,何必勞煩人家?再說還省了佣金禮品。”

孫子“送朱米”這一天,廚子李正在做菜切肉,突然看見有一塊肉肥瘦適中,又比較“瓷實”,便順手從懷裡掏出那塊隨身攜帶的“油布”,把這塊好肉包了起來。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妻子突然闖了進來,一看廚子李正在往懷裡揣豬肉,便生氣地低聲而嚴厲地責問他:“你偷咱家的肉拿給誰?”廚子李一聽,方才恍然大悟:“啊!原來這是在自己家裡做菜啊。我還以為是……”廚子李媳婦因為知道廚子李素有“做菜偷肉”的習慣,這一次也可能是一時糊塗,忘了是在自己家裡,所以便沒有深究……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廚子李“做菜偷肉”的陋習,自以為沒有人知,其實私下裡早就被人傳開了。只是方圓十幾裡內再沒有其他的廚子可用,故而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見也當沒看見”。誰家能掛有“免事牌”?誰家有事不用廚子?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

隨著社會的進步,昔日的那種“油布”已經不再有人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塑料袋子。

偷肉吃的大廚(廚子李)

有一次,廚子李為人做過飯菜,東家在給他奉送佣金菸酒時,就順便遞給他幾個塑料袋子。當下,廚子李一看見塑料袋子,心裡不由一怔,繼而臉頰“刺啦”一紅。好一陣子之後,他才自我解嘲地說道:“你還出你老哥的洋相啊?那時候不是窮嗎?現在誰還稀罕那點豬肉?”

是的,這時候的廚子李,幫人做菜做飯時已經不再“偷肉”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