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荊門在行動

農村 荊門 三農 種植業 農民日報 2017-05-28

本報記者陳江凡焦宏何紅衛樂明凱

耕地保護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是安全農產品的根本保障。由於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存在著總體不容樂觀,耕地環境質量堪憂的現象,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有序開展土壤治理與修復。2016年2月1日,湖北省人大通過了《湖北省土壤汙染防治條例》,並於當年10月1日施行,在全國率先從地方立法層面完善土壤保護的制度設計。

位於湖北省中部的荊門市農業綜合優勢突出、礦產資源豐富、工業體系日臻完備,為持續保障當地優越的農業生態環境,2015年7月,荊門市就依託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成立了湖北農谷暢響土壤修復科技股份公司,開始打造土壤修復產業園。

加快推動土壤修復產業園建設,並逐步在荊門全域實施土壤修復

“土壤修復產業園是荊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亮點。”荊門市委書記別必雄說,近兩年來,荊門全市陸續開展包括土壤修復等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八項行動計劃”,開展5.2萬畝土壤改良、修復試點任務行動計劃,制定了《土壤改良及修復試點工作方案》,明確下達了任務,並逐步在荊門全域實施土壤修復。

走進位於荊門土壤修復產業園的試驗點,蜈蚣草、三葉草、麥冬、佛珠吊蘭、美人蕉等植物種在不同的區域。“這裡種的每一種植物都是富集重金屬植物,是修復土壤的好東西。”園區負責人李衛武向記者介紹說,比如砷汙染富集植物是蜈蚣草,鎘汙染富集植物是三葉草。目前產業園的植物修復技術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經過蒐集、分析、篩選、試驗,戰略儲備富集重金屬植物達126種,佔全世界已發現的重金屬富集植物1/5。

“我們為自己在古稀之年參與土壤修復這個偉大事業而感到自豪。”今年75歲的李衛武是華中農業大學教授,2000年2月26日,本報曾以《教授公司,銀髮求證》為題報道過李衛武創辦“教授公司”的事蹟。2015年,受荊門建設“中國農谷”事業的感召,李衛武帶領4位平均年齡76歲的老教授和10位青年碩博人才到荊門圍繞農業環保事業繼續創業。

憑著李衛武團隊多年來在微生物菌種製造、有機農業等方面積累的經驗,荊門土壤修復產業園很快就搭起了“兩區”“一院”“一庫”“三大服務中心”的構架。即:土壤修復科技園區、土壤修復產品製造園區;土壤修復工程研究院;長江流域土壤修復大數據庫;土壤工程承包服務中心、農產品檢測中心、有機認證服務中心。

按照“輕資產、軟實力、大平臺、高成長”的建園思路,荊門土壤修復產業園靠人才、科技、創新等輕資產和軟實力取勝,產學研相結合,先後與華中農大資環院、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院、湖北工業大學生科院、湖北省農科院共建了重金屬汙染耕地、汙染場地修復、土壤改良、微生物菌種等研發中心,與北京高能環境公司、中鋼天澄公司、武漢都市環保等央企或上市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擁有合作投標承接大、中型土壤修復項目的能力。

如今,荊門土壤修復產業園已開發出“重金屬汙染阻控劑”“重金屬鈍化劑”“畜禽糞便無害化生物有機肥”“動物蛋白氨基酸肥”“土壤修復調理劑”“秸稈微生物發酵菌劑”“微生物淨水菌劑”等主要產品。擁有多項農田重金屬汙染修復的核心資源和核心技術,包括重金屬汙染稻田“VIP+n”土壤修復技術體系,有5項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國家專利、有用於農田重金屬汙染修復70大類200多個微生物菌種。

發揮土壤修復產業園的優勢,為土壤改良、土壤修復提供經驗,爭取在全國推廣

“當前,荊門各縣市區正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土壤改良具體實施方案,沙洋縣、京山縣、屈家嶺、東寶區、掇刀區等地已完成土壤改良前的土樣採集和檢測工作。”荊門市市長張依濤表示,土壤改良、修復項目是市政府重點督辦事項,一月一調度,一季一通報,半年一小結,一年一結賬。

荊門各地正在抓緊安排或整合各部門涉農項目資金,確保土壤改良項目資金到位,啟動招投標程序,建立土壤改良效果追溯制度,保證土壤改良效果。

在荊門鍾祥市胡集鎮虎山村,部分耕地因2003年開工的磷化廠硫鐵礦制酸導致砷嚴重超標,周邊的水稻產量降至400斤/畝。如今,該汙染工廠早已停工,在荊門市環保局等單位的支持下,農谷暢響公司承接了虎山村150畝砷汙染耕地修復項目。

土壤修復專家團隊對虎山村150畝0-30釐米的砷汙染土壤進行修復,施用重金屬鈍化劑和微生物修復菌劑,將重金屬由活性態轉化為殘渣態,達到固化和穩定化效果。對30-60釐米粘性土壤進行改良,採取水田改旱地,將原有水稻-油菜種植模式調整為“大豆-西藍花”,並重施有機肥,覆蓋有機物料、反覆深耕等使土壤熟化,通過測土配方、秸稈還田、施用微生物複合肥等措施培肥地力。同時在汙染溝渠鋪設浮島,種植淨化水質水生作物。

此外,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在修復後的耕地周邊種植果園。李衛武預計,該項目在今年底建成後,土壤環境、耕地修復、農產品質量都會達到國家標準,農民收入至少增加30%以上。而且這種土壤修復模式可操作、可複製、可推廣。

“荊門5.2萬畝土壤改良、修復試點項目要為全國的土壤改良、土壤修復探路,提供經驗,爭取形成和打造荊門模式,並爭取在全國推廣。”荊門市副市長樑早陽介紹說,對於參與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試點項目單位將給予補助資金政策,分三年實施,第一年補貼標準為700元/畝,第二年為420元/畝,第三年為340元/畝,補助資金由縣財政從產糧大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測土地配方施肥等涉農項目資金中整合列支。

突出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生物修復技術,加大農業科學在農田土壤修復中的作用

農田土壤修復目的是要改善土壤質量,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生產綠色安全食品。但是,我國農村土地的經營權相對分散,也沒有修復城市、工業場地後產生的商業開發價值。因此,我國耕地土壤修復項目大多數由政府兜底,是一項具有公共屬性的公益性事業。

李衛武認為,農田修復在技術上應更傾向於生物修復技術,包括植物、微生物、動物修復辦法和農藝調控等綜合措施。

生物修復是綠色、生態、可持續的修復技術,符合中國農村實際,投資少、成本低,特別是不會造成二次汙染。在荊門土壤修復產業園裡,李衛武告訴記者,植物修復是一種環境友好、生態負責、以太陽能驅動的綠色修復技術。植物修復經濟實用,產生的費用只有其它可替代清潔方式費用的5%,同時是原位修復,不會造成二次汙染,解毒能力大還能改善土壤肥力。這也是荊門農谷暢響土壤修復產業園的優勢所在。

據瞭解,土壤修復分為城鎮建設用地土壤修復、工礦企業汙染土壤修復、農業耕地土壤修復三大類。相比較城市建設用地、工礦企業汙染的土壤修復,農業耕地土壤修復情況更加複雜,不僅涉及到環保工程技術問題,還關聯到農學、土壤學、微生物學等多學科。

從土壤修復採用的國家標準來看,城市和工礦汙染土壤修復工程一直採用的是建築企業資質標準,即工程承包、設計、註冊建築師等資質。目前,國家還未制定農田耕地修復工程的統一標準。

“城市、工礦企業汙染土壤的修復辦法不太適合完全照搬到農田土壤修復。比如農田土壤在修復方式上就不可能大規模用新鮮土壤置換的辦法進行異位修復。”李衛武建議,應按國家相關文件要求,把修復後農田土壤的環境質量、耕地肥力、土壤有機質含量、耕作層深度、有機肥資源利用、科學配方施肥水平、肥料利用率等作為評判指標。參與農田修復資質的考核也不應僅是套用建築工程的標準,而應該考慮農藝師和從事農業土壤修復的專門技術人才。

“從事農田修復當然最好由懂農業、熟悉土壤的專業人才來做。”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站長甘小澤說,土壤修復是一個新課題,荊門探索走在全省前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