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改革的成功探索

農村 經濟 農村改革 三農 陝西日報 2017-04-11

本報記者 魯明志 通訊員 王森

編者按作為全省第一個以資源性資產作為改革重點的集體經濟組織,趙家峁村在改革中探索形成了“確權確股不確地”的土地經營模式,成立了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建立起“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要素流動”的產權關係,實現了資源變股權、資產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重大轉變,有力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村民共同富裕。3月21日,全省農村經營管理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榆林市召開,趙家峁村的產權制度改革經驗,被作為成功案例在大會上作了專題介紹。

3月16日,陝北黃土高原腹地的小山村——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異常熱鬧。這一天,對趙家峁乃至全省農村改革來說,是可以載入史冊的一天:全村630個股民,領到了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證”。

榆林市農業局總農藝師劉豔告訴記者,這是繼1956年土改、1981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在中國中西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幕即將拉開的前夜,農村基層改革在榆陽區的一次重大嘗試和探索實踐,趙家峁村民稱之為農村土地的“第三次革命”。

榆陽區農業局負責產權制度改革的工作人員劉紅金說:“趙家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是全省成立的第一個以資源性資產作為改革重點的集體經濟組織。這是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小崗精神’在黃土高原的生動實踐。這一改革破解了山區土地零散、貧瘠撂荒、資源利用率低下和村集體經濟‘空殼’難題,實現了資源變股權、資產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30多年來農村綜合改革的一次重大嘗試。”

趙家峁村在推行改革的短短三年時間內,集體資產已逾千萬元,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達到11200元,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

3月中旬的陝北高原,乍暖還寒,春潮湧動。榆陽區趙家峁村一排排紅瓦白牆的新居,十分顯眼;民居旁邊,廣場園林交錯,亭臺廊道相連;山峁上,現代化種養殖區依山而建,標準化溫室大棚整齊劃一;山溝裡,休閒遊樂景點傍水靠山,各有千秋,一派十足的田園山水韻味。

趙家峁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趙衛軍說,“原來村裡可不是這個模樣。全村面積7.8平方公里,人均耕地5.4畝、林地4.2畝。4個村民小組戶籍登記的171戶575人,大部分外出務工。散居著的20來戶人家,基本屬於‘386199’部隊。住房都是老舊窯洞,做飯靠燒柴,吃水也只能是地下水,耕地全部是畝二八分的‘綹綹地’。村民們改善耕地條件、擴大耕地規模、改變生活面貌的願望很強烈。”

改變始於2013年。這年6月,趙家峁村村民、優秀共產黨員、榆林市優秀民營企業家張春平高票當選為該村黨支部書記。作為陝西信昌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當選當日,張春平主持召開村民大會,民主投票選了13位村民代表,專門成立了一個議事小組,討論商議村裡重要發展事項。他帶領村“三委”一班人,整章建制,謀劃發展。張春平最初的設想是,“儘快開工修建溫室大棚、養殖場區等項目,發展現代農業,打造村裡長遠發展的支柱產業,讓鄉親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他個人拿出300多萬元,用於村裡的建設生產。

但是,項目用地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矛盾。建設設施果蔬基地、現代養殖區,修建新民居,需要集中連片的大面積土地。但現實情況是,村裡耕地、林地分佈零散,土地多半撂荒,經營權又在各家各戶手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張春平本著民主、公開的原則,把這一問題交給支部委員會、黨員大會、議事小組和全體村民大會討論。經過多次討論、開會,村上初步拿出了以土地折股流轉、動員外出創業能人和全體村民自籌資金髮展村集體經濟的辦法。

“一提起建大棚、修養殖場區,有人不同意,因為村裡沒錢。起步資金從哪裡來?合計了一夜,大夥決定以現金入股籌措4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村民趙德華說,“入股自願,入多少股金自己決定。當時還定下了留守村民優先入股的原則。”

據瞭解,改革開放以來,趙家峁村裡好多人外出搞工程、做生意掙了錢,都想幫助村民共同致富。村支書張春平一帶頭,大家紛紛響應。“‘凡是村民想現金入股的,沒錢我給大夥擔保貸款,掙了錢大家按股分紅,賠了由我包底’,張春平當時就是這麼給我們承諾的。”村民李青芳說。

這一創新性舉措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全區的產業發展要求?是否符合國家大政方針?事關重大,張春平和村“三委”一班人決定向上級黨委和相關部門請教,試著從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政策、產業發展方向上尋找答案。

(二)

這次尋找的結果,大大超出了張春平和他的同事們的預料。時任榆陽區副區長、現任區政協主席雷亞雄瞭解情況後,多次到趙家峁村調研,結合國家和省、市、區農業政策,深入思考,提出新時期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

2013年9月,時任榆陽區區長、現任區委書記苗豐,帶領雷亞雄和全區涉農部門負責人,深入趙家峁村調研。他對趙家峁村的做法給予了肯定:“村黨支部要團結帶領全村人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破解各種制約農村改革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

其實,早在“十二五”之初,榆陽區委、區政府就超前謀劃,果斷決策,將加強全區黨建工作、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遊產業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先後兩次以“一號文件”的形式,聚焦“三農”工作,放重拳,出實招,強力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探索出了“市場主導、產權推動、工業反哺、科技支撐、產業特色、融資多元、生態文明、城鄉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榆陽模式”。在“榆陽模式”推動下,全區土地流轉不斷加快,高產玉米、脫毒馬鈴薯、優質小雜糧、設施蔬菜四大特色種植業快速發展,以羊子、生豬為主的養殖業形成規模,建成全省第一養殖大區。2016年,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1萬畝,糧食總產量5億斤,羊子、生豬飼養量分別達到226萬隻和109萬頭,農業總產值50.4億元,佔榆林市12縣區的17%。

“做好‘三農’工作最有力有效的抓手,就是抓黨建工作。農村要幹事,沒有一個好帶頭人,沒有一個好支部班子根本不行。”談到動員張春平回村任職,時任餘興莊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左林飛深有感觸。

2013年10月以來,在榆陽區餘興莊辦事處黨工委的具體指導下,趙家峁村經過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支部委員會層層討論,決定成立紅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金潤園、豐景兩個種養合作社,實施以土地折股流轉、全體村民自籌資金髮展村集體經濟的辦法。這一創新性舉措,解決了發展用地矛盾和前期建設資金短缺問題。

(三)

2014年10月,趙家峁村被確定為陝西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榆陽區主要領導在改革頂層設計上超前謀劃,在規劃細節實施上嚴格把關,多次在該村召開常委會、現場會、觀摩會、辦公會,專題研究問題,推動改革前進。

榆林市委書記胡志強在趙家峁村調研時說,“深化農村改革不能等、不能靠。要科學規劃,大膽實踐。突破難點,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激活農業農村內生髮展動力。”

2013年,趙家峁村啟動國家京津風沙源二期治理移民搬遷項目;2014年配套實施現代設施農業項目,集中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土地整理後,原有的溝溝峁峁裡的小塊地變成了集中連片的大塊地,面積也明顯增加,那新增加的地歸誰?原來到戶的耕地林怎麼辦?於是就有了土地確權問題。趙家峁的“確權確股不確地”模式中的“確權”,就是明確土地的所有權屬於村民小組集體,農民只有承包經營權。

2015年,趙家峁又啟動了休閒度假村項目。投進去的資金怎麼辦?移民搬遷項目建好了,原來的老房產用作遊客體驗式民居,歸屬權、經營權怎麼算?農民的林木財產怎麼辦?於是就又有了確股。

確股前先要確定股民。趙家峁村將2015年10月1日定成了基準日,基準日之前核定的人口既是股民也是村民,基準日後的新增人口只是村民,不享受合作社分紅,只能通過繼承和轉讓來獲得利益。“為了儘可能保障村民利益,我們在2015年3月就定好了這個基準日,留了大半年的時間讓大家準備,只要是基準日前戶口遷回本村的都是股民。”張春平說。

“確股”,就是把土地、人口、勞動貢獻、資金、舊房產等轉化為股權(其中,土地股佔38%,人口股佔22%,勞動貢獻股佔5%,資金股佔23%,舊房產股佔12%),並把這些股份量化到人,這樣每個農民手裡就有了“五個產權”。

“全村村民用了半年的時間,反覆開會研究討論股權配置問題。為了不讓農戶吃虧,我們把資金股從最初的44%降到了最終的23%,光人口股和土地股就佔到了60%。”返鄉創業的趙衛軍說。

股權量化後,怎樣經營?於是就又有了“不確地”。不確地,就是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化為股份後,每戶人家不再具體經營某一塊指定的地,而是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集中進行流轉經營。

通過“確權確股不確地”,趙家峁村建立起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要素流動的產權關係,實現了資源變股權、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重大轉變。

確權、確股、不確地後,村集體經濟由誰經營?農民利益如何實現?2016年,趙家峁村又整合了村集體原有的一個農業公司和兩個合作社,成立了“趙家峁股份經濟合作社”,把量化給農民的股份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經營,農民按股分紅,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大夥先開始還擔心工商資本回流農村會損害農民的利益。事實證明,這不僅沒有損害群眾的利益,而且有力推動了農村的發展。社會資本投資農村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劉紅金說。

如今,趙家峁的土地流轉和產權制度改革已初見成效。截至目前,該村共計流轉土地5300畝,現金入股432.5萬元。已經形成了兩大主導產業:現代特色農業和休閒農業。建成了150畝葡萄種植區、35畝現代養殖小區、33棚設施蔬菜大棚、150畝山地蘋果、30畝酥梨;休閒度假村也基本成形,已投入使用,景區內設有空中滑索、森林穿越、水上游樂、河灘燒烤、農家樂體驗等娛樂項目,還有1947年開國上將王震將軍轉戰陝北駐紮過的老院子等,都被建成了旅遊景點。

目前,榆陽區在總結趙家峁村產權制度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北部推廣集體經營性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南部推廣綜合經濟股份合作制模式,城中村、城郊村推廣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模式,這“三種模式”成為榆陽農村改革的亮點。

(四)

在大力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的同時,2014年10月,榆陽區南部山區杏樹景觀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趙家峁村迅速融入“中國美麗田園”旅遊區,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2015年5月,榆陽區組織韓家樑、趙家峁等杏樹旅遊景區沿線村相關負責人,赴袁家村、馬嵬驛等西安周邊旅遊名村學習考察。這次考察,張春平一班人對城郊村搞旅遊開發有了新的認識,萌生了發展鄉村旅遊的想法。

參與考察的趙家峁村主任趙雙娃對記者說,“可是,我們村好些村民對鄉村旅遊根本沒有概念。為了開闊眼界、轉變觀念,2015年12月,村黨支部又組織全村50名群眾代表,專程到袁家村、馬嵬驛、茯苓小鎮這些景點考察學習了5天。”

考察回來,村民們搞旅遊產業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按照全區發展文化旅遊“景點錯位特色、產業高度融合、脫貧小康同步、主體多元互補、城鄉統籌一體、鄉音鄉愁長存”的指導思想,趙家峁以“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老家記憶、難忘鄉愁”為主題,打造集休閒農業、時令水果採摘、水上游玩垂釣、舊農居體驗為一體的近郊鄉村旅遊。

榆陽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包村幹部張力勤說,“建設休閒度假村,不僅要讓村子美起來,還要讓項目有盈利點,最終要讓村子富起來。”

“從去年2月份開始修滑索,到7月景區各項目完工正式開放,前後看似沒幾個月時間,但是這裡面的困難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餘興莊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秦剛說道。

“當時景區項目用地、修建景區主幹道用地,涉及30多座村民的祖墳。要讓村民搬祖墳,難度可想而知。駐村幹部、村裡黨員挨家挨戶給農戶作思想工作,設身處地為鄉親們著想,最終解決了搬遷問題。”張春平說,“別說吵得臉紅脖子粗,村民們罵也罵過,今天說通明天反悔也是常事。但我是個黨員,既然挑起了這個擔子,再難我也得幹好。”

2016年7月,該村休閒度假項目建成開放。每逢假日週末,驅車奔往趙家峁的遊客絡繹不絕。據統計,僅去年“十一”黃金週期間,趙家峁村接待遊客突破5萬人次,單日接待最高峰值達到2萬人次,5天時間旅遊項目收入7萬元,農家樂和特色餐飲等營業收入超過6萬元。

產權制度改革帶來的“蝶變”效應不斷顯現。截至2016年底,趙家峁村累計投入資金3500多萬元,其中,各級財政涉農資金投入2190萬元,群眾自籌1010萬元,張春平個人投入300多萬元。

如今,“回農村老家打工”成為榆陽區的潮流。90後村民劉二飛說,“我是幹水暖電工作的,一年下來家門口就能掙個五六萬元。”

幸福院旁邊的村民新居里,趙永張笑著告訴記者,“上下二層144平方米,我們自己才掏了5萬塊。”像這樣的美麗農居,全村一共有112套,住宅區裡幼兒園、衛生室、警務室、老年活動中心一應俱全。

張春平手指著遠處新修的梯田告訴記者,下一步,趙家峁村規劃建設300畝葡萄酒莊基地、1000畝旱作農業試驗田、1500畝杏樹文化觀光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