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特貿易供應鏈 藉助“一帶一路”騰飛'

"

“一帶一路”源自於我國古代絲綢之路,是起源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歐洲、非洲商業貿易的一條重要路線,是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幾千年前,古代“絲綢之路”從中國出發,走向世界,它見證並推動了亞洲、歐洲、非洲商業貿易的發展繁榮。

幾千年後,傳承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現代新絲路——“一帶一路”,正日新月異、生機勃勃,令人矚目。

"

“一帶一路”源自於我國古代絲綢之路,是起源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歐洲、非洲商業貿易的一條重要路線,是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幾千年前,古代“絲綢之路”從中國出發,走向世界,它見證並推動了亞洲、歐洲、非洲商業貿易的發展繁榮。

幾千年後,傳承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現代新絲路——“一帶一路”,正日新月異、生機勃勃,令人矚目。

中國農特貿易供應鏈 藉助“一帶一路”騰飛

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倡議享譽中外在中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2013 年 9月和 10 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獲得許多國家積極響應和支持。

2015 年 3 月 28 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以及商務部聯合發佈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一帶一路”的概念開始日益清晰。

日升月落 , 斗轉星移,“一帶一路”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已經變成了以運輸通道為紐帶,以互聯互通為基礎,以多元化合作為特徵,以打造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新的區域性合作安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參與、共同分享合作成果。

2018 年 2 月 4 日,改革開放以來第 20 個、新世紀以來第 15 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佈。文件提出,建立健全我國農業貿易政策體系,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產品貿易關係,積極支持農業“走出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到 60 多個國家,覆蓋了全球 30 多億人口,對外貿易總額 7 萬億美元,在此背景下,農特產品貿易多元化合作模式探索,尤為重要。

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額增長迅速“一帶一路”從倡議到落地實施6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農產品國際貿易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中國農產品進口量特別大,增速特別快。從2013 年 的 467.1 億 美 元 到 2017 年 的 582.8 億 美元,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在一些特別的門類上增幅更大,進口食品每年都是 30% 以上的增速。

二是中國進口品類高度集中於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前 5 大進口品類分別是肉類、油脂、油料類、乳製品類、水產及製品類,佔進口總額的 73.1%。

三是農產品進口運輸、口岸、渠道集中。進口的運輸通道高度集中於海運,進口口岸高度集中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口貿易渠道高度集中於少數幾家大型跨國公司。

很多消費者認為,中國進口農產品主要集中在中高端產品,主要滿足的是日益增長的、有更高收入的消費者,滿足其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其實不然,農產品進口的初衷還是為了解決中國因為自然生態、氣候、土壤限制不能發展的品類產品。比如水果,之所以從世界各地大量進口,並不是為了吃到更好更貴的東西,而是因為春華秋實的自然規律,造成我國大部分的水果只是在秋季成熟,只能夠滿足國民大概四五個月的需求,而南美地區因為地理情況天然造成了與我國的季節差,水果成熟的季節正好覆蓋了我國青黃不接的時間點,所以造成了從南美有大量水果進口。更多的還是全球市場條件下供需矛盾產生的進口需求,並不單是消費升級和對更高品質生活的美好向往。

以此來看,中國農產品對外依存度會長期持續提高,高度集中的農產品進口貿易格局主要是市場決定的,尤其是經濟合理性決定的。但是考慮到我國市場規模龐大、未來農產品進口貿易潛力巨大、沿海口岸距內陸腹地遙遠、農產品市場穩定性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這種高度集中的農產品進口貿易格局潛伏著較大風險。國家應該從維護農產品供給安全乃至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度,促進農產品進口來源地、運輸通道、進口口岸和貿易渠道的多元化。

我國與沿線國家農特產品貿易互補性強2015 年 3 月 28 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了“一帶一路”的框架文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在“合作重點”中提到,“開展農林牧漁業、農機及農產品生產加工等領域深度合作,積極推進海水養殖、遠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製藥、海洋工程技術、環保產業和海上旅遊等領域合作”,表明農業合作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的重要內容。

2017 年 5 月,農業部、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願景與行動》,該文件專門就中國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農業合作進行了佈局,成為指引中國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開展農業合作的綱領性文件。

2014 年到 2018 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整體貿易額從 1200 億美元增長到 14000 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額從 300 多億美元增長到接近 800 億美元。在整體貿易額統計中,中國出口大於進口,但是在農產品貿易額統計中,自 2016 年以後,中國的進口大於出口。這也造成了運輸中的運力問題,進口的貨物大部分是食品,且需要冷鏈集裝箱,而運力緊缺則成為目前農產品貿易中的一大難題。

從世界各國的優勢產品結構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勢農產品與我國存在著較大的不同,尤其是東南亞、南亞和中東歐國家,除魚及魚製品外,均與我國存在互補性,具有較大的合作潛力。其他如中東歐主要是肉類、穀物、菸草;西亞是蔬菜和水果;南亞是肉類、水產品、水果;東南亞是水產品、醃製品、菸草、天然橡膠和動植物油脂;俄羅斯、蒙古主要是穀物類和牛羊肉;中國主要是水果、蔬菜、水產品,國家間互補性非常強。

從沿線國家的基本情況來看,農業在大多數國家佔據了主要地位,耕地資源比較豐富,農業技術落後,總體農業生產水平普遍偏低。有以下幾種表現:一是農業產值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總產值中佔有較大比重。巴基斯坦、老撾、柬埔寨、尼泊爾等國家農業產值佔 GDP 比重已經達到20%。中亞五國中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農業產值佔 GDP 比重也超過 15%。

二是農業土地面積佔全國土地比重和人均耕地面積在全球處於領先狀態。從農業土地佔比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土地用地佔全國土地面積比重較高。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家農業土地面積佔比 50% 以上。從人均耕地面積來看,沿線大部分國家的人均耕地面積都比中國要高,特別是中亞五國、中東歐國家、東南亞國家等的耕地很大一部分未合理利用,具有很大農業開發潛力。

三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體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以穀物單產水平為例,俄羅斯、蒙古、中亞五國、南亞諸國穀物單產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土庫曼斯坦、蒙古等國的穀物單位面積產量只有中國的 1/4 左右,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亟待提升。

四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潛力巨大。從資源條件看,沿線國家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具有較大增長潛力。“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已是全球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人均佔有量高,可供貿易量大。沿線國家耕地資源豐富,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良好條件,國家單產水平低,有較大提升潛力。在農業科技、農業機械、基礎設施等方面稍作改進即可實現大幅度增產。

從貿易互補性看,沿線國家土地密集型農產品正是我國未來供給缺口較大的產品。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將繼續深入發展,農業生產的人工和土地成本將繼續快速增長,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將進一步減衰。受人口增長、收入水平提高的推動,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及其轉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將繼續增長,這勢必導致未來中國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供給缺口持續擴大。

從物流成本來看,沿線國家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出口中國的競爭力會逐步提高。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單位中,對物流成本非常敏感,海運具有明顯優勢。今後,中國進口農產品中很大部分還將依靠海運。隨著沿線國家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推進,新的運輸通道將發揮應有作用。截至 2016 年底,中國已與沿線 15 個國家簽署了 16 個雙邊及多邊道路、過境運輸和運輸便利化協定,通過 73個公路和水路口岸開通了 356 條國際道路運輸路線,建成 11 條跨境鐵路,中歐班列已從 2013 年的80 列增加到 2016 年的 1702 列。

從促進貿易平衡看,沿線國家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獲得中國進口訂單的可能性會逐步增加。為了促進貿易平衡、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甚至出於政治需要,也有必要採取措施增加從逆差國的進口,而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往往是重要的選項。這既有望為沿線國家大型農業投資項目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也有望提高沿線國家大宗農產品出口中國的陸路運輸效率,降低貿易成本。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特商貿多元化探索農業投資 + 農業貿易。

發揮農墾企業的探路作用,開展境外農業投資合作。農墾企業具有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產業的經驗,也有開展農業對外合作的基礎。目前,中國農墾系統正在進行集團化改革,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農墾企業改革時,可以結合在沿線國家建立規模化境外生產加工儲運基地的戰略規劃,以合資合作和併購重組等方式開展境外農業投資。國家對外農業合作支持政策,應優先向符合條件的農墾企業傾斜,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海外併購專項資金,加大隊農墾企業的扶持。

對於農特商貿在沿線國家的農業投資合作,可構建穩定的海外採購平臺,從源頭上提高與沿線國家農特商貿的深度。

根據沿線國家的優勢產品,開展特色產品投資項目。在烏克蘭開展小麥、葵花籽種植加工項目;在哈薩克斯坦來展牛羊肉養殖屠宰加工項目;在東南亞開展熱帶水果種植加工項目等。

技術合作 + 商品貿易。

在在重點國家優先佈局以技術合作為核心的農業合作示範區。

對大部分沿線國家而言,我國農業技術具有明顯的領先性,又有較強的適應性。農墾企業在境外投資時,可以以農業技術合作為核心,選擇重點國家優先佈局一批種養殖示範區,通過農業設備、種養殖及屠宰加工工藝引進,發揮企業在項目建設和運營中的主導地位。圍繞種植、養殖、深加工、農產品物流等領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業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增強示範區的可持續性,真正發揮平臺帶動效應。

建立沿海及內陸進口農產品流通圈。

在在蘭州、新疆等內陸進出口口岸尋找合作契機,打通陸路“一帶一路”進出口通道。發揮西北蔬菜種植優勢,開展中亞、東歐進出口貿易。

隨著友誼關、東興,雲南景洪等口岸功能不斷完善,為東南亞各國的水果等農產品進口中國提供更為快捷的平臺。

天津、青島等港口的佈局要豐富直航航線,提供更快捷的服務,提高客戶響應速度。

發揮上海港的航線和自貿區金融優勢,鏈接內陸航運,實現進口商品的快速分撥。

提供門到門、一站式、可追溯可管控的全球冷鏈服務。

整合資源優勢,幫助客戶有效管理及優化冷鏈服務,提高核心競爭力。以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物流為載體,以國際貿易、冷鏈倉儲、通關報檢、查驗為核心,提供集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貨運代理、倉儲物流、查驗檢疫、分撥配送等綜合服務。

與國內初級農產品批發、生產加工、大型商超等渠道合作,建立線上線下平臺,為沿線國家提供多樣性、靈活性服務,將進口農產品延伸至百姓的家庭餐桌。(文 / 宗 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