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承澤主演的青春片,你看過嗎?

鈕承澤 侯孝賢 朱天文 金馬獎 電影人程青松 2017-04-29

鈕承澤主演的青春片,你看過嗎?

《風櫃來的人》

(1983,臺灣)

編劇:朱天文

導演:侯孝賢

主演:鈕承澤、張世、庹宗華、林秀玲

獲獎:1984年第6屆法國南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熱氣球獎

提名1984年第2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獎

故事

阿清、阿榮、阿桂和郭仔是風櫃的四位青年,高中畢業後在家鄉整日百無聊賴,打檯球、惡作劇、逃票看電影、街頭賭博成了他們生活的全部。他們為了躲避警察和仇家的麻煩,來到了一座海邊小屋度過了短暫而美好的自由時光。阿桂在等待徵兵的日子裡逐漸厭倦了這種單調的生活,便想叫上大家一起去高雄打工。阿清偶遇曾經欺負自己哥哥的人,將其打傷後,他們四人均被抓到警察局訓話。阿清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和阿榮、阿桂一起乘船來到了高雄。

三人在阿榮姐姐的幫助下,進入高雄一家工廠打工。由於經濟拮据,他們只能暫時合住在一間屋子中。小杏和她的男友黃錦和是他們的鄰居,大家很快便熟絡起來。在生活的重壓下,黃錦和鋌而走險偷賣工廠的零件,他和小杏之間的感情也漸漸疏離。與此同時,阿清也開始萌發對小杏的愛慕之意。阿清收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懷著千絲萬縷的愁緒回到了家鄉。小杏的出現緩解了阿清的傷痛,他們彼此的關係也逐漸升溫。

阿桂即將離開高雄去服兵役,小杏在得知黃錦和又要重回高雄之後決定遠赴臺北。他們各自懷揣著夢想和憧憬,臨別之際,阿清和阿榮決定用磁帶大甩賣的方式替阿桂踐行。

鈕承澤主演的青春片,你看過嗎?

影評

《風櫃來的人》就像一個通道,它運送迷惘、焦慮和眼淚,又用一縷清風隱藏愁緒、遺憾和委屈。影片拍攝於1983年,正值臺灣電影新浪潮初興之際,侯孝賢在這部影片中開創了諸多延續至今的獨特電影風格。片中阿清的青春困惱已不再僅僅是導演和編劇經驗的折射,而成為了幾代華人青年青春記憶的共同指向。

編劇朱天文在本片中對青春成長的關注不亞於她另外兩部編劇作品——《小畢的故事》和《童年往事》,故事中的男主角們正值年少與成熟之間的過渡期。其故事模式為手無寸鐵的少年只能通過一段孤獨的長途冒險旅行,而後才能完成自我認同的二次成長。《小畢的故事》中母親的離去讓問題少年小畢發生轉變;《童年往事》裡,阿孝病中的父親也不能限制他的淘氣行徑;本片內,阿清的父親以前是一名棒球手,意外受傷癱瘓讓他無法再為兒子遮風擋雨。阿清在調皮搗蛋的間隙總會回憶起兒時父親棒打毒蛇的強健臂膀和威嚴慈愛的言傳身教。但現實卻是,他需要獨自面對惡人對自己心儀女子的汙言穢語;需要獨自品味初戀的辛酸苦澀;需要獨自熬過一段無人知己的年月。侯孝賢的鏡頭空間提供了一個通道,它能賦予劇中人物一種跳脫當下的視角,他們恍若年過半百的過來人,平和安詳的審視自己的青春;它也提供給了觀眾一個走進影片的捷徑,透過窗戶、門廊將畫面分割成數個彼此獨立又聯繫著的空間,觀眾便能將自己假想成當年那個站在窗臺邊目睹街頭壞小子蠻橫鬥毆的好孩子,重新體驗當年因為安於規訓而錯過的青春期躁動。當然,影片中頗具東方意境的長鏡頭、景深構圖、固定視點,又給了無數迷影青年一個實現電影夢的最為切實也是最為遙遠的希望。

鈕承澤主演的青春片,你看過嗎?

阿清得知阿桂後天即將奔赴遠方參軍,主動以磁帶大甩賣的方式為他踐行。擁抱被商品秩序裹挾的大社會是他嘗試沖淡五味雜陳之青春的一縷清泉。辭別阿杏後,阿清走在高雄街頭,全片極少使用的長焦鏡頭在此處延緩了他緩步向前的步伐。磁帶攤位上,阿清獨自坐在一旁抽菸,此刻鏡頭又恢復了侯孝賢慣有的客觀、冷靜、疏離,任憑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叫賣聲伴隨著商販和百姓眾生相便是商品社會給予青年的一劑咖啡因,它讓人在消費中獲得對自我的重新認識的同時,也悄悄的偷走了阿清的青春。一聲嘆息,風櫃來的人,也將離開。

莫瑞蒂曾說“青春是現代性的‘本質’。”而我們似乎過早的開始主動肢解自己的一切,分割、拆解、顛覆成為了時下青年人的全部。青年的目光被燦爛多彩的手機銀幕吸引,沉浸於無窮盡的物與非物的更新換代中。他們的臉上很少再見到阿清當年坐在街口抽悶煙的愁緒,代之以等待更新的空白。稍縱即逝的青春變得愈發短暫;沒有青春,現代性也喪失了他的本質。於是,時尚、前衛、現代已失去了適於安置的土壤,青春若不在,一切皆幻象。商品和消費曾經給了阿清一個遠離風櫃的理由,如今,它卻撕碎著眾多年輕人翹首期盼的通往風櫃的車票。

李宗盛唱到“青春正是長長的風,來自無垠,去向無蹤。”《風櫃來的人》好似一個通道,它允許滿載旋律的大巴徐徐駛過,沿途旗幟飛揚,海風拂面。

鈕承澤主演的青春片,你看過嗎?

作者:章文哲,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電影策劃人,影評人,青年編劇,出版譯著《電影攝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