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寧夏——汝箕溝的煤運歲月

寧夏 銀川 平羅 自行車 貨車 煤炭 農村 西北映像 2019-04-04
口述寧夏——汝箕溝的煤運歲月

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寧夏汽車運輸公司是寧夏最大的國有汽車運輸企業,下屬 3個客運隊,10個貨運隊,23個汽車站,共有貨車 1138輛,客車 347輛,在崗職工 3400人,客貨車通行半個中國。

據參加煤運最早的第一任大隊長羅振榮,支部幹事霍建言,老司機孫海清、吳維國,老師傅杜宗年的講述,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寧夏汽車運輸公司調度當時車次最好(清一色墨綠解放牌)、領導班子強、技術力量過硬、黨團員最多的汽車一隊進駐黃草灘,從汝箕溝往西大灘火車站轉運太西煤。

直到 1969年才撤回,十餘年共轉運煤炭 200萬餘噸。

1970年,8個貨車隊開始輪換上山,每隊 3個月,到 1985年終止運煤,在這前後二十多年間,共轉運煤 500餘萬噸,對寧夏經濟建設和城鄉人民生活作出了重大貢獻。

口述寧夏——汝箕溝的煤運歲月

安營紮寨黃草灘

黃草灘是平羅縣崇崗公社長勝大隊的一個生產隊,只有十幾戶社員居住在這裡。黃草灘距離礦井 16公里,距溝口 8公里,是煤運的必經之路。

汽車一隊有近百輛車,200多人,來到黃草灘,首先得解決吃飯住宿的問題。

在車隊黨支部的領導下,黨團員帶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租社員幾間舊房子作辦公室、材料房,先把“司令部 ”和“彈藥庫 ”建立起來。

住宿問題得自己解決,於是有的人住進車馬店,有的住進舊羊圈,有的則在山坡上挖條溝,用從礦上搬來的舊巷木搭在上面再蓋上篷布,周圍用石頭壓住。有次颳大風,幾家 “屋頂”被掀翻,東西全被沙子填埋。

為了搞好職工伙食,車隊領導專派給食堂一輛生活車拉糧運菜。

有了這趟第車,食堂的伙食改善了不少,飯菜花樣多而且不貴,素菜 5分,肉菜兩三角。

可司機很少能四平八穩地坐在食堂裡吃頓飯,一般都是趁著上山裝煤或下山卸煤,車開到門口跑進食堂買上幾個饅頭邊走邊吃。

1960年的冬天,糧食供應減少,司機和修理員減到 30多斤,幹部只有 20來斤,油和肉類的供應基本沒有,多數人都吃不飽。

在這一時期裡,多虧食堂生活車時不時給農村社員帶車煤從而換回幾隻羊或幾隻雞,為職工解解饞。

黃草灘沒有浴室,職工們也沒處洗澡。熱天,水溝就是天然洗澡堂;冷天,只能打盆水湊合擦擦身。

口述寧夏——汝箕溝的煤運歲月

千難萬險無所懼

當時車隊下達的任務是單車每月拉運 300噸煤。一輛載重 4噸的車要跑 75趟,平均每天拉兩車半才能完成任務。

從礦井到西大灘火車站全程 38公里,若是現在的高速公路,用不了一個小時就可到達,但在 50年前的汝箕溝,那可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兒。

從汝箕溝到溝口,全長 24公里,山大溝深,坡陡彎急,路面基本上是原始的牛車路。這兒不分晝夜車來車往,塵土飛揚,能見度不到 50米。

行車時,司機的精神必須高度集中,時刻注意安全,特別是裝好煤下山時,車重,剎車就不容易,而且在下山時千萬不能熄火,不然就有可能發生意外。

當時的司機,夜晚行車都會及時關閉大燈,嚴格按照各自的道路行駛,車輛有一丁點問題都不敢馬虎放過。

即使這樣,在當時的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汝箕溝裡摩擦碰撞的一般性事故仍舊時有發生。

從溝口到西大灘火車站有14公里,雖然是平坦的下坡路,但在春季和雨天也常會發生翻漿陷車的事情。

一旦汽車被陷入泥裡,司機就得把整車的煤卸下,再把車弄出泥潭,既耽誤時間又浪費汽油,最讓人煩惱的是裝卸排隊耗費時間。

當時裝煤是溜槽,卸煤是人工活,裝卸一次,快則半個多小時,慢時,車等兩三個小時也很平常。有時,司機趴在方向盤上一覺睡醒了也還沒輪到自己裝卸。

有經驗的司機會選擇車少時出車,有天剛黑出車的,也有雞叫時就上路的,但不論何時出車,他們每天工作都在 12~18個小時,有的甚至超過 20個小時。

誰也不是鐵打的,在這麼強的勞動強度下工作,總要有休息的時候。

為此,車隊規定,司機每月往銀川送兩趟煤,順便可以回家探望、休整。

修理工和幹部星期日不休息,每月連續休4天。

雖然多數都是青年人,銀川都有家,但為了完成煤運這項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有的人放棄休息,加班加點;有人把老婆叫到黃草灘相聚幾天,不回家多拉幾趟煤;還有的人回銀川住院,病沒痊癒就偷著出院跑上山投入煤運。

口述寧夏——汝箕溝的煤運歲月
口述寧夏——汝箕溝的煤運歲月

勞動競賽

勞動競賽是激發群眾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展合理化建議,推廣先進經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本方法。

寧夏汽車運輸公司在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就廣泛地開展了群眾勞動競賽,有組織發動勞動競賽的優良傳統。

汽車一隊從 1958年進駐黃草灘就開展了“以煤運為中心的安全節約多拉快跑”為內容的分隊與分隊、班組與班組、單車與單車的勞動競賽。每月評比,流動紅旗,年終總結,獎勵,上光榮榜。

在煤運勞動競賽中,培養出了一批先進模範人物。

據資料記載,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上過光榮榜的有司機柳忠義、李朋信、鬍子勳、宋伯華、吳維國,修理杜宗年、王述斌等。

據大隊長羅振榮回憶,柳忠義那時 20多歲,特別能幹,剛放過一天出 5趟車的“衛星”,過了幾天又放了一天 6趟的“衛星”。按每趟最快得3個半小時計算,6趟21小時,基本上是晝夜連軸轉。

特別是他創造的“用合風線控制手油泵節油法”,安全簡便,容易操作。在全隊推廣後效果很好,多數車都能節油。

這在當時汽油十分緊缺的時期,他的節油與鐵人王進文喜的產油有同等重大的意義,因此於 1959年 9月赴京出席了全國工交財貿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並聆聽了劉少奇、周恩來的報告。

柳忠義 1962年被提拔為副隊資長,後調交通廳任處長,直至運管局長,是全國勞動模範,入選寧夏交通博物館先料進人物。

李朋信 1977年 5月出席全區工業學大慶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後被提拔為汽車四隊書記,自治區勞動模範,入選寧夏交通廳博物館先進人物冊。

鬍子勳先被提拔為客運二隊隊長,後又提為銀川汽車站黨總支書記。

套用那句老話: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從 1958年開始的汝箕溝煤運,轉瞬間已近半個世紀。

當時黑髮白臉的年輕小夥,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後退休。

他們中有的已經去世,健在的也都年過古稀,兩鬢若霜。但作為曾為寧夏煤運事業貢獻過自己力量的一員,他們無怨無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