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問》作者孫南京致讀者的一封信

寧靜 塞內卡 黃宗羲 莊子 脈搏藝術網 2017-05-07

《人生三問》致讀者的一封信

■文/孫南京 圖/羅園

《人生三問》作者孫南京致讀者的一封信

親愛的讀者:

您好!您能翻開這本書,是書的幸運,是我與您的緣份,使我有幸與您就人生問題聊聊天。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高中應屆畢業應徵入伍,到部隊後甩開膀子幹,一心想著當幹部,吃國家一份糧,走出農村,擺脫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提幹後,一心想著進步,那時,根本不懂什麼叫人生,更不懂什麼叫人生設計和社會價值,只知道為父母爭氣,為家鄉人民爭光。

一晃40多年過去,我已經退休。在別人眼裡,我是一個成功人士,因為我們家鄉同批入伍的幾千人中,最終成為共和國將軍的寥寥無幾。但在我心裡從來不這麼看,原因有二:

一是事業的成功不代表人生的成功。

一個一心只追求事業成功的人,人生結局往往不是成功的。有的人雖然在人生舞臺上是成功的,但所扮演的角色卻是失敗的;有的人雖然拿到了事業成功俱樂部的入場券,但卻像古代人臉上的刺字那樣,被貼上了人生失敗的標籤;更有甚者,建起的人生大廈一陣風雨即坍塌了。

我們閉上普通人的肉眼,睜開哲人的慧眼看一看,現在有些人的人生價值追求走進了天大誤區:追求事業的成功而不追求做人的成功。在浮躁浮華甚至憂貧不憂道的大環境下,有的人只顧攀爬自己的人生高地而沒能守住人生底線,只顧追求大官、大款、大腕而淡忘了做人、做君子、做“大人”,他們為實現個人價值達到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不擇路徑,人變得功利、低俗、庸俗、媚俗,活得很累且充滿著人生風險。贏得了天下卻輸掉了做人的資本,成功不過是一場泡沫。

這是一個需要端正人生動機和目的的時代。古往今來,能夠被歷史銘記之人,能夠感動自己並感動他人之人,才是真正的成功。

二是成功的背後有太多的遺憾。

旁觀者清。遺憾的是,看待人生,只有時間和歷史老人是旁觀者,我們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當局者迷”,只有極少數人成為了人生當局者中的旁觀者。

現代著名作家冰心說過:“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對我來說,何止是“當初”,在“當中”“當後”也都浸透著這樣的“淚泉”和“血雨”。我時常捫心自問:我一路走來,所付出的“奮鬥”和“犧牲”,是為了事業的成功還是為了人生的成功?有些付出應該嗎?有必要嗎?值得嗎?

比如,我父母先後去世前,因忙於工作,為了表現都沒有及時趕回家見最後一面,對此現在的我怎麼想呢?請看《如夢令·發往天堂的懺悔書》——

雙親病危未歸,噩耗傳來急回。縱然贏功名,難抵不孝大罪。痛悔!痛悔!夢醒斷腸無淚。

事業有遺憾,蒼天都會理解,因為一個人的事業能幹到什麼程度不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努力,而人生有遺憾,連自己都不會原諒,因為人生的成功自己基本可以管控。所以,明代的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黃宗羲告誡世人:“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對照這驚世之言,自己深感慚愧,我的人生覺醒太遲了!

《人生三問》作者孫南京致讀者的一封信

回首往事,我年輕時沒有把人生琢磨透,以致人生的動機和目的是不純的,人生是盲目的。其實,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如檯曆,翻過去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但人生的遺憾沉澱在心裡猶如膽結石,時常讓人疼痛難忍。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指出:“沒有比人生更難的藝術了,因為其他的藝術和學問到處都有老師。”

回想起來,我年輕時把人生看得過於簡單,對父母和師長的教導經常是左耳進右耳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尤其是隨著一些事情的碰壁,才明白什麼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當我發現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意識到人生的複雜性後,我開始冷靜觀察,潛心去讀人生方面有字和無字這兩本大書,尋找人生的答案。我總覺得缺少一種能驚醒夢中人的力量;缺少一種讓我對人生諸多問題一下子能理清頭緒的力量;缺少一種對自己人生實踐具有指導性的力量;缺少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力量。

直至後來歷盡挫折、尤其是面臨退休之後,我彷彿從半醒半睡的狀態一下子清醒過來。到這時,我才發現自己此時是真正地破除了一切執念,包括進退、去留、得失、譭譽、名利等等,逾越了塵世中很多的東西,心中寧靜,胸中洞然無物。難怪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認為,一個可以學道之人,必須有聖人般虛淡的心境。抖落凡塵一身輕,心神寧靜遊人生。

我要把自己人生征程中的經驗教訓告訴大家,因為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在人生路上少走彎路、少摔跤;我要把自己學習的經典人生思想、人生箴言和學習心得有條理成系統地告訴大家,因為只有知道聖哲遺訓的寶貴,才能做到“畏聖人之言”;我要把自己對古今中外茫茫人海中那些成功人生和失敗人生的剖析與思考告訴大家,因為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指出:“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

人非得要自己去經歷一切嗎?NO!我希望讀了這本書的人,能從先哲和聖賢的教誨及他人的人生經歷中汲取經驗教訓,避免人生傷痛,而那些已經有了人生傷痛的人,能從中得到心靈的慰藉,釐清人生的思路,重新出發。

人生是知行合一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富勒告誡世人:“如果思想是混亂的,我們的行為就是混亂的。”任何一個人如果在人生問題上思想混亂了,其人生行為必然混亂,這樣的人生就會在成功與失敗之間搖擺,充滿風險。

中國進入社會轉型期之後,由於思想多元、價值多元、文化多元,有的人思想道德防線被沖垮,人生觀念和人生實踐出現混亂;有的人出現了“人生迷茫”“精神恍惑”等不正常現象;有的人甚至處在“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內不在我”的人生狀態,無論是哪種迷失自我,必然導致人生迷失。

十八大以來反腐頻出重拳,有一批看起來事業成功的官員包括省部級以上高官紛紛落馬;有一批經不住心靈重壓的不潔之人紛紛自殺;有一批身有汙點、心裡有事之人寢食難安,但是,更有一批始終嚴以修身、“守死善道”之人,悠然寧靜地行走在人間正道上。

《人生三問》作者孫南京致讀者的一封信

大浪淘沙,始終是人生之海的殘酷景觀;清者自清,始終是大浪淘沙的必然結果。我們既要為經過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金子”點贊,又要為那些被“淘”出去的“沙子”而痛心,更要為後來的人經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驗而思考。

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告誡人們:“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遺憾的是,能吸取前人經驗教訓往前走的人有多少?

為了吸取前人的人生智慧,本書將與讀者一道仰以察古、俯以觀今,穿越時空同聖哲對話,與經典同行,走近歷史人物,傾聽歷史故事,剖析古今中外的人生典型案例,從而悟透古往今來一個個流芳人生與遺臭人生的根本原因,引導我們站在自己生死臨界點上和歷史長河的制高點上思考人生,看清人生彼岸的碼頭,以人生智慧彰顯自己的人生風采。

“世紀偉人”愛因斯坦指出:“我們一來到世間,社會就會在我們面前樹起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你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其實,每一個人成年後都在接受著人生三大拷問:人生是什麼?人生為什麼?人生怎麼辦?一個人的一生經受住了這三大拷問,才能經受住人生之海大浪淘沙的嚴峻考驗。

人生三問,從根本上講,拷問的是人的心靈和靈魂。為了引導年輕人正確地思考人生,本書除了回答人生是什麼、人生為什麼外,也圍繞人生怎麼辦提出了構建“人生三個一工程”,即確立一個人生目標,選擇一條人生路徑,牢記一條人生信念。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告誡世人:“世界上最複雜的事物莫過於一個人的一生”。不明白人生是什麼和人生為什麼,就很難明白人生怎麼辦。思考人生系統工程,就是把人生三大拷問和人生目標、人生路徑、人生信念等各個組成部分聯繫起來思考,構成一套系統的人生理念、方法、途徑和原則等,使自己能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社會現實面前,跳出夢幻滄影般的俗世苦海,做到知行合一,使人生實踐始終體現出人生科學性、人生藝術性和人生哲理性。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本書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文化修煉心靈,引導我們去暢飲“人生純淨水”,使我們重新找回中國人的遺傳密碼,並給自己的“人生汽車”掛倒檔,退回到人生入口處,重新審視人生之路,使自己由無主人生變為自主自覺人生。

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提到:“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守護中華民族之根,涵養中國精神之魂,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我們又要睜眼看世界,廣泛吸取各民族包括其他宗教的優秀人生智慧,不斷打牢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實基礎,讓世界上唯一傳承下來的中華文明煥發青春,萬古長青。

人怎麼活都是一輩子,與其活得渺小卑微,不如活得平凡而偉大;與其讓生命生鏽,不如讓生命發光;與其讓日子過得暮氣沉沉,不如讓自己脫俗高尚;與其讓人生腐朽,不如讓人生挺拔。

人走出的每一個足跡,都是人生五線譜上一個跳動的音符。一個人往高處走多了,他的生命演奏出來的人生交響曲,必將是豪邁而激昂的旋律。

願代代中華兒女都能以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李白的兩句詩作為自己的人生信念: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作者孫南京將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學院原副政委)

《人生三問》作者孫南京致讀者的一封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