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

寧化古城,(山西省第三批省保)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南50公里處的汾河之濱。城傾山勢走向而建,居河畔一臺地緩坡之上,周長約2.5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獨秀。

據史書記載:古城初建於隋,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後歷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東向西斜,西城緊鄰汾河,古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高10.33米,城牆現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甕城兩座,一北一南,其平面佈局呈正方型,置有二進重門,是明代在宋舊址上修復並加。

寧武古稱樓煩,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起就戰事不斷,境內築有趙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先後與戎狄、匈奴、契丹、突厥、沙陀、遼軍、金兵、蒙古元軍、白蓮教義軍以及李自成義軍作戰的記載。而寧化口位於險要位置,是寧武關經汾河谷地南下太原的最捷徑的防守要衝,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最出名的可載入史冊的戰役就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20萬義軍揮師北上途經寧武關,三關總兵周遇吉固守寧武關死戰不降直至壯烈殉國。《寧武府志》記載:“遇吉身獨戰,身亦重被十餘傷,遍身血流,道為所縛。賊怒氣殺戮過多,集眾射之,眾矢叢集而死”。城陷時所部官兵全體戰死,可見當吋戰況之慘烈。

寧化宋城來歷和古城的歷史變遷:

公元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北宋王朝設立寧化軍口並置寧化縣。寧化宋城的稱謂即源於此。

公元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北宋政府為防遼軍與西夏的侵擾正式設立駐軍,稱為寧化軍,屬河東路八軍之一,也是寧化古城最早長期駐守的官方正規軍。

公元1182年(金大定十二年)設寧化州,後又升為刺史州。

公元1266年(元至元二年)設寧化巡檢司。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擴建,設都指揮常守道駐兵寧化。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改巡檢司為寧化守禦千戶所,隸屬山西都司。後改隸寧武。

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守禦所擴編,明王朝再次拔款修城,城高3.1丈,東、南、北三面城外有壕,西、南、北三面有城門,南北兩面有重門,城樓9座,土堡8個,轄周邊山寨12個。

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守禦所內設巡司,此時古城尚駐旗軍3348名。

"

寧化古城,(山西省第三批省保)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南50公里處的汾河之濱。城傾山勢走向而建,居河畔一臺地緩坡之上,周長約2.5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獨秀。

據史書記載:古城初建於隋,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後歷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東向西斜,西城緊鄰汾河,古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高10.33米,城牆現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甕城兩座,一北一南,其平面佈局呈正方型,置有二進重門,是明代在宋舊址上修復並加。

寧武古稱樓煩,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起就戰事不斷,境內築有趙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先後與戎狄、匈奴、契丹、突厥、沙陀、遼軍、金兵、蒙古元軍、白蓮教義軍以及李自成義軍作戰的記載。而寧化口位於險要位置,是寧武關經汾河谷地南下太原的最捷徑的防守要衝,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最出名的可載入史冊的戰役就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20萬義軍揮師北上途經寧武關,三關總兵周遇吉固守寧武關死戰不降直至壯烈殉國。《寧武府志》記載:“遇吉身獨戰,身亦重被十餘傷,遍身血流,道為所縛。賊怒氣殺戮過多,集眾射之,眾矢叢集而死”。城陷時所部官兵全體戰死,可見當吋戰況之慘烈。

寧化宋城來歷和古城的歷史變遷:

公元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北宋王朝設立寧化軍口並置寧化縣。寧化宋城的稱謂即源於此。

公元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北宋政府為防遼軍與西夏的侵擾正式設立駐軍,稱為寧化軍,屬河東路八軍之一,也是寧化古城最早長期駐守的官方正規軍。

公元1182年(金大定十二年)設寧化州,後又升為刺史州。

公元1266年(元至元二年)設寧化巡檢司。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擴建,設都指揮常守道駐兵寧化。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改巡檢司為寧化守禦千戶所,隸屬山西都司。後改隸寧武。

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守禦所擴編,明王朝再次拔款修城,城高3.1丈,東、南、北三面城外有壕,西、南、北三面有城門,南北兩面有重門,城樓9座,土堡8個,轄周邊山寨12個。

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守禦所內設巡司,此時古城尚駐旗軍3348名。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

寧化古城,(山西省第三批省保)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南50公里處的汾河之濱。城傾山勢走向而建,居河畔一臺地緩坡之上,周長約2.5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獨秀。

據史書記載:古城初建於隋,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後歷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東向西斜,西城緊鄰汾河,古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高10.33米,城牆現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甕城兩座,一北一南,其平面佈局呈正方型,置有二進重門,是明代在宋舊址上修復並加。

寧武古稱樓煩,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起就戰事不斷,境內築有趙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先後與戎狄、匈奴、契丹、突厥、沙陀、遼軍、金兵、蒙古元軍、白蓮教義軍以及李自成義軍作戰的記載。而寧化口位於險要位置,是寧武關經汾河谷地南下太原的最捷徑的防守要衝,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最出名的可載入史冊的戰役就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20萬義軍揮師北上途經寧武關,三關總兵周遇吉固守寧武關死戰不降直至壯烈殉國。《寧武府志》記載:“遇吉身獨戰,身亦重被十餘傷,遍身血流,道為所縛。賊怒氣殺戮過多,集眾射之,眾矢叢集而死”。城陷時所部官兵全體戰死,可見當吋戰況之慘烈。

寧化宋城來歷和古城的歷史變遷:

公元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北宋王朝設立寧化軍口並置寧化縣。寧化宋城的稱謂即源於此。

公元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北宋政府為防遼軍與西夏的侵擾正式設立駐軍,稱為寧化軍,屬河東路八軍之一,也是寧化古城最早長期駐守的官方正規軍。

公元1182年(金大定十二年)設寧化州,後又升為刺史州。

公元1266年(元至元二年)設寧化巡檢司。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擴建,設都指揮常守道駐兵寧化。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改巡檢司為寧化守禦千戶所,隸屬山西都司。後改隸寧武。

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守禦所擴編,明王朝再次拔款修城,城高3.1丈,東、南、北三面城外有壕,西、南、北三面有城門,南北兩面有重門,城樓9座,土堡8個,轄周邊山寨12個。

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守禦所內設巡司,此時古城尚駐旗軍3348名。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

寧化古城,(山西省第三批省保)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南50公里處的汾河之濱。城傾山勢走向而建,居河畔一臺地緩坡之上,周長約2.5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獨秀。

據史書記載:古城初建於隋,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後歷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東向西斜,西城緊鄰汾河,古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高10.33米,城牆現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甕城兩座,一北一南,其平面佈局呈正方型,置有二進重門,是明代在宋舊址上修復並加。

寧武古稱樓煩,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起就戰事不斷,境內築有趙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先後與戎狄、匈奴、契丹、突厥、沙陀、遼軍、金兵、蒙古元軍、白蓮教義軍以及李自成義軍作戰的記載。而寧化口位於險要位置,是寧武關經汾河谷地南下太原的最捷徑的防守要衝,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最出名的可載入史冊的戰役就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20萬義軍揮師北上途經寧武關,三關總兵周遇吉固守寧武關死戰不降直至壯烈殉國。《寧武府志》記載:“遇吉身獨戰,身亦重被十餘傷,遍身血流,道為所縛。賊怒氣殺戮過多,集眾射之,眾矢叢集而死”。城陷時所部官兵全體戰死,可見當吋戰況之慘烈。

寧化宋城來歷和古城的歷史變遷:

公元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北宋王朝設立寧化軍口並置寧化縣。寧化宋城的稱謂即源於此。

公元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北宋政府為防遼軍與西夏的侵擾正式設立駐軍,稱為寧化軍,屬河東路八軍之一,也是寧化古城最早長期駐守的官方正規軍。

公元1182年(金大定十二年)設寧化州,後又升為刺史州。

公元1266年(元至元二年)設寧化巡檢司。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擴建,設都指揮常守道駐兵寧化。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改巡檢司為寧化守禦千戶所,隸屬山西都司。後改隸寧武。

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守禦所擴編,明王朝再次拔款修城,城高3.1丈,東、南、北三面城外有壕,西、南、北三面有城門,南北兩面有重門,城樓9座,土堡8個,轄周邊山寨12個。

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守禦所內設巡司,此時古城尚駐旗軍3348名。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

寧化古城,(山西省第三批省保)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南50公里處的汾河之濱。城傾山勢走向而建,居河畔一臺地緩坡之上,周長約2.5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獨秀。

據史書記載:古城初建於隋,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後歷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東向西斜,西城緊鄰汾河,古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高10.33米,城牆現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甕城兩座,一北一南,其平面佈局呈正方型,置有二進重門,是明代在宋舊址上修復並加。

寧武古稱樓煩,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起就戰事不斷,境內築有趙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先後與戎狄、匈奴、契丹、突厥、沙陀、遼軍、金兵、蒙古元軍、白蓮教義軍以及李自成義軍作戰的記載。而寧化口位於險要位置,是寧武關經汾河谷地南下太原的最捷徑的防守要衝,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最出名的可載入史冊的戰役就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20萬義軍揮師北上途經寧武關,三關總兵周遇吉固守寧武關死戰不降直至壯烈殉國。《寧武府志》記載:“遇吉身獨戰,身亦重被十餘傷,遍身血流,道為所縛。賊怒氣殺戮過多,集眾射之,眾矢叢集而死”。城陷時所部官兵全體戰死,可見當吋戰況之慘烈。

寧化宋城來歷和古城的歷史變遷:

公元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北宋王朝設立寧化軍口並置寧化縣。寧化宋城的稱謂即源於此。

公元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北宋政府為防遼軍與西夏的侵擾正式設立駐軍,稱為寧化軍,屬河東路八軍之一,也是寧化古城最早長期駐守的官方正規軍。

公元1182年(金大定十二年)設寧化州,後又升為刺史州。

公元1266年(元至元二年)設寧化巡檢司。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擴建,設都指揮常守道駐兵寧化。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改巡檢司為寧化守禦千戶所,隸屬山西都司。後改隸寧武。

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守禦所擴編,明王朝再次拔款修城,城高3.1丈,東、南、北三面城外有壕,西、南、北三面有城門,南北兩面有重門,城樓9座,土堡8個,轄周邊山寨12個。

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守禦所內設巡司,此時古城尚駐旗軍3348名。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

寧化古城,(山西省第三批省保)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南50公里處的汾河之濱。城傾山勢走向而建,居河畔一臺地緩坡之上,周長約2.5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獨秀。

據史書記載:古城初建於隋,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後歷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東向西斜,西城緊鄰汾河,古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高10.33米,城牆現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甕城兩座,一北一南,其平面佈局呈正方型,置有二進重門,是明代在宋舊址上修復並加。

寧武古稱樓煩,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起就戰事不斷,境內築有趙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先後與戎狄、匈奴、契丹、突厥、沙陀、遼軍、金兵、蒙古元軍、白蓮教義軍以及李自成義軍作戰的記載。而寧化口位於險要位置,是寧武關經汾河谷地南下太原的最捷徑的防守要衝,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最出名的可載入史冊的戰役就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20萬義軍揮師北上途經寧武關,三關總兵周遇吉固守寧武關死戰不降直至壯烈殉國。《寧武府志》記載:“遇吉身獨戰,身亦重被十餘傷,遍身血流,道為所縛。賊怒氣殺戮過多,集眾射之,眾矢叢集而死”。城陷時所部官兵全體戰死,可見當吋戰況之慘烈。

寧化宋城來歷和古城的歷史變遷:

公元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北宋王朝設立寧化軍口並置寧化縣。寧化宋城的稱謂即源於此。

公元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北宋政府為防遼軍與西夏的侵擾正式設立駐軍,稱為寧化軍,屬河東路八軍之一,也是寧化古城最早長期駐守的官方正規軍。

公元1182年(金大定十二年)設寧化州,後又升為刺史州。

公元1266年(元至元二年)設寧化巡檢司。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擴建,設都指揮常守道駐兵寧化。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改巡檢司為寧化守禦千戶所,隸屬山西都司。後改隸寧武。

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守禦所擴編,明王朝再次拔款修城,城高3.1丈,東、南、北三面城外有壕,西、南、北三面有城門,南北兩面有重門,城樓9座,土堡8個,轄周邊山寨12個。

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守禦所內設巡司,此時古城尚駐旗軍3348名。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

寧化古城,(山西省第三批省保)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南50公里處的汾河之濱。城傾山勢走向而建,居河畔一臺地緩坡之上,周長約2.5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獨秀。

據史書記載:古城初建於隋,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後歷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東向西斜,西城緊鄰汾河,古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高10.33米,城牆現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甕城兩座,一北一南,其平面佈局呈正方型,置有二進重門,是明代在宋舊址上修復並加。

寧武古稱樓煩,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起就戰事不斷,境內築有趙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先後與戎狄、匈奴、契丹、突厥、沙陀、遼軍、金兵、蒙古元軍、白蓮教義軍以及李自成義軍作戰的記載。而寧化口位於險要位置,是寧武關經汾河谷地南下太原的最捷徑的防守要衝,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最出名的可載入史冊的戰役就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20萬義軍揮師北上途經寧武關,三關總兵周遇吉固守寧武關死戰不降直至壯烈殉國。《寧武府志》記載:“遇吉身獨戰,身亦重被十餘傷,遍身血流,道為所縛。賊怒氣殺戮過多,集眾射之,眾矢叢集而死”。城陷時所部官兵全體戰死,可見當吋戰況之慘烈。

寧化宋城來歷和古城的歷史變遷:

公元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北宋王朝設立寧化軍口並置寧化縣。寧化宋城的稱謂即源於此。

公元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北宋政府為防遼軍與西夏的侵擾正式設立駐軍,稱為寧化軍,屬河東路八軍之一,也是寧化古城最早長期駐守的官方正規軍。

公元1182年(金大定十二年)設寧化州,後又升為刺史州。

公元1266年(元至元二年)設寧化巡檢司。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擴建,設都指揮常守道駐兵寧化。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改巡檢司為寧化守禦千戶所,隸屬山西都司。後改隸寧武。

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守禦所擴編,明王朝再次拔款修城,城高3.1丈,東、南、北三面城外有壕,西、南、北三面有城門,南北兩面有重門,城樓9座,土堡8個,轄周邊山寨12個。

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守禦所內設巡司,此時古城尚駐旗軍3348名。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

寧化古城,(山西省第三批省保)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南50公里處的汾河之濱。城傾山勢走向而建,居河畔一臺地緩坡之上,周長約2.5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獨秀。

據史書記載:古城初建於隋,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後歷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東向西斜,西城緊鄰汾河,古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高10.33米,城牆現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甕城兩座,一北一南,其平面佈局呈正方型,置有二進重門,是明代在宋舊址上修復並加。

寧武古稱樓煩,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起就戰事不斷,境內築有趙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先後與戎狄、匈奴、契丹、突厥、沙陀、遼軍、金兵、蒙古元軍、白蓮教義軍以及李自成義軍作戰的記載。而寧化口位於險要位置,是寧武關經汾河谷地南下太原的最捷徑的防守要衝,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最出名的可載入史冊的戰役就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20萬義軍揮師北上途經寧武關,三關總兵周遇吉固守寧武關死戰不降直至壯烈殉國。《寧武府志》記載:“遇吉身獨戰,身亦重被十餘傷,遍身血流,道為所縛。賊怒氣殺戮過多,集眾射之,眾矢叢集而死”。城陷時所部官兵全體戰死,可見當吋戰況之慘烈。

寧化宋城來歷和古城的歷史變遷:

公元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北宋王朝設立寧化軍口並置寧化縣。寧化宋城的稱謂即源於此。

公元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北宋政府為防遼軍與西夏的侵擾正式設立駐軍,稱為寧化軍,屬河東路八軍之一,也是寧化古城最早長期駐守的官方正規軍。

公元1182年(金大定十二年)設寧化州,後又升為刺史州。

公元1266年(元至元二年)設寧化巡檢司。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擴建,設都指揮常守道駐兵寧化。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改巡檢司為寧化守禦千戶所,隸屬山西都司。後改隸寧武。

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守禦所擴編,明王朝再次拔款修城,城高3.1丈,東、南、北三面城外有壕,西、南、北三面有城門,南北兩面有重門,城樓9座,土堡8個,轄周邊山寨12個。

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守禦所內設巡司,此時古城尚駐旗軍3348名。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

寧化古城,(山西省第三批省保)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城西南50公里處的汾河之濱。城傾山勢走向而建,居河畔一臺地緩坡之上,周長約2.5公里,依山傍水,風景獨秀。

據史書記載:古城初建於隋,唐代以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開始向軍事城堡演變。朝廷不時著重兵守衛,曾為山西“臥牛城”(忻州)的“犄角”之一,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式置寧化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寧化縣升為寧化州。古城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後歷代均有修葺。城池依山而建,由東向西斜,西城緊鄰汾河,古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高10.33米,城牆現存大部分完整。保存有古代甕城兩座,一北一南,其平面佈局呈正方型,置有二進重門,是明代在宋舊址上修復並加。

寧武古稱樓煩,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戰國起就戰事不斷,境內築有趙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先後與戎狄、匈奴、契丹、突厥、沙陀、遼軍、金兵、蒙古元軍、白蓮教義軍以及李自成義軍作戰的記載。而寧化口位於險要位置,是寧武關經汾河谷地南下太原的最捷徑的防守要衝,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最出名的可載入史冊的戰役就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20萬義軍揮師北上途經寧武關,三關總兵周遇吉固守寧武關死戰不降直至壯烈殉國。《寧武府志》記載:“遇吉身獨戰,身亦重被十餘傷,遍身血流,道為所縛。賊怒氣殺戮過多,集眾射之,眾矢叢集而死”。城陷時所部官兵全體戰死,可見當吋戰況之慘烈。

寧化宋城來歷和古城的歷史變遷:

公元980年(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北宋王朝設立寧化軍口並置寧化縣。寧化宋城的稱謂即源於此。

公元1061年(北宋嘉祐六年)北宋政府為防遼軍與西夏的侵擾正式設立駐軍,稱為寧化軍,屬河東路八軍之一,也是寧化古城最早長期駐守的官方正規軍。

公元1182年(金大定十二年)設寧化州,後又升為刺史州。

公元1266年(元至元二年)設寧化巡檢司。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擴建,設都指揮常守道駐兵寧化。

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改巡檢司為寧化守禦千戶所,隸屬山西都司。後改隸寧武。

公元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守禦所擴編,明王朝再次拔款修城,城高3.1丈,東、南、北三面城外有壕,西、南、北三面有城門,南北兩面有重門,城樓9座,土堡8個,轄周邊山寨12個。

公元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守禦所內設巡司,此時古城尚駐旗軍3348名。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中國最小的宋城--寧化古城簡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