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讀史 | 寧化何以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

觀察讀史 | 寧化何以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觀察讀史 | 寧化何以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前,寧化境內的閩贛省委、軍區和地方紅軍、游擊隊竭力保衛閩贛蘇區,加上寧化與長汀、江西石城相鄰,又是紅軍補充兵源和給養的重點縣,因而寧化成為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前的主要駐守地、休整地之一,也因此成為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四個出發地之一。

觀察讀史 | 寧化何以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

出發長征前,駐守寧化的中央主力紅軍有中革軍委直屬炮兵營、紅三軍團第四師及軍團醫院、少共國際師一個團、紅九軍團後方機關,共約1.4萬人,佔中央主力紅軍總兵力的16%強。

觀察讀史 | 寧化何以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

堅強的“紅色壁壘”

由於中共中央“左傾”領導者推行錯誤的軍事戰略方針,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屢戰失利,中央蘇區日益縮小。1934年5月,中央蘇區東北戰線咽喉要地建寧縣城失守後,紅一、三、七、九軍團被迫從東北一線向南退守至寧化、長汀和江西的寧都、興國一線。9月,中央紅軍被壓縮在江西的瑞金、會昌、於都、興國、寧都、石城以及福建的寧化、長汀8個縣城和這些縣之間的狹小地域。

觀察讀史 | 寧化何以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

寧化淮土鳳凰山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資料圖片)

寧化東鄰明溪、清流,南接長汀,西毗江西省石城、廣昌,北連建寧縣,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衝。1934年9月下旬,先後發生在福建長汀的松毛嶺戰鬥和發生在江西石城的阻擊戰,分別是長征前中央蘇區東線和北線的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戰鬥,這兩次戰鬥讓夾在長汀和石城兩縣之間的寧化,成了中央主力紅軍部隊最後退守和休整的戰略要地。

中央主力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前夕,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指示閩贛省委、軍區,以獨立堅持的游擊戰爭來保衛閩贛蘇區,以配合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為了適應游擊戰爭的需要,1934年10月初,閩贛軍區把所屬武裝整編為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團。閩贛部隊和地方武裝與敵人展開不屈不撓的鬥爭,堅守著閩贛蘇區,為主力部隊撤守寧化休整提供了安全保障,也為掩護主力紅軍轉移、牽制敵人一部分兵力作了積極努力。

中央主力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後,蘇區形勢日趨惡化。10月7日,明溪縣城失守。11月1日,國民黨軍佔領長汀,接著向江西瑞金推進。26日,清流縣城失守。12月1日寧化縣城失守。寧化成為中央蘇區各縣中最後淪陷的“紅色壁壘”。

有力的後勤保障

蘇區時期,寧化被譽為“擴紅模範縣”“蘇區烏克蘭”。紅軍長征前,寧化又一次發揮了擴紅支前模範的作用。

觀察讀史 | 寧化何以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

完成石城阻擊任務後,退守寧化的紅三軍團、少共國際師等部隊得到大量物資和兵員補充。至1934年9月29日,寧化縣還為主力紅軍部隊補充兵員227名。從前線撤下來的大批傷病員,也在寧化境內的紅軍醫院治療和休養。另外,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閩贛省“應以寧化為中心,切實加緊突擊運動”的指示精神,從1934年7月至10月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寧化縣突擊籌集了15萬元紙幣,10萬塊大洋,布草鞋1萬多雙,軍糧14萬擔,軍衣1000多套,組織1370名支前民工和500多人的運糧隊、擔架隊,把糧食等各類物資運到接收地點和部隊,支援紅軍戰略轉移。寧化為中央主力紅軍的休整和戰略轉移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

來源:《福建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