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詩仙李白的一首【子夜吳歌·夏歌】將夏至時節的大地物象生動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 陶寺古觀象臺的天象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2003年在山西省臨汾市陶寺最重要的發現———大型圓體夯土建築,發掘者推測其功能與觀天象和祭祀有關,此圓體建築就應是中國最早的觀象臺。據記載,唐堯時代對天文曆法的貢獻是空前巨大的。堯不僅自己“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而且還親自下令派遣羲和、羲仲管理曆法與授時,並測定了一年的天數、二十四節令和四季。《尚書·堯典》就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等曆法的記載。這些曆法不會憑空而來,只能來自長期的實踐經驗。如果沒有科學的觀測與記錄,顯然總結不出這些亙古不變的規律。陶寺“觀象臺”的發現恰恰證實了“觀天授時”活動的存在,印證了《尚書·堯典》上記載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與社會現實。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高江濤博士在為人們講述陶寺古觀象臺的相關知識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正值賞荷佳期。讓我們靜靜地欣賞著美妙的大自然美景,聽聽他們講述的故事。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夏至日賞詩觀花聽物語體會國學文化韻味無窮

中華文明的淵源和深厚使人沉浸在無盡的涵養之中,賞詩觀花靜靜地傾聽這大自然的物語默默地講述著久遠的故事。

行攝天下 靜遠山人 人文紀實攝影

用三隻眼睛觀察世界 用圖片講述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