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時有“咬春”的習俗,“春”怎麼“咬”呢?

在我國古代,立春日有制春盤、吃春餅的習俗。制春盤就是把新鮮蔬菜、果品、糖和餅放在盤中來吃,目的是迎接新春,所以叫春盤。放在春盤中的餅就叫春餅。春餅一開始是放在春盤裡的,後來發展為單獨的春餅。在古代的宮廷裡,皇帝會在立春日的前一天命人制好春盤,立春日賜給身邊的大臣。受宮廷習俗的影響,百姓們也喜歡互相贈送春盤。

不同的春盤做法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東晉的李鄂用蘿蔔和芹菜芽做春盤;元代的耶律楚材用粉絲、藕、豌豆、蔥、韭黃、蔞蒿做春盤。而明清時代的春盤往往有蘿蔔,吃春餅的同時吃蘿蔔,這就叫“咬春”,實際上“咬”的是春餅和蘿蔔。因為蘿蔔可以解春困,而且還有通氣的作用。明清時,有人為了能在立春日向皇帝進獻新鮮的蘿蔔,還會在冬天用炕洞種植蘿蔔。炕洞就是炕下面的長方形的洞,跟煙囪相通,裡面很溫暖,類似於今天用暖窖種蔬菜。

春餅是用麵粉製成的小圓薄餅,是與春盤中的菜一起食用的。今天我們在食堂或超市裡買到的那種卷著豆芽或韭菜的春餅,就是古時候春盤、春餅習俗的遺風。

立春時有“咬春”的習俗,“春”怎麼“咬”呢?

春餅

除了春餅以外,人們還喜歡吃春捲。春捲是由古時的春繭發展而來的,農民為了祈求養蠶能有好的收穫,就在立春日製作這種外形類似蠶繭的麵點,把它作為蠶業興旺的徵兆。元明時代出現的卷煎餅就是由春捲發展而來的,如今也是大街小巷處處可見的流行食品。當我們再次吃到春餅、春捲和煎餅果子的時候,遙想古人寄寓在這些食物上的美好願望,會不會覺得它們更加美味了呢?

立春時有“咬春”的習俗,“春”怎麼“咬”呢?

春捲

內容來源:《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節日節氣》中華書局出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