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兩次對陣西北叛亂,為何敢重用年羹堯而避忌同為漢將的嶽鍾琪

大清王朝問鼎中原之後,西北蒙古部落一直是大清王朝的一塊心病。這些蒙古部落與大清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們既是幫助大清王朝問鼎中原的同盟,又是窺視王朝,企圖攫取權力與資源的不安定分子。大清王朝立國之初,給予了這些蒙古部落很多好處,對於這些蒙古貴族更是大封王公,甚至以通婚之方式來穩固這脆弱的同盟關係。然而是癤子就要冒頭,它們的叛亂還是無法避免。

從康熙十七年年始,西北就不再安定。先是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沙俄政府的支持與慫恿下,割據西北,預與大清成割據之勢。為擠掉噶爾丹這個“火癤子”,康熙二十九年至康熙三十五年,大清王朝三徵準葛爾,到底將噶爾丹打敗,逼入絕境的噶爾丹自縊而亡,這場大戰告一段落。康熙末年,三徵噶爾丹時期的大清同盟,策妄阿拉布坦開始在西北蠢蠢欲動,於康熙五十六年爆發叛亂。康熙皇帝任命自己的第十四子胤禎為“大將軍王”,替自己出徵。自康熙去世之前,胤禎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策妄阿拉布坦已經處於敗陣逃亡之勢,然而大清王朝皇位交接出現的種種問題,給了策妄阿拉布坦喘息之機,僥倖保住了性命。

雍正兩次對陣西北叛亂,為何敢重用年羹堯而避忌同為漢將的嶽鍾琪

​圖1 康熙平定準噶爾

到了雍正朝,大清朝廷為了分化西北蒙古部落,尤其是此時一家獨大的和碩特部,特地封受此時為和碩特部首領的羅卜藏丹津的侄子察罕丹津為親王,與羅卜藏丹津平起平坐,分化之意再明顯不過,這讓羅卜藏丹津十分不滿。因此前盟友羅卜藏丹津與之前的對頭策妄阿拉布坦結盟,利用大清朝廷接班人交接朝局不穩之際,造反反清。

雍正元年,在舉目朝野無可用之親信的前提之下,任命之前對自己繼位有恩的年羹堯為平定西北叛亂的大將軍。應該說,雍正皇帝此次用人充分顯示了他識人之準和極有魄力的一面。在年羹堯之前,像大將軍這樣的帶領大規模軍團作戰的重要職務,一定是宗室皇親,要麼至少也是宗室監軍,以滿洲親貴為實際領兵大將,而年羹堯是第一位漢軍旗人大將軍。年羹堯果真不負雍正皇帝之望,於次年即雍正二年,就痛快地平定了此次西北蒙古大叛亂。年羹堯立下不世之功,成為雍正初年,朝野上下紅極一時之人。可惜了這位曾經被雍正皇帝捧上天的“千古名臣”,沒兩年就被千夫所指,被冠以92款大罪,被賜自盡身亡。

雍正兩次對陣西北叛亂,為何敢重用年羹堯而避忌同為漢將的嶽鍾琪

​圖2 準噶爾盆地

年羹堯是死了,但是西北蒙古叛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息。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長子,噶爾丹策凌於雍正六年再次叛亂。雍正七年,雍正皇帝決定對西北用兵。為了這次用兵,雍正皇帝做了很多準備。但是戰爭的結果卻讓原本成竹在胸的雍正皇帝大跌眼鏡,和通泊一戰,更是讓大清北路大軍幾乎消亡殆盡。

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導致雍正朝兩次西北用兵結果截然不同?是用人不當還是戰略戰術出現錯誤?又或另有他因?對著上述問題,我們辯證地分析一下兩次戰爭,看看問題出在哪。

關於雍正元年這次用兵。大背景前文已經簡述。對這次大戰全權負責的是時任川陝總督的年羹堯。雍正皇帝之所以點年羹堯為將,除了“無親信之人可用”而外,更主要的是年羹堯已在西北管理軍政多年,並且當年配合胤禎對付策妄阿拉布坦之時,就表現出過人的軍事指揮能力,襄助胤禎幾乎完成平定大功。所以年羹堯對於西北敵我狀況都是瞭如指掌的,照比其他京城或地方的滿洲親貴將領乃是“先天”巨大優勢。此外,年羹堯手下是名將雲集,尤其是嶽鍾琪,更是驍勇善戰,有千里之外取上將首級之本事,因此年羹堯確實是當時獨一無二的最佳人選。

雍正兩次對陣西北叛亂,為何敢重用年羹堯而避忌同為漢將的嶽鍾琪

​圖3 年羹堯(1679年—1726年)

除此之外,雍正皇帝對年羹堯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年羹堯雖然是大將軍最佳人選,但是無奈自己漢軍旗人之身份,朝野滿洲親貴對此頗有些微辭。據雍正皇帝后來自己在批閱年羹堯奏摺中所寫,怡親王胤祥對於年羹堯帶兵十分支持,並且建議賦予年羹堯西北軍事絕對領導權。說實話,筆者認為雍正皇帝這段硃批,很可能是為了緩和年羹堯和怡親王之矛盾而刻意為之,略帶誇張地表述了胤祥的態度。相信胤祥對於年羹堯的支持是一定的,因為他確實可用,至於賦予多少權力,以胤祥之城府,不會僭越提出“全權負責”這樣的建議。當然,依照雍正皇帝的意思,既然怡親王保舉了你,朕自然對你無比信任。因此,雍正皇帝特地賦予了年羹堯西北軍政“專困”之權,也就是有了先斬後奏之權力。

有了“特權”的年羹堯自然放手大幹。正因如此,年羹堯在西北戰事“犯”了很多錯誤。

例如:踐踏蒙古佛教寺廟,違背大清立國之策;誇大下屬功績,冒舉濫舉官員;對待下屬乃至平級官員,態度傲慢,甚至盛氣凌人逼迫對方下跪;地方財政大權獨攬,報銷項目混亂,冒領濫領軍餉等等。這些“秋後”都成了年羹堯之罪狀。

但是在戰時,年羹堯正是有了這些特權和就地取材的便利條件,才能夠提前完成平反大業,才穩定了雍正皇帝危機四伏的皇位。所以雍正皇帝說年羹堯是自己的“恩人”,真心沒錯。但是就是反目之後,能如此徹底之恩斷義絕,確實也能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雍正兩次對陣西北叛亂,為何敢重用年羹堯而避忌同為漢將的嶽鍾琪

​圖4 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

階段性總結一下,年羹堯或者說雍正初年之大清,之所以能贏得這麼漂亮,主要還是針對軍事當年的政策運用得當,“人財”都得以充分發揮。原本就實力佔優,怎能不勝?

相比之下,雍正七年這次用兵情況就不盡相同了,主要如下:

1. 用人方面。由雍正初年的年羹堯一手抓,變成了兵分兩路。西路軍主帥是漢人嶽鍾琪,而北路軍主帥是滿洲親貴傅爾丹;

2. 財政方面。由雍正初年的就地取材,變更為中央統一調配。由雍正皇帝親自主持,以胤祥、張廷玉和蔣廷錫組成三人小組,全面負責前線物資調配工作。雖然,三人小組日以繼夜的工作,但是還是做不到供給隨要隨到,而且滿漢兩路物資分配定有不合理之處,造成前方將士懈怠;

3. 戰略戰術方面。由雍正初年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改為“勤彙報,多請示”,作戰方略經中央批准後方可實施。如此一來一回半月有餘,不貽誤戰機才是不講道理。

雍正兩次對陣西北叛亂,為何敢重用年羹堯而避忌同為漢將的嶽鍾琪

​圖5 張廷玉(1672年—1755年)

各位請看,政策上照比雍正初年,調整和變化是巨大的。那麼雍正皇帝為什麼要做出如此調整呢?

第一目的當然是為了防止出現“年羹堯第二”。雖說此時雍正皇帝之地位已經十分穩固,但是想起年羹堯之時的尾大不掉,還是讓雍正皇帝心有餘悸。

其次,還是對漢人的提防以及來自朝野親貴之壓力。

嶽鍾琪乃抗金英雄岳飛之後,又是純粹的漢人,連旗籍都沒有,好歹年羹堯還是旗人,所以關係又“遠”了不少。但是,這其實雍正皇帝對嶽鍾琪並非不信任,在朝野上下對嶽鍾琪較年羹堯更有微辭,更甚至主動有人勸誘嶽鍾琪起兵造反的情況下,雍正皇帝還是堅持授予嶽鍾琪寧遠大將軍,並且擢升嶽鍾琪年僅20多歲的長子嶽濬為山東布政使,後來又升任巡撫。但是,信任歸信任,此時雍正皇帝並非雍正初年在朝野孤立之時,滿洲親貴是一定要團結的,大清王朝是滿人建立的王朝,這一點是清朝歷代皇帝都得銘記之根本。

這種滿漢之間的矛盾,以及滿洲親貴將領的自大,前線兩線之間必然互相敵視而掣肘。這也就有了後來傅爾丹孤軍深入敵佔區,最後中了噶爾丹策凌的誘敵深入之計,大清王朝僅剩2000多將士死裡逃生。傅爾丹這路軍隊以滿洲八旗為主要配置,這一仗多為滿洲親貴以及宗室皇親將領命喪戰場。這就是大清王朝對陣西北蒙古叛亂最大的一次失利之戰,史稱“和通泊之戰”。

雍正兩次對陣西北叛亂,為何敢重用年羹堯而避忌同為漢將的嶽鍾琪

​圖6 嶽鍾琪(1686年11月8日—1754年),字東美,號容齋,四川成都人

而嶽鍾琪也是中了敵人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致使北路軍成孤軍深入之勢。當然,北路軍的失敗主要責任還是在主帥傅爾丹。而雍正十年的又一次小失利,嶽鍾琪受到雍正皇帝嚴責。此時,鄂爾泰等權臣藉機落井下石,網絡嶽鍾琪罪名,極力彈劾之。雍正皇帝解除了嶽鍾琪之兵權,押解回京。最後,嶽鍾琪被削爵和解除一切職務,判定為“斬監後”。而主要失利責任人傅爾丹,僅遭到削爵和降職處理。不過,最後傅爾丹還是東窗事發而被貶為庶人,和嶽鍾琪一起被判了“斬監後”。

對於戰局失利責任之處理,雍正皇帝的做法顯然是偏頗不公的,這種重滿抑漢是大清王朝皇帝處理人事問題之一貫方針,所以不足為奇。而導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前後兩次對待戰爭方針和策略的變更。當然了,皇帝是不會有錯的,背鍋的都是大臣。

雍正兩次對陣西北叛亂,為何敢重用年羹堯而避忌同為漢將的嶽鍾琪

​圖7 清平大小金川

乾隆皇帝繼位之後,將傅爾丹和嶽鍾琪同時釋放。傅爾丹和嶽鍾琪,在乾隆十三年時,大小金川戰事焦灼之時,雙雙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毫不誇張地說,“小舅子”傅恆這個金川戰役主帥接任者,是承接了前人打下現成的勝利果實,白白地撿了個頭功。對比金川戰役前後兩位主帥訥親和傅恆,不得不感慨命運之詭異。而傅爾丹和嶽鍾琪兩位滿漢主將,也在乾隆十七年和乾隆十九年,先後溘然長逝。

乾隆皇帝緬懷二位效力康雍乾三朝之將軍,去除了之前所有處分,分別賜諡號“溫愨”和“襄勤”,並讚譽嶽鍾琪為“三朝武臣之巨擎”,也算是對嶽鍾琪身後之安慰吧。

文:王金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