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得越高才能摔得越狠,雍正非置年羹堯於死地,原因只有兩個字

歷朝歷代都有因為臣子功高震主,而被君王猜忌的例子。例如北齊的蘭陵王高長恭,為北齊南征北討戰功赫赫,對皇帝高緯忠心耿耿,堪稱是北齊的護國長城。然而高緯對蘭陵王高長恭始終不放心,處處猜忌於他,最後以一杯鴆酒結束了他的生命。還有南宋的民族英雄岳飛,不少人認為是奸臣秦檜排擠他,所以將其殺害。殊不知,真正要殺岳飛的人是宋高宗趙構,岳飛在許多事件上與宋高宗趙構背道而馳,且岳飛居功至偉,所以才命秦檜將岳飛除掉。一說起功高震主之人,雍正時期的年羹堯是繞不過去的人物。

抬得越高才能摔得越狠,雍正非置年羹堯於死地,原因只有兩個字

那麼,在雍正與年羹堯之間,究竟存在什麼恩怨情仇?為何雍正對年羹堯從寵極一時到殺心頓起,從而演繹了恩怨兩重天呢?雍正的誅心之治在年羹堯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恩與怨猶如雍正的掌心掌背,瞬間可以翻覆。而年堯置身其間卻渾然不知,以為花有百日紅,人有千日好,以為功勞是世間最銳利的武器。卻不知自己功高震主,人世間最銳利的武器不是功勞,而是消弭功勞。在後康熙時期,年羹堯已經是封疆大吏,官至四川巡撫,這個一心建功立業的人,很快被晉升為川陝總督。在年羹堯的命運牌局裡,這是關鍵的一步,因為和他搭牌的那個人是皇十四子胤褪。當時十四阿哥胤禵被康熙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節制西北軍務,而年羹堯則成了他的最佳搭檔。

抬得越高才能摔得越狠,雍正非置年羹堯於死地,原因只有兩個字

此二人的合作是和睦的,也是富有成效的。因為西北穩住了,年羹堯此時的命運風平浪靜,一路向好,直到胤禛即位,雍正王朝徐徐展開。雍正上位後釆取的第一個動作是撤換了年羹堯的搭檔——十四阿哥胤禵。年羹堯 當然明白這其中的緣故,但他相信自己命運 依然風平浪靜,甚至一路向好,因為他沒有野心起碼在此時, 還沒有野心。此後的所有事情似乎印證了年羹堯的猜想,他隨後晉爵,為三等公。次年,年羹堯因為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之亂,被授撫遠大將軍,一等公。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也被封為一等公,加太傅,恩寵一時無兩。這是年羹堯的花好月圓,但他並不知道,雍正的掌心掌背即將翻覆,所欠缺的只是一個藉口。

抬得越高才能摔得越狠,雍正非置年羹堯於死地,原因只有兩個字

只要雍正用心去找,藉口是很容易找到的,有心機敏銳的大臣已經跳出來為雍正尋找藉口。山西巡撫伊都立彈劾年羹堯收受鹽商十萬兩白銀,漢軍都統範時捷又彈劾年羹堯欺罔貪婪罪五條。雍正不動聲色地下旨:命年羹堯明白回奏,尋下吏部議處。年羹堯的回奏當然是為自己辯護,只是於事無補。因為在此時,雍正殺心已起。吏部的大臣都沒好眼色,討論了半天,只給出“罷職留爵”的處罰建議。雍正當然不肯這麼輕描淡寫,他以年羹堯所犯之罪甚多,即使死罪也不夠,嚴旨斥之。雍正誅心之術的微妙就在於,他是分次的,先從外圍入手,循序漸進。尚書隆科多因為替年羹堯辯護,被削太保銜,年變堯的兒子年富、年興革職,交祖父年遐齡嚴加管束。

抬得越高才能摔得越狠,雍正非置年羹堯於死地,原因只有兩個字

年羹堯本人先革大將軍職,授了一個閒散的職位,在杭州效力。對年羹堯本人來說,這是含義味的處罰。但雍正不會止步於此,在隨後的諭九卿書中,雍正將年羹堯、隆科多視為一黨,很有不死不罷休的意思。年羹堯至此明白,刀已經高高舉起,落下來是必然的,唯一的懸念是落下來的力度有多大。年羹堯開始討饒:“求主子饒了臣,臣年紀不老,留下這一個犬馬,慢慢地給主子效力。”雍正至此當然不需要這犬馬了,他欲擒故縱,將問題交給內閣與九卿討論。而討論的結果是——年羹堯犯大逆之罪、欺君罔上之罪,僭越之罪、專擅之罪、殘忍之罪,貪腐之罪,總共九十二條大罪。雍正最後的處理稍微委婉了一點:年羹堯賜死他的兒子年富斬首,其餘十五歲以上的兒子,流放邊遠之地充軍。

抬得越高才能摔得越狠,雍正非置年羹堯於死地,原因只有兩個字

雍正將誅心之治與收心之舉和諧統一,玩得那叫一個遊刃有餘,令世人歎為觀止。如果再細細考究,年更堯的盛極而衰,也許不能全部歸之於雍正的誅心之治。客觀地說,之處。他節制西北之時,所用之人從來不奏請雍正,自行任命當地官員。而當年羹堯凱旋還朝時,公卿等高官皆跪於廣寧門外迎接,年羹堯則與雍正並馬而行。對於百官的跪迎,年羹堯視若無物。王公貴族有下馬同年羹堯打招呼,年羹堯僅僅只是點個頭而已,無禮傲慢之極。同樣,年羹堯到了面前,也是無人臣之禮,一副居功至偉理所應當的神情。

抬得越高才能摔得越狠,雍正非置年羹堯於死地,原因只有兩個字

也許應該這麼說,年羹堯的傲慢粗野遭遇了雍正的猜忌算計之後,死是必然的。不過雍正的可怕在於,他是用盡心機的,抬得越高才能摔得越狠。人性弱點暈露得越多,治起罪來才能從容不迫,優中選優。雍正為何非置年羹堯於死地?在作者看來,只有兩個字——皇權。雍正誅心之治的重要意義不在於收拾了年羹堯,而在於讓世人對其產生敬畏感。皇恩浩蕩,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皇恩威嚴,必須唯雍正是從,可惜年羹堯至死也不明白。任何人功勞再大,職位再高,一旦不入聖眼,那就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令其永世不得翻身。倘若年羹堯學學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郭子儀一樣,處處夾著尾巴做人,應該不至如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