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大家在考慮買燃油車時,總是會優先選擇合資車,這是因為合資品牌的三大件技術更成熟、更穩定。然而,到了純電動車市場,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相信很少有人願意選購一款合資品牌的純電動車,其主要原因不僅僅是價格方面的因素,合資純動車的續航比起自主品牌更是毫無優勢。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那麼,在習慣了自主品牌純電動車的高續航表現後,合資品牌車型的續航能力為什麼顯得這麼“弱雞”呢?是他們真的沒能力開發高續航的車嗎?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國內市場上主流的合資和自主品牌純電動車的續航區別。

如別克VELITE 6、日產軒逸•純電、高爾夫純電版等,都是近兩年上市的合資品牌純電動車型,它們的續航里程基本在300-340km左右。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相比之下,近兩年上市的主流自主品牌純電動車,諸如吉利幾何A、廣汽新能源Aion S、比亞迪唐EV等綜合續航則普遍在400km以上,甚至達到了500km。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不難發現,目前大多數合資品牌純電動車的續航表現,似乎還停留在國內電動車市場幾年前的水平。而在終端銷售市場,自主品牌的純電動車型無疑憑藉著續航方面的優勢成為了大贏家。

但這裡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是,為什麼合資品牌純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如此低,難道不能想辦法把續航提上去? 針對這個,我們認為或許是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對於純電動車用戶而言,續航里程確實是購車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由於目前的充電速度和公共充電服務還遠達不到用戶的需求,所以只要提升續航里程,用戶焦慮就會大大緩解。不過,在合資車企看來,純電動車不應該一味的追求電池容量和電池能量密度,而是要先保證純電動車的安全性和均衡性。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像大眾汽車電動出行業務負責人吳博銳就曾表示“續航里程的拓展必須建立在有效的、良好的電池密度之上,自然而然地達到這樣的目標,而不是為了續航數字而人為追求。” 他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道出了許多合資純電動車不追求長續航的原因。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畢竟如果過分追求長續航,反而會提高整車成本,增加整車質量和安全風險,這點確實反映出了合資品牌在純電動技術方面比較保守的造車理念。但從技術角度分析目前的趨勢,純電動車仍然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短期內仍然無法完全代替燃油車。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所以兩種能源車型會長期共同存在,以各自的優勢互為補充。若從這一點考慮,純電動車最佳的用途定位就是用作城區內的代步,這樣的話暫時來看也無需過多的續航能力了。

不過可能有人會說,擁有一款長續航純電車充電次數就會減少,還是比短續航車來的方便。的確是方便了許多,但是配備大電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整車的成本變高,充電時間變長,整車的整備質量變重,讓一部分電能用於電池“自己拉自己”,能源利用率變低,電池受到撞擊或擠壓的概率也更大等等。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這是因為電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呈反比的關係,目前合資純電車的電池能量密度普遍不是很高,比如近段時間以來頻發的純電動車自燃事故,多數都是源於動力電池。這說明如果過分追求長續航不僅會導致能源利用率降低,還勢必會破壞整車的均衡性以及增加安全風險。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此外,動力電池成本目前佔整車成本約40%左右,而中國品牌純電動車本身有著先發優勢,在國內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口碑基礎,合資純電動車若想與之競爭,勢必不能在電池上投入太大。只能從駕駛感受、底盤調教等等方面進行入手。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說到這一點,或許很多人又會有疑問,大家都是在造車,為什麼造車理念還能不一樣了?其實從根本上來分析。因為在前幾年,新能源還沒有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時候,中國傳統造車水平跟合資品牌相比的差距是比較明顯的。就像文章開頭所說,花相同的錢,消費者肯定願意去買一臺品質更好的合資車型。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基於這種差距,使得自主品牌或是國內造車新勢力在造車的理念上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是對續航里程的研究。說白了,這就是當續航里程已經被洗腦成為純電動車型的唯一標準的時候,一個博取消費者眼球的營銷手段罷了。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況且,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由於雙積分以及補貼政策的客觀存在,中國車企在純電動車續航里程以及電池能量密度上的確壓力很大。這也是使中國品牌純電動車發展的直接推動力。配備更大容量的動力電池提升能量密度,能讓車企獲得更多的補貼。但是大容量電池也是造成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國產電動車續航數字“虛”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當然了,考慮到續航能力,還不只在於產品本身,既然大家在挑選純電車的時候,非常看重續航里程,那麼我們在購買燃油車的時候會討論續航里程嗎?因為遍地的加油站以及快速的補充能源方式,讓燃油車的續航里程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所以我們對於燃油車更多關注的是百公里油耗水平。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以此類推,當純電動車的充電時間大縮短,且充電站像加油站一樣方便,我們還會過於關注純電車的續航里程嗎?當技術和基礎設施達到了一定程度,續航里程自然而然就不是問題了,那時候我們會像燃油車關注油耗一樣去關注純電車的電耗水平。因此,對於純電動車的續航能力不僅僅在於它產品本身,同樣還在於基礎設施以及充電服務的完善程度。


為什麼合資電動車續航總是比不過自主品牌?真的有這麼“弱雞”?



所以綜其原因,目前市面上合資純電動車續航里程低,並非它們沒能力造出高續航車,而是受到上述多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但隨著相關技術的進步,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未來純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必定不是問題,造成目前合資和自主純電車續航里程不同的原因也只是發展理念不同罷了。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