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雨露均沾到扶優扶強:車企如何應對2019新能源車補貼減少?

近日,網絡上傳出最新的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以下簡稱“網傳2019補貼政策”),據說是1月8日政府有關部門召集車企討論的版本。根據該版本,2019補貼整體降幅超50%,將設置3個月的過渡期,同時取消地方補貼。此版本是徵求意見稿,據傳正式版本預計將在春節前發佈,2020年的補貼政策預計將在今年6-7月發佈。

從雨露均沾到扶優扶強:車企如何應對2019新能源車補貼減少?

這個版本有多大可信度?或者說最終版本與之有多大出入?目前很難確定。

2017年底時,市場上曾流傳出多個補貼退坡版本,有些稱2018年補貼將大幅退坡,但其實2018年的新能源乘用車補貼退坡幅度並不大,高續航里程車型的補貼標準還有所提高,導致2018年的補貼資金也相應增加。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此前表示,經粗略測算,由於車企提升了電動汽車續航里程,2018年的補貼總額相較2017年並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

有不願具名的行業專家分析,2018年的補貼政策調整,雖然標準有所提高,也讓一部分技術儲備不足的企業出局。但總體來說,對於新能源乘用車企業的影響並不算特別大。但如果2019補貼政策按照上述版本執行,那麼整個行業可能面臨一次大洗牌。該專家判斷,經過多方博弈之後,2019補貼政策還將會有不小的調整空間。

如果車企反應強烈,2019最終的補貼政策是否會重新回到2018年的“大團圓”局面呢?相關專家也表示不會這樣。首先,2019年在中美貿易摩擦,宏觀經濟下滑、國家減稅降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政府財政吃緊,沒有更多資金補給新能源汽車。其次,政府已經明確了2020年補貼將退出,需要從2019年開始提前準備,否則大部分企業可能沒做好準備,導致補貼徹底退出後,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斷崖式下跌。

基於以上分析,EV世紀判斷,2019補貼政策不可能雨露均沾,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有限的補貼資金將主要流向最後有機會做大做強的企業,保證2020年補貼退出後還有一批優質企業能夠站得穩,活得好,這是今年補貼政策的原則和底線。至於其他打醬油的企業,就只好自生自滅、自求多福了。

其實,扶優扶強的補貼思路轉變從2018年就已經開始。去年9月份,工信部對2016-2017補充清算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開始審核,比亞迪一家累計將獲得43億元補貼。而諸如知豆等企業,儘管前幾年表現不錯,但當技術要求提高後,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和競爭力,再加上補貼遲遲不能到位,最終突然“死亡”。另外,沃特瑪聯盟中不少新能源商用車企業,由於其目標僅僅是為了攫取短期補貼利潤,生產出來的車根本沒有實用價值,最後也一樣被補貼絆住腳,導致攢局的沃特瑪也黯然退場。

那麼,企業該如何調整策略,應對2019補貼政策的變化呢?EV世紀認為有以下三點:

首先,不能再比照補貼標準來設計產品,目前很多車企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都是依據補貼標準量身定做的,比如400公里續航補貼最高,那麼大部分的新能源車型的續航就都會保持在400公里-410公里這個範圍,而不管用戶真正需要的續航里程是多長。

其次,不能再根據補貼測算利潤。在政府財政吃緊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有限的資金只會偏向於有競爭力的企業。即使個別企業按照補貼標準設計產品,拿到補貼後預計收益還不錯,但得先保證能順利拿得補貼才行。沒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即使通過左手倒右手的方式符合補貼發放標準,但補貼貼發放的最終解釋權仍在監管部門手中,一旦發現問題,分分鐘讓你竹籃打水一場空。

第三,從今年開始,企業就需要為2020年補貼完全退出開始做準備。如果一個產業一直靠財政輸血活著,那肯定是無法持續的。當企業根據市場的需求開發出不依賴補貼、有競爭力的產品時,新能源汽車產業才有未來,這也是政府設計補貼政策的思路——扶上馬、送一程,但最終還是要撒手的。舉個栗子,如果今年續航2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乘用車將不再有補貼,其實問題也不大。因為這個續航區間的微型或者小型純電動車的成本已經明顯下降,車企有足夠空間騰挪,可以確保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保持售價不提高。

只有作為市場主體的車企未雨綢繆,積極調整策略,擺脫補貼依賴症和軟骨病,積極研發生產真正符合市場需求、不依靠補貼也能賣得出去的新能源車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才有希望,也才能順利的從政策驅動過渡到市場驅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