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63年看內蒙古科技大學如何煉成(下)

學科齊全 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在內蒙古科技大學63年的成長髮展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件事是1989年獲得碩士授予權。

時任包頭鋼鐵學院院長的崔寶璐回憶說:“碩士學位授予權是我在學校時就已經開始申請,我離開包頭後,才獲得冶金部批准的。”

據他回憶,原來學校與包頭稀土院、五二所聯合申請碩士授予權,後來國家規定高等學校要單獨申報。1989年時,冶金部有8所本科院校,其中6所大學已經有了碩士授予權,只剩安徽工學院和包頭鋼院兩所學校爭1個當年的名額。

最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向冶金部發文,說內蒙古是少數民族地區,鋼鐵工業是內蒙古的支柱產業。最終包頭鋼鐵學院的採礦、冶金兩個專業獲得了碩士授予權,使學校學科、教師隊伍建設、科研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

與此同時,學校的學科也由工類向綜合方向拓展。1987年前,學校已經開設了諸如文祕等專業,1987年社科類專業正式開始全國統招,這在當時的冶金部屬高校中實屬罕見,包頭鋼鐵學院也成為一所學科齊全的、真正的大學。

1992年,包頭鋼鐵學院開始自主招生碩士研究生。

2003年,包頭鋼鐵學院與包頭師範學院、包頭醫學院共同組建科技大學,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更名為內蒙古科技大學。

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將原內蒙古科技大學一分為三,原包頭鋼鐵學院保留內蒙古科技大學校名。

2013年,內蒙古科技大學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其冶金工程、礦業工程2個學科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學校正式具有博士研究生招生資格。2018年,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2006年,內蒙古科技大學成立五十年之際,學校出版了一本《內蒙古科技大學校史》,傅義是這本書的編寫組成員之一。他回憶說,過去,老鋼院的學科以工科為主,校園裡很少能聽到用蒙語對話的人。今天,內蒙古科技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類大學,除工科、理科、文科、經濟類、藝術類、體育類等學科專業外,學校還有了蒙古國留學生。除此之外,其他專業也紛紛建立起來,如藝術類的美術繪畫、聲樂、舞蹈、藝術設計等專業,給擅長這方面的蒙古族同學提供了學習機會。“在如今的內蒙古科技大學校園裡,經常可以聽到用蒙語對話的人,連經過學校的公共汽車上,也經常可以聽到用蒙語對話的內蒙古科技大學學生。”

他說,從曾經的包頭工學院、包頭鋼院到如今的內蒙古科技大學,從中專到大學,從培養本科生到培養碩士研究生、博士生……“總之,內蒙古科技大學抓住機遇走上了一條內涵式發展的道路,真正應了‘百鍊成鋼’的校訓。”

學為所用 把好成果用在生產上

誕生於草原鋼城、為助力包鋼建設而生的內蒙古科技大學,註定與包頭地方經濟發展密不可分,特別是在內科大的領先學科冶金、礦業等方面。許多年以來,內科大的教授們不僅在講臺上教書育人,也成為科研工作的領頭人。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今年55歲的金自力是內蒙古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作為內蒙古“優勢資源高性能金屬材料研究與開發”創新團隊的重要成員,他帶領10多位團隊成員和20多名研究生,一直從事金屬材料結構材料及功能材料基礎理論研究及新產品的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應用工作。

“我們參與的‘基於CSP工藝高附加值冷軋鋼板開發’項目,從2004年起,連續幹了5年,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包鋼集團依託這一項目,每個月創造產值5000萬元。”談及此事,金自力心中充滿了自豪。2010-2012年期間,該項目進一步優化工藝,項目成果應用後使生產成品率提高近1.4%,降低能源消耗金額680萬元,新增產值1.79億元、稅收1400萬元、利潤7800萬元。與此同時,實現了包鋼薄板坯連鑄連軋產品由熱軋向冷軋的延伸,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其成果的表徵技術“高附加值冷軋衝壓鋼板組織結構的體視學分析及產品開發”榮獲2015年中國體視學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外,金自力參與了內蒙古鋼聯股份有限公司稀土板材料汽車用熱軋板開發項目,研發的700MPa熱軋板材和440MPaIF冷軋高強板材兩個產品在包鋼稀土板材公司實現了產業化應用,填補了包鋼高強度熱軋及冷軋板材生產的空白。

2016-2018年,金自力作為項目技術負責和主持人,與中核北方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合作的兩個項目通過了中核北方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專家組織的驗收。

“作為一名大學老師,能把所學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地方經濟,是最讓我們欣慰的事。”金自力說。

事實上,在內蒙古科技大學,和金自力一樣將科研成果用在生產上的教師還有很多。

今年78歲的劉宗昌教授2000年退休後,又受聘於內蒙古科技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除講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外,還從事金屬材料工藝、固態相變理論等研究。他參加的北方重工集團的特殊鋼大鍛件去氫退火節能研究——特殊鋼退火工藝整體優化項目,使北重集團獲年效益8000餘萬元。

內蒙古科技大學教授張雪峰潛心研究19年,在尾礦裡挖出寶——原本不起眼的尾礦,在張雪峰和她的團隊研究出的設備作用下,分離後出鈮含量達到0.1%,比原來提升了10倍。張雪峰說,這套設備可以減少選礦藥劑的使用,降低廢水排放量,讓尾礦零排放。同時這套設備還可以把尾礦中的英石和脈石以及沒有磁性的稀土鈮鈧釷等元素區分開,將白雲鄂博礦螢石中精礦的有用礦物含量從80%左右提高到95%以上。目前,高梯度超導磁懸設備已在包鋼投入使用,其它設施也正陸續投入使用。

一所大學 記憶中的二三事

■附記

1957年,原內蒙古日報駐包頭記者站站長祝福年僅4歲,剛剛搬到包頭鋼鐵學院家屬院東院居住,此後便在這裡長大,從此,他見證了一所學校的成長。

對於如今的內蒙古科技大學,他充滿了情感與回憶:

我的父親祝景星是1956年參加建校的老人,我的父母、妻子、兩個弟弟,全家5口人都先後在內蒙古科技大學工作過。

社會一般只有有錢的人家才能供得起孩子讀書,所以,包頭鋼鐵學院老師中家庭成分“高”的人很多。但我們這些家屬院的孩子中,屬於“黑五類”的也比較多,往往在人們面前抬不起頭來。

那時候,學校住房緊張,很多老師都是合住——就是幾家共用一個廁所、一間廚房。後來成為包頭鋼院黨委書記的顏樹清,當年就是我們家樓上的合住戶。

“文革”一起,到處混亂,1966年,學校100多名教師被集體遊街。1968年之後,學校來了工宣隊、軍宣隊,都是來領導知識分子的。包頭鋼院的教學樓等建築一度被軍管一個總部佔用……

真正的變化發生在1978年。這一年,包頭鋼院恢復大學建制。我清楚地記得,從這一年夏季開始的好幾年裡,每年一到高考季節,李儒臣老師等一些父輩們,幾乎天天站在院子裡談論孩子們高考的事情,相互介紹全國各個大學的情況,成為一景。

包頭鋼院的孩子有考上北京大學的,毗鄰的“大包院”有個姓劉的孩子是自治區高考狀元,去了清華。包頭鋼院蘇昭生、楊懋昌兩口子等老師,晚上給學生答疑,直到半夜11點半才離開。他們的孩子也在上中學,卻沒有時間輔導自己的孩子,幾乎個個老師都是如此。那真是一個大學老師揚眉吐氣、拼命爭奪失去時間的年代!

1979年的春節,包頭鋼院東院家屬院裡,人流前所未有得多,家在包頭的很多學校學生趕來給老師拜年。包頭鋼院教師林厚生是南方人,母親是地主婆,文革期間老太婆被強迫在院子裡打掃衛生。林厚生的夫人曾望媛是包鋼四中老師,一天,快到吃晚飯時,曾望媛來到我家,給我父親——也就是她們包鋼四中的副校長拜年,她進門就說:“祝校長,我家今天來了一波又一波的學生,老林的大學生來了,我的中學生來了,我倆都離不開家呀……我高興啊,婆婆的地主帽子也摘掉了!”

春風得意馬蹄疾,春風也得意在包頭鋼院每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那時候,大學老師的孩子考上大學的多。之後歷史的車輪轉到了我們這一輩,我的同輩鄰居們——內蒙古科技大學的老師中,武也文、董大明、趙團等人的孩子都去了澳大利亞留學;袁紹國的孩子去了美國留學;劉中興的孩子去了英國留學……我當過32年記者,採訪過很多各個階層的人,我推測,內科大老師這個階層,是孩子留學比例最高的階層。

現在,當大學老師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一般得博士畢業;當個輔導員,也得在一群報名的碩士畢業生中經過考試、選拔才行。大學老師,無疑是當今最受尊敬的職業。

當歲月的車輪走過,歷史將記住1978年——

這一年的冬季,十一屆三中全會吹來的春風盪漾;這一年,包頭鋼院恢復大學建制,從此走上吹響衝鋒號角的激盪歲月。

(祝福老師對本版稿件亦有貢獻)

【關注頭條號樂居買房,掌握購房好時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