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地下12米發現的古棗樹


即便時間如此久遠,出土棗樹的連片種植間距與現在的棗林種植模式幾乎一樣,這說明,當時的內黃人,已經完全get到種棗樹這一技能了。

六村鄉千口村南內黃棗林深處,緊鄰湯濮鐵路的地方還有一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

經林業部門推測,這些棗樹的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

在抗日戰爭時期,棗鄉兒女憑藉棗林屏障,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這裡曾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楊得志、朱程將軍曾在這裡領導抗日軍民與敵鬥爭。

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地下12米發現的古棗樹


即便時間如此久遠,出土棗樹的連片種植間距與現在的棗林種植模式幾乎一樣,這說明,當時的內黃人,已經完全get到種棗樹這一技能了。

六村鄉千口村南內黃棗林深處,緊鄰湯濮鐵路的地方還有一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

經林業部門推測,這些棗樹的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

在抗日戰爭時期,棗鄉兒女憑藉棗林屏障,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這裡曾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楊得志、朱程將軍曾在這裡領導抗日軍民與敵鬥爭。

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鐵桿莊稼不但見證過戰爭的風雨,還佐證了內黃人民防風固沙的歷史。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身處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內黃人民深深懂得只有栽種樹木,營造大片防風林帶,才能防風固沙,守住家園。

棗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除高寒地帶外,不論山區、平原、河灘都能生長,既耐乾旱,又抗鹽鹼。而且它繁殖容易,結果早,經濟壽命長,栽種後不但能採收果實,而且在改造環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在千年歲月長河中,不屈的內黃人民揮灑辛勤汗水,一棵一棵地栽種,集樹為林,集林成片。

如今,40多萬畝大棗林不但鎖住了黃沙的腳步,而且讓黃河故道變成了森林綠洲。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地下12米發現的古棗樹


即便時間如此久遠,出土棗樹的連片種植間距與現在的棗林種植模式幾乎一樣,這說明,當時的內黃人,已經完全get到種棗樹這一技能了。

六村鄉千口村南內黃棗林深處,緊鄰湯濮鐵路的地方還有一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

經林業部門推測,這些棗樹的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

在抗日戰爭時期,棗鄉兒女憑藉棗林屏障,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這裡曾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楊得志、朱程將軍曾在這裡領導抗日軍民與敵鬥爭。

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鐵桿莊稼不但見證過戰爭的風雨,還佐證了內黃人民防風固沙的歷史。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身處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內黃人民深深懂得只有栽種樹木,營造大片防風林帶,才能防風固沙,守住家園。

棗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除高寒地帶外,不論山區、平原、河灘都能生長,既耐乾旱,又抗鹽鹼。而且它繁殖容易,結果早,經濟壽命長,栽種後不但能採收果實,而且在改造環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在千年歲月長河中,不屈的內黃人民揮灑辛勤汗水,一棵一棵地栽種,集樹為林,集林成片。

如今,40多萬畝大棗林不但鎖住了黃沙的腳步,而且讓黃河故道變成了森林綠洲。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只有老內黃人才見過

拉棗的卡車排隊20公里是何等壯觀


90年代,內黃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

搖錢樹是棗樹,聚寶盆就是花生。鄭蘭惦記的棗茶就是那個年代的榮譽出品。

說到棗茶,就一定要提另外一個內黃人,王富安。

1990年,王富安上任內黃縣釀酒總廠的廠長。當時的酒廠是個爛攤子,固定資產98萬元,卻累計虧損131萬元。

當時市場上果肉飲料開始上市,前景呈走俏趨勢。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廣植棗樹,以扁核酸為主的優質紅棗年產量達400萬公斤。

王富安迅速萌生了一個念頭,希望利用紅棗資源,開發出一種新型棗肉飲料。但內黃當時並沒有相關的人才和技術。

1992年,王富安帶著一班人馬八次赴京,輕工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的幾位高級工程師為他們的誠意所感動,來到內黃。

經過三個月的研製,冬夏棗茶終於問世了。由此,內黃的大棗產業有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拉開了一代內黃人的記憶。

棗茶上市的當年,廠子實現產值850萬元,利稅131萬元。

隨後,王富安又決定擴大規模,在144天興建起萬噸棗茶工程。被譽為“深圳速度在內黃的體現”。

90年代中期,冬夏公司還與洛陽春都集團強強聯合過。“幾千人的大廠,效益好著呢。”老閆說,公司辦活動,公司財大氣粗到什麼程度呢?請來了男籃前國手穆鐵柱站臺。

那年月,內黃大棗憑藉良好的口碑,又趕上市場經濟的高速列車,成了內黃縣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地下12米發現的古棗樹


即便時間如此久遠,出土棗樹的連片種植間距與現在的棗林種植模式幾乎一樣,這說明,當時的內黃人,已經完全get到種棗樹這一技能了。

六村鄉千口村南內黃棗林深處,緊鄰湯濮鐵路的地方還有一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

經林業部門推測,這些棗樹的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

在抗日戰爭時期,棗鄉兒女憑藉棗林屏障,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這裡曾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楊得志、朱程將軍曾在這裡領導抗日軍民與敵鬥爭。

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鐵桿莊稼不但見證過戰爭的風雨,還佐證了內黃人民防風固沙的歷史。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身處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內黃人民深深懂得只有栽種樹木,營造大片防風林帶,才能防風固沙,守住家園。

棗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除高寒地帶外,不論山區、平原、河灘都能生長,既耐乾旱,又抗鹽鹼。而且它繁殖容易,結果早,經濟壽命長,栽種後不但能採收果實,而且在改造環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在千年歲月長河中,不屈的內黃人民揮灑辛勤汗水,一棵一棵地栽種,集樹為林,集林成片。

如今,40多萬畝大棗林不但鎖住了黃沙的腳步,而且讓黃河故道變成了森林綠洲。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只有老內黃人才見過

拉棗的卡車排隊20公里是何等壯觀


90年代,內黃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

搖錢樹是棗樹,聚寶盆就是花生。鄭蘭惦記的棗茶就是那個年代的榮譽出品。

說到棗茶,就一定要提另外一個內黃人,王富安。

1990年,王富安上任內黃縣釀酒總廠的廠長。當時的酒廠是個爛攤子,固定資產98萬元,卻累計虧損131萬元。

當時市場上果肉飲料開始上市,前景呈走俏趨勢。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廣植棗樹,以扁核酸為主的優質紅棗年產量達400萬公斤。

王富安迅速萌生了一個念頭,希望利用紅棗資源,開發出一種新型棗肉飲料。但內黃當時並沒有相關的人才和技術。

1992年,王富安帶著一班人馬八次赴京,輕工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的幾位高級工程師為他們的誠意所感動,來到內黃。

經過三個月的研製,冬夏棗茶終於問世了。由此,內黃的大棗產業有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拉開了一代內黃人的記憶。

棗茶上市的當年,廠子實現產值850萬元,利稅131萬元。

隨後,王富安又決定擴大規模,在144天興建起萬噸棗茶工程。被譽為“深圳速度在內黃的體現”。

90年代中期,冬夏公司還與洛陽春都集團強強聯合過。“幾千人的大廠,效益好著呢。”老閆說,公司辦活動,公司財大氣粗到什麼程度呢?請來了男籃前國手穆鐵柱站臺。

那年月,內黃大棗憑藉良好的口碑,又趕上市場經濟的高速列車,成了內黃縣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內黃的種棗人和大棗加工的從業者永遠忘不了1998年,內黃大棗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據安陽如日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如日回憶:“當時,後河鎮的紅棗批發市場非常紅火,每到收穫季節,拉棗的卡車能排20公里。棗子有多少賣多少,生意好得很!”

榮譽也接踵而至

1993年,冬夏棗茶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河南省外交使節交流會”上冬夏早茶受到了100多個國家駐外使節的一致好評,並被“八一”體工大隊列為運動員專用飲料。

內黃也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紅棗產量第一縣”。

扁核酸的種植經驗甚至被介紹到了西部的新疆、甘肅地區,極大地改善了大西北的水土生態。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地下12米發現的古棗樹


即便時間如此久遠,出土棗樹的連片種植間距與現在的棗林種植模式幾乎一樣,這說明,當時的內黃人,已經完全get到種棗樹這一技能了。

六村鄉千口村南內黃棗林深處,緊鄰湯濮鐵路的地方還有一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

經林業部門推測,這些棗樹的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

在抗日戰爭時期,棗鄉兒女憑藉棗林屏障,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這裡曾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楊得志、朱程將軍曾在這裡領導抗日軍民與敵鬥爭。

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鐵桿莊稼不但見證過戰爭的風雨,還佐證了內黃人民防風固沙的歷史。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身處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內黃人民深深懂得只有栽種樹木,營造大片防風林帶,才能防風固沙,守住家園。

棗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除高寒地帶外,不論山區、平原、河灘都能生長,既耐乾旱,又抗鹽鹼。而且它繁殖容易,結果早,經濟壽命長,栽種後不但能採收果實,而且在改造環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在千年歲月長河中,不屈的內黃人民揮灑辛勤汗水,一棵一棵地栽種,集樹為林,集林成片。

如今,40多萬畝大棗林不但鎖住了黃沙的腳步,而且讓黃河故道變成了森林綠洲。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只有老內黃人才見過

拉棗的卡車排隊20公里是何等壯觀


90年代,內黃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

搖錢樹是棗樹,聚寶盆就是花生。鄭蘭惦記的棗茶就是那個年代的榮譽出品。

說到棗茶,就一定要提另外一個內黃人,王富安。

1990年,王富安上任內黃縣釀酒總廠的廠長。當時的酒廠是個爛攤子,固定資產98萬元,卻累計虧損131萬元。

當時市場上果肉飲料開始上市,前景呈走俏趨勢。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廣植棗樹,以扁核酸為主的優質紅棗年產量達400萬公斤。

王富安迅速萌生了一個念頭,希望利用紅棗資源,開發出一種新型棗肉飲料。但內黃當時並沒有相關的人才和技術。

1992年,王富安帶著一班人馬八次赴京,輕工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的幾位高級工程師為他們的誠意所感動,來到內黃。

經過三個月的研製,冬夏棗茶終於問世了。由此,內黃的大棗產業有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拉開了一代內黃人的記憶。

棗茶上市的當年,廠子實現產值850萬元,利稅131萬元。

隨後,王富安又決定擴大規模,在144天興建起萬噸棗茶工程。被譽為“深圳速度在內黃的體現”。

90年代中期,冬夏公司還與洛陽春都集團強強聯合過。“幾千人的大廠,效益好著呢。”老閆說,公司辦活動,公司財大氣粗到什麼程度呢?請來了男籃前國手穆鐵柱站臺。

那年月,內黃大棗憑藉良好的口碑,又趕上市場經濟的高速列車,成了內黃縣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內黃的種棗人和大棗加工的從業者永遠忘不了1998年,內黃大棗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據安陽如日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如日回憶:“當時,後河鎮的紅棗批發市場非常紅火,每到收穫季節,拉棗的卡車能排20公里。棗子有多少賣多少,生意好得很!”

榮譽也接踵而至

1993年,冬夏棗茶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河南省外交使節交流會”上冬夏早茶受到了100多個國家駐外使節的一致好評,並被“八一”體工大隊列為運動員專用飲料。

內黃也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紅棗產量第一縣”。

扁核酸的種植經驗甚至被介紹到了西部的新疆、甘肅地區,極大地改善了大西北的水土生態。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補貼也挽救不了棗樹被砍的命運

可是就剩一層皮的大棗誰會買?


如果說,內黃大棗的功成名就源於產量,反過來看,危機也來源於此。為了對得起“紅棗產量第一縣”這塊金字招牌,增量即增效成了大多數棗農的年度目標。

老閆說,有人化肥農藥用太多,結出來的紅棗核大肉少,“就掉那一層皮了,內黃人都不吃,還指望誰來買?都賣不出去了”。

與此同時,新疆、甘肅、寧夏、山西等地的大棗大批量進入中東部地區,給了內黃紅棗極大衝擊。即便在省內,新鄭棗的崛起搶完了內黃棗的風頭。

當然,背後還有一層原因是內黃的棗樹基本過了豐產期。但棗樹生長緩慢,重新栽種並不現實。

這又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紅棗經濟效益持續下滑,嚴重挫傷了棗農的積極性,許多棗農砍掉了自家棗樹,把賣不出去的棗傾倒進豬圈。

就在那幾年,內黃人發現種植尖椒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原本在六村鄉進行示範性種植的尖椒面積迅速擴大,2000年達到14.32萬畝,總產達到2.5萬噸。

2006年又擴大到30萬畝,全縣各鄉鎮均有種植,以六村、後河、馬上、井店等鄉鎮最為集中。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地下12米發現的古棗樹


即便時間如此久遠,出土棗樹的連片種植間距與現在的棗林種植模式幾乎一樣,這說明,當時的內黃人,已經完全get到種棗樹這一技能了。

六村鄉千口村南內黃棗林深處,緊鄰湯濮鐵路的地方還有一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

經林業部門推測,這些棗樹的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

在抗日戰爭時期,棗鄉兒女憑藉棗林屏障,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這裡曾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楊得志、朱程將軍曾在這裡領導抗日軍民與敵鬥爭。

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鐵桿莊稼不但見證過戰爭的風雨,還佐證了內黃人民防風固沙的歷史。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身處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內黃人民深深懂得只有栽種樹木,營造大片防風林帶,才能防風固沙,守住家園。

棗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除高寒地帶外,不論山區、平原、河灘都能生長,既耐乾旱,又抗鹽鹼。而且它繁殖容易,結果早,經濟壽命長,栽種後不但能採收果實,而且在改造環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在千年歲月長河中,不屈的內黃人民揮灑辛勤汗水,一棵一棵地栽種,集樹為林,集林成片。

如今,40多萬畝大棗林不但鎖住了黃沙的腳步,而且讓黃河故道變成了森林綠洲。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只有老內黃人才見過

拉棗的卡車排隊20公里是何等壯觀


90年代,內黃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

搖錢樹是棗樹,聚寶盆就是花生。鄭蘭惦記的棗茶就是那個年代的榮譽出品。

說到棗茶,就一定要提另外一個內黃人,王富安。

1990年,王富安上任內黃縣釀酒總廠的廠長。當時的酒廠是個爛攤子,固定資產98萬元,卻累計虧損131萬元。

當時市場上果肉飲料開始上市,前景呈走俏趨勢。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廣植棗樹,以扁核酸為主的優質紅棗年產量達400萬公斤。

王富安迅速萌生了一個念頭,希望利用紅棗資源,開發出一種新型棗肉飲料。但內黃當時並沒有相關的人才和技術。

1992年,王富安帶著一班人馬八次赴京,輕工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的幾位高級工程師為他們的誠意所感動,來到內黃。

經過三個月的研製,冬夏棗茶終於問世了。由此,內黃的大棗產業有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拉開了一代內黃人的記憶。

棗茶上市的當年,廠子實現產值850萬元,利稅131萬元。

隨後,王富安又決定擴大規模,在144天興建起萬噸棗茶工程。被譽為“深圳速度在內黃的體現”。

90年代中期,冬夏公司還與洛陽春都集團強強聯合過。“幾千人的大廠,效益好著呢。”老閆說,公司辦活動,公司財大氣粗到什麼程度呢?請來了男籃前國手穆鐵柱站臺。

那年月,內黃大棗憑藉良好的口碑,又趕上市場經濟的高速列車,成了內黃縣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內黃的種棗人和大棗加工的從業者永遠忘不了1998年,內黃大棗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據安陽如日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如日回憶:“當時,後河鎮的紅棗批發市場非常紅火,每到收穫季節,拉棗的卡車能排20公里。棗子有多少賣多少,生意好得很!”

榮譽也接踵而至

1993年,冬夏棗茶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河南省外交使節交流會”上冬夏早茶受到了100多個國家駐外使節的一致好評,並被“八一”體工大隊列為運動員專用飲料。

內黃也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紅棗產量第一縣”。

扁核酸的種植經驗甚至被介紹到了西部的新疆、甘肅地區,極大地改善了大西北的水土生態。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補貼也挽救不了棗樹被砍的命運

可是就剩一層皮的大棗誰會買?


如果說,內黃大棗的功成名就源於產量,反過來看,危機也來源於此。為了對得起“紅棗產量第一縣”這塊金字招牌,增量即增效成了大多數棗農的年度目標。

老閆說,有人化肥農藥用太多,結出來的紅棗核大肉少,“就掉那一層皮了,內黃人都不吃,還指望誰來買?都賣不出去了”。

與此同時,新疆、甘肅、寧夏、山西等地的大棗大批量進入中東部地區,給了內黃紅棗極大衝擊。即便在省內,新鄭棗的崛起搶完了內黃棗的風頭。

當然,背後還有一層原因是內黃的棗樹基本過了豐產期。但棗樹生長緩慢,重新栽種並不現實。

這又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紅棗經濟效益持續下滑,嚴重挫傷了棗農的積極性,許多棗農砍掉了自家棗樹,把賣不出去的棗傾倒進豬圈。

就在那幾年,內黃人發現種植尖椒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原本在六村鄉進行示範性種植的尖椒面積迅速擴大,2000年達到14.32萬畝,總產達到2.5萬噸。

2006年又擴大到30萬畝,全縣各鄉鎮均有種植,以六村、後河、馬上、井店等鄉鎮最為集中。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人民正在分揀尖椒


這些飛速增長的面積,大多是以砍伐棗樹騰出來的。

縣政府發現後迅速啟動保護古棗樹、開展棗鄉文化節等一系列挽救措施,甚至真金白銀往棗樹園子裡貼錢。

“老棗園,20畝以上每畝獎補500元,連補三年。新棗園,10畝以上第一年每畝獎補1500元,第二年、第三年每畝獎補1000元。”鄭蘭的本家兄弟聞訊承包了10畝地種植冬棗。

也不知是缺少種植經驗,還是原產於魯北的冬棗並不適應豫北的水土氣候,冬棗產量並不理想。

說到這裡,老閆很是嘆息,“現在也只有後河和樑莊有棗樹啦……”

作為老內黃人,老閆也不知道在哪個時間節點開始,冬夏棗茶從市場上消失了。他只知道,現在市場上賣的內黃棗茶跟冬夏不是一回事。

朋友去東北看望鄭蘭,拎了一箱棗茶,鄭蘭喝了一口,也覺得味不對。

離了棗,內黃咋活?

棗樹沒有了,棗茶味道變了,棗鄉似乎難以恢復曾經的榮光。 老閆覺得可惜。

其實也不需要太心痛,沒有棗樹,內黃一樣能發展特色產業。畢竟內黃手裡握著的不止紅棗這一個資源。

內黃擁有豫北最大尖椒集散基地,六村尖椒市場年交易量13萬噸,遠銷全國各地,也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尖椒集散地。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地下12米發現的古棗樹


即便時間如此久遠,出土棗樹的連片種植間距與現在的棗林種植模式幾乎一樣,這說明,當時的內黃人,已經完全get到種棗樹這一技能了。

六村鄉千口村南內黃棗林深處,緊鄰湯濮鐵路的地方還有一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

經林業部門推測,這些棗樹的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

在抗日戰爭時期,棗鄉兒女憑藉棗林屏障,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這裡曾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楊得志、朱程將軍曾在這裡領導抗日軍民與敵鬥爭。

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鐵桿莊稼不但見證過戰爭的風雨,還佐證了內黃人民防風固沙的歷史。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身處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內黃人民深深懂得只有栽種樹木,營造大片防風林帶,才能防風固沙,守住家園。

棗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除高寒地帶外,不論山區、平原、河灘都能生長,既耐乾旱,又抗鹽鹼。而且它繁殖容易,結果早,經濟壽命長,栽種後不但能採收果實,而且在改造環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在千年歲月長河中,不屈的內黃人民揮灑辛勤汗水,一棵一棵地栽種,集樹為林,集林成片。

如今,40多萬畝大棗林不但鎖住了黃沙的腳步,而且讓黃河故道變成了森林綠洲。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只有老內黃人才見過

拉棗的卡車排隊20公里是何等壯觀


90年代,內黃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

搖錢樹是棗樹,聚寶盆就是花生。鄭蘭惦記的棗茶就是那個年代的榮譽出品。

說到棗茶,就一定要提另外一個內黃人,王富安。

1990年,王富安上任內黃縣釀酒總廠的廠長。當時的酒廠是個爛攤子,固定資產98萬元,卻累計虧損131萬元。

當時市場上果肉飲料開始上市,前景呈走俏趨勢。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廣植棗樹,以扁核酸為主的優質紅棗年產量達400萬公斤。

王富安迅速萌生了一個念頭,希望利用紅棗資源,開發出一種新型棗肉飲料。但內黃當時並沒有相關的人才和技術。

1992年,王富安帶著一班人馬八次赴京,輕工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的幾位高級工程師為他們的誠意所感動,來到內黃。

經過三個月的研製,冬夏棗茶終於問世了。由此,內黃的大棗產業有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拉開了一代內黃人的記憶。

棗茶上市的當年,廠子實現產值850萬元,利稅131萬元。

隨後,王富安又決定擴大規模,在144天興建起萬噸棗茶工程。被譽為“深圳速度在內黃的體現”。

90年代中期,冬夏公司還與洛陽春都集團強強聯合過。“幾千人的大廠,效益好著呢。”老閆說,公司辦活動,公司財大氣粗到什麼程度呢?請來了男籃前國手穆鐵柱站臺。

那年月,內黃大棗憑藉良好的口碑,又趕上市場經濟的高速列車,成了內黃縣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內黃的種棗人和大棗加工的從業者永遠忘不了1998年,內黃大棗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據安陽如日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如日回憶:“當時,後河鎮的紅棗批發市場非常紅火,每到收穫季節,拉棗的卡車能排20公里。棗子有多少賣多少,生意好得很!”

榮譽也接踵而至

1993年,冬夏棗茶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河南省外交使節交流會”上冬夏早茶受到了100多個國家駐外使節的一致好評,並被“八一”體工大隊列為運動員專用飲料。

內黃也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紅棗產量第一縣”。

扁核酸的種植經驗甚至被介紹到了西部的新疆、甘肅地區,極大地改善了大西北的水土生態。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補貼也挽救不了棗樹被砍的命運

可是就剩一層皮的大棗誰會買?


如果說,內黃大棗的功成名就源於產量,反過來看,危機也來源於此。為了對得起“紅棗產量第一縣”這塊金字招牌,增量即增效成了大多數棗農的年度目標。

老閆說,有人化肥農藥用太多,結出來的紅棗核大肉少,“就掉那一層皮了,內黃人都不吃,還指望誰來買?都賣不出去了”。

與此同時,新疆、甘肅、寧夏、山西等地的大棗大批量進入中東部地區,給了內黃紅棗極大衝擊。即便在省內,新鄭棗的崛起搶完了內黃棗的風頭。

當然,背後還有一層原因是內黃的棗樹基本過了豐產期。但棗樹生長緩慢,重新栽種並不現實。

這又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紅棗經濟效益持續下滑,嚴重挫傷了棗農的積極性,許多棗農砍掉了自家棗樹,把賣不出去的棗傾倒進豬圈。

就在那幾年,內黃人發現種植尖椒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原本在六村鄉進行示範性種植的尖椒面積迅速擴大,2000年達到14.32萬畝,總產達到2.5萬噸。

2006年又擴大到30萬畝,全縣各鄉鎮均有種植,以六村、後河、馬上、井店等鄉鎮最為集中。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人民正在分揀尖椒


這些飛速增長的面積,大多是以砍伐棗樹騰出來的。

縣政府發現後迅速啟動保護古棗樹、開展棗鄉文化節等一系列挽救措施,甚至真金白銀往棗樹園子裡貼錢。

“老棗園,20畝以上每畝獎補500元,連補三年。新棗園,10畝以上第一年每畝獎補1500元,第二年、第三年每畝獎補1000元。”鄭蘭的本家兄弟聞訊承包了10畝地種植冬棗。

也不知是缺少種植經驗,還是原產於魯北的冬棗並不適應豫北的水土氣候,冬棗產量並不理想。

說到這裡,老閆很是嘆息,“現在也只有後河和樑莊有棗樹啦……”

作為老內黃人,老閆也不知道在哪個時間節點開始,冬夏棗茶從市場上消失了。他只知道,現在市場上賣的內黃棗茶跟冬夏不是一回事。

朋友去東北看望鄭蘭,拎了一箱棗茶,鄭蘭喝了一口,也覺得味不對。

離了棗,內黃咋活?

棗樹沒有了,棗茶味道變了,棗鄉似乎難以恢復曾經的榮光。 老閆覺得可惜。

其實也不需要太心痛,沒有棗樹,內黃一樣能發展特色產業。畢竟內黃手裡握著的不止紅棗這一個資源。

內黃擁有豫北最大尖椒集散基地,六村尖椒市場年交易量13萬噸,遠銷全國各地,也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尖椒集散地。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鄭蘭所在的東北,超市裡能買到的尖椒大多也來自內黃。用她自己的話說,吃著尖椒,彷彿內黃老家也不那麼遙遠。

2018年,河南朝天椒種植面積近280萬畝,內黃就佔了30萬畝,產量超過1.2億斤。

也許,在這個全民嗜辣的年代,尖椒也不失為站在風口上的農作物。

山東壽光是著名的蔬菜之鄉。1989年,三元朱村現任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冒著極大的風險,砍掉了將要成熟的35畝玉米,建起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

當年,17個大棚生產出了頂花帶刺的黃瓜,從元旦到春節,每公斤20元不落價,一茬收下來,每個棚收入兩萬多元,一場反季節栽培蔬菜的技術革命從此迅速展開。

自誕生第一個冬暖式大棚起,壽光就成了全國大棚蔬菜的“實驗田”。

而內黃全縣溫棚高效農業的面積、品種和輸出量位居中部五省第一,被農業部確定為中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中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地下12米發現的古棗樹


即便時間如此久遠,出土棗樹的連片種植間距與現在的棗林種植模式幾乎一樣,這說明,當時的內黃人,已經完全get到種棗樹這一技能了。

六村鄉千口村南內黃棗林深處,緊鄰湯濮鐵路的地方還有一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

經林業部門推測,這些棗樹的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

在抗日戰爭時期,棗鄉兒女憑藉棗林屏障,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這裡曾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楊得志、朱程將軍曾在這裡領導抗日軍民與敵鬥爭。

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鐵桿莊稼不但見證過戰爭的風雨,還佐證了內黃人民防風固沙的歷史。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身處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內黃人民深深懂得只有栽種樹木,營造大片防風林帶,才能防風固沙,守住家園。

棗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除高寒地帶外,不論山區、平原、河灘都能生長,既耐乾旱,又抗鹽鹼。而且它繁殖容易,結果早,經濟壽命長,栽種後不但能採收果實,而且在改造環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在千年歲月長河中,不屈的內黃人民揮灑辛勤汗水,一棵一棵地栽種,集樹為林,集林成片。

如今,40多萬畝大棗林不但鎖住了黃沙的腳步,而且讓黃河故道變成了森林綠洲。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只有老內黃人才見過

拉棗的卡車排隊20公里是何等壯觀


90年代,內黃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

搖錢樹是棗樹,聚寶盆就是花生。鄭蘭惦記的棗茶就是那個年代的榮譽出品。

說到棗茶,就一定要提另外一個內黃人,王富安。

1990年,王富安上任內黃縣釀酒總廠的廠長。當時的酒廠是個爛攤子,固定資產98萬元,卻累計虧損131萬元。

當時市場上果肉飲料開始上市,前景呈走俏趨勢。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廣植棗樹,以扁核酸為主的優質紅棗年產量達400萬公斤。

王富安迅速萌生了一個念頭,希望利用紅棗資源,開發出一種新型棗肉飲料。但內黃當時並沒有相關的人才和技術。

1992年,王富安帶著一班人馬八次赴京,輕工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的幾位高級工程師為他們的誠意所感動,來到內黃。

經過三個月的研製,冬夏棗茶終於問世了。由此,內黃的大棗產業有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拉開了一代內黃人的記憶。

棗茶上市的當年,廠子實現產值850萬元,利稅131萬元。

隨後,王富安又決定擴大規模,在144天興建起萬噸棗茶工程。被譽為“深圳速度在內黃的體現”。

90年代中期,冬夏公司還與洛陽春都集團強強聯合過。“幾千人的大廠,效益好著呢。”老閆說,公司辦活動,公司財大氣粗到什麼程度呢?請來了男籃前國手穆鐵柱站臺。

那年月,內黃大棗憑藉良好的口碑,又趕上市場經濟的高速列車,成了內黃縣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內黃的種棗人和大棗加工的從業者永遠忘不了1998年,內黃大棗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據安陽如日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如日回憶:“當時,後河鎮的紅棗批發市場非常紅火,每到收穫季節,拉棗的卡車能排20公里。棗子有多少賣多少,生意好得很!”

榮譽也接踵而至

1993年,冬夏棗茶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河南省外交使節交流會”上冬夏早茶受到了100多個國家駐外使節的一致好評,並被“八一”體工大隊列為運動員專用飲料。

內黃也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紅棗產量第一縣”。

扁核酸的種植經驗甚至被介紹到了西部的新疆、甘肅地區,極大地改善了大西北的水土生態。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補貼也挽救不了棗樹被砍的命運

可是就剩一層皮的大棗誰會買?


如果說,內黃大棗的功成名就源於產量,反過來看,危機也來源於此。為了對得起“紅棗產量第一縣”這塊金字招牌,增量即增效成了大多數棗農的年度目標。

老閆說,有人化肥農藥用太多,結出來的紅棗核大肉少,“就掉那一層皮了,內黃人都不吃,還指望誰來買?都賣不出去了”。

與此同時,新疆、甘肅、寧夏、山西等地的大棗大批量進入中東部地區,給了內黃紅棗極大衝擊。即便在省內,新鄭棗的崛起搶完了內黃棗的風頭。

當然,背後還有一層原因是內黃的棗樹基本過了豐產期。但棗樹生長緩慢,重新栽種並不現實。

這又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紅棗經濟效益持續下滑,嚴重挫傷了棗農的積極性,許多棗農砍掉了自家棗樹,把賣不出去的棗傾倒進豬圈。

就在那幾年,內黃人發現種植尖椒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原本在六村鄉進行示範性種植的尖椒面積迅速擴大,2000年達到14.32萬畝,總產達到2.5萬噸。

2006年又擴大到30萬畝,全縣各鄉鎮均有種植,以六村、後河、馬上、井店等鄉鎮最為集中。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人民正在分揀尖椒


這些飛速增長的面積,大多是以砍伐棗樹騰出來的。

縣政府發現後迅速啟動保護古棗樹、開展棗鄉文化節等一系列挽救措施,甚至真金白銀往棗樹園子裡貼錢。

“老棗園,20畝以上每畝獎補500元,連補三年。新棗園,10畝以上第一年每畝獎補1500元,第二年、第三年每畝獎補1000元。”鄭蘭的本家兄弟聞訊承包了10畝地種植冬棗。

也不知是缺少種植經驗,還是原產於魯北的冬棗並不適應豫北的水土氣候,冬棗產量並不理想。

說到這裡,老閆很是嘆息,“現在也只有後河和樑莊有棗樹啦……”

作為老內黃人,老閆也不知道在哪個時間節點開始,冬夏棗茶從市場上消失了。他只知道,現在市場上賣的內黃棗茶跟冬夏不是一回事。

朋友去東北看望鄭蘭,拎了一箱棗茶,鄭蘭喝了一口,也覺得味不對。

離了棗,內黃咋活?

棗樹沒有了,棗茶味道變了,棗鄉似乎難以恢復曾經的榮光。 老閆覺得可惜。

其實也不需要太心痛,沒有棗樹,內黃一樣能發展特色產業。畢竟內黃手裡握著的不止紅棗這一個資源。

內黃擁有豫北最大尖椒集散基地,六村尖椒市場年交易量13萬噸,遠銷全國各地,也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尖椒集散地。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鄭蘭所在的東北,超市裡能買到的尖椒大多也來自內黃。用她自己的話說,吃著尖椒,彷彿內黃老家也不那麼遙遠。

2018年,河南朝天椒種植面積近280萬畝,內黃就佔了30萬畝,產量超過1.2億斤。

也許,在這個全民嗜辣的年代,尖椒也不失為站在風口上的農作物。

山東壽光是著名的蔬菜之鄉。1989年,三元朱村現任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冒著極大的風險,砍掉了將要成熟的35畝玉米,建起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

當年,17個大棚生產出了頂花帶刺的黃瓜,從元旦到春節,每公斤20元不落價,一茬收下來,每個棚收入兩萬多元,一場反季節栽培蔬菜的技術革命從此迅速展開。

自誕生第一個冬暖式大棚起,壽光就成了全國大棚蔬菜的“實驗田”。

而內黃全縣溫棚高效農業的面積、品種和輸出量位居中部五省第一,被農業部確定為中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中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蔬菜大棚


在中國素有"東有壽光,西有內黃"之美譽。

此外,內黃還是全省唯一一家花生出口生產基地縣,種植有花生41萬畝,總產13.5萬噸。

種植結構的調整不是壞事,其實順應了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在2019年的內黃政府工作報告中,全文沒有提到一個“棗”字。

時代不同了,思路確實需要轉變。如果種植其他作物比種棗更有利潤,也不一定非要死盯著紅棗不放手。

最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要打文化牌,內黃也不落人後。

它是春秋時期政治家商鞅、東晉十六國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唐代大詩人沈佺期的故里,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民族英雄岳飛童年生活成長的地方也在內黃。

三楊莊是中國發現的唯一一處保存完整、內涵豐富、價值巨大、影響深遠的大規模漢代農耕聚落遺址,是中國第一次發現漢代村莊遺址,被譽為“中國龐貝古城”。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地下12米發現的古棗樹


即便時間如此久遠,出土棗樹的連片種植間距與現在的棗林種植模式幾乎一樣,這說明,當時的內黃人,已經完全get到種棗樹這一技能了。

六村鄉千口村南內黃棗林深處,緊鄰湯濮鐵路的地方還有一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

經林業部門推測,這些棗樹的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

在抗日戰爭時期,棗鄉兒女憑藉棗林屏障,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這裡曾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楊得志、朱程將軍曾在這裡領導抗日軍民與敵鬥爭。

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鐵桿莊稼不但見證過戰爭的風雨,還佐證了內黃人民防風固沙的歷史。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身處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內黃人民深深懂得只有栽種樹木,營造大片防風林帶,才能防風固沙,守住家園。

棗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除高寒地帶外,不論山區、平原、河灘都能生長,既耐乾旱,又抗鹽鹼。而且它繁殖容易,結果早,經濟壽命長,栽種後不但能採收果實,而且在改造環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在千年歲月長河中,不屈的內黃人民揮灑辛勤汗水,一棵一棵地栽種,集樹為林,集林成片。

如今,40多萬畝大棗林不但鎖住了黃沙的腳步,而且讓黃河故道變成了森林綠洲。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只有老內黃人才見過

拉棗的卡車排隊20公里是何等壯觀


90年代,內黃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

搖錢樹是棗樹,聚寶盆就是花生。鄭蘭惦記的棗茶就是那個年代的榮譽出品。

說到棗茶,就一定要提另外一個內黃人,王富安。

1990年,王富安上任內黃縣釀酒總廠的廠長。當時的酒廠是個爛攤子,固定資產98萬元,卻累計虧損131萬元。

當時市場上果肉飲料開始上市,前景呈走俏趨勢。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廣植棗樹,以扁核酸為主的優質紅棗年產量達400萬公斤。

王富安迅速萌生了一個念頭,希望利用紅棗資源,開發出一種新型棗肉飲料。但內黃當時並沒有相關的人才和技術。

1992年,王富安帶著一班人馬八次赴京,輕工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的幾位高級工程師為他們的誠意所感動,來到內黃。

經過三個月的研製,冬夏棗茶終於問世了。由此,內黃的大棗產業有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拉開了一代內黃人的記憶。

棗茶上市的當年,廠子實現產值850萬元,利稅131萬元。

隨後,王富安又決定擴大規模,在144天興建起萬噸棗茶工程。被譽為“深圳速度在內黃的體現”。

90年代中期,冬夏公司還與洛陽春都集團強強聯合過。“幾千人的大廠,效益好著呢。”老閆說,公司辦活動,公司財大氣粗到什麼程度呢?請來了男籃前國手穆鐵柱站臺。

那年月,內黃大棗憑藉良好的口碑,又趕上市場經濟的高速列車,成了內黃縣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內黃的種棗人和大棗加工的從業者永遠忘不了1998年,內黃大棗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據安陽如日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如日回憶:“當時,後河鎮的紅棗批發市場非常紅火,每到收穫季節,拉棗的卡車能排20公里。棗子有多少賣多少,生意好得很!”

榮譽也接踵而至

1993年,冬夏棗茶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河南省外交使節交流會”上冬夏早茶受到了100多個國家駐外使節的一致好評,並被“八一”體工大隊列為運動員專用飲料。

內黃也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紅棗產量第一縣”。

扁核酸的種植經驗甚至被介紹到了西部的新疆、甘肅地區,極大地改善了大西北的水土生態。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補貼也挽救不了棗樹被砍的命運

可是就剩一層皮的大棗誰會買?


如果說,內黃大棗的功成名就源於產量,反過來看,危機也來源於此。為了對得起“紅棗產量第一縣”這塊金字招牌,增量即增效成了大多數棗農的年度目標。

老閆說,有人化肥農藥用太多,結出來的紅棗核大肉少,“就掉那一層皮了,內黃人都不吃,還指望誰來買?都賣不出去了”。

與此同時,新疆、甘肅、寧夏、山西等地的大棗大批量進入中東部地區,給了內黃紅棗極大衝擊。即便在省內,新鄭棗的崛起搶完了內黃棗的風頭。

當然,背後還有一層原因是內黃的棗樹基本過了豐產期。但棗樹生長緩慢,重新栽種並不現實。

這又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紅棗經濟效益持續下滑,嚴重挫傷了棗農的積極性,許多棗農砍掉了自家棗樹,把賣不出去的棗傾倒進豬圈。

就在那幾年,內黃人發現種植尖椒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原本在六村鄉進行示範性種植的尖椒面積迅速擴大,2000年達到14.32萬畝,總產達到2.5萬噸。

2006年又擴大到30萬畝,全縣各鄉鎮均有種植,以六村、後河、馬上、井店等鄉鎮最為集中。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人民正在分揀尖椒


這些飛速增長的面積,大多是以砍伐棗樹騰出來的。

縣政府發現後迅速啟動保護古棗樹、開展棗鄉文化節等一系列挽救措施,甚至真金白銀往棗樹園子裡貼錢。

“老棗園,20畝以上每畝獎補500元,連補三年。新棗園,10畝以上第一年每畝獎補1500元,第二年、第三年每畝獎補1000元。”鄭蘭的本家兄弟聞訊承包了10畝地種植冬棗。

也不知是缺少種植經驗,還是原產於魯北的冬棗並不適應豫北的水土氣候,冬棗產量並不理想。

說到這裡,老閆很是嘆息,“現在也只有後河和樑莊有棗樹啦……”

作為老內黃人,老閆也不知道在哪個時間節點開始,冬夏棗茶從市場上消失了。他只知道,現在市場上賣的內黃棗茶跟冬夏不是一回事。

朋友去東北看望鄭蘭,拎了一箱棗茶,鄭蘭喝了一口,也覺得味不對。

離了棗,內黃咋活?

棗樹沒有了,棗茶味道變了,棗鄉似乎難以恢復曾經的榮光。 老閆覺得可惜。

其實也不需要太心痛,沒有棗樹,內黃一樣能發展特色產業。畢竟內黃手裡握著的不止紅棗這一個資源。

內黃擁有豫北最大尖椒集散基地,六村尖椒市場年交易量13萬噸,遠銷全國各地,也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尖椒集散地。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鄭蘭所在的東北,超市裡能買到的尖椒大多也來自內黃。用她自己的話說,吃著尖椒,彷彿內黃老家也不那麼遙遠。

2018年,河南朝天椒種植面積近280萬畝,內黃就佔了30萬畝,產量超過1.2億斤。

也許,在這個全民嗜辣的年代,尖椒也不失為站在風口上的農作物。

山東壽光是著名的蔬菜之鄉。1989年,三元朱村現任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冒著極大的風險,砍掉了將要成熟的35畝玉米,建起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

當年,17個大棚生產出了頂花帶刺的黃瓜,從元旦到春節,每公斤20元不落價,一茬收下來,每個棚收入兩萬多元,一場反季節栽培蔬菜的技術革命從此迅速展開。

自誕生第一個冬暖式大棚起,壽光就成了全國大棚蔬菜的“實驗田”。

而內黃全縣溫棚高效農業的面積、品種和輸出量位居中部五省第一,被農業部確定為中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中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蔬菜大棚


在中國素有"東有壽光,西有內黃"之美譽。

此外,內黃還是全省唯一一家花生出口生產基地縣,種植有花生41萬畝,總產13.5萬噸。

種植結構的調整不是壞事,其實順應了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在2019年的內黃政府工作報告中,全文沒有提到一個“棗”字。

時代不同了,思路確實需要轉變。如果種植其他作物比種棗更有利潤,也不一定非要死盯著紅棗不放手。

最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要打文化牌,內黃也不落人後。

它是春秋時期政治家商鞅、東晉十六國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唐代大詩人沈佺期的故里,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民族英雄岳飛童年生活成長的地方也在內黃。

三楊莊是中國發現的唯一一處保存完整、內涵豐富、價值巨大、影響深遠的大規模漢代農耕聚落遺址,是中國第一次發現漢代村莊遺址,被譽為“中國龐貝古城”。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4500年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帝嚳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業、建陵於此,是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中華民族傳統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發源地,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所以,老閆們也不用惋惜。來者可追,沒準兒內黃馬上又能迎來一個高光時刻了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


初白

十竅開了九竅

豫記·河南新地標系列文章

"

安陽和濮陽之間有個小縣城叫內黃,它總是有點弱弱的失落,不管東邊的濮陽、西邊的安陽、湯陰,還是南邊的滑縣、浚縣,似乎哪個都比它有名。

但是,只有真正瞭解它的人才知道,它因黃河故道而得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從20歲在內黃建都立業開始,先後在內黃生活了78年,他一生的輝煌都定格在內黃。帝嚳和商中宗太戊都在這兒留下了篳路藍縷的足跡。

篳路藍縷,這個詞很適合內黃。4000多年後,顓頊大帝的子民們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廣植棗樹。這些鐵桿莊稼也像青紗帳一般見證了戰爭歲月。和平時期,又給內黃的經濟帶來了一次騰飛。

在紅棗產業衰落的今天,內黃人又有啥招數再一次篳路藍縷?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初白|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棗鄉名存實亡?


“棗鄉早已名存實亡!”說起內黃的大棗,老閆給我回復了這樣一條微信。

老閆是老內黃人,還是省作協的會員,專門寫散文。

在他的筆下,大棗,就是故鄉的象徵。外地人問他鄉關何處,他總會挺直了腰板說道:棗鄉內黃。

在外多年的鄭蘭仍然記得另一句兒時的順口溜:“花生就棗,越吃越好”。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少小離家,鄉音已改,鄭蘭操著一口大碴子味的普通話給我講述了幾個同學湊錢買了一瓶冬夏棗茶、一人一口輪著喝的故事,末了,還不忘告訴我:“那味兒,酸甜兒的,賊好喝。”

“內黃大棗”是個泛指,但凡生長在內黃這片土地上的棗,都能叫內黃大棗。但在內黃人心裡,家鄉的特產指的是扁核酸。

內黃擁有51個大棗品種,據1985年統計,全縣棗林面積2.8萬公頃,佔土地面積30%左右,成林450萬棵,內有新植棗樹300多萬棵,年產幹棗3000多萬斤。扁核酸佔90%以上。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大棗


扁核酸,棗如其名,棗核是扁的,吃起來甜中帶酸,別有風味。

老閆說,老內黃人過五月節包粽子,用黃米包扁核酸。

他還說,沒有冰箱的年月,這樣的粽子即使在溫度很高的夏天,存放幾天也不會變質,這是其它粽子不添加防腐劑難以達到的。

據說,粽子不壞的原因就是扁核酸。至於更深層次的,老閆也說不清。他只說,他老伴兒曾經用其他大棗做實驗代替扁核酸,粽子果然變質了。

或許老閆有誇張的成分,但不難看出,內黃人對扁核酸是有深刻感情的。就像老閆自己在散文裡寫的那樣:

有人說,鄉愁是一張船票,照我說,鄉愁是一枚紅棗。

饒是如此,一說起“棗鄉”二字,老閆的情緒不自覺開始激動:“我有個朋友,被推薦最美棗鄉人候選人,他都一個勁兒嘟囔,啥最美棗鄉人啊,棗都沒了……”

一邊說,老嚴一邊伸出四根手指,搖了搖:“說有45萬畝,實際上,嘖嘖……”

而與此同時,同樣是棗鄉的新鄭早已實現了轉型:好想你在新疆阿克蘇、若羌等地陸續開拓生產加工基地,大面積嫁接種植新鄭灰棗,以緩解本土原棗緊缺情況。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新鄭灰棗幹


隨之而來,一大批新鄭的棗農和經紀人如同候鳥般往返於新鄭、新疆之間。

如今,在南疆,從事棗樹種植、管理,販棗苗及加工紅棗的新鄭人不下2萬人。

截止到2017年,目前新疆棗種植面積1000萬畝,其中新鄭灰棗種植面積達500萬畝,平均每年從新鄭調入新疆的棗苗就有100多萬株。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2000年前的內黃人已經

get到了棗樹的種植方法

此後的歲月裡,人和棗樹休慼與共


即便縣誌上記載內黃人種棗樹的時間是在唐宋,可出土實物告訴我們,早在兩千年前的大漢朝,內黃已經有了像樣的棗樹種植法則。

2011年,內黃張龍鄉大張龍村的村民在一片楊樹林裡挖土時,挖出了數個土坑。

在一個深約12米、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20米的沙土坑內,有序地排列著已經露出頭的10棵古棗樹。

依據棗樹周邊出土的條紋磚、瓷碗、陶器等文物遺蹟,可以推斷這些棗樹應為2000年前的漢代古棗樹。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地下12米發現的古棗樹


即便時間如此久遠,出土棗樹的連片種植間距與現在的棗林種植模式幾乎一樣,這說明,當時的內黃人,已經完全get到種棗樹這一技能了。

六村鄉千口村南內黃棗林深處,緊鄰湯濮鐵路的地方還有一片千年古棗林。古棗樹樹冠開張,樹勢雄偉,虯髯盤旋,一棵挨著一棵。

經林業部門推測,這些棗樹的樹齡大多在1000年以上。其中棗樹王胸圍190㎝以上,幾個側乾的直徑也達120㎝。

在抗日戰爭時期,棗鄉兒女憑藉棗林屏障,湧現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這裡曾是中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楊得志、朱程將軍曾在這裡領導抗日軍民與敵鬥爭。

日偽軍在千口一帶搜捕劉漢生、王從吾等,對紅色沙區革命根據地瘋狂掃蕩,千口村外圍的棗樹被毀,中間的棗樹倖免於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直到如今,外圍重新栽植的棗樹和內圈的古棗樹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些鐵桿莊稼不但見證過戰爭的風雨,還佐證了內黃人民防風固沙的歷史。

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土地沙化嚴重。身處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內黃人民深深懂得只有栽種樹木,營造大片防風林帶,才能防風固沙,守住家園。

棗樹,對土壤的適應性強,除高寒地帶外,不論山區、平原、河灘都能生長,既耐乾旱,又抗鹽鹼。而且它繁殖容易,結果早,經濟壽命長,栽種後不但能採收果實,而且在改造環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

在千年歲月長河中,不屈的內黃人民揮灑辛勤汗水,一棵一棵地栽種,集樹為林,集林成片。

如今,40多萬畝大棗林不但鎖住了黃沙的腳步,而且讓黃河故道變成了森林綠洲。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只有老內黃人才見過

拉棗的卡車排隊20公里是何等壯觀


90年代,內黃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

搖錢樹是棗樹,聚寶盆就是花生。鄭蘭惦記的棗茶就是那個年代的榮譽出品。

說到棗茶,就一定要提另外一個內黃人,王富安。

1990年,王富安上任內黃縣釀酒總廠的廠長。當時的酒廠是個爛攤子,固定資產98萬元,卻累計虧損131萬元。

當時市場上果肉飲料開始上市,前景呈走俏趨勢。內黃地處黃河故道、廣植棗樹,以扁核酸為主的優質紅棗年產量達400萬公斤。

王富安迅速萌生了一個念頭,希望利用紅棗資源,開發出一種新型棗肉飲料。但內黃當時並沒有相關的人才和技術。

1992年,王富安帶著一班人馬八次赴京,輕工部食品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的幾位高級工程師為他們的誠意所感動,來到內黃。

經過三個月的研製,冬夏棗茶終於問世了。由此,內黃的大棗產業有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拉開了一代內黃人的記憶。

棗茶上市的當年,廠子實現產值850萬元,利稅131萬元。

隨後,王富安又決定擴大規模,在144天興建起萬噸棗茶工程。被譽為“深圳速度在內黃的體現”。

90年代中期,冬夏公司還與洛陽春都集團強強聯合過。“幾千人的大廠,效益好著呢。”老閆說,公司辦活動,公司財大氣粗到什麼程度呢?請來了男籃前國手穆鐵柱站臺。

那年月,內黃大棗憑藉良好的口碑,又趕上市場經濟的高速列車,成了內黃縣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內黃的種棗人和大棗加工的從業者永遠忘不了1998年,內黃大棗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據安陽如日棗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如日回憶:“當時,後河鎮的紅棗批發市場非常紅火,每到收穫季節,拉棗的卡車能排20公里。棗子有多少賣多少,生意好得很!”

榮譽也接踵而至

1993年,冬夏棗茶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辦的“河南省外交使節交流會”上冬夏早茶受到了100多個國家駐外使節的一致好評,並被“八一”體工大隊列為運動員專用飲料。

內黃也被省林業廳命名為“紅棗產量第一縣”。

扁核酸的種植經驗甚至被介紹到了西部的新疆、甘肅地區,極大地改善了大西北的水土生態。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補貼也挽救不了棗樹被砍的命運

可是就剩一層皮的大棗誰會買?


如果說,內黃大棗的功成名就源於產量,反過來看,危機也來源於此。為了對得起“紅棗產量第一縣”這塊金字招牌,增量即增效成了大多數棗農的年度目標。

老閆說,有人化肥農藥用太多,結出來的紅棗核大肉少,“就掉那一層皮了,內黃人都不吃,還指望誰來買?都賣不出去了”。

與此同時,新疆、甘肅、寧夏、山西等地的大棗大批量進入中東部地區,給了內黃紅棗極大衝擊。即便在省內,新鄭棗的崛起搶完了內黃棗的風頭。

當然,背後還有一層原因是內黃的棗樹基本過了豐產期。但棗樹生長緩慢,重新栽種並不現實。

這又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紅棗經濟效益持續下滑,嚴重挫傷了棗農的積極性,許多棗農砍掉了自家棗樹,把賣不出去的棗傾倒進豬圈。

就在那幾年,內黃人發現種植尖椒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原本在六村鄉進行示範性種植的尖椒面積迅速擴大,2000年達到14.32萬畝,總產達到2.5萬噸。

2006年又擴大到30萬畝,全縣各鄉鎮均有種植,以六村、後河、馬上、井店等鄉鎮最為集中。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內黃人民正在分揀尖椒


這些飛速增長的面積,大多是以砍伐棗樹騰出來的。

縣政府發現後迅速啟動保護古棗樹、開展棗鄉文化節等一系列挽救措施,甚至真金白銀往棗樹園子裡貼錢。

“老棗園,20畝以上每畝獎補500元,連補三年。新棗園,10畝以上第一年每畝獎補1500元,第二年、第三年每畝獎補1000元。”鄭蘭的本家兄弟聞訊承包了10畝地種植冬棗。

也不知是缺少種植經驗,還是原產於魯北的冬棗並不適應豫北的水土氣候,冬棗產量並不理想。

說到這裡,老閆很是嘆息,“現在也只有後河和樑莊有棗樹啦……”

作為老內黃人,老閆也不知道在哪個時間節點開始,冬夏棗茶從市場上消失了。他只知道,現在市場上賣的內黃棗茶跟冬夏不是一回事。

朋友去東北看望鄭蘭,拎了一箱棗茶,鄭蘭喝了一口,也覺得味不對。

離了棗,內黃咋活?

棗樹沒有了,棗茶味道變了,棗鄉似乎難以恢復曾經的榮光。 老閆覺得可惜。

其實也不需要太心痛,沒有棗樹,內黃一樣能發展特色產業。畢竟內黃手裡握著的不止紅棗這一個資源。

內黃擁有豫北最大尖椒集散基地,六村尖椒市場年交易量13萬噸,遠銷全國各地,也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尖椒集散地。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鄭蘭所在的東北,超市裡能買到的尖椒大多也來自內黃。用她自己的話說,吃著尖椒,彷彿內黃老家也不那麼遙遠。

2018年,河南朝天椒種植面積近280萬畝,內黃就佔了30萬畝,產量超過1.2億斤。

也許,在這個全民嗜辣的年代,尖椒也不失為站在風口上的農作物。

山東壽光是著名的蔬菜之鄉。1989年,三元朱村現任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冒著極大的風險,砍掉了將要成熟的35畝玉米,建起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

當年,17個大棚生產出了頂花帶刺的黃瓜,從元旦到春節,每公斤20元不落價,一茬收下來,每個棚收入兩萬多元,一場反季節栽培蔬菜的技術革命從此迅速展開。

自誕生第一個冬暖式大棚起,壽光就成了全國大棚蔬菜的“實驗田”。

而內黃全縣溫棚高效農業的面積、品種和輸出量位居中部五省第一,被農業部確定為中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中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 蔬菜大棚


在中國素有"東有壽光,西有內黃"之美譽。

此外,內黃還是全省唯一一家花生出口生產基地縣,種植有花生41萬畝,總產13.5萬噸。

種植結構的調整不是壞事,其實順應了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在2019年的內黃政府工作報告中,全文沒有提到一個“棗”字。

時代不同了,思路確實需要轉變。如果種植其他作物比種棗更有利潤,也不一定非要死盯著紅棗不放手。

最值得一提的是,即便要打文化牌,內黃也不落人後。

它是春秋時期政治家商鞅、東晉十六國時期冉魏皇帝冉閔、唐代大詩人沈佺期的故里,楚霸王項羽奪軍救趙、“破釜沉舟”之地,民族英雄岳飛童年生活成長的地方也在內黃。

三楊莊是中國發現的唯一一處保存完整、內涵豐富、價值巨大、影響深遠的大規模漢代農耕聚落遺址,是中國第一次發現漢代村莊遺址,被譽為“中國龐貝古城”。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4500年前,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帝嚳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建業、建陵於此,是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聖地,中華民族傳統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發源地,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所以,老閆們也不用惋惜。來者可追,沒準兒內黃馬上又能迎來一個高光時刻了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


初白

十竅開了九竅

豫記·河南新地標系列文章

除了棗,內黃還有啥?


鄭州 鞏義 登封

滎陽 新鄭 新密

開封 杞縣 通許 尉氏

洛陽(古代篇) 洛陽(當代篇)

洛陽(當下篇)偃師 孟津

新安 宜陽 伊川 洛寧

欒川 汝陽 平頂山 魯山

舞鋼 郟縣 葉縣 汝州

寶丰 安陽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祕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地風物”)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