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景喜劇消亡史

文丨大靜

中國電視劇若有編年史,《武林外傳》無疑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2006年1月2日,這部自帶顛覆精神的國產情景喜劇橫空出世,開播後的第10天收視率便飆升至9.49%,其大結局甚至被安排在除夕夜與央視春晚正面“剛”收視。時至今日,《武林外傳》的豆瓣評分仍停留在9.4,豆瓣網友評價其“從包裝到內在都是里程碑式的”。

時隔13年,關於《武林外傳》的集體記憶再次被喚醒。

中國情景喜劇消亡史

2月7日,00後小戲骨們出演的《天真派:武林外傳》上線,還原度極高的劇情再現了七俠鎮上發生的一個個啼笑皆非的江湖故事。隨後,喻恩泰在《聲臨其境》中的數段配音視頻登上微博熱搜,前有豬年春晚大放異彩的“佟掌櫃”閆妮,後有將《亨利五世》演繹的爐火純青的“呂秀才”,他們串連起來的,是活躍在來福客棧中一個個深入人心的經典角色:跑堂的白展堂、暴脾氣的郭芙蓉、稚拙廚子李大嘴、機靈少女莫小貝……

中國情景喜劇消亡史

《武林外傳》裡“流淌”著的,不僅是天馬行空的俠義世界,更是中國情景喜劇最輝煌鼎盛的歲月——往前是《我愛我家》《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兒女》,往後是曾陷入抄襲風波的《愛情公寓》,而所有的嬉笑怒罵、鬼馬荒誕以及被乾坤挪移至家長裡短中的暗喻和戲謔,都隨著情景喜劇黃金時代的落幕戛然而止。

中國情景喜劇的萌芽與誕生

三十年前,內地電視劇市場還是“嚴肅作品”的天下。82版的《西遊記》、84版的《武則天》、85版的《濟公》、86版的《聊齋》、87版的《紅樓夢》……幾乎所有80年代紅極一時的作品都在宏偉厚重的年代感、歷史感中穿梭前行,單就內容而言,與觀眾柴米油鹽的現實生活割裂嚴重。

中國情景喜劇消亡史

直到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上映,這部由趙寶剛、金炎執導,王朔、馮小剛、馬未都領銜編劇,葛優、呂麗萍、侯耀華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將敘事視角縮小到《人間指南》雜誌編輯部的幾名編輯身上,劇情雜糅進社會熱點話題,臺詞風格詼諧幽默,在嚴肅作品佔據C位的電視劇市場中注入了“輕喜劇”的新活力。

《編輯部的故事》的成功為中國情景喜劇的誕生鋪下了一條康莊大道。留美歸來的英達正是睥準這個時機,將在美國風靡已久的“Sitcom”引入中國,王朔則將“Sitcom”直譯為“情景喜劇”。

1993年夏天,《我愛我家》開機,現場沿襲了美式情景喜劇的佈置——一半是演員表演場地,一半是可以容納幾百人的觀眾席。英達找來寫出了《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的樑左做編劇,戲裡,傅老爺子、大兒子賈志國、媳婦和平等人演繹了北京六口之家的市井生活故事,120集劇情包羅萬象,對社會各個橫斷面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戲外,一閃而過的攝像機搖臂和觀眾後背、NG鏡頭、與劇情相輔相成的現場掌聲和笑聲成為“標誌”。

中國情景喜劇消亡史

《我愛我家》出道即登頂,創下了年度第一的收視紀錄,其臺詞造詣與戲劇內核至今難以超越。此後,英達成立“英氏影視公司”,先後推出《家和萬事興》《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候車室的故事》《地下交通站》等十餘部情景喜劇,一批經歷了劇場考驗的優秀演員和編劇誕生,“英氏”也成為情景喜劇市場的一面旗幟。

1999年10月,《630劇場》上線,該劇場由全國有線電視協作體和亞環影音製作有限公司聯合運作,是國內首個“家庭生活情景欄目劇場”,在全國近百家電視臺18:00-19:00的“下飯”時段開播,《閒人馬大姐》《中國餐館》《天才保姆》等大量優秀作品通過這個平臺曝光。情景喜劇對觀眾的吸引更甚,據公開資料,《閒人馬大姐》一上映便將該時段收視率從2%提升到7%至9%,在北京一地的收視率甚至超過12%。

情景喜劇在內容市場的地位和在觀眾群體中的號召力再難忽視。2003年底,中國首個聚焦情景劇的產業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情景劇的投入、產出、編播和廣告策略等在本次會議上被提升到產業鏈的高度上審視。

走出“家長裡短”,超越“娛樂範疇”

情景喜劇從“初生”到“展開”的過程中,由於貼近生活的、大眾的、能在小場景中將大道理解析透徹的內容更易進行劇場表現,街坊鄰里、家長裡短的故事因此脫穎而出。

中國情景喜劇消亡史

這類故事時效性不強,一方面使得情景劇不易“過時”,能不斷重播復播,另一方面,當編劇水準和演員演技參差不齊時,劇情也極易走入重複和瓶頸,陷入純粹的“娛樂範疇”。加之場景上的侷限性始終難解,甚至英達本人,此後都未能推出超越《我愛我家》的作品。

電視劇市場的變化也在同步發生,包括海外交易在內的買賣市場日趨繁榮,“黃金檔”的概念被前所未有的強化,專業的劇集製作公司崛起,各大電視臺傳統的自拍自播模式被逐步淘汰。而受內容定位、廣告招商、同業競爭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情景喜劇成為了遊離在黃金檔之外的“電視快餐”。

情景喜劇在自身範疇內的突圍,以及在整個內容市場的突圍都變得極為不易,製作方不得不對情景喜劇進行更多的“改良”和包裝。

如拍攝場景由純室內到引入“街拍”;進行本土化、方言化的嘗試,向地面頻道“進攻”,如廣東廣播電視臺在2000年推出本土情景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湖南經視在2004年推出方言劇《一家老小向前衝》;在題材上拓寬,《炊事班的故事》便以部隊生活作為故事背景;逐步減少隱喻意味強烈的橋段和鍼砭時弊的“硬核”內容,整體風格更趨輕鬆時尚,如《網蟲日記》《都市男女》《健康快車》等作品啟用了大量偶像派演員,內容也由家庭生活延伸至職場甚至互聯網。

中國情景喜劇消亡史

曾經在英氏情景喜劇中湧現的大批從業者成為了新一代的“中流砥柱”,《我愛我家》的執行導演林叢在2004年執導《家有兒女》,打下了少兒題材情景喜劇的“江山”。在《閒人馬大姐》中飾演何榕生的尚敬則成為導演,經過《向陽理髮店》《炊事班的故事》等作品的磨礪後,他與編劇寧財神聯手製作了可比肩《我愛我家》的另一部情景喜劇經典——《武林外傳》。

該劇巧妙地通過架空式的“古今錯亂”讓極難再玩出新花樣的情景喜劇煥然一新。同福客棧中洋溢的溫暖歡樂、古今梗裡滲透著的普世價值觀、無厘頭劇情和膾炙人口的臺詞等使得《武林外傳》一經推出就俘獲了大量簇擁者。情景喜劇的商業價值也在這部劇中被挖掘的淋漓盡致,據東方早報2006年發佈的一篇報道,“業內人士保守估計該劇為央視賺了將近5000萬元”,“央視廣告部人士透露,到了最後想投該劇的廣告還要走後門”。

《武林外傳》大獲成功,“尚氏”也由此成為情景喜劇市場的另一面旗幟。

中國情景喜劇消亡史

黃金時代的落幕

情景喜劇因《武林外傳》再次走入巔峰,與上次“登頂”後市場佳作迭出一派欣欣向榮景象不同的是,此次“登頂”,市場後繼乏力,遭遇了“滑鐵盧”。被網友質疑內容與《IT狂人》《老友記》《尋媽記》等美劇雷同而深陷“抄襲”風波的《愛情公寓》,成為了中國情景劇市場最後的“顏面”。

近些年來,“喜劇”在中國內容市場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觀眾對喜劇的需求也前所未有的強烈。以電影市場為例,截至目前,2019年賀歲檔票房前五的電影中,《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三部都是喜劇片,周星馳、黃渤、沈騰、王寶強等頂尖喜劇人“集體上線”。

綜藝市場的扎堆情況更甚,《歡樂喜劇人》《跨界喜劇王》《今夜百樂門》《喜劇總動員》《笑傲江湖》等一批頭部節目誕生,笑果文化、開心麻花、大腕娛樂、歡樂傳媒等專注於喜劇內容的公司也乘勢崛起。

中國情景喜劇消亡史

唯獨電視劇市場、尤其是情景喜劇市場,在這股喜劇浪潮中漸行漸遠僅在地面頻道剩下些許聲量,究其原因——回過頭看,情景喜劇在中國的出現並無“冥冥註定”般的必然性。它的萌芽與誕生與人為的“推波助瀾”有著莫大關係。無論是“英氏”、“尚氏”,還是王朔、樑左、樑天、呂小品、寧財神等人,在這股浪潮中都功不可沒。“個體功勞”使得中國情景喜劇從無到有,當優秀人才打造的優秀作品不再時,情景喜劇無可避免地由盛轉衰。

誕生之後,“低成本”始終是情景喜劇難以擺脫的標籤,大部分作品無法獲得可觀的議價空間,如《家有兒女》總編劇李建宏曾因酬勞問題與製片方產生矛盾,轉而加入提供高薪的廣東電視臺,宋丹丹等劇中演員也因劇集購買價格過低決定不再參與後續拍攝。或許也是因此,“資本”主動忽略了這塊內容“寶藏”,資本的缺位也使得能夠覆蓋全流程的行業產業鏈一直未真正形成。

更遺憾的是,情景喜劇因表現形式的特殊性,原本可以成為孕育優秀演員的“溫床”,宋丹丹、蔡明、沙溢等老戲骨,甚至張一山、楊紫等小戲骨均是從這個“窗口”走向觀眾視野。然而自始至終,情景喜劇行業都未將“造星”當成衍生產業進行規範運作。

中國情景喜劇消亡史

2003的那屆研討會上,英達曾立下宏圖大志:“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臺都有自己的情景喜劇,讓每一個觀眾在每天的任何時間,打開電視機都能找到一個情景喜劇。”不過十數載,中國情景喜劇的江湖就已趨消亡。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播至70多集時,網友們已經大發牢騷極度不耐。而曾經,《東北一家人》共計120集、《閒人馬大姐》共計267集、《都市男女》共計365集、《家有兒女》4部共計367集……那番盛況,如今也只能在回憶中重溫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