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經改編後的電影故事主線有兩條:其一是哪吒與命運鬥爭的劇情;其二則保留了陳塘關軍民與東海龍族鬥爭的劇情。龍族名義上是受命於天庭,負責看守作亂的妖獸。實際上,它們本身也是被困於在煉獄之中的妖獸。那麼,龍到底是好是壞;在中國神仙體系裡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經改編後的電影故事主線有兩條:其一是哪吒與命運鬥爭的劇情;其二則保留了陳塘關軍民與東海龍族鬥爭的劇情。龍族名義上是受命於天庭,負責看守作亂的妖獸。實際上,它們本身也是被困於在煉獄之中的妖獸。那麼,龍到底是好是壞;在中國神仙體系裡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之魔童降世》東海龍王海報。

五方龍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禮記·禮運》中,龍就和鱗、鳳、龜一起被稱作四靈。龍的歷來有不同說法,從《左傳》提到“豢龍氏”和“御龍氏”兩個氏族來看,龍的原型很可能是揚子鱷、蜥蜴、蛇等水生動物。先秦文獻認為龍和水有關,《左傳》稱:“龍,水物也。”東漢應劭也認為,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就是因為要避免水生動物的傷害。

既然龍是水物,那麼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領,成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商代有種叫“瓏”的玉,用於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龍形花紋。《說文解字》解釋道:“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殷墟甲骨卜辭中的“作龍于田”,是一種造龍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條龍在田裡,藉此以求雨。我們熟悉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裡面的東海龍王也是負責降雨的,百姓就是為了祈雨才不斷地上祭品。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經改編後的電影故事主線有兩條:其一是哪吒與命運鬥爭的劇情;其二則保留了陳塘關軍民與東海龍族鬥爭的劇情。龍族名義上是受命於天庭,負責看守作亂的妖獸。實際上,它們本身也是被困於在煉獄之中的妖獸。那麼,龍到底是好是壞;在中國神仙體系裡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之魔童降世》東海龍王海報。

五方龍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禮記·禮運》中,龍就和鱗、鳳、龜一起被稱作四靈。龍的歷來有不同說法,從《左傳》提到“豢龍氏”和“御龍氏”兩個氏族來看,龍的原型很可能是揚子鱷、蜥蜴、蛇等水生動物。先秦文獻認為龍和水有關,《左傳》稱:“龍,水物也。”東漢應劭也認為,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就是因為要避免水生動物的傷害。

既然龍是水物,那麼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領,成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商代有種叫“瓏”的玉,用於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龍形花紋。《說文解字》解釋道:“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殷墟甲骨卜辭中的“作龍于田”,是一種造龍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條龍在田裡,藉此以求雨。我們熟悉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裡面的東海龍王也是負責降雨的,百姓就是為了祈雨才不斷地上祭品。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鬧海》百姓向四海龍王求雨。

西漢時期,我國有了求雨的完整記載,並首次提到了五方龍神。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提到了“五龍招雨”法,具體如下:

“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鄉……夏求雨……以丙刃日為大赤龍一,長七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六,各長三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季夏……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四,各長二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秋……以庚辛日為大白龍一,長九丈,居中央,為小龍八,各長四丈五尺,於西方,皆西鄉……冬……以壬癸日為大黑龍一,長六丈,居中央,又為小龍五,各長三丈,於北方,皆北鄉。”

《春秋繁露·求雨》裡的大龍都是居中的,五方龍神並未和顏色一一對應。直到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把五方和五色結合了起來,“五帝者, 東方青帝靈威揚,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黃帝含樞紐,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紀。” 後來,這個理論也影響了龍神的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赤龍、中央黃龍、西方白龍、北方黑龍的固定說法。

為什麼五方要各有一條龍來守護,而不是一條龍守護呢?這和我國古代“神靈不越界”傳統觀念有關。“神靈不越界”其實源於現實中的先秦封建制,《禮記·王制》提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按照這個理論體系,不但公、侯、伯、子、男、附庸有領地限制,就連天子(周王)也有限制。這個理論體系也用在了神身上。

《王制》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就像天子和諸侯只能管理自己的封域,神衹也有他們自己的領地,不得越界。我們所熟悉的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如此,除了有四海龍王這類大領地龍王,還有涇河龍王、碧波譚龍王、井龍王等形形色色的小領地龍王。它們是龐大的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龍族數量也是非常之多,每條龍捐出一片最硬的鱗片,就可以組成萬鱗甲。


那伽龍王

中國的龍起初是作為神而尊崇的,並沒有“王”的頭銜。它們只是瑞獸,是神仙或帝王乘坐的坐騎。龍王這個概念是佛教東傳而產生的。龍是中華固有概念,龍王則是佛經翻譯首創。佛經上說天上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那伽職責與中國龍相仿,形態又相似,故被佛經的翻譯者譯成了“龍”。日本知名動畫片《鎧傳:武士軍團/魔神壇鬥士》裡的毒魔將那唖挫(Naaza)和《天空戰記》裡的龍王龍馬原型其實都是印度的龍王那伽。

佛教中的“天”,梵文Deva,音譯為“提婆”。其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在人之上的生命體,即“天神”。二是指這些生命體生活的環境,佛教諸天。佛教中的神和護法都生活在諸天之中。這些護法當然也包括天龍八部中的龍眾。佛教早期經典《法華經》提到,龍眾中有八大龍王,以它們為首。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經改編後的電影故事主線有兩條:其一是哪吒與命運鬥爭的劇情;其二則保留了陳塘關軍民與東海龍族鬥爭的劇情。龍族名義上是受命於天庭,負責看守作亂的妖獸。實際上,它們本身也是被困於在煉獄之中的妖獸。那麼,龍到底是好是壞;在中國神仙體系裡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之魔童降世》東海龍王海報。

五方龍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禮記·禮運》中,龍就和鱗、鳳、龜一起被稱作四靈。龍的歷來有不同說法,從《左傳》提到“豢龍氏”和“御龍氏”兩個氏族來看,龍的原型很可能是揚子鱷、蜥蜴、蛇等水生動物。先秦文獻認為龍和水有關,《左傳》稱:“龍,水物也。”東漢應劭也認為,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就是因為要避免水生動物的傷害。

既然龍是水物,那麼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領,成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商代有種叫“瓏”的玉,用於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龍形花紋。《說文解字》解釋道:“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殷墟甲骨卜辭中的“作龍于田”,是一種造龍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條龍在田裡,藉此以求雨。我們熟悉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裡面的東海龍王也是負責降雨的,百姓就是為了祈雨才不斷地上祭品。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鬧海》百姓向四海龍王求雨。

西漢時期,我國有了求雨的完整記載,並首次提到了五方龍神。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提到了“五龍招雨”法,具體如下:

“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鄉……夏求雨……以丙刃日為大赤龍一,長七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六,各長三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季夏……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四,各長二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秋……以庚辛日為大白龍一,長九丈,居中央,為小龍八,各長四丈五尺,於西方,皆西鄉……冬……以壬癸日為大黑龍一,長六丈,居中央,又為小龍五,各長三丈,於北方,皆北鄉。”

《春秋繁露·求雨》裡的大龍都是居中的,五方龍神並未和顏色一一對應。直到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把五方和五色結合了起來,“五帝者, 東方青帝靈威揚,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黃帝含樞紐,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紀。” 後來,這個理論也影響了龍神的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赤龍、中央黃龍、西方白龍、北方黑龍的固定說法。

為什麼五方要各有一條龍來守護,而不是一條龍守護呢?這和我國古代“神靈不越界”傳統觀念有關。“神靈不越界”其實源於現實中的先秦封建制,《禮記·王制》提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按照這個理論體系,不但公、侯、伯、子、男、附庸有領地限制,就連天子(周王)也有限制。這個理論體系也用在了神身上。

《王制》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就像天子和諸侯只能管理自己的封域,神衹也有他們自己的領地,不得越界。我們所熟悉的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如此,除了有四海龍王這類大領地龍王,還有涇河龍王、碧波譚龍王、井龍王等形形色色的小領地龍王。它們是龐大的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龍族數量也是非常之多,每條龍捐出一片最硬的鱗片,就可以組成萬鱗甲。


那伽龍王

中國的龍起初是作為神而尊崇的,並沒有“王”的頭銜。它們只是瑞獸,是神仙或帝王乘坐的坐騎。龍王這個概念是佛教東傳而產生的。龍是中華固有概念,龍王則是佛經翻譯首創。佛經上說天上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那伽職責與中國龍相仿,形態又相似,故被佛經的翻譯者譯成了“龍”。日本知名動畫片《鎧傳:武士軍團/魔神壇鬥士》裡的毒魔將那唖挫(Naaza)和《天空戰記》裡的龍王龍馬原型其實都是印度的龍王那伽。

佛教中的“天”,梵文Deva,音譯為“提婆”。其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在人之上的生命體,即“天神”。二是指這些生命體生活的環境,佛教諸天。佛教中的神和護法都生活在諸天之中。這些護法當然也包括天龍八部中的龍眾。佛教早期經典《法華經》提到,龍眾中有八大龍王,以它們為首。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法華經》八大龍王。

八大龍王中有一龍王影響了中國的龍王文化,他就是海龍王娑伽羅龍王,為二十諸天之一。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登場的八歲龍女是娑伽羅的第三王女“善女龍王”。她被空海帶到日本後,稱之為清瀧權現(青龍權現)。龍宮同樣也是佛教帶來的,它指龍王在海中的居所,是龍王以神力所化的宮殿,為現世佛法隱沒時龍王護持財寶、經卷之所在。《大法炬陀羅尼經》提及:“大海水深八萬四千又旬,其下乃有諸龍宮殿住所及阿修羅迦樓羅等宮殿住處。”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經改編後的電影故事主線有兩條:其一是哪吒與命運鬥爭的劇情;其二則保留了陳塘關軍民與東海龍族鬥爭的劇情。龍族名義上是受命於天庭,負責看守作亂的妖獸。實際上,它們本身也是被困於在煉獄之中的妖獸。那麼,龍到底是好是壞;在中國神仙體系裡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之魔童降世》東海龍王海報。

五方龍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禮記·禮運》中,龍就和鱗、鳳、龜一起被稱作四靈。龍的歷來有不同說法,從《左傳》提到“豢龍氏”和“御龍氏”兩個氏族來看,龍的原型很可能是揚子鱷、蜥蜴、蛇等水生動物。先秦文獻認為龍和水有關,《左傳》稱:“龍,水物也。”東漢應劭也認為,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就是因為要避免水生動物的傷害。

既然龍是水物,那麼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領,成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商代有種叫“瓏”的玉,用於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龍形花紋。《說文解字》解釋道:“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殷墟甲骨卜辭中的“作龍于田”,是一種造龍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條龍在田裡,藉此以求雨。我們熟悉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裡面的東海龍王也是負責降雨的,百姓就是為了祈雨才不斷地上祭品。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鬧海》百姓向四海龍王求雨。

西漢時期,我國有了求雨的完整記載,並首次提到了五方龍神。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提到了“五龍招雨”法,具體如下:

“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鄉……夏求雨……以丙刃日為大赤龍一,長七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六,各長三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季夏……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四,各長二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秋……以庚辛日為大白龍一,長九丈,居中央,為小龍八,各長四丈五尺,於西方,皆西鄉……冬……以壬癸日為大黑龍一,長六丈,居中央,又為小龍五,各長三丈,於北方,皆北鄉。”

《春秋繁露·求雨》裡的大龍都是居中的,五方龍神並未和顏色一一對應。直到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把五方和五色結合了起來,“五帝者, 東方青帝靈威揚,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黃帝含樞紐,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紀。” 後來,這個理論也影響了龍神的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赤龍、中央黃龍、西方白龍、北方黑龍的固定說法。

為什麼五方要各有一條龍來守護,而不是一條龍守護呢?這和我國古代“神靈不越界”傳統觀念有關。“神靈不越界”其實源於現實中的先秦封建制,《禮記·王制》提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按照這個理論體系,不但公、侯、伯、子、男、附庸有領地限制,就連天子(周王)也有限制。這個理論體系也用在了神身上。

《王制》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就像天子和諸侯只能管理自己的封域,神衹也有他們自己的領地,不得越界。我們所熟悉的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如此,除了有四海龍王這類大領地龍王,還有涇河龍王、碧波譚龍王、井龍王等形形色色的小領地龍王。它們是龐大的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龍族數量也是非常之多,每條龍捐出一片最硬的鱗片,就可以組成萬鱗甲。


那伽龍王

中國的龍起初是作為神而尊崇的,並沒有“王”的頭銜。它們只是瑞獸,是神仙或帝王乘坐的坐騎。龍王這個概念是佛教東傳而產生的。龍是中華固有概念,龍王則是佛經翻譯首創。佛經上說天上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那伽職責與中國龍相仿,形態又相似,故被佛經的翻譯者譯成了“龍”。日本知名動畫片《鎧傳:武士軍團/魔神壇鬥士》裡的毒魔將那唖挫(Naaza)和《天空戰記》裡的龍王龍馬原型其實都是印度的龍王那伽。

佛教中的“天”,梵文Deva,音譯為“提婆”。其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在人之上的生命體,即“天神”。二是指這些生命體生活的環境,佛教諸天。佛教中的神和護法都生活在諸天之中。這些護法當然也包括天龍八部中的龍眾。佛教早期經典《法華經》提到,龍眾中有八大龍王,以它們為首。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法華經》八大龍王。

八大龍王中有一龍王影響了中國的龍王文化,他就是海龍王娑伽羅龍王,為二十諸天之一。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登場的八歲龍女是娑伽羅的第三王女“善女龍王”。她被空海帶到日本後,稱之為清瀧權現(青龍權現)。龍宮同樣也是佛教帶來的,它指龍王在海中的居所,是龍王以神力所化的宮殿,為現世佛法隱沒時龍王護持財寶、經卷之所在。《大法炬陀羅尼經》提及:“大海水深八萬四千又旬,其下乃有諸龍宮殿住所及阿修羅迦樓羅等宮殿住處。”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娑伽羅龍王。

佛教“龍王”僅僅是中國化的詞彙,並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但它逐步融入了中國文化。中國的龍本是動物形,人形龍是佛教傳入後而出現的。敦煌壁畫中的五頭龍王為人身人面,頭出五蛇,就是佛教傳入的龍王。唐代張說《樑四公記》中首次出現了人形龍王與人形龍女,並逐漸將他們的形象進行了本土化。《許漢陽》海龍王諸龍女“杳如神仙”,《西遊記》中有著一頭黑長直秀髮的龍女完全是中國女性的妝扮。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經改編後的電影故事主線有兩條:其一是哪吒與命運鬥爭的劇情;其二則保留了陳塘關軍民與東海龍族鬥爭的劇情。龍族名義上是受命於天庭,負責看守作亂的妖獸。實際上,它們本身也是被困於在煉獄之中的妖獸。那麼,龍到底是好是壞;在中國神仙體系裡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之魔童降世》東海龍王海報。

五方龍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禮記·禮運》中,龍就和鱗、鳳、龜一起被稱作四靈。龍的歷來有不同說法,從《左傳》提到“豢龍氏”和“御龍氏”兩個氏族來看,龍的原型很可能是揚子鱷、蜥蜴、蛇等水生動物。先秦文獻認為龍和水有關,《左傳》稱:“龍,水物也。”東漢應劭也認為,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就是因為要避免水生動物的傷害。

既然龍是水物,那麼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領,成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商代有種叫“瓏”的玉,用於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龍形花紋。《說文解字》解釋道:“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殷墟甲骨卜辭中的“作龍于田”,是一種造龍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條龍在田裡,藉此以求雨。我們熟悉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裡面的東海龍王也是負責降雨的,百姓就是為了祈雨才不斷地上祭品。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鬧海》百姓向四海龍王求雨。

西漢時期,我國有了求雨的完整記載,並首次提到了五方龍神。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提到了“五龍招雨”法,具體如下:

“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鄉……夏求雨……以丙刃日為大赤龍一,長七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六,各長三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季夏……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四,各長二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秋……以庚辛日為大白龍一,長九丈,居中央,為小龍八,各長四丈五尺,於西方,皆西鄉……冬……以壬癸日為大黑龍一,長六丈,居中央,又為小龍五,各長三丈,於北方,皆北鄉。”

《春秋繁露·求雨》裡的大龍都是居中的,五方龍神並未和顏色一一對應。直到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把五方和五色結合了起來,“五帝者, 東方青帝靈威揚,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黃帝含樞紐,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紀。” 後來,這個理論也影響了龍神的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赤龍、中央黃龍、西方白龍、北方黑龍的固定說法。

為什麼五方要各有一條龍來守護,而不是一條龍守護呢?這和我國古代“神靈不越界”傳統觀念有關。“神靈不越界”其實源於現實中的先秦封建制,《禮記·王制》提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按照這個理論體系,不但公、侯、伯、子、男、附庸有領地限制,就連天子(周王)也有限制。這個理論體系也用在了神身上。

《王制》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就像天子和諸侯只能管理自己的封域,神衹也有他們自己的領地,不得越界。我們所熟悉的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如此,除了有四海龍王這類大領地龍王,還有涇河龍王、碧波譚龍王、井龍王等形形色色的小領地龍王。它們是龐大的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龍族數量也是非常之多,每條龍捐出一片最硬的鱗片,就可以組成萬鱗甲。


那伽龍王

中國的龍起初是作為神而尊崇的,並沒有“王”的頭銜。它們只是瑞獸,是神仙或帝王乘坐的坐騎。龍王這個概念是佛教東傳而產生的。龍是中華固有概念,龍王則是佛經翻譯首創。佛經上說天上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那伽職責與中國龍相仿,形態又相似,故被佛經的翻譯者譯成了“龍”。日本知名動畫片《鎧傳:武士軍團/魔神壇鬥士》裡的毒魔將那唖挫(Naaza)和《天空戰記》裡的龍王龍馬原型其實都是印度的龍王那伽。

佛教中的“天”,梵文Deva,音譯為“提婆”。其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在人之上的生命體,即“天神”。二是指這些生命體生活的環境,佛教諸天。佛教中的神和護法都生活在諸天之中。這些護法當然也包括天龍八部中的龍眾。佛教早期經典《法華經》提到,龍眾中有八大龍王,以它們為首。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法華經》八大龍王。

八大龍王中有一龍王影響了中國的龍王文化,他就是海龍王娑伽羅龍王,為二十諸天之一。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登場的八歲龍女是娑伽羅的第三王女“善女龍王”。她被空海帶到日本後,稱之為清瀧權現(青龍權現)。龍宮同樣也是佛教帶來的,它指龍王在海中的居所,是龍王以神力所化的宮殿,為現世佛法隱沒時龍王護持財寶、經卷之所在。《大法炬陀羅尼經》提及:“大海水深八萬四千又旬,其下乃有諸龍宮殿住所及阿修羅迦樓羅等宮殿住處。”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娑伽羅龍王。

佛教“龍王”僅僅是中國化的詞彙,並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但它逐步融入了中國文化。中國的龍本是動物形,人形龍是佛教傳入後而出現的。敦煌壁畫中的五頭龍王為人身人面,頭出五蛇,就是佛教傳入的龍王。唐代張說《樑四公記》中首次出現了人形龍王與人形龍女,並逐漸將他們的形象進行了本土化。《許漢陽》海龍王諸龍女“杳如神仙”,《西遊記》中有著一頭黑長直秀髮的龍女完全是中國女性的妝扮。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西遊記》中的龍女形象(左)。

在本土化之風的影響下,中國佛經也將印度龍王逐漸與中國原有的五方龍神融為了一體。佛經《佛說灌頂神咒經》第九《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中記載佛教的五方龍王為:“東方青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阿修訶……南方赤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頭化。……西方白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訶樓薩叉提……北方黑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業提婁……中央黃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闍羅波提……”後人考證,此經並非印度佛教經典,其實是中國佛教徒的作品,附會借鑑了中國五方龍神的傳統文化。

四海龍王

佛教對中國龍文化的另一點重要影響,就是成為傳說中四海的海神。上古中國認為四海包圍著九州,《詩經》《尚書》都提到了四海。《大戴禮記·五帝德》還記載顓頊帝“乘龍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四海各有一位神祗守護, 《山海經》認為他們分別是東海禺虢、西海弇茲、南海不廷胡餘、北海禺強。受佛教影響,中國的四海海神也變成了四海龍王。

四海龍王的演變有個標誌性事件,就是官方正式冊封四海龍神為龍王。盛唐是我國佛教的興盛期,也是海運的興起之始。《舊唐書》提到天寶十年(751年)正月,唐玄宗封四海龍王為王,分別是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西海廣潤王、北海廣澤王。東海龍王原型即佛教的娑竭羅龍王。四海龍王又與五方中的對應方位顏色和本領相結合,就形成了《哪吒鬧海》中的四海龍王形象。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經改編後的電影故事主線有兩條:其一是哪吒與命運鬥爭的劇情;其二則保留了陳塘關軍民與東海龍族鬥爭的劇情。龍族名義上是受命於天庭,負責看守作亂的妖獸。實際上,它們本身也是被困於在煉獄之中的妖獸。那麼,龍到底是好是壞;在中國神仙體系裡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之魔童降世》東海龍王海報。

五方龍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禮記·禮運》中,龍就和鱗、鳳、龜一起被稱作四靈。龍的歷來有不同說法,從《左傳》提到“豢龍氏”和“御龍氏”兩個氏族來看,龍的原型很可能是揚子鱷、蜥蜴、蛇等水生動物。先秦文獻認為龍和水有關,《左傳》稱:“龍,水物也。”東漢應劭也認為,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就是因為要避免水生動物的傷害。

既然龍是水物,那麼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領,成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商代有種叫“瓏”的玉,用於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龍形花紋。《說文解字》解釋道:“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殷墟甲骨卜辭中的“作龍于田”,是一種造龍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條龍在田裡,藉此以求雨。我們熟悉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裡面的東海龍王也是負責降雨的,百姓就是為了祈雨才不斷地上祭品。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鬧海》百姓向四海龍王求雨。

西漢時期,我國有了求雨的完整記載,並首次提到了五方龍神。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提到了“五龍招雨”法,具體如下:

“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鄉……夏求雨……以丙刃日為大赤龍一,長七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六,各長三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季夏……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四,各長二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秋……以庚辛日為大白龍一,長九丈,居中央,為小龍八,各長四丈五尺,於西方,皆西鄉……冬……以壬癸日為大黑龍一,長六丈,居中央,又為小龍五,各長三丈,於北方,皆北鄉。”

《春秋繁露·求雨》裡的大龍都是居中的,五方龍神並未和顏色一一對應。直到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把五方和五色結合了起來,“五帝者, 東方青帝靈威揚,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黃帝含樞紐,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紀。” 後來,這個理論也影響了龍神的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赤龍、中央黃龍、西方白龍、北方黑龍的固定說法。

為什麼五方要各有一條龍來守護,而不是一條龍守護呢?這和我國古代“神靈不越界”傳統觀念有關。“神靈不越界”其實源於現實中的先秦封建制,《禮記·王制》提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按照這個理論體系,不但公、侯、伯、子、男、附庸有領地限制,就連天子(周王)也有限制。這個理論體系也用在了神身上。

《王制》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就像天子和諸侯只能管理自己的封域,神衹也有他們自己的領地,不得越界。我們所熟悉的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如此,除了有四海龍王這類大領地龍王,還有涇河龍王、碧波譚龍王、井龍王等形形色色的小領地龍王。它們是龐大的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龍族數量也是非常之多,每條龍捐出一片最硬的鱗片,就可以組成萬鱗甲。


那伽龍王

中國的龍起初是作為神而尊崇的,並沒有“王”的頭銜。它們只是瑞獸,是神仙或帝王乘坐的坐騎。龍王這個概念是佛教東傳而產生的。龍是中華固有概念,龍王則是佛經翻譯首創。佛經上說天上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那伽職責與中國龍相仿,形態又相似,故被佛經的翻譯者譯成了“龍”。日本知名動畫片《鎧傳:武士軍團/魔神壇鬥士》裡的毒魔將那唖挫(Naaza)和《天空戰記》裡的龍王龍馬原型其實都是印度的龍王那伽。

佛教中的“天”,梵文Deva,音譯為“提婆”。其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在人之上的生命體,即“天神”。二是指這些生命體生活的環境,佛教諸天。佛教中的神和護法都生活在諸天之中。這些護法當然也包括天龍八部中的龍眾。佛教早期經典《法華經》提到,龍眾中有八大龍王,以它們為首。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法華經》八大龍王。

八大龍王中有一龍王影響了中國的龍王文化,他就是海龍王娑伽羅龍王,為二十諸天之一。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登場的八歲龍女是娑伽羅的第三王女“善女龍王”。她被空海帶到日本後,稱之為清瀧權現(青龍權現)。龍宮同樣也是佛教帶來的,它指龍王在海中的居所,是龍王以神力所化的宮殿,為現世佛法隱沒時龍王護持財寶、經卷之所在。《大法炬陀羅尼經》提及:“大海水深八萬四千又旬,其下乃有諸龍宮殿住所及阿修羅迦樓羅等宮殿住處。”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娑伽羅龍王。

佛教“龍王”僅僅是中國化的詞彙,並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但它逐步融入了中國文化。中國的龍本是動物形,人形龍是佛教傳入後而出現的。敦煌壁畫中的五頭龍王為人身人面,頭出五蛇,就是佛教傳入的龍王。唐代張說《樑四公記》中首次出現了人形龍王與人形龍女,並逐漸將他們的形象進行了本土化。《許漢陽》海龍王諸龍女“杳如神仙”,《西遊記》中有著一頭黑長直秀髮的龍女完全是中國女性的妝扮。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西遊記》中的龍女形象(左)。

在本土化之風的影響下,中國佛經也將印度龍王逐漸與中國原有的五方龍神融為了一體。佛經《佛說灌頂神咒經》第九《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中記載佛教的五方龍王為:“東方青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阿修訶……南方赤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頭化。……西方白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訶樓薩叉提……北方黑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業提婁……中央黃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闍羅波提……”後人考證,此經並非印度佛教經典,其實是中國佛教徒的作品,附會借鑑了中國五方龍神的傳統文化。

四海龍王

佛教對中國龍文化的另一點重要影響,就是成為傳說中四海的海神。上古中國認為四海包圍著九州,《詩經》《尚書》都提到了四海。《大戴禮記·五帝德》還記載顓頊帝“乘龍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四海各有一位神祗守護, 《山海經》認為他們分別是東海禺虢、西海弇茲、南海不廷胡餘、北海禺強。受佛教影響,中國的四海海神也變成了四海龍王。

四海龍王的演變有個標誌性事件,就是官方正式冊封四海龍神為龍王。盛唐是我國佛教的興盛期,也是海運的興起之始。《舊唐書》提到天寶十年(751年)正月,唐玄宗封四海龍王為王,分別是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西海廣潤王、北海廣澤王。東海龍王原型即佛教的娑竭羅龍王。四海龍王又與五方中的對應方位顏色和本領相結合,就形成了《哪吒鬧海》中的四海龍王形象。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四海龍王詳細資料。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龍王形像,多是龍首人身,顯靈時才會現出龍形真身。徐兢在明州定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東海龍王廟拜祭龍王時,也曾提到“神物出現,狀如蜥蜴,實東海龍君也”(《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經改編後的電影故事主線有兩條:其一是哪吒與命運鬥爭的劇情;其二則保留了陳塘關軍民與東海龍族鬥爭的劇情。龍族名義上是受命於天庭,負責看守作亂的妖獸。實際上,它們本身也是被困於在煉獄之中的妖獸。那麼,龍到底是好是壞;在中國神仙體系裡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之魔童降世》東海龍王海報。

五方龍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禮記·禮運》中,龍就和鱗、鳳、龜一起被稱作四靈。龍的歷來有不同說法,從《左傳》提到“豢龍氏”和“御龍氏”兩個氏族來看,龍的原型很可能是揚子鱷、蜥蜴、蛇等水生動物。先秦文獻認為龍和水有關,《左傳》稱:“龍,水物也。”東漢應劭也認為,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就是因為要避免水生動物的傷害。

既然龍是水物,那麼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領,成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商代有種叫“瓏”的玉,用於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龍形花紋。《說文解字》解釋道:“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殷墟甲骨卜辭中的“作龍于田”,是一種造龍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條龍在田裡,藉此以求雨。我們熟悉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裡面的東海龍王也是負責降雨的,百姓就是為了祈雨才不斷地上祭品。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鬧海》百姓向四海龍王求雨。

西漢時期,我國有了求雨的完整記載,並首次提到了五方龍神。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提到了“五龍招雨”法,具體如下:

“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鄉……夏求雨……以丙刃日為大赤龍一,長七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六,各長三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季夏……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四,各長二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秋……以庚辛日為大白龍一,長九丈,居中央,為小龍八,各長四丈五尺,於西方,皆西鄉……冬……以壬癸日為大黑龍一,長六丈,居中央,又為小龍五,各長三丈,於北方,皆北鄉。”

《春秋繁露·求雨》裡的大龍都是居中的,五方龍神並未和顏色一一對應。直到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把五方和五色結合了起來,“五帝者, 東方青帝靈威揚,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黃帝含樞紐,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紀。” 後來,這個理論也影響了龍神的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赤龍、中央黃龍、西方白龍、北方黑龍的固定說法。

為什麼五方要各有一條龍來守護,而不是一條龍守護呢?這和我國古代“神靈不越界”傳統觀念有關。“神靈不越界”其實源於現實中的先秦封建制,《禮記·王制》提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按照這個理論體系,不但公、侯、伯、子、男、附庸有領地限制,就連天子(周王)也有限制。這個理論體系也用在了神身上。

《王制》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就像天子和諸侯只能管理自己的封域,神衹也有他們自己的領地,不得越界。我們所熟悉的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如此,除了有四海龍王這類大領地龍王,還有涇河龍王、碧波譚龍王、井龍王等形形色色的小領地龍王。它們是龐大的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龍族數量也是非常之多,每條龍捐出一片最硬的鱗片,就可以組成萬鱗甲。


那伽龍王

中國的龍起初是作為神而尊崇的,並沒有“王”的頭銜。它們只是瑞獸,是神仙或帝王乘坐的坐騎。龍王這個概念是佛教東傳而產生的。龍是中華固有概念,龍王則是佛經翻譯首創。佛經上說天上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那伽職責與中國龍相仿,形態又相似,故被佛經的翻譯者譯成了“龍”。日本知名動畫片《鎧傳:武士軍團/魔神壇鬥士》裡的毒魔將那唖挫(Naaza)和《天空戰記》裡的龍王龍馬原型其實都是印度的龍王那伽。

佛教中的“天”,梵文Deva,音譯為“提婆”。其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在人之上的生命體,即“天神”。二是指這些生命體生活的環境,佛教諸天。佛教中的神和護法都生活在諸天之中。這些護法當然也包括天龍八部中的龍眾。佛教早期經典《法華經》提到,龍眾中有八大龍王,以它們為首。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法華經》八大龍王。

八大龍王中有一龍王影響了中國的龍王文化,他就是海龍王娑伽羅龍王,為二十諸天之一。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登場的八歲龍女是娑伽羅的第三王女“善女龍王”。她被空海帶到日本後,稱之為清瀧權現(青龍權現)。龍宮同樣也是佛教帶來的,它指龍王在海中的居所,是龍王以神力所化的宮殿,為現世佛法隱沒時龍王護持財寶、經卷之所在。《大法炬陀羅尼經》提及:“大海水深八萬四千又旬,其下乃有諸龍宮殿住所及阿修羅迦樓羅等宮殿住處。”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娑伽羅龍王。

佛教“龍王”僅僅是中國化的詞彙,並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但它逐步融入了中國文化。中國的龍本是動物形,人形龍是佛教傳入後而出現的。敦煌壁畫中的五頭龍王為人身人面,頭出五蛇,就是佛教傳入的龍王。唐代張說《樑四公記》中首次出現了人形龍王與人形龍女,並逐漸將他們的形象進行了本土化。《許漢陽》海龍王諸龍女“杳如神仙”,《西遊記》中有著一頭黑長直秀髮的龍女完全是中國女性的妝扮。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西遊記》中的龍女形象(左)。

在本土化之風的影響下,中國佛經也將印度龍王逐漸與中國原有的五方龍神融為了一體。佛經《佛說灌頂神咒經》第九《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中記載佛教的五方龍王為:“東方青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阿修訶……南方赤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頭化。……西方白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訶樓薩叉提……北方黑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業提婁……中央黃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闍羅波提……”後人考證,此經並非印度佛教經典,其實是中國佛教徒的作品,附會借鑑了中國五方龍神的傳統文化。

四海龍王

佛教對中國龍文化的另一點重要影響,就是成為傳說中四海的海神。上古中國認為四海包圍著九州,《詩經》《尚書》都提到了四海。《大戴禮記·五帝德》還記載顓頊帝“乘龍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四海各有一位神祗守護, 《山海經》認為他們分別是東海禺虢、西海弇茲、南海不廷胡餘、北海禺強。受佛教影響,中國的四海海神也變成了四海龍王。

四海龍王的演變有個標誌性事件,就是官方正式冊封四海龍神為龍王。盛唐是我國佛教的興盛期,也是海運的興起之始。《舊唐書》提到天寶十年(751年)正月,唐玄宗封四海龍王為王,分別是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西海廣潤王、北海廣澤王。東海龍王原型即佛教的娑竭羅龍王。四海龍王又與五方中的對應方位顏色和本領相結合,就形成了《哪吒鬧海》中的四海龍王形象。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四海龍王詳細資料。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龍王形像,多是龍首人身,顯靈時才會現出龍形真身。徐兢在明州定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東海龍王廟拜祭龍王時,也曾提到“神物出現,狀如蜥蜴,實東海龍君也”(《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鬧海》東海龍王人形。

明代以來,四海龍王傳說日漸成型,幾部重要神話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都有四海龍族的故事。龍的形象卻從上古的正面形象變成了負面形象,地位不高,遭遇悽慘。四海龍王的妹夫涇河龍王因下錯雨被魏徵砍頭。唐太宗未能阻止魏徵夢中殺涇河龍王,後在夢中受到它的驚嚇,於是引出派遣唐僧取經的故事。蟠桃會上的菜,甚至有“龍肝和鳳髓”。

第四十三回中,涇河龍王的兒子鼉龍佔了河神的宮殿。河神告到西海龍王處,龍王拒絕接收河神的狀子,包庇外甥。當孫悟空興師問罪之時,龍王嚇得慌忙跪下,“魂飛魄散”。碧波潭萬聖龍王則被孫悟空幾乎滅門。

東海龍王家族悲慘的故事還不限於《西遊記》,《封神演義》中三太子敖丙被哪吒抽筋。《八仙過海》中七子花龍被八仙所滅。如此看來,被唐僧騎的小白龍(本身是西海龍王三太子敖烈),最終修成正果成為八部天龍廣利菩薩,算是結局良好的另類了。

《西遊記》中西海龍王還向孫悟空解釋“龍生九種,九種各別”,它妹妹生有九個兒子小黃龍,驪龍,青背龍,赤髯龍,徒勞龍,穩獸龍,敬仲龍,蜃龍,小鼉龍。書上還提到了蟒龍、倚海龍、冷龍、火龍、蛟龍。我們可以看到,龍族的血統並不純。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龍,是因為古人認為龍性至淫。早在《西遊記》之前,大文豪李東陽《懷麓堂集》就提到了“龍生九子不成龍”的現象,九子分別為:老大囚牛、老二睚眥、老三嘲風、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贔屓、老七狴犴、老八負屓、老九螭吻。

"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經改編後的電影故事主線有兩條:其一是哪吒與命運鬥爭的劇情;其二則保留了陳塘關軍民與東海龍族鬥爭的劇情。龍族名義上是受命於天庭,負責看守作亂的妖獸。實際上,它們本身也是被困於在煉獄之中的妖獸。那麼,龍到底是好是壞;在中國神仙體系裡的地位是高是低呢?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之魔童降世》東海龍王海報。

五方龍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禮記·禮運》中,龍就和鱗、鳳、龜一起被稱作四靈。龍的歷來有不同說法,從《左傳》提到“豢龍氏”和“御龍氏”兩個氏族來看,龍的原型很可能是揚子鱷、蜥蜴、蛇等水生動物。先秦文獻認為龍和水有關,《左傳》稱:“龍,水物也。”東漢應劭也認為,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也”,就是因為要避免水生動物的傷害。

既然龍是水物,那麼它就有了降雨的本領,成為古人崇拜的重要神祗。商代有種叫“瓏”的玉,用於大旱求雨,上面即刻有龍形花紋。《說文解字》解釋道:“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殷墟甲骨卜辭中的“作龍于田”,是一種造龍求雨法:用泥士沙石等材料做一條龍在田裡,藉此以求雨。我們熟悉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裡面的東海龍王也是負責降雨的,百姓就是為了祈雨才不斷地上祭品。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鬧海》百姓向四海龍王求雨。

西漢時期,我國有了求雨的完整記載,並首次提到了五方龍神。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提到了“五龍招雨”法,具體如下:

“春旱求雨…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央,為小龍七,各長四丈,於東方,皆東鄉……夏求雨……以丙刃日為大赤龍一,長七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六,各長三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季夏……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四,各長二丈五尺,於南方,皆南鄉……秋……以庚辛日為大白龍一,長九丈,居中央,為小龍八,各長四丈五尺,於西方,皆西鄉……冬……以壬癸日為大黑龍一,長六丈,居中央,又為小龍五,各長三丈,於北方,皆北鄉。”

《春秋繁露·求雨》裡的大龍都是居中的,五方龍神並未和顏色一一對應。直到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把五方和五色結合了起來,“五帝者, 東方青帝靈威揚, 南方赤帝赤熛怒, 中央黃帝含樞紐, 西方白帝白招拒, 北方黑帝汁光紀。” 後來,這個理論也影響了龍神的顏色,形成了東方青龍、南方赤龍、中央黃龍、西方白龍、北方黑龍的固定說法。

為什麼五方要各有一條龍來守護,而不是一條龍守護呢?這和我國古代“神靈不越界”傳統觀念有關。“神靈不越界”其實源於現實中的先秦封建制,《禮記·王制》提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按照這個理論體系,不但公、侯、伯、子、男、附庸有領地限制,就連天子(周王)也有限制。這個理論體系也用在了神身上。

《王制》又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就像天子和諸侯只能管理自己的封域,神衹也有他們自己的領地,不得越界。我們所熟悉的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就是如此,除了有四海龍王這類大領地龍王,還有涇河龍王、碧波譚龍王、井龍王等形形色色的小領地龍王。它們是龐大的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龍族數量也是非常之多,每條龍捐出一片最硬的鱗片,就可以組成萬鱗甲。


那伽龍王

中國的龍起初是作為神而尊崇的,並沒有“王”的頭銜。它們只是瑞獸,是神仙或帝王乘坐的坐騎。龍王這個概念是佛教東傳而產生的。龍是中華固有概念,龍王則是佛經翻譯首創。佛經上說天上有無數龍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是水中蛇神那伽(Naga)。那伽職責與中國龍相仿,形態又相似,故被佛經的翻譯者譯成了“龍”。日本知名動畫片《鎧傳:武士軍團/魔神壇鬥士》裡的毒魔將那唖挫(Naaza)和《天空戰記》裡的龍王龍馬原型其實都是印度的龍王那伽。

佛教中的“天”,梵文Deva,音譯為“提婆”。其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在人之上的生命體,即“天神”。二是指這些生命體生活的環境,佛教諸天。佛教中的神和護法都生活在諸天之中。這些護法當然也包括天龍八部中的龍眾。佛教早期經典《法華經》提到,龍眾中有八大龍王,以它們為首。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法華經》八大龍王。

八大龍王中有一龍王影響了中國的龍王文化,他就是海龍王娑伽羅龍王,為二十諸天之一。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登場的八歲龍女是娑伽羅的第三王女“善女龍王”。她被空海帶到日本後,稱之為清瀧權現(青龍權現)。龍宮同樣也是佛教帶來的,它指龍王在海中的居所,是龍王以神力所化的宮殿,為現世佛法隱沒時龍王護持財寶、經卷之所在。《大法炬陀羅尼經》提及:“大海水深八萬四千又旬,其下乃有諸龍宮殿住所及阿修羅迦樓羅等宮殿住處。”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娑伽羅龍王。

佛教“龍王”僅僅是中國化的詞彙,並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但它逐步融入了中國文化。中國的龍本是動物形,人形龍是佛教傳入後而出現的。敦煌壁畫中的五頭龍王為人身人面,頭出五蛇,就是佛教傳入的龍王。唐代張說《樑四公記》中首次出現了人形龍王與人形龍女,並逐漸將他們的形象進行了本土化。《許漢陽》海龍王諸龍女“杳如神仙”,《西遊記》中有著一頭黑長直秀髮的龍女完全是中國女性的妝扮。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西遊記》中的龍女形象(左)。

在本土化之風的影響下,中國佛經也將印度龍王逐漸與中國原有的五方龍神融為了一體。佛經《佛說灌頂神咒經》第九《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中記載佛教的五方龍王為:“東方青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阿修訶……南方赤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頭化。……西方白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訶樓薩叉提……北方黑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那業提婁……中央黃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闍羅波提……”後人考證,此經並非印度佛教經典,其實是中國佛教徒的作品,附會借鑑了中國五方龍神的傳統文化。

四海龍王

佛教對中國龍文化的另一點重要影響,就是成為傳說中四海的海神。上古中國認為四海包圍著九州,《詩經》《尚書》都提到了四海。《大戴禮記·五帝德》還記載顓頊帝“乘龍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四海各有一位神祗守護, 《山海經》認為他們分別是東海禺虢、西海弇茲、南海不廷胡餘、北海禺強。受佛教影響,中國的四海海神也變成了四海龍王。

四海龍王的演變有個標誌性事件,就是官方正式冊封四海龍神為龍王。盛唐是我國佛教的興盛期,也是海運的興起之始。《舊唐書》提到天寶十年(751年)正月,唐玄宗封四海龍王為王,分別是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西海廣潤王、北海廣澤王。東海龍王原型即佛教的娑竭羅龍王。四海龍王又與五方中的對應方位顏色和本領相結合,就形成了《哪吒鬧海》中的四海龍王形象。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四海龍王詳細資料。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龍王形像,多是龍首人身,顯靈時才會現出龍形真身。徐兢在明州定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東海龍王廟拜祭龍王時,也曾提到“神物出現,狀如蜥蜴,實東海龍君也”(《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哪吒鬧海》東海龍王人形。

明代以來,四海龍王傳說日漸成型,幾部重要神話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都有四海龍族的故事。龍的形象卻從上古的正面形象變成了負面形象,地位不高,遭遇悽慘。四海龍王的妹夫涇河龍王因下錯雨被魏徵砍頭。唐太宗未能阻止魏徵夢中殺涇河龍王,後在夢中受到它的驚嚇,於是引出派遣唐僧取經的故事。蟠桃會上的菜,甚至有“龍肝和鳳髓”。

第四十三回中,涇河龍王的兒子鼉龍佔了河神的宮殿。河神告到西海龍王處,龍王拒絕接收河神的狀子,包庇外甥。當孫悟空興師問罪之時,龍王嚇得慌忙跪下,“魂飛魄散”。碧波潭萬聖龍王則被孫悟空幾乎滅門。

東海龍王家族悲慘的故事還不限於《西遊記》,《封神演義》中三太子敖丙被哪吒抽筋。《八仙過海》中七子花龍被八仙所滅。如此看來,被唐僧騎的小白龍(本身是西海龍王三太子敖烈),最終修成正果成為八部天龍廣利菩薩,算是結局良好的另類了。

《西遊記》中西海龍王還向孫悟空解釋“龍生九種,九種各別”,它妹妹生有九個兒子小黃龍,驪龍,青背龍,赤髯龍,徒勞龍,穩獸龍,敬仲龍,蜃龍,小鼉龍。書上還提到了蟒龍、倚海龍、冷龍、火龍、蛟龍。我們可以看到,龍族的血統並不純。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龍,是因為古人認為龍性至淫。早在《西遊記》之前,大文豪李東陽《懷麓堂集》就提到了“龍生九子不成龍”的現象,九子分別為:老大囚牛、老二睚眥、老三嘲風、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贔屓、老七狴犴、老八負屓、老九螭吻。

敖丙家族那麼慘,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啥地位

龍生九子詳細資料。

為什麼龍在明代小說裡的地位這麼低,有時還不佳呢?那是因為它們是作為獸類形象出現的。《西遊記》中五仙五蟲,五蟲蠃蟲是人,鱗蟲是水族(以龍為首),毛蟲是走獸,羽蟲是飛禽,昆蟲是昆蟲了。《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曰:“鱗蟲之精者曰龍。”《西遊記》裡神仙地位高於五蟲,作為鱗蟲之首的龍自然要低於神仙一等了。

明代神話體系中,龍有無數種,這也是當時龍紋服飾在文學作品上的映射。龍本是帝王的象徵,《廣雅·釋詁一》提到“龍,君也”,《周禮》中的周王冕服已繡有龍形章紋。唐高祖武德年間,規定黃色成為皇室專用之色,龍袍從此固定為黃色。明代又出現了一種蟒袍,作為皇帝對大臣的賜服。蟒和龍外形幾乎相差無幾,只是龍的足是五爪,蟒為四爪。賜服紋樣最高級別為蟒,其次是飛魚。飛魚頭部似龍,兩足四爪,帶雙翼,魚尾;後又出現蟒形飛魚,冠四足,無翼,僅尾部保留魚尾的特徵。

這些龍形動物長相如此接近,甚至到了連皇帝都分不清的地步。嘉靖十六年,明世宗看見兵部尚書張瓚穿著“蟒袍”,就怒斥道:“尚書才二品,怎麼能有資格穿蟒袍呢?”張瓚趕緊回答:“這是皇上欽賜我的飛魚服,像蟒,但不是蟒。”皇帝都分不清這麼多“龍”,何況黎民百姓和民間文人,所以《封神演義》《西遊記》裡就出現了形形色色、地位不高的“龍”。

澎湃新聞

編輯 劉學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